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型:学分:4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 16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有机化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在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医学及护理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学好这门课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医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以期为学生今后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以供同学参考。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及与药学专业有关的无机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无机物的性质、组成和结构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以达到为学生在今后课程的学习、工作和科研上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实验学时安排说明根据本专业需要及教学大纲要求选做16学时的实验课。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常用仪器及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目的:掌握一般光学仪器胶头滴管、移液管、量筒、托盘天平和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熟悉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明确并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实验内容:胶头滴管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移液管与吸量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认识常用化学实验仪器。
实验报告及作业:写出粗盐提纯的结果;写出常用化学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实验项目:二、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目的:掌握各种浓度溶液的配置方法;练习台秤和量筒的使用;掌握溶液的配置与稀释方法。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先修课程080027 开课学期学科类通修课程无无机化学〔一〕Inorganic ChemistryⅠ第一学期学分/周学时3/4选用教材 1.《无机化学》〔上册〕〔第 2 版〕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等,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编,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9 月第2 版。
2.《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 Application》第 8版, Ralph H. Petrucci,William S. Harwood,F.Geoffrey Herring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其次版〕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根底化学》〔上〕〔其次版〕朱欲贞、顾达、黑恩成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其次版〕,徐家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根底课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育自主学习力量、抽象思维和创性思维的力量,并为后续课程供给必要的理论根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争辩,理解和把握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复原反响的特点和根本规律。
二、教学根本要求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响速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原理。
2.初步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推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复原平衡的一些根本概念、原理进展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绪论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1.1热力学根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肯定律。
1.2热化学:化学反响的热效应;恒容反响热Q和恒压反响热ρ1Q ;焓与反响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响焓5ν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响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响焓、由键能估算反响焓。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无机化学实验是本科化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为后续的化学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术。
2. 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写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守则的遵守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室基本规章制度的介绍1.1 实验室安全规定和注意事项1.2 实验室仪器设备介绍及使用方法1.3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流程2. 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2.1 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养2.2 实验室常用实验操作技术2.3 实验室中所需的常用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 酸碱中和实验3.1 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3.2 酸碱滴定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3.3 实验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应用4. 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4.1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备方法 4.2 气体的收集和气体的性质实验4.3 气体生成的实验安全控制和注意事项5. 无机盐溶解与沉淀实验5.1 无机盐的溶解度规律及影响因素5.2 盐溶液的鉴别和分析实验5.3 沉淀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方法6.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实验6.1 配合物的定义和特点6.2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和条件控制6.3 配位化合物的表征和性质研究四、实验设计和报告要求1. 实验设计1.1 确定实验的目的和步骤1.2 设计实验操作流程和所需材料1.3 制定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案2. 实验报告2.1 报告格式和组织结构2.2 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图表的绘制2.3 结果和讨论的写作要求五、教学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2. 实验成绩考核3. 实验室纪律和安全考核六、参考教材1. 《无机化学实验教程》2. 《无机化学实验指导》3. 《无机化学实验方法》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资深的无机化学专业教师负责教学,辅以实验室助教进行实际操作指导。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引言:无机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本大纲旨在规范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充分的知识与技能。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的观察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项目1:酸碱中和滴定实验a. 实验目的: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掌握酸碱溶液的滴定方法和指示剂选择。
b. 实验操作:准备酸碱溶液,使用标定溶液进行滴定,确定滴定终点。
2. 实验项目2:沉淀反应实验a. 实验目的: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掌握沉淀反应的观察与分离技巧。
b. 实验操作:准备反应物溶液,观察反应产物的形态和性质。
3. 实验项目3:气体生成与收集实验a. 实验目的:熟悉气体生成与收集的基本原理,掌握气体收集与测定的方法。
b. 实验操作:通过反应制备气体,进行气体收集和测定。
4. 实验项目4:络合反应实验a. 实验目的:了解络合反应的特性,掌握络合反应的制备和观察方法。
b. 实验操作:准备络合反应体系,观察络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三、实验要求: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应提前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 安全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佩戴实验室所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注意实验室安全规范。
3. 实验数据记录:学生应准确、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考核:1.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操作,准确完成实验步骤。
2. 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3. 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学生能够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准确、清晰地叙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设备与试剂:根据实验需要,准备以下实验设备和试剂:实验设备:烧杯、容量瓶、滴定管、集气瓶、显微镜等。
实验试剂:酸、碱、金属盐、指示剂等。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无机化学实验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授课对象: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学时数: 25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试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习并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继的课程及将来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2.知识要求⑴通过实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⑵掌握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方法。
⑶掌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⑷掌握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
⑸掌握摩尔气体常数、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醋酸解离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⑹掌握无机化合物制备中的蒸发、浓缩、结晶、吸滤等基本操作。
3.能力要求具有独立选择和使用仪器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达到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课程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25学时,其中基础知识2学时,其余为实验学时。
2.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难点:无机化合物制备中的蒸发、浓缩、结晶、吸滤等基本操作。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基础化学实验》(上册) (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实验),吉林大学,徐家宁、门瑞芝、张寒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基础化学实验教程》古风才、肖衍繁、张明杰、刘炳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基础化学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四.大纲说明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⑴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基本原理,了解仪器构造和操作规程,熟悉实验内容,明确要测量和记录的数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任务。
三、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1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3 离子反应与配位化学2.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2.1 酸碱与盐2.2 氧化还原反应2.3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3. 无机化学实验3.1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3.2 常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3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 应用无机化学4.1 无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2 无机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4.3 无机化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实时互动答疑。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问题解决思路。
4. 课外习题:布置课外习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占比: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评估: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无机化学》,作者:李傲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无机化学实验教程》,作者:张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总学时数:80(48/32)
学分数:3/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无机化学是四年制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其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四大平衡的移动、配位化学基础、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及用途等。
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与无机化学相关的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化学热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只作基本介绍,不作过高要求,其内容由后继课程结构化学、物理化学介绍。
教学中应注意:执行大纲应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情况及所选教材,制订比较详细的符合教学大纲的授课计划表;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必须严格执行,但在深广度上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有关元素知识方面的学习;教学方法上应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实验验证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和方法;每章讲授时数分配及章节顺序仅供参考,可根据各学期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建议每次作业量为3~4题。
本课程是考试课程,建议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气体定律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气体定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2.气体混合物
教学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混合气体分压定律、气体扩散定律,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第一节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功和热力学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化学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1.焓和自发变化
2.熵的初步概念
3.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4.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内能、焓、熵、自由能的概念;
2.会查阅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3.会运用Hess定律进行计算;
4.掌握ΔG=ΔH-TΔS公式的意义及其运用。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化学平衡定律
第三节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4.勒夏特里原理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与自由能变的关系,理解经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
2.熟悉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3.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第五章电离平衡
第一节酸碱理论
1.酸碱的质子理论
2.酸碱的电子理论
第二节电解质的电离
1.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
2.多元弱酸电离平衡
第三节缓冲溶液
1.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
3.盐溶液的酸碱平衡
第四节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溶度积常数
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教学要求:
1.掌握pH意义及有关计算,电离常数及有关计算;
2.掌握多元弱酸的电离、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性质及pH值计算;
3.掌握盐类水解平衡及盐溶液pH计算;
4.掌握KSP及浓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
5.初步了解强电解质理论及酸碱理论的发展。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1.原电池
2.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1.影响标准电极电势的因素
2.能斯特方程
3.能斯特方程的应用
4.元素电势图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等基本概念,会用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等概念及其应用;
3.掌握用能斯特方程讨论浓度、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了解电势--pH图。
第七章原子结构
第一节氢原子结构
1.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3.薛定谔方程
第二节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2.核外电子排布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教学要求:
1.了解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
2.理解波函数、电子云、电子层、能级、原子轨道和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3.理解能级图和元素的电子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第八章分子结构
第一节价键理论
1.共价键的本质与特征
2.共价键的键型
3.杂化轨道
第二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三节键参数
教学要求:
1.掌握共价键的基本特性;
2.理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晶体结构
第一节晶体的特征
第二节金属晶体
第三节离子晶体
1.离子晶体的结构
2.晶格能
3.离子极化
第四节分子晶体
第五节混合型晶体
教学要求:
1.了解晶系、晶格和晶体的概念;
2.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3.理解离子极化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第十章配位化合物
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第三节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四节配合物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简单配合物的命名;
2.了解配位键的本质、价键理论主要论点,掌握稳定常数计算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s区元素
第一节s区元素通性
第二节s区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对角线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s区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与用途;
2.了解对角线规则。
第十二章p区元素(一)
第一节p区元素概述
第二节硼族元素
第三节碳族元素
教学要求:
1.了解硼及其化合物的缺电子特性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掌握碳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第十三章p区元素(二)
第一节氮族元素
1.氮族元素概述
2.氮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3.磷的化合物
4.砷、锑、铋的化合物
第二节氧族元素
1.氧族元素概述
2.氧及其化合物
3.硫及其化合物
教学要求:
1.掌握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2.了解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3.掌握氧、硫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及用途;
4.了解硒、碲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含氧酸氧化性规律。
第十四章p区元素(三)
第一节卤素
1.卤素概述
2.卤素单质
3.卤化氢和氢卤酸
4.卤化物、多卤化物、卤素互化物
5.卤素含氧化合物
第二节稀有气体
教学要求:
1.掌握卤素通性,单质的特性,卤化物、卤化氢、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结构、制备、用途;
2.了解多卤化合物、卤素互化物;
3.了解稀有气体发展简史、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第十五章d区元素(一)
第一节d区元素通性
第二节钛钒
1.钛及其化合物
2.钒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铬钼钨
1.铬及其化合物
2.钼钨的化合物*
第四节锰
第五节铁钴镍
1.铁、钴、镍的单质
2.铁、钴、镍的化合物
教学要求:
1.了解过渡元素价电子层构型的特点及其与过渡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钛、钒、铬、锰、铁系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第十六章d区元素(二)
第一节铜族元素
1.铜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2.铜化合物元素与碱金属元素的比较
第二节锌族元素
1.锌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2.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元素的比较
教学要求:
1.掌握铜、银、锌、汞单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铜、银、锌、汞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
3.了解Cu(Ⅰ)、Cu(Ⅱ)、Hg(Ⅰ)与Hg(Ⅱ)之间的转化;
4.了解ⅠA和ⅠB、ⅡA和ⅡB族的元素性质的比较。
第十七章f区元素
第一节镧系元素
第二节锕系元素
教学要求:
1.了解镧系和锕系元素电子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了解镧系和锕系在性质上的异同。
学时分配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陈吉书.无机化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袁亚莉,周德凤.无机化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