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学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969a413c5da50e2524d7f48.png)
•
考古学考察的是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 的话语实践,研究的是人们说出来的话语。 语词、陈述、 话语、档案、文体等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语言为对象而展开的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语言是 如何构造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以及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 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因此, 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 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 要在话语实践中揭示现在人们面对的 各种理论和知识 形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就要对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 发展史的“档案”进行审理。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对现在 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 • • • • • • • • • •
3) 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权力并不仅仅具有消极否定的作用,还有积极性的一面。它是一 种生产性的实践或者说生产性的网络。作为生产性网络的权力,不断 创造出社会成员关系之间的崭新联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建 立新的相互作用线。(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权力) 4) 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权力决不是敌对的。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权力离不开知识, 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 力;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 实质与作用。
• (1) 传统权力理论的两种模式 • 1) 利益-冲突模式:关注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基本模 式是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 2)权威-合法化模式:权力是通过符号化实现的一般化媒介,并且权 力是合法化的,即通过符号化和合法化两个过程,权力转化为权威, 从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权力。 • (2) 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 • 1) 权力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同质的。 •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浸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使用灵 活多样的策略来运行,而并不是在家庭、国家、教育和生产关系中都 采用同样形态的权力。 • 2) 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所有物。 • 在权力分析中,策略是一个中心概念。权力既不是财产,也不是 媒介,而首先是策略。权力之所以具有多种形态,正是因为权力在运 作的实际过程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策略。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527245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b.png)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6e9b744693daef5ff73d4e.png)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1932年。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
![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3d576548d7c1c708a14558.png)
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G.瑞泽尔尽管本书讨论过的所有思想家都推动过社会理论(或与这类理论相关的思想)的发展,但他们中却几乎没有社会学家,或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社会学理论家。
实际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学理论(甚至社会理论)持明显批评态度,并且由于其后现代倾向,其中大部分人会摈弃“理论”这个概念,更不用说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被归于社会学领域的“理论”。
然而,本书的首要读者是社会学(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阅读本书的目的在于,寻找一本与后现代理论相关的完全外来化思想体系的入门书。
于是,无论那些后现代主义者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任务,本章及下一章都将致力于阐明贯穿本书的那些观点对于一般社会理论(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来说所具有的涵义。
显然,那些涵义相当宽泛,其中一些实际上已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视域。
例如,如果我们接受布希亚关于“社会死亡”(the death of the social)的观点,那么很明显,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至少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是失效的,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已经死亡的)社会。
1另外一些思想则太激进、太空泛,以至于几乎不可能用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把它们同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
然而,绝大部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理论来说却的确具有许多重要的涵义;事实上,其中许多观点传统上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部分。
拨云见日,我们发现有一系列理论观点,其中包括许多很重要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家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思考。
从第一个层次上看,后现代社会理论提出的论题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
也就是说,按照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的实践——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呢?很明显,许多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认识论思想对社会学理论都有强烈启示作用。
我们无法预期社会学理论将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而被束之高阁,或经历一场彻底变革,但我们可以预见,社会学理论必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我相信鲍曼对非理性后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是正确的。
(完整版)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完整版)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2f51be5f0e7cd1842536e2.png)
2、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中轴原理
a. 中轴的基本含义:
中心,核心,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构成因素, 从支配因素的变化过程来考察各种成面的社会因素 中轴与中心、核心的区别
b. 现代社会的中轴:
社会结构 由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等因素构成,中轴是:经济化,即低成本、高效
益; 政治结构 政治体制中的中轴是参与和管理,权力与秩序 文化结构 文化系统中的中轴是:价值与意识,自我实现与发展
三、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三大领域的对立
a. 经济领域:利益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原则,科层制,非人化、异化
b. 政治领域:支配作用的是平等原则
政治作为统治者意志的体现采取个各种形式向社会介入
分离独立,个性自由与集权控制
c.文化领域:个性,表现自我是轴心
文化商品化
文化形式分裂
文化言路断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2、资本主义精神裂变
a.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双向亲合的观点 b.贝尔认为宗教冲动与经济冲动发生分裂冲突 c. 修复文化裂变的新宗教——公众家庭 个人在民主社会中既要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又不唯我自尊,能
自觉以公众意识,社会公德限制自己(118)
四、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1.知识性质的变化
经验——技术——理论, 理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
B.“17世纪,由于禁闭,疯狂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 期。”
C.“20世纪给疯狂套上了颈圈,把它归于自然现象,捆绑于这 个世界的真理之中。”
2、疯狂(精神病)演化史
① 序幕时期——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 生活隔离、麻风病院、愚人船;
日本后现代社会学作品
![日本后现代社会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549151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4.png)
日本后现代社会学作品
1.《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内容简介:本书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
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支,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
2.《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作者为日本最著名的社会学家,曾任日本社会学家会会长,我国曾翻译过他的多本社会学专著作。
《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著,作者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对日本有史以来的社会变迁和近代的变化进行了简明透彻的阐述和分析,为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学术价值颇高。
在方法论和历史事实上对我国学者极有启发性。
3.《性别支配是一种装置》
21世纪已经近在眼前。
在冷战体制崩溃、民族问题和地域纠纷日趋激化之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不断向自己发问,20世纪曾经是什么?由于意识形态上对立格局的消失,许多在此之前一直被讳莫如深、难得一见的东西,已渐渐见诸报道。
然而,迄今为止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近代化”、“发展”等历史观的难以通用,也已渐渐具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毫无疑问,“历史”已经变得越来
越不透明。
当抽象性的词汇变得不再可靠时,所有的人都在用手摸索着去探寻“历史”。
在我看来,这正是所谓的现代。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https://img.taocdn.com/s3/m/d77326905f0e7cd1842536ec.png)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探讨
![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2ecde4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4.png)
标题: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探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称为后现代社会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解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
本篇文章将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学含义,深入分析其社会结构、价值观、人际关系、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变化,并试图寻找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后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的一元化价值体系已经被多元的价值观所取代,人们不再被单一的道德或信仰所束缚。
同时,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因此而变得多样化。
这种变化使得社会更加包容和开放,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二、价值观的转变后现代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道德和信仰已经被解构和颠覆,人们不再被单一的价值观所引导。
相反,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自由和开放,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自我矛盾和混乱。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权威和等级制度已经不再存在,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互相尊重。
同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网络社交、虚拟交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这种变化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四、科技的影响科技在后现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例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工具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等问题。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例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的工作和学习方式逐渐普及。
五、教育的挑战在后现代社会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才。
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关联
![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701627c6da38376baf1fae84.png)
批判理论 、后结构主义 和后 现代 主义 的诠 释性 文献 不仅 数 量很 多 ,而且有 增
・ 本 文译 自 A n . Rv Sco 19 . 1 n a e. oi. 9 1 7:15~1 1 此 文 参 考 文 献 省 略 。 1 0 3.
维普资讯
作 品文字之 中。 本 篇文 章的起 点 ,就 是要 把 每一 理论 学 派 的 主要 观点 展 现 出来 。然后 , 本文将 概述 这些 观点 对 主流 社 会 学 中 的方 法 论 、研 究 和 概 念 建 构 的相 关 意
义 。首先 ,批 判理 论 、后 结构 主义和 后现 代主义 对实证 主义 的批判 是有成 效
的 ( t k a ,1 8 ) S c m n 9 4 ,同时也对 人们 书 写 和 阅读科 学 的 过程 中所 出现 的那 o 些想 当然 的 、既定 的预设 提 出了置疑 。另外 ,它们还潜 在构 成 了一 种实质 性
1 8/ 社 会 理 论 3
无减 ( Jy 9 3 9 4 ,b al o ,17 ,18 ,18 ;H l ,18 ; 如 a ,17 ,18 a ;E ge n 96 9 3 9 5 t e d 90
S h o ma c o l n, 1 8 0; Cu lr 1 8 9 le , 9 2; W e d n, 1 8 eo 9 7; Ar n wi oo t z, 1 8 8, 1 9 9 9 0;
L met 1 8 e r , 9 0; L me t a d Gil n, 1 8 e r n la 9 2; Got in r 1 8 tde e , 9 5; Go t in r a d tde e n La o o l s g p uo , 1 8 9 6; De zn, 1 8 1 8 1 9 1 9 B o n i 9 6, 9 9, 9 0, 9 1; r wn, 1 8 9 7;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福柯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福柯](https://img.taocdn.com/s3/m/841a1048a1c7aa00b52acbe8.png)
直到福柯去世前不久,《性史》的另外两卷《快乐的享用》和《自我的爱护》才出版。这两本书再次令读者大感意外,它们不仅和福柯原来预告的内容大相径庭,而且性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核心问题,而是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福柯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实际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权力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思路。福柯在这一阶段的一些文章见于《政治、实践与文化》、《自我技术》、《伦理学》等一些文集中。
不过,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上。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一年期,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
和许多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一样,福柯也深受德国学者的影响,尤其是尼采的深刻影响。尼采大概是福柯研究得最深入,对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和研究角度帮助最大的一位思想家了。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相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2)其次,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再次,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的探讨;(4)最后,尼采对生命或生活本身的强调,以及将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造的观念,不仅是福柯晚年关注的中心问题,大概也是福柯一生的完美写照。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3aae4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4.png)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efdaef551810a6f52486e2.png)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e2f2e481c758f5f61f6743.png)
这个不是重点。
由于PPT上侧重知识点的列举,前后逻辑联不容易突出,许多同学觉得太难背,因此这个只是我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理的一个简要的理解思路。
首先(也就是PPT上对应的导论内容),之所以有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学包括了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涂尔干客观的)、解释主义传统(韦伯主观的)和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
它们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主客观二元对立。
简单的来说,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是要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他们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用确定的方法追究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比如涂尔干的自杀论)。
而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是行动者的主观性。
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之初(具体教材P10)。
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就是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首先帕森斯的做出了尝试,他试图融合原有传统,建立一套符合普遍适用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发展。
冲突论也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而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也有背景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人和人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主客观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新的现实基础就要求关注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表现在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强调的实践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之所以要突出讲常人方法学,因为它是语言学转向的标准(它的思想来源有实用主义P21、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p25、舒茨现象社会学P27)以上的主要内容PPT上已经比较明了。
吉登斯理论的特点在于融合各家理论,而且不走激进路线,心平气和地批判发展各种理论。
他反对过于主观的理论,认为要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从本体论(追求事物本质具体见P55第二段)出发看待问题;批判帕森斯过于宏观的理论,主张宏微观结合;批判涂尔干的客体主义,主张主客观结合。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7df08e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3.png)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其起源于20世纪的思想潮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将对后现代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结尾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和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阐释、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启示、影响、比较、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它对传统现代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境、相对性和多元性,在对待现代社会问题和个体行为上持怀疑态度,强调了知识相对性、多元文化、权力关系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后现代主义不仅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展开阐释和深入探讨,探讨其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让-福科•利奥塔提出的。
利奥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
社会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性
![社会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前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222d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2.png)
矛 盾 则 是 主 观 与 主 观 或 主 体 与 主 体 之 间 的 矛 盾 #用 现 象 学的 话说 是 主体 间的 矛盾 $
现 代 社 会 学 就 是 以 工 业 社 会 为 基 础 #在 主 体 同 客 体 对 立 的 矛 盾 关 系 中 #把 社 会 作 为 外 在 的 对 象 加 以 观 察 !描 述 和 思 考 的 一 种 科 学的 思 维 方式 #吉 登 斯 称 之 为 /自 然 主 义 0的 思 维 方 式 #它 展 开 的 是 一 种 /单 向 解 释 01234567879:747;<3=>?$而 这 种 自 然 主 义 的 单 向 解 释 正 是 认 识 自然 !控 制 社 会 !推 进 工 业 化 进 程 的 一 种 不 可 或 缺 的 基 本 活 动 #是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的 必 要前提$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生活主要任 务 的 工 业 社 会 #自 会 学 模 式 也 就 有 了不 可 怀 疑 的 根据 $
的 挑战$ 从 %&世 纪 初 期 到 ’(世 纪 中 期 #尽 管 人 类 社 会
经 历 了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沉 重 灾 难 #学 术 界 对 人 类 社 会 的 一 些 重 大 问 题 形 成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新 认 识 #出 现 了 唯 意 志 论 !存 在 主 义 和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等 向 科 学 理 性 或 现 代 性 挑 战 的 新思 潮 #但 是 #社 会 学 并 未 因 此 而 转 变 对 工 业 化 !理 性 化 或 现 代 化的 热 烈 追 求 #现 代 性 原 则 仍 然 是 社 会 学 不 可 改 变 的 信 念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在 美 国 兴 起 的 现代 化 研 究 就 是一 个 明 证 $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9e18a82b910ef12d2bf9e775.png)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1)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1)](https://img.taocdn.com/s3/m/26ca365684254b35effd344e.png)
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没有现象学社会学,正是舒茨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用来理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才产生了现象学社会学。在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时,舒茨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什么是实在(reality)?什么切实地存在于尘世间?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存在?现象学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他人、价值观、规范与物质客体,也必须以经验为中介才能进入人们的意识知觉中,人并非是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是以人类心智意识过程为中介的。意识过程如此重要,所以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等等,就是现象学的重要任务。
胡塞尔不赞同韦伯所说的研究者本人的移情法或同情内省法,他反对任何“他在的外部世界的预设”,创造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抽象理论,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一理论,深化了韦伯对行动意义的解释。
胡塞尔主张在实在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哲学的原初根据,他认为这个家园与根据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又被称为周围世界,它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在其中,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及选择,与其他和他同样具有这种自主性的他人交往。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行动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谈等沟通活动来实现的,人们的心理世界得以在主体性的交往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
二、理论概要
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啊包括对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即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生活世界的结构、社会知识问题等几个紧密相关的部分。
后现代主义 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 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4f75e4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c.png)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是一种社会理论和研究方法,它挑战了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和方法,强调社会的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质疑传统的宏大叙事,如现代化、进步等观念,认为这些叙事过于简化和抽象,忽略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象是多元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或客观性。
因此,研究者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避免单一的、普遍适用的解释。
3.关注微观和日常生活: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认为这些现象和经验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4.强调话语和权力: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话语和权力构建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关注话语和权力的作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5.反对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反对实证主义的研
究方法,认为实证主义过于强调客观、量化和确定性,忽略了社会现象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对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促进了社会学的多元化和创新。
同时,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如过分强调相对性和主观性,忽略了社会结构和宏观因素的作用等。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6fa49b960590c69ec3766d.png)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
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
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
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
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
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
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
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
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
因为这一主题比任何其他主题更能吸引人。
鲍曼:是否存在后现代社会学
![鲍曼:是否存在后现代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cd87c3e3f90f76c661371a67.png)
20世纪,马丁.内莫勒用他惨痛声音回忆:“在德国,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德国牧师马丁·尼穆勒曾如此形容纳粹施虐时人们的旁观心态:“刚开始他们来抓共产党人,我没有站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接着他们又来抓社会党人和工会会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两者都不是;后来他们来抓犹太人,我还是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是否存在后现代社会学?Z·鲍曼我们为什么需要后现代性这一概念呢?从表面看来,这个概念有点累赘。
就其声称的抓住了西方历史在当前阶段上的新奇的东西并使之系统化而言,它是通过其它已经比较完善地建立起来的概念——“后资本主义”或“后工业”社会——所做的工作来使自身合法化的。
那些概念已经很好地达到了此一目的:使得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鲜而非连续性的事物上,并且提供了一个反对连续性观点的基准点。
那么,“后现代性”概念的提出是否是在鼓励把一场旧的争论改头换面或仅仅是重复上演?它是否意味着一场繁冗拖沓、不得要领的争论必然带来的彻头彻尾的苦活儿?它是否尝试着把新的兴奋注入到日益冗长的消遣中去(比如戈登、奥尔波特[Gorden Allport]所言,我们社会科学家从来不曾解决问题,只是为问题所困扰罢了)?如果这是事实,“后现代性”这一概念就几乎不值得我们再讨论下去,而这也仍是许多成熟的社会科学家所建议的。
然而,这些表象是误导性的(后现代性概念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应该为由此产生的混乱承担责任)。
“后现代性”这个概念可以比以往那些明显相似的通融性、理论化的概念更好地抓住一类非常不同的新奇经验并将之系统化。
它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权利的合法性——它的认识价值——只须它做到这一点:如果它能产生一套社会科学的话语,这套话语能够把当代经验中的不同方面构成理论或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体上看,“后现代”思想是现代性与 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性”内部的 分裂以及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深刻断裂 和紧张的一种表现。极端者使自己滑向 虚无主义、极端相对主义、反理性主义 和无政府主义的深渊。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种与现 代社会学完全不同的声音,后现代社会 学的理论与方法已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 的目光,尽管其中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有些观点一时还很难引起共鸣,甚至难 以被主流的现代社会学所接受和认可, 但其对"传统的"现代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所 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性影响是任何一个严 肃的社会学学者都无法回避和忽视的。
• 一是未能把社会学理论化必须借助的构 架上的相对主义与应用这些构架所产生 的知识相区别。
二是后现代社会学太轻易地忽 视了社会学中科学理论化的可 能性。
• 后现代社会学的反理论立场本身就是一 个理论立场
• 三是后现代社会学在突出语言在认知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的不确定性时, 过分强调了语言的自主性及其意义的不 确定性,把对社会实践的一切研究都归 结为一种话语的分析,否认语言是客观 现实的表现或呈现,认为所有的认知最 终都只是一种"语言游戏"的结论,从而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
概念 创造
• 后现代社会学对建立在现代化研究范式 基础上的"传统"现代社会学研究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和批判,并发展出了一系列诸 如非创造(decreation)、非定义(dedefinition)、非中心化(decentrement)、非 连续性(discontinuity)、非总体化 (detotalization)、解构(deconstruction)、置 换(displacement)
后现代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后现代思潮 在根本上并不是反现代性的,而是 走向反思自律的现代性,它从各个 角度揭示了现代性自身存在的内在 矛盾和缺陷,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人 们对周围世界的原有经验和解释。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后现代理 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倾向于 "颠覆"和"打破"存在于学科和次级 学科之间的各种界限,创造出一种 综合了多种学科和多种维度的视角, 从而既对来源于一系列研究领域 (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 性、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的思想进行综合,也对处于一种既 定学科内部的各种视角进行综合。
• 第五,后现代对社会学的批判也许是独 一无二的,因为它对所有竞相对抗的社 会学学派或范式实际上所共享的社会学 构想发起了挑战,其中心主题就是对那 种认为科学知识是普遍的,并且可以用 一种与语境无涉的方式加以实证的观点 加以批判。
后现代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的显 著特征
• 第一,反对实在论,注重话语分析。 • 语言就是我们的世界。
贡献
• 对现代性制度与话语以及它们对主体实行规范 和惩戒的具体方式所作的详尽的历史系谱学分 析(福柯);对大众媒体、信息系统以及技术 等这些彻底改变了政治、主体性和日常生活之 性质的新型统治方式的理论阐述(鲍德里亚); 对微观政治、新的社会运动以及新的社会改造 策略之重要性的强调(福柯、利奥塔、拉克劳、 德勒兹与加塔利)、对现代性的那些有缺陷的 哲学要素的批社会学的挑 战也决不是偶然的,它的到来是与社会 剧变、文化嬗变、政治变革、核心价值 的深层次哲学争论和学术危机同时发生 的,且可能是对它们的反应。后现代对 社会学带来的挑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这是近来其它时刻不可能出现的一种现 象"。
• 后现代社会学乐于对所有那些现代人从 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和特别关注的少数事 物进行研究,将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同 社会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并把他们重 新确定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兴趣
• 后现代社会学乐于对所有那些现代人从 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和特别关注的少数事 物进行研究,将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同 社会的变化有机联系起来,并把他们重 新确定为研究的焦点。
在研究方法上
• 他们给出的只是不确定性而非决定论, 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差异而非综合, 是繁复而非简洁。他们是回避判断,提 供的只是"读物"而非"观察",是"阐释"而 非"判决",他们虽然"思虑"此事物或彼事 物,但从不进行检验,因为检验需要证 据,而这在后现代参照系内是无意义的 概念。
小结
• 尽管如此,后现代社会学在方法论上并不一定 拒绝方法精致、分析详尽的社会分析,而是想 挑起对下述声言的怀疑,即社会探究可以建立 在某种方法基础上,而这种方法赋予了它一种 特许的认识论地位。同样,后现代社会学也并 不一定拒斥概括性的分析步骤,而是反对现代 主义者那种总体化的、概括性的理论,或者寻 求一种统一的社会学范式的做法。 •
• 四是后现代社会学者大多反对现代主体, 认为主体不仅是一种建构物,而且完全 是一种虚构的假象。
• 五是在反对片面追求"宏大理论"和"元叙 事"的同时,否定整体、集中、统一和权 威的重要作用,尤其过分强调了无限多 样的"小叙事"般的微观分析,忽略了那些 对我们社会生活起决定作用的资本、国 家、阶级、制度等社会因素,从而使后 现代思潮在社会作用上具有保守主义的 倾向。
给社会学研究所带来的影响
• 第一,后现代社会学运用的解释与解构 的分析方法,消解了两极因素、二元形 式的对立,突出了语言在我们的认知过 程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指 出了无论是我们的感觉过程还是我们理 解过程,无一不渗透着语言的影响在内。
• 第二,后现代社会学挑战了先前的社会 学方法、理论以及概念,修正了西方思 想中关于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普 遍与特殊、同一与差异、整体与局部、 中心与边缘、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等关系 问题上的传统解释,批评了现代社会学 研究中片面追求一般性、普遍性、同一 性、整体性、中心性、连续性
第二,反对总体化趋势,提倡 微观分析。
• 在具体研究中,非常强调差异、多元、 片段、异质、分裂,而对理性、共识、 系统、总体性等概念一味拒斥。
第三,反对现代主体,关注"他 者"的生活。
• 转向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尤其是为现 代社会所造就的但却长期忽略了的边缘 者、非中心者、无能力者和被剥夺或忽 视权力者等映衬现代主体的"他者"。
• 他们给出的只是不确定性而非决定论, 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差异而非综合, 是繁复而非简洁。他们是回避判断,提 供的只是"读物"而非"观察",是"阐释"而 非"判决",他们虽然"思虑"此事物或彼事 物,但从不进行检验,因为检验需要证 据,而这在后现代参照系内是无意义的 概念。
• 第四,后现代社会学提出的一系列新的 概念、理论和观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诸 多分析视角,引起了我们对现代社会学 理论的某些危险和局限的警觉。
当代社会学家对待后现代的态 度
• 一是竭力主张与推崇后现代的人,如鲍 德里亚等;二是被标定为后现代论者, 但自己并不承认的人,如福柯等;三是 彻底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如哈贝马斯 等;四是反对后现代性却又欢迎后现代 形构到来的人,如吉登斯等;五是对上 述人物的理论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的人, 如尼科尔森(L.Nicholson)、弗雷泽 (N.Fraser)等。
• 第十,反对现代方法,以解构和直观的 阐释作为其主要的方法。后现代社会学 者大都不习惯使用"方法"一词,他们一般 认为不存在方法,不存在他们务必遵守 的程序规则,存在的只是后现代论者惯 用的反规则和"怀疑一切"的严格作风。后 现代社会学者声明,就方法而言,其实" 怎样都行"。
后现代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 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和缺陷
• 第四,反对中心论和一元论,主张价值 的多元化。 • 第五,反对表象论,要求终结表象秩序。
• 第六,反对本质主义,探寻现象之间的 差异。后现代社会学者否认本质和现象 之间的区分,否认事物后面存在着普遍 共有的性质
第七,反对理性主义,追求人 性的普遍解放。
• 现代性原本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 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但是, 现在它已变成了"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 因此,反对现代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要 求从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压制中彻底解放出来成 为后现代社会学者学术追求的目标。他们企图 通过对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解构,通过对 压制和规训人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从根本上去 瓦解现代社会,以寻找通向后现代社会的路。
六是后现代社会学者(尤其是 激进论者)对真理和理论的极 度抨击有点言过其实。
七是在方法论方面,后现代社 会学的"怎样都行"的主张其实 也是一个夸大其辞的主张。
• 八是后现代社会学在批判与抛弃某些现 代社会学的关键概念时(如秩序、进步、 理性、真理、范式等),却又使自己陷 入了严重的困境以及理论批判与实际表 现之间的矛盾之中。例如,它们对理性 的理性批判;对总体性的总体化拒斥; 用某种标准去否定判断的明确标准;信 奉语言决定论而又主张语言的不确定性; 在强调互为文本关系时又孤立地对待文 本(如德里达)以及在废除主体性范畴 时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傲慢等等。
第八,反对传统的历史观,置 换现代的时间和空间。
• "历史,假如它是真正存在的话,是一门 卑微的学科,它依赖于现在,而不具有 自身的完整性"。
第九,反对现代的真理观和理 论观,企图实现没有现代真理 和理论的生活。
• 一些激进的后现代社会学者更是呼吁必 须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取缔理论的 特许地位,削弱它们的作用和降低它们 的身价,以实现没有现代真理理论的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