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伤与孤独
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绪论
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
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我觉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比作沧海,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我记起了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杜牧的《山行》,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有关“登高”的诗,不同于其他的诗人那般,登高望远,来不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是宽阔胸襟,亦或是壮志未酬。杜牧在山间行走通过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读起来清新自然,回味无穷。
杜甫的《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代之作”。不登高,怎么能感受到风急天高的壮阔?不登高,怎么能听见远处猿的啼叫?不登高,怎么能俯瞰渚清沙白?不登高,又怎么能将鸥鸟的盘旋劲飞,尽收眼底?你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从而抒发的所有感情,这一切都是因登高而起的。登高,开阔视野;
登高,放开胸怀。像诗人杜甫,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叹。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是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愿望和感受:要想看的更远、更广,就要站得更高。诗中的“”千里、“一层”,象征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无限空间。“欲穷”、“更上”使用上的连贯通畅,包含着明确的条件关系,形象地启示人们: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还有就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样也是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第二种境界,概括了一种为理想的实现而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表现执着和为此殉身而无悔的精神。尽管成败与否尚无法预料,但任然坚持到底,衣带宽、人憔悴正体现了追求与过程中的艰苦。
说到体现追求过程中的艰苦,跳入我脑海里的是《蒹葭》里寻者的形象。在寻者眼里,伊人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中的形象。“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对寻者逆流追寻时困境的描写: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暗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对顺溜追寻时的幻象的描写: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最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体现执著之意。不是困难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之深,追寻之途之苦,可见矣。
在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到杜甫与他的《登高》。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一般都是表现人们生活的疾苦,很有现实写照意义。《登高》体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它讲述了诗人远离故乡的羁旅之苦,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独自登高的悲凉。杜甫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与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结合在一起。虽然一生坎坷,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但是他至始至终还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看来,个人的忧愁与痛苦跟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比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只要能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当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古代文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结心理,纠结心理一旦沉积下来,也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情结心理。在坚持追寻的登高望远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开头我们所说的漂泊情结、乡土情结和归隐情结。
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古代文人借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表现自己失意和伤感的诗句数不胜数。这几乎成了一种潮流,永远不会过时。古代失意文人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古诗虽然很短,但是他抒发的感情却格外的悲壮与深长。以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礼贤明君的钦敬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感伤。“念天地之悠悠”俯仰天地,通过广袤无垠的广阔背景,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诗人个人失意和伤感的痛苦心声。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古台时的所见所感,在抒发怀古的幽思中,表现了忧国伤时的激愤情感。诗人把对历史的凭吊转向亘古不变的山水,尾联触景伤怀,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失意与伤感。
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我觉得多半的原因都是在于漂泊情结的存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由著名的山水派诗人王维的一首很有名的怀乡思亲之作。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