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的追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摘要】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通过引出了追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分别从追问的重要性、技巧、实践、以及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参与度方面的作用展开讨论。
追问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课堂追问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最后在总结了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追问技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追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追问艺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技巧、实践、学生思维能力、参与度、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
通过追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追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态度。
教师在追问中要有耐心、细心,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追问也是一种促进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技巧、实践和作用,以及追问与学生参与度的关系,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2. 正文2.1 追问的重要性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追问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情况。
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
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不断进行追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追问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追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追问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追问艺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育的目的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在这种情境下,课堂追问艺术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技能。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追问艺术。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追问艺术的意义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追问,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表层思考转向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二、课堂追问艺术的核心要素1.提出问题的方式: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思考、探究,从而促进学习和思维的深度。
2.问题设置的灵活性:问题不应是固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展进行适当调整。
有时候,教师在追问时也需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及时调整问题的方向和难度。
3.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在追问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给学生造成压迫感。
问问题要尊重学生,还要借助自己的表情、语调等来引导学生联想和思考。
4.方法与目的的协同: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如何发挥追问艺术的效果1.逐层追问:通过不断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探究:教师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
3.协同构思:在追问中,教师可以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和思考的效果。
4.理解反思:在一段时间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让学生通过追问来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1.不能一刀切:在追问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
2.不能过度:教师在追问时不能过度,给学生造成压力和抵触情绪。
3.不能丧失主线:教师在追问时不能丧失课程主线,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课程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追问艺术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
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教学
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教学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问”实际上就是实现师生多元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
而事实上,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却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过多提问,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得勤,收效不大;表面性提问,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
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
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作用。
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对教学提问艺术作用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
的教学 时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 颇?因为蔺相如不想争一 性 ,学 生思维被 打乱 ,难 以形成完整问题体系 。
己的心。 ”如何 理解 这句话? 学生都 能说到 “ 爸 爸扎根 边疆
建设边 疆 的决 心”这个 点上 。老师可 以追问 : “ 他 的孩 子们 还不能理解 , 你能理解吗?说说你的理解 。 ”这个问题一抛出 ,
学生会感觉 自己比 “ 那些 孩子”要聪 明,都想 把 自己的理解 说得更全面更深刻 ,讨论 的热情就会很高 。这 就是 启发式追
有 明确 的启 发性 ,不仅要对 问题进行研究 分析 ,还要针对学 生实 际进行设计 。这一点也是 比较重要 的 ,因为学生思维 习 惯不 一样 ,思 维启动 当然也有 一些差 异。教师提 高针 对性 , 启发效果才会更为明显。
然是众说纷 纭。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有 的学 生 回答仍然 比较 对有效启 动学生思维体系有重要激发作用 。教师要让追 问带
对学生的正常思维带来 困扰 ,也 让教师的教学思路发 生 了摇
题 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学 生就会 被搞懵 ,不知道教师 的真正 摆 。“ 楚 国为什 么要这样 做?”这个 追 问已经偏离 彰显晏 子 用 意 ,回答 起来更是心 中没有 底。所谓相关度 ,就是指 问题 智 慧的主题 , 自然也没有什 么问的必要 。最后那旬 “ 对 此你
还算 了大雾 的天气 。通过这一连 串的追 问,问题 获得圆满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追问,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更正确地理解文章,也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课堂中“突发性”的回答,化解尴尬,展现机智。
另外,教师追问也要注意3点:尊重学生,把握时机,深厚的文化底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
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
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1 巧妙追问,有助深入理解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回答时往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回答很肤浅;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便会让课堂交流停在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有效的追问。
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就巧妙地进行追问,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使学生能辨别皇帝的过分换服装和爱美的区别。
2巧妙追问,有助正确理解新课程极力倡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
所谓“一个千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和鉴赏的原因,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
有的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可能会造成尴尬的场面,那么教师是盲从还是拒绝呢?显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例如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进行独特的文本解读,学生思维很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个性化的阅读随处可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古人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诚如斯言,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止于形式上的热闹。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一定的技巧,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若想在课堂上问得准确巧妙,首先要在课外下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深研教材,了解学生。
1.提问要联系教材,并从学生出发。
提问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烂熟于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问。
2.提问要紧扣目的。
提问的设计,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3.提问要具体、准确、严密。
所提问题的语言要准确、完整、明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严谨科学,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课堂艺术。
4.提问要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取正确的结论。
5.提问要有新颖性、启发性。
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
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提问具有启发性,也就是具有挑战性。
这样的问答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添信心产生的快乐,并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1.创设情境,作铺垫式引导型提问比如在教《五人墓碑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就引用“感动中国”中佘幼枝为守袁崇焕墓多方奔走,呼吁政府不要拆迁袁墓的事做情景导入。
讲佘幼枝为此生活拮据、痛失爱子仍不改初衷,最终获得赞扬、支持。
学生为之唏嘘不已。
我就趁机问佘家这样做为的是什么,政府支持的又是什么。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艺术-4页word资料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艺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一目标必须借助课堂的提问,尤其是教师的有效追问才能实现。
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
而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理解能力的循序渐进等特点都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的重要意义。
何为有效追问?即面对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问题,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有区分度地追加提问,以便让学生在认识受阻时探幽索微,拨云见日;在理解粗浅时寻本溯源,追求深度;在初有见地时发散思维,生成智慧。
一、当学生认识受阻时,层进式追问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不能进一步地朝纵深方向思考,使其回答缺乏深度。
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逐层推进追加的问题,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激发思维的火花。
在执教《三颗枸杞豆》一文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赏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时能够找出关于“三叔”和“我”的很多描写,能初步感受到人物内心较为复杂的感情,却不能进行准确地分析与表达。
这时点拨与追问就能够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
如:文中说“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这里的“它”是什么?学生根据上下文意能理解为“太阳”。
教师追问:“仅仅是太阳吗?三叔能捉住太阳吗?”学生摇头。
教师继续追问:“太阳又意味着什么呢?濒临死亡的三叔想捉住的又会是什么呢?”在学生认识受阻时,教师的追问能够激起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醒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重新品味课文,进而领会到三叔的内心深处最想捉住的是时间、是生命。
更深切地感受到几句简单的描写中不仅饱含三叔对生命的留念之情,更有他对自己曾经虚度光阴的无限追悔之意。
(完整)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003
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比作一面平静的湖水的话,那么追问就是命中学生心湖的石子。
这个石子如果能适时扔出,那么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一、设疑要新颖,所问能激起兴趣提问,就要发放信息。
而信息的发放,最为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妙,能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独到,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淡无奇。
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因而也会产生一定的触发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所问要有思维价值所谓思维价值,关键就是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学习对象,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比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经过旅途的劳碌奔波,人疲马乏,日暮时分,面对深秋之景,大有漂泊无依的落寞凄苦之感,若开篇就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可能就会难住学生,问“这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过于简单笼统。
这样的提问,一难一易,都没有思维价值,应当先从题目入手,抓住“秋思”二字,让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秋之景物?”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接着再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想看,一个独在异乡的游子看到如此凄凉的深秋晚景图,他的心境该是怎样的?”至此,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学生也就能正确领悟出作者漂泊他乡,寂寥愁苦的心境来。
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
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学贵有问”,学和问紧密相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也尤为重要,如果你要细读文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
所谓追问,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当一个个疑团解决后,学生眼前就会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追问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
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方法提出适当的问题。
下面以我的教学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
一、注重追问的目的性我认为,追问不应是走马观花,信口开河,而应该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宗旨,无论学生的回答有多么的随意,教师都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围绕本课的教学目的进行追问,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这样课堂才井然有序。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第6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段文字中你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背影?(要求用一个词填空)”同学很踊跃,七嘴八舌:沉重的背影,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感动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接着我进一步追问:“你们从这些背影中读出了什么?”有学生说“读出了父亲替我买橘子很艰难。
”我又问:“‘我’当时也不小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去买,非得自己亲自艰难地去买?”有的学生说:“父亲不放心‘我’去买。
”有的说:“说明父亲很爱‘我’。
”然后我及时进行总结:“父亲亲自去给儿子买橘子,说明父亲很爱儿子,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也正体现了他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接下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的问题:“父亲是如此的爱子,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又是如何呢?文中有没有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说:“写了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
”有的回答:“‘我’看见父亲的背影两次流泪。
”我抓住时机追问:“‘我’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
”最后我及时总结:“本段通过对背影的着重刻画表现了父子间的挚爱真情。
语文课堂追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追问的艺术摘要:针对当前一些语文教学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提出语文教学要讲究追问艺术的观点,并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从追问的随机性、有效性、人文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追问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追问;随机性;有效性;人文性;实践性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在课堂上广为运用。
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
一、见缝插针,注重追问的随机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预设问题,但并不能完全预设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言语中隐藏的信息,通过追问的形式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
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追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交互的效果和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最终习得。
教师在设计追问时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发展。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比如讲《祝福》一课时,教师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她的那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学生经过思考答不上来,教师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句话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说:“死了”,有的说:“老了”,教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回答:“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的。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教师 的追 问,对学生 的思维发展具有方 向性和 指导性 。 在实际教学 中, 教师追 问的内容 已经规定 了 学生思维发展 的方 向和任务 ,指导学生按照既定 的 方 向思考 。 在讲 授新课 时穿插追 问或 教师 自问 自答 , 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 促进学生 主动学 习的意识 。
一
二、 “ 追 问式 ” 课 堂 教 学 应 该遵 循 的原 则
1 . 要以学 生为主体 。 教学过程就是 师生 、 生生对 话 的过程。追问 , 其实就是对话 , 只不过它是思维层 次较高 的对话 。因此要 以平等 的观念 对待学生 , 以 学生为主体 , 充分体现对 学生 的尊重 。 追 问的问题要 针 对 学 生 的 基本 能力 有 层 次 地 设 置 ,新 问题 也 要 在 学 生 的 思 考 中 自然产 生 ,也 要 在 与 学生 思 维 的碰 撞 中自然解决。 “ 一言堂” “ 填鸭式” 教学 , 是不可能有追
课 堂艺术
①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中的追问艺术
■ 高 嵩
摘 要: 课堂提 问, 是语 文教学 的常规环节 。而 追问 , 则是在对提 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的基础上 , 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 在实施 “ 追问式” 教学过程 中, 要遵循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 , 注重问题生成意识 、 规 律意识 和归整意识等。 关键词 : 追 问艺术 ; 高中语 文 ;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常规 环节 。而追 问, 则是在对提 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 , 追 根究底地继续发问 , 也是教学常规 。追问 的目的 , 就 是启发学生再思考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 探究 问题 的 能力 , 以培养学生 的高层思维 。这里 , 笔 者结合平 时 的教学实际 , 谈谈高 中语文教学 中的“ 追 问艺术 ” 。
语文课堂中的追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追问艺术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
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
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课堂中运用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见缝插针,注重追问的随机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
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
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中,预习后我就开门见山的问:“文中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同学们响亮的回答:“阿长。
”我接着问:“她的名字是叫阿长吗?”同学们都好奇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当然是了,书上都这样写的啊。
”看到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我就又追问了一句:“阿长是她本人的名字吗?”很多同学们赶紧翻了翻书,回答说:“不是,是以前一个保姆的名字。
”然后我又问:“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以看出什么?”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回答说可以看出阿长命运悲惨,受人轻视、漠视,令人同情。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首先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
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
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追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追问艺术学和问紧密相联,谓之“学问”。
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
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追问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梯子”。
追问把“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到达思维的彼岸。
追问让学生开阔了思维的广度,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深刻。
在追问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思考的美妙,从一步步的成功中得到自信,体会学习的快乐。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广为运用。
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
提问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追问作为特殊的提问形式,有着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
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一现象有所帮助。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因此,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
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究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的提问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课堂提问是一项涉及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一、精设问题,提高提问质量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会有许多疑问,精心设置选择提问的问题,关系提问的质量、学习的效果。
精心设置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思考的价值,有助于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提问,防止产生几个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
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学生答完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种提问是一种无用信息。
二是提问不分轻重,过于烦琐。
比如在教学话剧《雷雨》(选场)时,提问:《雷雨》的作者是谁?他的原名叫什么?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
这种提问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教学时间,干扰了信息。
三是提问过于空洞,不着边际;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这种提问是有害信息,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是提问过于雷同,毫无新意。
比如:这篇课文分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总是问这几个问题,千篇一律。
即使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编排上、体裁、题材上大同小异,也不应该设置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因为过于雷同的提问就是一种抑制信息,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提问过于含混,模糊不清,有时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比如这样提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哪一句话?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浪费了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
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
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第一篇:巧用追问艺术,让语文课堂妙趣无穷“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
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的追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
诸如“还有吗”“好不好”之类的追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追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追问的时机和场合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
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
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要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落实到位。
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追问、适时追问。
通过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前提是,教师的追问必须是有效的。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构建有效的追问呢?一、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彩为止比如一位教师在上《金岳霖先生》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请同学们十分注意本段中描述林徽因的细节有几个环节,一是老朋友收到“请客”的“通知”,大家为什么会“纳闷”?同学一:可能是金先生一向小气,不请客。
同学二:我觉得不一定是小气,倒极有可能是作为一个大家、高人总有其怪癖,一向不善于应酬或者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的应酬上。
老师:不管怎样理解,这些描写都说明了什么呢?同学:显然表明了这一次请客的非同寻常。
老师: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先生请客的地点是选在哪里的呢?同学:北京饭店。
老师:有谁知道当年北京饭店的地位吗?同学:这是当时名流出入特别是中央接待国宾的首选饭店,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中央接待国宾的“指定宾馆”。
老师:假如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什么呢?同学:觉得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纪念很庄重,友情特别深厚。
老师:说得很好。
可是假如我们不对这里的描写做这样的细节和语言的分析,会有这样的发现吗?1同学:应该比较困难吧。
老师:所以,请大家注意,阅读文章,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我们从精致的描写入手,从细节入手,从语言甚至从词句入手,这应该就是古人之所谓披文而知理入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
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
语文课堂上的追问艺术沈国华学和问紧密相联,谓之“学问”。
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
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追问就是这个过程中的“梯子”。
追问把“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到达思维的彼岸。
追问让学生开阔了思维的广度,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深刻。
在追问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思考的美妙,从一步步的成功中得到自信,体会学习的快乐。
追问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
我们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只有把教材烂熟于胸,化为己有,才能在课堂上高翎建屋,不被学生浮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扮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
一、顺藤摸瓜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由此点引发,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水到渠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而有序的把握。
这样的方式适用于对课文内容作粗线条的理解。
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师:看题目,“对”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应对。
师:谁应对谁的问题?生:诸葛亮应答刘备的问题。
师:刘备问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到原句。
生:“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师:请同学把此句翻译一下。
生: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师:刘备有何“志”啊?还是用原话回答。
问出艺术问出精彩——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问出艺术问出精彩——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摘要: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一教育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启示作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加深对文本素材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表现组织语言的能力。
可以说,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深度,也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就要科学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问出艺术,问出精彩。
关键词:新课标;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文本探究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用辩证法来看待高中生的疑问。
疑问多,可能是学生理解能力欠佳;没有疑问,可能是学生没有思考。
科学的教育过程应该是生疑→释疑→生疑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最后共同得出结论,但是不要求结论唯一,而是允许在适当程度上存在分歧。
本文就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提问提供几条策略,以咨同行参考。
1.巧妙提问,发挥想象想象力是一种能力,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往往受到个别教育者的忽视。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会认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并有计划地培养塑造学生的这种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学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当下的学生很少有农村生活经历,即使在农村生活过的学生,基本上也很难体会到作者那种身处田园的闲适和安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下陶渊明在归隐之前的经历,侧重介绍其身居官场时心灵的那种煎熬和自身感到的人格萎缩。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归隐的如释重负就相对容易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那一缕缕炊烟召唤着仍在田园劳作的农人早日归家用饭,想象那游走在房前屋后的爱犬和家禽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的追问艺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巧妙的追问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问的作用
1.调动思维积极性
追问的方式主要有探因、追根、迁移、质疑等形式,是对前一个提问的深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对问题实行深入了解。
课堂追问艺术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既定的追问内容来引导学生向准确的方向思考。
在新课程的教授中,通过巧妙的设问及追问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准确巧妙的追问能够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
通过追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但能够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论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及鉴赏水平还不成熟,在个性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
教师应尊重学生,但不能盲从,能够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朝着准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同时,学生在接触新课文时,往往缺乏深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对文章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字词表面。
通过巧妙有效的追问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存有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追问,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当前语文课堂追问艺术应用中,教师的追问设计或过于牵强,不符合逻辑,或过于高深,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程,但追问的问题往往缺乏关联性,追问没有发挥启发的作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追问设计得过于高深,学生难以理解,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古汉语比较晦涩难解,而教师的追问太过高深,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
三、追问艺术的应用原则
1.逻辑性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教师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层层推动,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协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提问:“海子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学生回答:“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平淡的生活,拥有一座房子。
”追问:“海子眼中的幸福有什么含义?”学生回答:“诗人内心的一些向往,诗人理解的幸福是平凡人、自由闲散的人的生活。
”继续追问:“诗人为什么说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现在?”学生回答:“诗人还没有真正得到他向往的幸福。
”进一步追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学生经过思考明白:表达了诗人对尘世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又不甘于坠入尘世成为俗人。
通过由浅人深的追问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诗歌的主旨。
2.人文性
语文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准确的价值观。
在追问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使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一定的熏陶和升华。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在什么朝代和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学生回答:“在北宋时期,金人人侵,国家处于战乱时期。
”继续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当时的抗金将领有哪些,赋予学生广阔的想
象空间。
学生联想到岳飞,则可通过《满江红》一诗实行引导,通过步步追问使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在深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教师的追问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准确的方向思考。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没有教师针对诗歌背景、字词分析等基础信息实行引导.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师教授时提问“毛泽东为什么要在长沙写这首诗?”通过学生讨论及教师引导得出结论:“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以及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表达了对校友的思念之情。
”进一步追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诗有什么含义?”通过对诗歌及诗歌背景的分析得出,这句诗抒发了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以及对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从而导出诗歌主旨。
总来说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使用追问艺术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通过巧妙的追问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机,还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