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代寓言两则(苏教版七年级上)
【精品】(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五节 古代寓言二则1》教案
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2.联系实际: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或人吗?
3.讨论: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点:告诉我们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要知道变通、要从实际出发。
五、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文章并翻译。
2、继续预习新课。
3、背诵
相互交流
畅谈感受
检查预习
默读
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多种方式朗读
翻译复述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思考
交流
归纳:
授后小记:
9月14日
朗读课文(两则寓言),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履遂涉坠()遽()
契()矣()亦()惑()
二、整体感知课文(郑人买履)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3.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三、精读课文内容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2.看注释疏通文意
3.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4.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教学课题
古代寓言二则
课型
新授课
教时数:课时第教时总时数:课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字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理解文章的寓意并对自己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种样式的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备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共33张PPT)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
刻 代词:这,这儿 助词,无实义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全句翻译:有个楚国人(搭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中
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刻下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他
……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全句翻译: 船停了,(他)从他所刻记号的 地方下水找剑
。2021年3月8日星期一2021/3/82021/3/82021/3/8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82021/3/82021/3/83/8/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82021/3/8March 8, 2021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像
迷惑,糊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全句翻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 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 不是很糊涂么?
趣味理解,绘图编剧:
❖ 刻舟求剑.swf ❖ 1、“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
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刻舟求剑》配一幅 富有感染力的画。 ❖ 2、原文语言只有一句,你能根据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发挥想象,将它拓展成一个发人深 思的小故事吗?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古代寓言二则共47页文档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小组讨论
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 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 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 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 议论发人深省。
lǚ
suì
履
遂
dù
吾忘持度
duó
先自度其足
nìng dù
宁信度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 意人物的语气。
(3分钟后期待你带给大家的精彩朗读。)
小帮助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熟读并背诵这两则寓言。 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
导现实生活。
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 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 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 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 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 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而忘操之 (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4)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示承接) (5)而忘操之 (连词,表示转折)
刻
《 吕
舟
氏 春
求
秋 》
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新版)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4、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1、体会寓言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灵活机动的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把以下材料印发给学生作者简介写作背景2、准备好幻灯片、投影仪,投影或小黑板。
(一)、导入:由学生学过的寓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寓言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文意,对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古今词意差别大的词要记住。
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和同学讨论试着翻译课文。
2、学生读两则寓言,师生正音。
3、复述寓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字、词、句,交流讨论。
(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字、词、句)•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其度.反归取之.及.反•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有涉.江者遽契.其舟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翻译课文。
(四)、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然后讨论问题: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郑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固执、迂腐)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楚人渡江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楚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愚蠢、糊涂)这个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3、世上究竟有没有像楚人、郑人那样的蠢人?4、楚人、郑人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可取之处?(五)、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七、达标检测:(一)、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至之.市()而忘操之.()(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三)、阅读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
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 了的疑难问题 。
重要字词
• • • •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立即,匆忙。 契:用刀子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代词。所从坠: 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其,他; 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 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 句式。
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 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 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 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给人以劝戒作用。
学习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 句式。 3、反复诵读,读懂文意并准确翻译。 4、理解寓言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 生活。
省略句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
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 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 “入”“求”又写出其行为 的愚蠢。
翻译句子
A、楚人有涉江者 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 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 置之其坐 (2) 反归取之
(坐通 “座”) (反通“返”)
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 思
(动词,到) (1) 至之市 (2)而忘操之 (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 (代词,代指“鞋”)
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 (滥竽充数《韩非子》 ) 充好。 (自相矛盾 《韩非子》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 (画蛇添足 ) 反面有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 (掩耳盗铃) 己。 八、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5《古代寓言二则》课件(1)(新版)苏教版
起因?
内 • 为什么没找到剑?文中哪
容
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指
•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这件事有何看法?
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
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一.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字
课
堂 练 习
1.自度其足 量长短 2.吾忘持度 量好的尺码 3.反归取之 同“ 返”,返回 4.遽契其舟 立即,匆忙
5.遽契其舟 雕刻
6.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二.一词多意
课
自度其足
堂
其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练 习
至之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析
欲: 想,要;
重
者: …的(人、物、情况、原因等); 度: 量长短;
点
而: 顺承连词,可不译。
字
之: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其: 他的,指郑人的
词
坐: 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 到了…的时候;
之: 动词,到…去;
市: 集市;
而: 轻微转折连词“却”;
重 • 郑人有欲买履者 点 •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句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子 • 宁信度,无自信也。
稀奇古怪两只船,
猜
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
谜 夜晚横卧在床前。
谜底:鞋
认识寓言
寓言: 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
道理(寓意)
举例说明: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
读——读正字音,读
四 准节奏
点 查——查看注释及其他工
阅 具书,解释字词意思
读
析——连词成句,解析 语句含义
法 悟——反复朗读,品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郑国人。
欲:想,想要
履:鞋子。
者:……的人
度:量长度,(动词) 其:他自己的
而:表承接(顺接)关系 置:放
之:代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同“座”,座位。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到 之:动词,到……去。 市:集市 而: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成“可是,但是,却” 操:拿,携带。 之: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译文: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 码。
【古人常用的固定句式】 惑,迷惑,糊涂。 译文: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 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读课文,读懂寓意
1 这个故事产生在何时?在何地?何人把宝剑掉到何 处去了? 2 那个人把宝剑掉进江里,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 这样做? 3 他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4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为什么?
不能。 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观念和方法。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 化,合适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综合探究
1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两人都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不懂得 根据实际采取灵活计策。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 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2 这两则寓言隐含的道理: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又按旧裤 的样子,把它弄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 了,这才交给 丈夫。
课堂小结
寓意:
整则寓言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通 过人物对话,揭示了郑人固执、迂腐的性情, 从而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 不会成功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两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摘要:、朗课背诵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五、教学记 </五、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朗课背诵课、懂词能借助释理课容了寓教学重难对照释把课通懂了寓教学数 3课、二课《郑人买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两生正确、流利朗课背诵课、程与方法能借助释理课用己话说故事3、情感与态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系起领悟其道理教学程、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学们以前学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寓言故事懂得其讲道理)课两则寓言与以前学寓言相比有什么不?(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言学习言要先把语句通顺再借助释理句子思然讲寓言故事明白其道理达到熟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方法先学习《郑人买履》二、悟研究懂通每句话、学生《郑人买履》边句子边看释桌合作尝试说说句子思;研究怎样才能通顺试着、全班交流句子怎么句子是什么思;学生评议老师拨引导句句地研指导理句子思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了词句思才能把语句得正确、通顺重检难句三、讲寓言故事理寓义系生活实际想开、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组讲全班讲、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买鞋人可笑哪里?从这则寓言系生活实际想开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说老师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分拘泥形式要重实际四、熟、背诵课领悟、积累语言、练习熟分角色演体会寓言境、出示课思考练习题五句子练习讲清句子思比较认识“”不思五、作业课练习、三课《刻舟剑》知识与能力背诵、默写《刻舟剑》程与方法分组讨论理课提示寓情感态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方法教学重通理词句懂得“刻舟剑”思和含义难理课明白那人想法错哪里教学方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带入情境揭题初.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新成语——“刻舟剑”板课题3.学生齐课.教师课请学们边听边想课讲是什么候什么地方谁做什么事?(这放事发生江上江有“舟”舟上立佩剑人他…船舷上刻记、捞宝剑)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剑到哪里?——“舟坠水” .宝剑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人会怎样做呢?——“遽契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他得到剑吗?——不能、什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有感情地齐课引导想象续说故事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道理?谁愿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成语故事说是生活哪种人?你能举例子说说吗?四、作业、练习二、三、《训练册》五、教学记。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猜
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
谜 夜晚横卧在床前。
谜底:鞋
认识寓言
寓言: 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
道理(寓意)
举例说明: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
读——读正字音,读
四 准节奏
点 查——查看注释及其他工
阅 具书,解释字词意思
读
析——连词成句,解析 语句含义
法 悟——反复朗读,品析
• 本文选自《吕 氏春秋·察今》
者•
《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期秦相吕
不韦组织门客编写
的论文集。
读
音
• 涉 shè
辨
• 遽 jù
析
• 契 qì
• 惑 huò
重 涉江: 渡江
点 字
其: 坠: 遽:
他 落、掉 急速
词 契: 刻
是: 这里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 寻找
行: 走
惑: 糊涂
重
点
句 子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
内
容 • 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
指 要
起因?
• 为什么没找到剑?文中哪 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 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这件事有何看法?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 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一.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字
课
堂 练 习
1.自度其足 量长短 2.吾忘持度 量好的尺码 3.反归取之 同“ 返”,返回 4.遽契其舟 立即,匆忙
5.遽契其舟 雕刻
6.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二.一词多意
课பைடு நூலகம்
自度其足
堂
其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代寓言两则(苏教版七年级上)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
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
他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找得到剑吗?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
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