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章神经系统感觉功能-躯体感觉与感觉分析-
切断特异传导途径A或非特异传导途径B后 猫的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组成 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感觉接替核
内膝状体:听觉 外膝状体:视觉
From ascending reticular systemT,o cerebr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olfactory bulb, spine, cerebellum(ascending activation system)
To prefront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From other thalamic nucleus
(mood modification)
To cerebral cortex
(emotion)
om
h lami ucl
To associate sensory cortex (Sensory integration)
Ⅱ . 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
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及作用
一、感觉的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感觉信息
1
脊神经节或有关脑感觉神经节 2
特
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
异
3
投
丘脑的感觉特异接替核
射
系 统
大脑相应皮层引起明确的特定感觉
1、特异性感觉投射级层
第三章 神经系统
躯体感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眼的结构
眼球壁:
1.眼的折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后主焦距不 能直接算出。
2.安静状态不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后主焦距正好在 视网膜上。因此,无限远处(>6 m)的物体发出 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上。
3.当光线过弱或像过小时,则不能被看清。
眼球的基本结构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
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信息每通过一个突触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编码。
蛙肌梭中刺激强度的编码模式图
第二节 躯体感觉
躯体感觉
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 觉的强度取决于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参与 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体表痛(快痛、慢痛)深部痛(一般为慢痛) 本体感觉
一个视紫红质激活, 可使500个传递蛋白可被激活; 一个激活的磷酸二脂酶一秒钟使2000个cGMP分子降
解
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光线视锥细胞外段视锥色素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 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
•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视锥色素, 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产生不同 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 比例不同: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特点:光敏感性强,分辨力差 作用:晚光觉(暗视觉)
2. 视锥系统 (昼光觉系统) 特点:光敏感性差,分辨力高,可分辨颜色 作用:昼光觉与色觉
视觉的二元学说的依据
(1)在视网膜分布不同。 (2)与双极C及神经节C的联系方式不同 (3)动物证明 (4)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眼轴 视轴
来自远处 光线(平 行光线)
来自6m以 内的光线
聚焦平面 焦点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概述与视觉
结
视杆细胞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适宜刺激 光敏感度 能 分 辨 力 作 专司视觉 用 视 力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持续高度紧张→ 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 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⑴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 ,• 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 ,还反射 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反射通路: 与晶状体调节的 反射通路类同。
对刺激信息的编码作用(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编码 作用) 刺激信息: In cells in vitro
性质:感受器上的特异蛋 白质或离子通道 部位:感受器的分布 强度:感受蛋白或离子通 道受适宜刺激影响的强度特性 时间:感受蛋白或离子通 道受适宜刺激影响的时间特性
4. 适应现象(感受刺激的持续性):指对同一刺
5、视野
概念: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 , 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上眼框 和鼻粱遮挡的缘 故,单眼视野的 下方>上方;颞 侧>鼻侧 三种视锥细 胞在视网膜中的 分布不匀 , 色视野 的白色>黄蓝> 红色>绿色
二、感受器:
1、分布部位分: 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内脏感受器 外感受器: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 2、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丘脑的感觉核团:第一类核团(感觉接替核);第二类核团(联络核);第三类核团(随板内核群)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来源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特异投射系产生精细感觉的基础。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交叉、倒置投射。
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双侧、正立。
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
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觉:边缘叶;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下侧。
4.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痛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如胆囊炎时右肩胛疼痛。
5.内脏痛特点:缓慢持续定位不准确;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敏感;常伴有牵涉痛。
四.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小运动单元利于做精细运动。
大的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张力。
r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都是乙酰胆碱。
2.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所致。
3.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为脊髓前角α、r运动神经元。
4.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和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帕金森病:由于黑质上行抵达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亢进所致,常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安坦治疗。
舞蹈病:由于纹状体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引起。
5.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
6.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分布在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交叉分配、倒置分布、定位准确。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深感觉传导路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 维
重力作用
3 γ环路及其活动
●γ
●γ
环?
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4 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特
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整体眼折光能力最强的是:空气-角膜界面。
27
简化眼 (reduced eye)
与正常眼折光系统等效的简单模型。
= AB(物体的大小)
Bn(物体至节点距离)
ab(物像的大小) 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意义:方便计算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28 。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如果物体在视 网膜上的成像小于4.5 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 觉,这表明正常人的视力有一个限度。
特定感觉类型的器官。 特殊感觉器官(special sense organ):
集中在头部的感觉器官, 如眼、耳、鼻、舌等。
8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
1.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 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叫做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380-760 nm电磁波 20-20000 Hz声波
图9-17 感受器电位 转变为传入神经纤 维上动作电位的部 分示意图
10
2. 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2)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另一些感 受细胞(如毛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以电紧 张的形式传至突触输出处,通过释放递质引起初级传入神 经末梢发生膜电位变化。
只有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才标志着感受 器换能作用的完成.
14
3. 编码功能(coding)
感受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 到动作电位序列之中,即信息转移。
(1)刺激类型:不同类型的适宜刺激→特定的感受器细胞 (2)刺激部位: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空间范围(感受野) (3)刺激持续时间:判断刺激是否持续存在 (4)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 (3-1-2区) 定位明确 左 右 交 叉 :( 除 头 面 部 是 双侧性外); 倒 置 分 布 :( 除 头 面 部 是 直立外); 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
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
(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
大);
感觉柱: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路径: 特异感觉传入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 脑干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 丘脑的髓板内核群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3.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组 成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 区下侧。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1.躯体感觉:
⑴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 和深感觉(本体感觉 = 运动觉 + 位置觉等)。
⑵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⑶感觉的强度取决于:
感觉N冲动传入的频率;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触压觉:指 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 ⑷传导路脊髓交叉不同: 浅感觉先换元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先上行后换元交叉。
单位。同一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概念: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
的特性。
2.现象:
⑴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
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 占据的现象。
⑵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 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6.听觉代表区 Visual center ⑴ 部位: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 回(41、42区)。 ⑵ 投射特点: ① 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 耳蜗底部(高频声感)投射到听皮 层前部;耳蜗顶部(低频声感)投射到 听皮层后部。
31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痛觉(Pain sense)
38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 、皮层诱发电位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大 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的波 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39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波形: 主反应:先正(向下)
后负(向上); 后发放: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是皮层 与丘脑感觉接替核团之间环路活动的结果。
40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2.意义: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 位诊断,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 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用 于科学研究,如皮层感觉区的定 位。
41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感觉刺激情 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产生的节律性 电位变化。
17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3)其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 终止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 形成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不易引起 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只能以电 紧张形式影响细胞的兴奋状态;
4)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2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4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运动系统能够通过调节感觉阈限来影响感知,例如在黑暗中行走 时,通过调整步幅和速度来适应环境变化。
运动改善感觉障碍
对于某些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或丧失,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促 进感觉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姿态和运 动状态,为运动系统提供反馈,确保运动的协调 性和准确性。
感知危险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外界的威胁和危险,如疼痛、 高温、低温等,及时向运动系统发出警告,促使 采取保护性反应。
运动对感觉的影响
运动促进感知
通过主动运动和活动,能够刺激感觉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完善,提 高感知的通过感受肌肉、关节等处的牵拉、压缩等刺激,提供关于身体
位置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帮助维持身体平衡。
03
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功 能的相互影响
感觉对运动的影响
1 2 3
感知环境信息
感觉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为运动系统提供环境信息,帮助指 导运动行为。
感知身体状态
感觉信息不仅用于感知外 界刺激,还与躯体运动功 能相协调,维持机体的平 衡和动作的准确性。
02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系统的结构
肌肉组织
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是 实现躯体运动的主要组织。
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信号,控制肌 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各种复杂的 躯体运动。
骨骼系统
为肌肉提供附着点,支撑身体,保 护内脏器官,并维持身体形态。
大脑皮层是感觉信息处理的高级中枢,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 的分析、整合和解释,形成感知觉。
感觉的分析与整合
感觉的分析
大脑皮层对接收到的感觉 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刺 激的性质、强度、方向等 特征。
第二十一讲+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内脏痛的特点
对炎症、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等刺激 较敏感
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
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常伴有不安等情绪 反应 有的内脏痛还伴有牵涉痛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部位
患病 器官
心 胃、胰 胆囊肝 肾 阑尾 Nhomakorabea体表 疼痛 部位
心前区 左臂尺侧
左上腹 肩胛间
右肩胛
腹股沟 上腹部脐
区
周围
的 ③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的灵敏程度有关,灵敏度高的
部位如唇、舌和手指的感觉代表区所占范围较大, 而感觉迟钝的躯干投射区较小
痛觉
痛觉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引 起的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和防御 应激反应,对机体具有保护性意义。
痛觉的分类
出现定位清楚、短暂而尖锐的刺痛,称 为快痛;
随后出现定位不清、较持久的“烧灼痛 ”,称为慢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 、呼吸等方面的变化
第二十一讲 神经系统 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
体表感觉即皮肤的痛、 温、触、压觉等传入纤维主 要投射到中央后回,又称第 一体感区。第一体感区定位 明确而精细
体表感觉区的功能特点
①感觉投射是交叉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的 ②投射区的空间分布上下倒置,但头面部内部是正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视辐射
内囊
Ⅲ
外侧膝状体
视束
部分纤维
中脑的顶盖前区和上丘核 (参与瞳孔对光反射)
视野
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所看到的 空间范围,叫视野。中心视野,是黄斑 部所感受的空间范围,一般所说的视野, 是指周边视野而言。 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 用,鼻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颞侧半 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鼻 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物像,投射到 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物 像投射到上 半视网膜。每侧眼的视野,可分为四个 象限,叫象限视野(1/4)
深感觉又叫本体感觉,为来自 肌、腱、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 动觉和振动觉。在深感觉传导路中, 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 点距离,物体纹理粗细等)。头面 部的深感觉传导路还不太清楚。
躯干、四肢的深感觉传导路 有两条,一条是传至大脑皮质, 形成意识性本体感觉。另一条是 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 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 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 姿势和平衡,称为非意识性深感 觉传导路。
下丘脑
形态结构 升压素 催产素
大脑皮质的感觉机能定位
内脏感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大脑皮质的感觉机能定位 内脏感觉
特异性投射系统
1、深感觉传导通路 2、 浅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 反射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Leabharlann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概述
传导通路的概念 在神经系统内,大脑皮质与 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神经冲动的传 递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神经元组成 的神经链来完成的,这种传递神经 冲动的由几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链 称为传导通路,又称传导道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
脑干的网状结构
组成: 位于脑干的中央区域,由灰、白质 交织而成 特点: 分部:正中部、外侧部和内侧部 功能:
调节躯体运动 调节躯体感觉 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调节内脏活动
间
脑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背侧丘脑核 团的立体观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感觉传导通路主要包括:
1、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①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②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2、 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①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②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一)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的分类
神经传导通路是复杂反射弧的一 部分。在神经系统中,自感受器将神 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称感 觉(上行)神经传导通路;自大脑皮 质运动中枢将神经冲动传出至效应器 称运动(下行)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的分类 浅感觉:指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 觉和触觉 深感觉:即肌、腱和关节等运动器官 本身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感觉,包括位 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亦称本体觉
头、面皮肤、粘膜 的浅感觉感受器
三叉神经的分支
Ⅰ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Ⅲ
内 囊 后 肢
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
脑干
三叉丘系
交叉至对侧
三叉神经脊束 核与脑桥核
Ⅱ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下部皮质
(三)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Ⅰ Ⅱ
双极细胞
节细胞
中枢突
视神经
视交叉
鼻 侧 纤 维 交 叉 颞 侧 的 不 交 叉
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肉、 肌腱、关节、韧带、 脊 骨膜的深感受器
Ⅰ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Ⅱ
薄束核、楔束核
内 侧 丘 系 交 叉
延 髓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 小叶后部和邻近中央前回皮 质
内囊
Ⅲ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
内侧丘系
(二)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传递皮肤、粘 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可分为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和头面部浅 感觉传导路。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双侧视束 上丘臂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顶盖前区
瞳孔括约肌收缩
问题:
1、一侧视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2、一侧视束损伤有何表现? 3、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瞳孔缩小
(四)听觉传导路
听觉的传导路,一般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耳蜗螺旋神经节内, 是双极细胞,周围突达内耳螺旋器 (Corti 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终于蜗神经腹 侧核和背侧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蜗神经腹侧核和蜗神 经背侧核内,其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 组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转折向上,移 行为外侧丘系;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也 进入同侧的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部分纤 维终于内侧膝状体,部分纤维终于下丘 (也有认为下丘是第三级神经元所在)。
当一侧视神经损伤时,患侧眼视野全
盲。
视交叉中央部的交叉纤维损伤时,则
两眼颞侧视野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时,
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时,
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以强光照射一侧眼时,引起双侧瞳 孔缩小的反应,叫瞳孔对光反射。被光 照侧眼的反应,叫直接对光反射;未被 光照侧眼的反应,叫间接对光反射。
1、躯干、四肢皮肤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 的浅感觉感受器 脊神经
Ⅰ Ⅱ
脊神经节
背外侧束
脊髓灰质Ⅰ、 Ⅳ、Ⅴ层
交 叉
上升 1-2 节再 经脊 髓白 质前 连合
丘脑皮质束
内 囊 后 肢
Ⅲ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脑干
脊髓前索
脊髓侧索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内,其轴
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至颞横回。 由于外侧丘系传递左、右两耳的听觉信号, 所以,一侧外侧丘系和听觉中枢损伤时,不会 引起明显的听觉障碍。耳蜗和蜗神经完全损伤, 引起同侧耳全聋。 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发纤维到上 丘,通过上丘发纤维经顶盖脊髓束到脊髓,完 成听觉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