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

2.解释词语。

二、导入1、导语2、作者简介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四、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五、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 2.本段侧重写什么?(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投影,引导学生了解西南少数名族的歌舞和民族风情。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的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予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初读感知1.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山野对歌:比试才情小路漫歌:自在随兴村寨传歌:传递文明2.你最喜欢什么场面?为什么?四、探究赏析(一)学习“山野对歌”部分1、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甲文: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朗读年轻妇女对山歌的语段,体会表达的情感。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几个表动作的叠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年轻女子唱歌的轻松快乐。

3.“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通过沈从文的话,体会沈从文在作品中的思想,升华情感。
多媒体出示上下文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抓住地域以及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
赏读文章,多媒体出示赏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赏读方法。
多媒体出示山寨传歌的图片,体会场面的盛大,标注关键字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朗读探索。
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资料,走进作者内心,深入了解文章。
学生通过朗读2-3段,说出感觉到“生面别开”的地方,如场所,如对歌形式。
通过品读对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歌会中女子的健康自然,优美。
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文,说感受,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赏读,发现对歌侧重于描写对歌的人,感受某某的歌会山野对歌之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赏读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说说感受,畅所欲言,在漫谈景之美中感受到山路漫歌的自然,淳朴本色。以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赏读,其他小组及时进行补充。
通过盛会重要作用是传歌,体会某某人对民歌的热爱,对民歌的传承,对民俗的传承。
小结:当这场歌会缓缓落幕,这一回不仅丰富了作者的见闻,也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从这歌会中,我们不仅欣赏到这歌会中的人美,景美,情美,我们还感受到某某人的什么?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而沈从文的作品又大多从民风民情中取材,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风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某某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四)歌会余韵,妙笔“传歌”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走进歌会:1.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文中描写了三个场面,三个场面分别是哪些人,在哪个地方,用哪种方式在唱歌呢?(投影:何人何地以何种方式唱歌?)2.讨论并小结文中的三个场面:年青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山寨传歌。

师: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体验了一种读书方法,叫“把书读薄”屏显:学法小结:把书读薄☆、抓主要人物、地点;☆概括故事情节;☆人物+故事情节三、品味美点,欣赏歌会1.情景设置:师:假如张艺谋要拍一部记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民俗风情,其中需要一个展示云南民族风情的镜头.如果你是张艺谋,带领你的剧组到云南采风,给你照相机和录像机,你们会拍下怎样的镜头?会录下什么声音呢?为什么?(请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摄制小组到云南采风去。

)2.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参与,讨论始终围绕:会拍下怎样的镜头?你会录下什么声音?为什么?)3.学生小组呈现采风结果,要求阐述理由。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学法与写法。

人物描写赏品:(比较赏析)☆、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小结学法:把人写美☆、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语言质朴;☆、细节—性格环境描写赏品:☆、“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结合沈从文的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了解沈从文写《云南的歌会》的初衷。

2、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初识歌会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魅力。

3、体会歌会的精神内涵,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通过深入研究这篇文章,走近沈从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张照片。

知道这是我国的哪个省份?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们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倾诉爱慕,或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云南去!让自己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体验另一种自我;到云南去!领略云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气;让滇池柔媚的微风吹去您的忧伤;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风花雪月”的大理、丽江典雅的音乐,香格里拉的悠闲自得,雪域风光的清雄险峻、热带雨林的苍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让我们收拾行囊,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精妙笔触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会1、思考: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云南的歌会:演唱会:在草丛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台上唱即兴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节目单唱作用是传唱,老一代把记忆中智慧的东西为了拥有更多粉丝,传给下一代使大家喜欢他(可以课件表格,显示不同)2、在本文中,沈从文先生选择了几个地点的歌会,分别是哪里?山野、山路、山寨(板书)3、沈从文先生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来看歌会的?链接材料背景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和划龙船情形相差不多。

我对于赛马兴趣并不大。

……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所谓秘密,就是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再仔细些探索一下究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作品;2、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概括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3、融入文章的情感中,体会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4、师生共同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5、领会作者对祖国山水、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如沈从文笔下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在我们黔西就有很多民俗文化,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身边就有很多,所以本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重点难点】把握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以及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作者作品2.音形辨析3.词语理解4.整体感知【学时重点】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以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时难点】掌握三种歌会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想一想】分组讨论:比较你在电视上见过的演唱会和云南的歌会有什么不同。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以激发学生体味云南民歌的韵味。

教师先请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云南民歌及歌会的含义。

【教师明确】: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云南的歌会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云南的歌会,感觉当地浓烈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诵,品尝,拓展延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感觉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赏识。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赏识生活,热爱生活。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一样情境,领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别。

教课难点:推测语言,品尝文中人物描绘和场景描绘的妙处。

教课方法:朗诵、议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感觉美好的人生。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风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域,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浸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吐爱情,激起劳动的热忱,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婚姻的祝愿,抒发丰产的愉悦和节日的欢喜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教授知识的工具。

听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量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所以,在很多民族中,儿童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妙的歌手经常会在本民族中获得人们特其余尊敬。

今日我们就跟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怀美好笔触,来领会一下云南民歌的风范。

二、默读课文,疏导字词主假如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经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对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址、内容、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许多。

而少量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能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朴实自然,歌会气概壮观。

2.你以为作者为何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指引学生联合课文中的详细文字来共同商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目的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沈从文。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云南的歌会》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歌会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蹲踞(jù):蹲或者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二、整体感知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山歌对唱,才情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小结: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小河淌水》等)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播放《小河淌水》等民歌,让学生感受气氛2.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检查预习情况迤西酬和譬喻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即物起兴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一、教学目标(一)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二)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

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学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机、朗读磁带、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

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2、作者作品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

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课堂实录一、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意在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品背景。

】1.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沈从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ǖ) 熹(xī)微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2.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明确:2.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四)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二)赏析品读课文: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

“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4、赏读“村寨传歌”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板书:点面结合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三)总结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四)拓展延伸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