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资料

合集下载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炙甘草汤:心律不整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九一)

炙甘草汤:心律不整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九一)

炙甘草汤:心律不整方-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一九一)倪海厦《伤寒论》一九二: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一九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不管有没有表证。

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汤」,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汤证,就先予小建中汤给他吃。

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不管病人什么病,只要摸到病人脉「结」「代」,心动悸,就给他炙甘草汤。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想哭。

脉结代,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整」,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

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里虚,里虚的时候,不管表证是什么,如果脉结代就是炙甘草汤,另外一个就是小建中汤。

摸到病人脉的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剂,炙甘草汤用汤剂,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 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

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人的肠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小肠套迭的病人,阻塞的地方有时候通有时候不通,也会发生结代脉的情形。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

(二)炙甘草汤——心悸,脉结代5心悸——闫云科医案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

心悸二十余年。

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

胃纳尚可,大便稀溏。

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

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诊其脉,沉细结。

触其腹,无压痛。

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

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

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

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

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24g 阿胶15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红枣30枚白酒10ml(服药时加人)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

《临证实验录》6心悸——闫云科医案连某,女,66岁。

心悸、失眠二十余载,近因犬吠受惊,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

心悸以早晚、活动、食多后明显,悸时胸满短气,心烦面热,懊恼不宁,甚则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症可得减。

胃纳可,嗳逆多,大便日三行。

面肿于晨,神疲乏力,眩晕耳聋,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思冷。

望其面颊微红,舌质老红,少津无苔。

诊其脉,沉弦结。

触其腹,松软不痛,当脐悸动。

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审证察脉,此阴血虚弱,心失所养证也。

盖虚劳之病,化源不足,脉道失充,是以脉结、心悸也。

心为君主之官,一虚俱虚,肝虚则眩晕心烦,目视肮疏;脾虚则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肿;肾虚则耳聋,易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见气乱之症。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以其便次多减麻子仁,复以脉弦而加用柴胡。

拟:炙甘草60g生地125g 党参30g 桂枝45g麦冬45g阿胶30g 红枣30枚柴胡15g 黄酒500毫升三剂二诊:心悸、水肿减,精神振奋,睡寐仍差。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治心脏性哮喘、心动悸、脉结代
张某, 女, 65岁, 于1989年三夏之时中午麦田收获, 操劳过度, 过汗口渴又无水饮, 时感热邪, 晚回家后, 咳嗽气短, 坐端喘息, 坐则呼吸气平, 卧则气闭, 心悸胸闷, 小便短赤。

听诊:心律不齐, 气管有痰鸣音, 舌红、苔黄口干, 脉结代, 患者本无心脏病史。

病因病机:汗为心液, 过汗伤津损阳, 劳伤心气。

时感热邪闭肺, 肺失宣降, 邪热渴津, 心阴受损, 阳损阴伤, 心脉失养, 心脉通肺, 咳喘倚息, 不得平卧。

在心则动悸, 在脉则结代。

辨证:心原性哮喘, 热竭心阴, 心脉失养, 阴伤阳虚。

治则:清热、解痉、平喘、怯痰、止咳。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 党参10g, 桂枝10g, 生地黄25g, 阿胶10g, 麦冬10g, 火麻仁15g, 生姜5g, 大枣5枚。

两日后患者来诊。

自言服药后咳喘平, 已能平卧睡眠, 心不悸。

诊其脉, 脉不结代。

参考文献:
[1]花玺山.中医经方及经典名方临床案例[J].中医杂志,2009,50(S1):7.
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论炙甘草汤脉证及用量

论炙甘草汤脉证及用量

论炙甘草汤脉证及用量[原文]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体会]1 关于此条经文中的“伤寒”二字一般认为,炙甘草汤能治脉结代、心动悸,即心律不齐,而忽略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

初余亦未曾重视,用炙甘草汤泛治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疗效或佳或不佳。

往往从心律不齐之程度、病程之长短、患者年龄、工作等因素探析。

有一年,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其后遗症大多为心律不齐,余用炙甘草汤治疗,往往取效,效之速者一剂即愈。

余惊奇其效果之佳而思辨之。

病毒性心肌炎必有外感病所引起,乃病毒感染侵犯心脏所致。

外感病发热古代皆称谓伤寒,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因而重新细读此条经文,乃知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者,非能泛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

“伤寒”二字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

再回过头来,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发现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从而深切地体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切忌浮光掠影,应该遂字研究,联系临床实践,必有所得。

2 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有些病人主诉心动悸,并且十分明显,一有触动即行发作,声光事物、语言刺激均能引起发作。

发则坐卧不安,夜不成寐,心情烦躁,余用炙甘草汤治疗悉无疗效。

之后凡遇主诉心动悸之患者,必须仔细诊脉,察其是否有脉律不齐(脉结代),如无脉结代,即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有心动悸之感觉,并无客观之心律不齐,这样的病人用炙甘草汤无效。

应进一步辨证,或为心血虚、心神不宁,或为心肝火旺,或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另有治法。

从而深知经文中之脉结代与心动悸应联在一起理解,不可割裂,而脉结代较心动悸尤为重要。

古方解读—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古方解读—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古方解读—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适宜】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有较好效果。

对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并可用于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

【组成】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大枣【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

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于结,脉虚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系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

《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

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如此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故本方又名“复脉汤”。

用法中加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运用】1.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以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8.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以资助重镇安神之功。

【歌诀】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

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

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

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

师索观某医之方。

则是仲景炙甘草汤。

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

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

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

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

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

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

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

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

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

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

罗大伦教授:心跳骤停巧用炙甘草汤

罗大伦教授:心跳骤停巧用炙甘草汤

罗大伦教授:心跳骤停巧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伤寒论》【伤寒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仲景剂量】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拆算现代剂量】甘草(炙)60g 生姜(切)45g 人参30g 生地黄240g 桂枝(去皮)45g 阿胶30g 麦门冬(去心) 60g 麻子仁55g 大枣(擘)30枚【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一名复脉汤。

导读:早搏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表象,中医会调理我们的身体,让这个结果消失;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从对心脏早搏的恐慌,到用两副炙甘草汤治愈,本文罗大伦博士讲述自己使用炙甘草汤的心得体会,受益良多。

一、心脏早搏的恐慌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很用功,非常劳累,加上还有其他的事儿,就搞得自己患了一种病,叫早搏。

当时,我感觉心脏每跳动六七下的时候,就要停一下,像是自己的心里空了一下似的,或者是心脏空转了一下,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简直惶惶不可终日。

那个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我心里想,如果我的宝贝心脏连着停几下,我是不是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有几次,我心脏突然偷停,只好蹲坐在路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可能要和大家告别了吧?我没敢告诉父母,自己去了我们那里最好的医院的心内科,检查后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医生对我说:'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吧!〃这话让我很狐疑,这话让我很狐疑,什么叫“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呢?但是也没有办法,就按照她说的来治疗吧,于是,开了点什么调整神经的药,结果服用毫无效果,治疗了检查,检查了治疗,大约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效果。

望着主任门口长长的站排的患者,我心想,原来心脏病这么可怕啊。

很多年以后,前些日子,我和北京协和医院的该领域的专家吃饭,就谈论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西医认为这个情况一般不会危及生命,西药也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所以基本可以不给治疗。

秦伯未先生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秦伯未先生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秦伯未先⽣妙⽤炙⽢草汤治疗⼼动悸、脉结代
1964年中秋,著名⽼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
仲景炙⽢草汤加减治疗⼼动悸、脉结代⼀证,应⼿取效。

细查其⽤药,发现⽅中桂枝仅
⽤2~3克,不解其故,请秦⽼赐教。

他说:⼼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阴虚和⼼阳虚两⼤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动
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动过缓。

⼼动悸,脉结代是⼼阴不⾜,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阴虚则⼼脏早搏,⼼阳虚则⾎不冲脉,
⽽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阴的基础上资助⼼阳。

⽤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阳,故不可量⼤,2~3克即可。

根据⼼阳虚的微甚,⼀般脉搏
出现偶发性结脉,可⽤2克;频发性代脉(即⼆联脉、三联脉),可⽤3克。

并加宁⼼安神之
品,则收效更好。

秦⽼对医理的分析,经⽅的运⽤,出神⼊化,令⼈叹服。

20多年来,我⽤秦⽼加减的炙⽢草汤治疗多例⼼动悸、脉结代患者(⼼电图诊断为室上性期
前收缩),效果较好。

其处⽅是:红参6克(先煎,或党参20克)麦冬15克⽣地15克阿胶10克桂枝2克丹参15克
茯神15克远志10克枣仁5克节菖蒲10克炙⽢草6克。

版权声明:本⽂摘⾃《黄河医话》。

版权归相关权利⼈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的情况,请随
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是中医名方,本方针对的证侯是心动悸。

用现在的话来说,类似于功能性心律不齐、冠心病等疾病。

由于心主血脉,所以心藏的功能强弱必然导致脉象的变化。

而这种反映心藏病变的脉,中医称为结脉、代脉。

结脉和代脉虽然同为反映心藏的病变,但却有着不同的脉象,也代表着不同的病机。

伤寒论中是这样描述结脉和代脉的:
▪从脉象看,结脉和代脉都有突然停顿的特点,属于节律不齐的不规则间歇脉。

区别在于结脉的歇止时间短,并且在歇止后有几次较快的脉搏;而代脉的歇止时间较长,并且在歇止后不会出现较快的脉搏跳动。

▪从病机看,血气充盈则脉搏鼓动有力。

结脉虽然有间歇停止,但之后有代偿性的脉搏跳动,这是邪气留结于心藏,阻滞了心藏功能,是一个心藏受邪,但正气不衰的脉象;而代脉则不然,代脉在间歇停止后,没有出现代偿性的脉搏跳动,说明虽然心藏受邪,但正气已衰,无力鼓动血气。

不管是邪盛的心动悸,还是正衰的心动悸,都可以用炙甘草汤来复续断脉,因此炙甘草汤又称为复脉汤。

甘之味能补益诸弱与不足。

炙甘草、人参、大枣之甘可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则益正气;这些药起着益气温阳的作用。

麻仁、阿胶、麦门冬、生地黄之甘可以润经益血、复脉通心。

这些药起着滋阴敛脉的作用。

诸药合用并补阴阳、使气血充足,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完/。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治疗心慌心悸
【处方】炙甘草12克、生姜9克、党参6克(或人参2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麦冬9克、麻仁9克、大枣4枚、阿胶6克(烊化)
【用法】水煎服(原方以清酒和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日分3服,但其用量大,今折合为一剂汤药量)。

【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

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方解】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

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

本方重用生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

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

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

依原方炙甘草汤方重剂量治疗心悸动,脉结代心悸动,脉结代”之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炙甘草汤方选炙甘草汤方:炙甘草60克,桂枝、生姜各45克,党参、阿胶各30克,大枣30枚、火麻仁30克,麦门冬45克,生地黄240克。

严格依原方煎服法煎服,临床验证一般一剂后症状消失,心律恢复正常。

原方煎服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临床应验,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

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

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个人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原方剂量:《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

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

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个人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个人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240克,桂枝45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其证是由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配方】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用法】以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方解】方子里面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方子的名字就是以此来起的,因为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

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同时,方子里面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这里一件事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原来大家都以为火麻仁在这里面是润燥的,通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的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个火麻仁可以去掉。

后来看了美国人的科研报告,结果发现美国人也在研究火麻仁,他们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17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陈某某,男,36岁。

初诊:1973年12月23日。

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

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

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

疑诊“冠心病"。

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

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

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

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

气滞瘀阻,络脉失畅。

治以通心阳,和络脉。

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年3月17日。

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昔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

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

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

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 (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

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年7月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

至1974年9月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

前者重点放在辩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

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

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

摘自:张獎梅,张獎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18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炙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案饶某,男,70岁。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炙⽢草汤(⼼动悸,脉结代)炙⽢草汤【原⽂】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草四两(炙)⽣姜三两(切)⼈参⼆两 ⽣地黄⼀⽄ 桂枝⼆两(去⽪)阿胶⼆两 麦门冬半⽄(去⼼)⿇⼦仁半升 ⼤枣⼗⼆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升,先煮⼋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升,⽇三服。

⼀名复脉汤。

【⼜名】复脉汤【作者】张仲景【出⾃】《伤寒》【经典回顾】1、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剂量】1、炙⽢草⽤⼀两,⽣姜三⽚,桂枝三钱,⼈参⼆钱,⽣地黄⼀两,阿胶⼆钱,麦门冬五钱,⿇⼦仁五钱,⼤枣⼗⼆到⼗五枚。

2、麦门冬和⿇⼦仁是表⾥药,⼀个润肺,⼀个清肠,常常并⽤所以等量。

【组成】⼈参⽢草地黄麦门冬桂枝阿胶⼤枣⿇仁姜【时机】1、⼀名复脉汤2、结代脉。

只要⼼脏有问题的脉不整,就可以⽤。

3、病⼈是⼼肺虚肠胃实。

【⽅解】1、⽢草、⼈参、⼤枣、⽣姜,这四味药是固定健脾的;2、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的湿度够;3、⿇⼦仁慢慢的把肠⼦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就不够了;4、⽣地专门是补⾎的;5、阿胶是驴⽪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东的阿胶,深咖啡⾊,阿胶专门补⼼⾎,阿胶⽌⾎的功能⾮常好,所以⼥⼈⽉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6、把补⾎的药加在⾥⾯,要让它进⼊⼼脏进⼊动脉,所以重⽤桂枝。

【应⽤集锦】1、⾆裂纹是由于⾆为⼼之苗,⼼阴不⾜,不能上荣于⾆,⾆失濡养,则⽣裂纹。

可⽤本⽅治疗。

2、⼿⼼出汗,⼿⼼虽属⼼包络之部位,但⼼包络是⼼之外围,与⼼同⽓。

汗⼜为⼼之液,汗多则耗伤⼼⽓,故⽤本⽅益⽓敛阴以⽌汗。

3、炙⽢草汤应⽤于⼼脏病、巴西多⽒病、产褥热、肺结核、喉头结核等。

4、脉结代、⼼动悸,炙⽢草汤5、⼼悸,不易⼊眠:炙⽢草汤补⼼⾎。

【⽐较集锦】1、⼩建中汤,是补阳⽤的,没有⽣病也可以吃;2、炙⽢草汤是补阴虚⽤的。

3、(1)⼼悸+⽔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半夏加茯苓汤;(2)⾎虚之⼼悸,炙⽢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下悸得厉害,⽤其他的药不⾏,⽤茯苓⽢草汤加龙⾻、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关键词】心悸律失常炙甘草汤心悸是临床一种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治疗也较为困难。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做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惊,若则为悸。

”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经验,对此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

笔者临床20余年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心悸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5岁,其中35~45岁30例,45~55岁20例,55~75岁30例。

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等自觉症状。

多数以上病例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少寐多梦。

舌质淡或红绛或伴有紫斑,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苔白或白腻。

脉象,50%的病例滞涩缓结,25%的病例滑数疾促。

67%的病例血压偏低(13/11~9/7 kpa,1 kpa=7.5 mm hg),33%的病例血压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80例患者中,邪毒入侵型10例,气滞血瘀型40例,心阳不振型12例,阴阳两虚型18例。

80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42例,心肌炎后遗症1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炙甘草、红参、丹参、元参、白术、桂圆肉、黄芪、桂枝、茯苓、苦参、三七等水煎服。

必要时邪毒入侵型辅以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型辅以丹参注射液;心阳不足型辅以参附注射液;阴阳两虚型辅以参附、生脉注射液。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

妙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医案经验陈某,男,62岁。

1983年4且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多发于春季。

昨日复发,伴头晕,脉散乱不整、细而无力,舌苔薄白。

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仿仲景炙甘草汤法。

处方:生地黄30g,党参12g,桂枝10g,炙甘草12g,麻子仁10g,麦冬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

上方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3剂。

药后脉仍散乱不整,但较前有力,自觉症状好转,有惊恐感,舌苔薄白,前半有裂纹。

处方:生地黄45g,炙甘草15g,党参12g,麦冬12g,麻子仁12g,桂枝10g,阿胶9g(烊冲),生姜10g,生龙骨30g(先煎),大枣10枚。

加黄酒半斤,水适量浸煎。

服4剂后,心电图示:房颤消失,低电压趋势。

予上方1/3量服3剂,续以益气活血、养阴宁心之品调理善后。

按语:柯氏指出,今人用炙甘草汤常略去清酒,很不妥当。

酒是重要的通阳药,阴药补养阴血须得阳药相助,酒不仅能够通阳气,而且是较好的溶媒,以酒加水浸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经过煎煮后酒精成分已经挥发,故于心脏病患者有利无弊。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是药物用量很大的一个方剂,生地黄用一斤,折合现在250g;甘草4两,折合现在62.5g,是张仲景用生地黄、甘草的最大剂量,我们在应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增减。

目前应用炙甘草汤剂量最大者生地黄210g,炙甘草75g,桂枝45g,以效为度。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

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结代可知。

是一首治疗心律失常之方剂,临床上不论是功能性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

曹颖甫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

”可谓一语中的。

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

《经方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

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水4盅,酒 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 胶化开,分2次温服
• 脉何以结代?
• 血气衰微
心何以动悸?
神无所养。
脉搏动正常需要的三个条件:心气、心阳的功 能正常,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畅。
• 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本经》 • 大枣:补少气,少津液--《本经》 • 生地黄:伤中,逐血痹--《本经》
《伤寒论》炙甘草汤原文
赵本: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 升,日三服。
康平本:
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主之。
《伤寒论今释》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岳美中医案集》
2012051164 2012级中医2班
• 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 两腿酸软……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 动悸基本消失。
• ——予以炙甘草汤。
• 炙甘草12克,桂枝9克 • 生姜9克,麦门冬18克 • 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 • 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
» 通血脉,利气力--〈本经别录〉
• 所以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 血气”之辅药无疑。
• 《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 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 服七合,日一服。
• 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
岳美中在医案中问: “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
•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此处的“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广义伤 寒引起的心律问题。
• 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 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 不齐有小效,对冠心病用高血压性心脏病 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 黄煌认为:形容枯槁、羸瘦是客观指征。
• 汤本氏云:脉结代、心动悸者,有阴阳, 虚实之别,故非确认为阳虚证,则不得妄 用本方。
• 陆渊雷案:谓阳虚、虚证也依中土通例, 则当云阴虚证。
•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古代把外感热病统称为“伤寒”。
• 所以:伤寒(解而后),脉结代,心动 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