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最新最全)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优选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白鸽陈忠实老舅到家里来,话题总是离不开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谈到他还可以干翻扎麦地这种最重的农活儿,很自豪的神情;又说起他还养着一群鸽子,到山坡上放羊时或每月进城领取退休金时,顺路都要放飞自己的鸽子。
我当时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几句,没想到一周后舅舅竟带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
我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一对通体纯白、如天宫降临的仙女般圣洁的小白鸽。
于是,在我家那幢破烂失修的房脊上,多了一道四只白鸽们亭亭玉立的风景。
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
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
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
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
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
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
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
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
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
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
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
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有两只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也就起来晚了。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王蒙①我喜欢雨,从小。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
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
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③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
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④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
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⑤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⑥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
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⑦“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
”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⑧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⑨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
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
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
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
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⑩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
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word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林清玄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孙天才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
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
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
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
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的。
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是日宿夜行的。
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
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颗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
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
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
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
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
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
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而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
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48张) (1)
7.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 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
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 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 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9.表达方式
①顺叙:清晰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可以避免叙述
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题旨鲜明)。 ④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⑥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⑦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11.语言特色
①风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动朴实、富丽素淡、简洁繁复。 ②特点:精炼、准确、形象、丰富。
12.表现手法
①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②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④想象——突破时空束缚,自由创造新形象,以抒发特定情感。 ⑤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⑥讽刺——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 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 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 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 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 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3)迅速准确地分清阅读材料中相关部分的组合关系及其 逻辑层次。
1.标题作用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最新最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长期以来,小说都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这与全国卷一直以来的命题特点有很大关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指出:“2007年第一次命制课标卷时,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传记。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考虑到选考文本和考点之间的匹配问题:相比于其他文本,小说与传记更为近似,更容易做到两道试题之间的难度相对平衡。
小说和传记的组合成为课标卷的标配,一直沿用了10年。
”基于此,考生在备考时往往更偏重小说,而缺乏对散文的重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2017年和2018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做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可见小说、散文甚至诗歌、戏剧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对象,彼此之间地位是平等的,考生不应厚此薄彼。
要实现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考查,高考语文必须做到“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包容性,针对文本选择而言,指考查不能固定在某一特定文体上;灵活性,针对试题而言,要求试题考点的设置要有所变化。
这一点也可作为当前高考语文特点“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有力佐证。
基于此,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三套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两套都考查了散文。
散文在沉寂几年后重新登场。
尽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小说,但这并不能表明未来的高考只偏重这一文体。
在“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背景下,老师在日常教学、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该在小说之外更加重视对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散文阅读能力的长期缺失,使考生在遇到散文这一文体时,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模糊不清,对文章思路的概括杂而无序,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解读片面单一。
即使考题难度不大,考生也难得高分。
面对散文这一考题,考生要想得心应手,关键还是要读懂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大能力。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通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边的文章,达成1—4 题白日鹅的记忆从维熙到达南方,能否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日鹅旅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日鹅。
1964 年,我在一个农场劳动改造,第一次见到那本性驯顺、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大队部的葡萄架下。
我隔着铁丝网,向往地望着白日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内心不由自问:蓝天才是它的故土,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闲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闲步的地方;露水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边,那边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何你要依恋这个鬼地方呢?以后,我知道了:本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
它们来自天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边的劳改农场时,把它们“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随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徙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悲伤的是,跟着生计环境的改变,它们本性中的和善,被光阴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日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
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居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侵袭。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如同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长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以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疑心。
“这仍是天鹅吗?”“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翅膀的白狗!”50 年月中期,当我仍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
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日鹅。
他说此种鸟类不单羽毛洁白如雪,还有代其余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
有的“娘”把娃生下后,一扑棱翅膀飞了。
白日鹅则饰演“娘”的角色,把其余鸟类家族的后辈孵化出来。
群居草原和与囚犯为伍的白日鹅,反差这样之大,几乎令人惊讶。
认真想一想,仿佛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
地壳喷出火热的岩浆能够造出,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能够碾成粉面;漂亮的天使安琪儿,在评论驯化豢养以及囚犯们的挑逗欺辱之下,就不可以改变它那和善的灵魂吗?它最先是出于生计本能的抗争,长此以往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第一对其进行侵袭!大概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日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便久久在天空彷徨不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6篇(含答案)
⾼考语⽂散⽂阅读训练6篇(含答案)⾼考语⽂散⽂阅读训练6篇(附答案)⼀、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题,14分)寂寞梁实秋寂寞是⼀种清福。
我在⼩⼩的书斋⾥,焚起⼀炉⾹,袅袅的⼀缕烟线笔直地上升,⼀直戳到顶棚,好像屋⾥的空⽓是绝对的静⽌,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点波澜似的。
我独⾃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刻的孤⽴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境有关。
寂寞不⼀定要到深⼭⼤泽⾥去寻求,只要内⼼清净,随便在市廛⾥,陋巷⾥,都可以感觉到⼀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远地⾃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种清福。
在礼拜堂⾥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庄严的教堂⾥,从彩⾊玻璃窗透进⼀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的⼼都洗淘了⼀番似的,我感到了我⾃⼰的渺⼩。
这渺⼩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点点渺⼩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居在⼴济寺⾥,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个夜晚,⽉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踱出僧房,⽴在⼤雄宝殿的⽯阶上,翘⾸四望,⽉⾊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我的渺⼩,悟到四⼤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个⼈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声“⽼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去。
⾄于“催租吏”⼀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其⾜以使⼈败兴⽣⽓,就更不待⾔了。
最新高考语文全国各地散文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全国各地散文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最新高考语文全国各地散文阅读汇编(20篇附详解答案)1、一碗入梦林清玄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
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
”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
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
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
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
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
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
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邱振刚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优选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江子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
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
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
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
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
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⑦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
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
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
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
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
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
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
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
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及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长期以来,小说都是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门体裁,这与全国卷一直以来的命题特点有很大关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指出:“2007年第一次命制课标卷时,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传记。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考虑到选考文本和考点之间的匹配问题:相比于其他文本,小说与传记更为近似,更容易做到两道试题之间的难度相对平衡。
小说和传记的组合成为课标卷的标配,一直沿用了10年。
”
基于此,考生在备考时往往更偏重小说,而缺乏对散文的重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2017年和2018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所做的说明:“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可见小说、散文甚至诗歌、戏剧都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对象,彼此之间地位是平等的,考生不应厚此薄彼。
要实现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考查,高考语文必须做到“有包容性和灵活性”。
包容性,针对文本选择而言,指考查不能固定在某一特定文体上;灵活性,针对试题而言,要求试题考点的设置要有所变化。
这一点也可作为当前高考语文特点“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有力佐证。
基于此,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三套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两套都考查了散文。
散文在沉寂几年后重新登场。
尽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小说,但这并不能表明未来的高考只偏重这一文体。
在“考点轮换,考题灵活多变”的背景下,老师在日常教学、高考备考过程中,应该在小说之外更加重视对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散文阅读能力的长期缺失,使考生在遇到散文这一文体时,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模糊不清,对文章思路的概括杂而无序,对文章重要语句的解读片面单一。
即使考题难度不大,考生也难得高分。
面对散文这一考题,考生要想得心应手,关键还是要读懂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大能力。
“理解”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表达主旨的关键词句、人物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词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
“分析综合”的考查侧重于把握写作思路,归纳文意,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初步赏析和评价;“探究”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探究”的考查侧重于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理解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
试题中考查的词
语含义往往不是
“词典义”,而是
词语在文中的具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
章中
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体含义。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类别的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理解句意,往往是
理解文中重要句
子的含意。
所谓重
要的句子,是指在
文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关键性句子。
所谓句子含意包
含三层意义:第一,
表层意义,即语句
的字面意义;第二,
句内意义,即语境
意义(临时意义);
第三,句外之意,即
言外之意,言在此
而意在彼产生的
意义。
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含哲理的句子
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二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分析文章思路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
体现。
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
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按照一定
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作
“纵向思路”。
纵向思路通常
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发展顺序
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
“横向
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
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
写。
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
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
种。
段内的结构层次
全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
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续表)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分析句段作用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
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
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主导行文思路发展的重点句子、语段
在文章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语段
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语段
能够表达文章主旨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语段
归纳概括文意归纳概括文意是指在分析文章
思路结构的基础上划分层次,
概括层意或段意,有的是对文
章内容、主旨、情感的概括。
概括某(几)个段落的意思
概括作者的情感
概括某事产生的原因
概括文章主旨
归纳概括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
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
型。
三鉴赏形象、技巧(包括语言)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鉴赏形象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
状物散文)两种。
鉴赏散文的形
象,通常指把握作品通过什么
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者
是这一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
义。
赏析形象的特点,着眼于是什么
赏析形象的作用,着眼于为什么
鉴赏技巧本考点重在考查考生对作品艺
术魅力的领悟能力,是散文阅
读中较难的一个考点,也是体
现语文审美性的一个重要考
点。
在表达方式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修辞手法及其他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探究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
容,还包括读者从作品中领
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散文表
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
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
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
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
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意蕴。
包括作者的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等)、作品的角
度(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读者的角度(阅读感受)
从不同层面发掘,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续表)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文章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势
必要烙上那个时代的印痕。
社会、人文背景常常是解读
文章的辅助资料,而背景的
印痕总会在文章内容、写作
时间等方面体现出来。
将作
品回归背景中阅读,作者的
观点态度及创作意图,会显
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生活背景等
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目的、动机、态度等
而易见。
(续表)
类型解说考查要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要求考生立足
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
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
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
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
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不脱离材料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
对作品解读的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