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及鼻软骨的解剖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鼻的应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夕卜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骨和软骨构成。
外鼻呈三棱锥体状,前棱最高部为鼻根,向下一次为鼻梁及鼻尖,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为鼻翼。
该三棱锥体的底部即鼻底,鼻底上有前鼻孔,两前鼻孔间是鼻小柱。
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接处有一浅沟,即鼻唇沟上。
(见图一)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富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鼻疥、痤疮、酒糟鼻的好发部位。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毗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毗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外鼻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一些分支。
图一外鼻(二)鼻腔鼻腔被鼻中隔分成左右两侧,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位于鼻腔前部,由皮肤覆盖,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患疖肿。
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合,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简称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黏膜移行处称鼻阈。
鼻腔分为内、外侧和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和筛骨正中板构成。
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丰富,密集成网,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见图二)(2)外侧壁主要由筛骨及上颌骨的内侧壁组成。
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见图三)审前功nt-期找血区上曆畝融图二鼻中隔动脉上鼻平上鼻適中鼻直r*a图三鼻腔外侧壁i)下鼻甲及下鼻道下鼻甲是位置最靠前、最大的鼻甲,其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
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可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功能出现耳聋、耳鸣等耳部症状。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后鼻孔
左下鼻道和鼻泪管开口
外侧壁
中鼻甲:前部附着于在筛顶与筛板交接处 的前颅底骨。
后部呈冠状位,向外附着于纸样板, 称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和后组。
尾端后上方为蝶腭孔,为蝶腭神经及血 管出入鼻腔。
中鼻甲前下方游离缘平面以上的鼻甲与鼻 中隔之间的间隙称嗅裂;该水平以下的鼻甲 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总鼻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
外侧壁
上鼻甲:前鼻镜下看不见,后上方有蝶筛 隐窝。 上鼻道:后组筛窦开口;蝶窦开口于蝶筛 隐窝。
位于鼻中隔和上鼻甲之间的右蝶窦口
右上鼻甲、上鼻道和筛窦开口
额窦 筛窦 上颌窦 蝶窦
鼻窦
鼻窦引流
鼻窦引流
前组鼻窦: 额窦:中鼻道 前组筛窦:中鼻道 上颌窦:中鼻道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上鼻道 蝶窦:蝶筛隐窝
上颌窦
前壁(面壁):中央最薄,略凹陷,称尖牙窝 行上颌窦根治术时经此凿入窦腔;眶下孔为 眶下N及血管通过。
后外壁:颞下窝毗邻, 近翼内肌,上颌窦肿瘤 破坏此壁侵及翼内肌时 可引起张口困难。
内壁(鼻腔外壁):中鼻道 后部有上颌窦裂孔。
上颌窦
上壁即眶壁,眶内和窦内疾病可相互影响, 多见于肿瘤、囊肿及外伤。 底壁: 为牙槽突,与 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 二磨牙关系密切,故牙根 感染时可引起牙源性 上颌窦炎。
筛窦
顶壁:是额窦底壁和 颅前窝(筛骨水平板) 的一部分。
下壁:筛泡 前壁:与上颌骨额突 及额窦相接,额隐窝 后壁与蝶窦相接
额窦
前(外)壁:额骨外板,坚厚,含骨髓 后(内)壁:额骨内板,较薄,与颅前窝 毗邻,存在骨裂。 底壁:眶内上角最薄, 炎症时压痛,囊肿侵及 眶内致眼球移位;开口 于底壁内侧额隐窝。 内壁为中隔
鼻部解剖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神经 1.嗅神经:分布于嗅区粘膜,嗅神经鞘膜为硬脑膜 的延续-颅内并发症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神经 2.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 眼支 筛前、筛后神经, 鼻丘是筛前神经 所形成的丰富的反射区。 上颌神经-穿过或绕过蝶腭神经节,经碟腭孔进 入鼻腔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e.上鼻甲-最小,属筛骨结构,有时仅为一粘膜皱劈 f.上鼻道-有后组筛窦开口 g.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是蝶窦开 口所在。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粘膜:包括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 1.嗅区粘膜-分布在嗅裂区域,呈棕黄色,为假复 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基细胞和嗅细 胞组成。固有层中有嗅腺,辅助嗅觉功能。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泪管开口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c.中鼻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附丽于前颅底, 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处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附 着在鼻腔外侧壁,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 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一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 甲基板(lamella of middle turbinate)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蝶腭孔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嗅裂 总鼻道
影像医学部放射科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d.中鼻道-外壁上有两个隆起,筛泡(ethmoid bulla ), 钩突(uncinate process),筛泡钩 突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孔 (semilunar hiatus),其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 大的漏斗状空间称筛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
鼻窦解剖
鼻骨和鼻窦解剖筛骨: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
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
筛板呈水平位,分隔颅前窝与鼻腔,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分隔左右鼻腔。
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的骨板围城许多小房,称筛窦。
筛窦有10余个互相相通的小房,分前、中、后组,前、中组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和筛泡,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迷路内侧壁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钩突。
迷路的外侧壁为眶板,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筛骨(上面观)倾斜式高台式上颌骨:成对,与下颌骨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上颌骨有一个体和四个突起。
体内中空,称上颌窦。
四个突起为额突,接额骨;颧突,与颧骨相连;牙槽突自体向下方突出;腭突伸向内侧,与对侧的腭突在中线会合,构成骨腭的前部。
鼻骨:上窄下宽的骨板,成对。
与同侧上颌骨额突形成上颌鼻骨缝,两鼻骨于中线形成鼻骨间缝,鼻骨与额骨形成鼻额缝。
鼻骨中下部可见小孔或小管样结构,为鼻骨孔,其内有鼻外动脉、静脉、神经通过,双侧可对称或不对称,也可仅一侧显示或双侧均辨别不清。
鼻骨下缘常呈锯齿状。
前筛窦:指位于中鼻甲基板前的筛窦,包括鼻丘气房、泪气房、泡气房、漏斗气房和Haller气房等。
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锥体形。
前壁可见尖牙窝、眶下孔。
后壁呈“S”型,中后1/3骨质菲薄,窦后脂肪间隙与翼腭窝、颞下窝比邻。
上壁是眶的下壁,可见眶下管,也可为裂隙。
下壁窦底紧邻上颌磨牙。
内壁有骨部、囟门部和上颌窦开口。
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的后部(筛泡中点之后,下鼻甲附着处上方),由于开口高于窦底,分泌物不易排出。
骨性窦口的前、后为膜性结构(双层粘膜和结缔组织),称前、后鼻囟。
额窦:位于额骨内,其数目、大小、形态极不一致。
出生时没有,2~7岁间才发育。
一般为三角形,常有中隔分隔左右额窦。
额窦口位于窦底,开口于中鼻道,在额隐窝者占26.2%,在筛泡者占3.8%,在筛漏斗者占49.5%,在漏斗上隐窝者占20.5%。
鼻腔和咽喉的解剖学结构
神经支配关系
鼻腔
鼻腔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分 支,包括鼻睫神经、上颌神经和蝶腭神 经。这些神经负责传递鼻腔内的感觉信 息,如温度、触觉和痛觉等。
VS
咽喉
咽喉的神经支配较为复杂,涉及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交感神经等。这些 神经共同支配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和感觉传 递,维持正常的吞咽、呼吸和发音功能。
发生在喉部的恶性肿瘤,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 状。解剖学上,喉癌涉及喉部黏膜的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 ,可影响声带活动。
06
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
诊断方法介绍
前鼻镜检查
通过前鼻镜观察鼻腔前部结构,如鼻中隔、下鼻甲等。
后鼻镜检查
利用后鼻镜观察鼻腔后部及鼻咽部情况。
纤维鼻咽镜检查
纤维鼻咽镜可弯曲,能深入鼻腔和鼻咽部,提供更详细的视图。
鼻息肉
鼻腔或鼻窦内的良性增生,可导致鼻塞、流 涕等症状。解剖学上,鼻息肉表现为鼻腔或 鼻窦内的带蒂肿块,表面光滑。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可引起鼻塞、头 痛等症状。解剖学上,鼻中隔偏曲涉及鼻中
隔骨和软骨的结构异常。
鼻咽癌、喉癌等肿瘤性疾病
要点一
鼻咽癌
要点二
喉癌
发生在鼻腔或鼻窦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鼻塞、流鼻血等症 状。解剖学上,鼻咽癌表现为鼻腔或鼻窦内的异常肿块, 可侵犯周围组织。
声带
位于喉咽部两侧,是发音的 主要结构之一。
04
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血管分布情况
鼻腔
鼻腔内血管丰富,包括动脉和静脉。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为鼻腔提供丰富的血 液供应。静脉则回流至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咽喉
咽喉部的血管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以及咽升动脉等,为咽喉提供充足的血液。静脉 回流至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等。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课件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0
谢 谢!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1
2、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 肿,疼痛剧烈。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1
固有鼻腔(鼻腔)
一 构成
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 壁。
1、顶壁
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后段倾斜向下 (为蝶窦前壁)
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cribriform 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7
外鼻皮肤特点:
1、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并与其下的脂肪纤维 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稍有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疼痛明显。
2、鼻尖、鼻翼处皮肤富含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
酒渣鼻和疖肿。
3、静脉回流 外鼻静脉经 内眦静脉 颈内静脉
面静脉
内眦静脉经 眼上静脉 海绵窦
眼下静脉
三、鼻腔动脉
1、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眼动脉 筛前动脉 筛前孔 筛窦 颅前窝 鼻腔 筛后动脉 筛后孔
筛前动脉供应前、中筛窦和额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饿鼻 中隔前上部。
筛后动脉则供应后筛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 部。
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顶的
标志,其后即为额隐窝。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8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9
(1)下鼻甲和下鼻道:
1)下鼻甲骨 2)鼻泪管 3)上颌窦穿刺点 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20
鼻部解剖
外鼻(external nose)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鼻阈(limen nasi):鼻前庭外侧壁,相 当于大翼软骨外侧脚,其上缘有一弧形隆 起,为鼻前庭与鼻腔的交界处,此隆起名 为鼻阈。
.
鼻阈
.
外鼻(external nose)
鼻尖隐窝:位于鼻尖的前庭部,如有挖鼻习 惯,可使此感染细菌而发生鼻前庭炎,病al cavity)
鼻中隔组成:
鼻骨嵴
额棘
筛骨正中板
鼻中隔软骨
上颌骨鼻嵴
.
梨骨
梨鼻软骨
鼻腔(nasal cavity)
固有鼻腔: 4.外侧壁-最复杂,鼻窦内窥镜手术多在此 壁进行。有3个鼻甲,5个鼻道,6个开口。
.
鼻腔(nasal cavity)
外侧壁: a.下鼻甲-为单独呈水平状卷曲的薄骨,附 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参与鼻 泪管、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囟门的构成, 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皮肤 特点一:上下厚薄不一 鼻根、鼻梁、鼻背的皮肤较薄,皮下
组织较松 鼻尖、鼻翼、鼻前庭皮肤较厚,与其
下的脂肪纤维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
.
外鼻(external nose)
外鼻的皮肤 特点二:富含汗腺与皮脂腺 鼻上部皮肤含汗腺较多 鼻下部皮肤含皮脂腺较多,易发生粉
.
.
筛骨水平 板
.
鼻腔(nasal cavity)
固有鼻腔: 2.底壁-既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两侧部于 中线相接,形成上颌骨鼻嵴,与犁骨下缘相接。 前3/4为上颌骨腭突 后1/4为腭骨水平部
.
鼻腔(nasal cavity)
鼻及鼻窦的解剖
鼻及鼻窦的解剖(一)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鼻解剖
筛窦
筛迷路,解剖关系最复 杂、自身变异最多、与 毗邻器官联系最密切的 解剖结构。 筛窦被中鼻甲基板分为 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
筛窦
外侧壁:眶内侧壁,泪骨和纸样板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上部,附有上鼻甲和中鼻甲 顶壁:其内侧与筛骨水平板连接,外侧与眶顶延续,筛顶
上方即为颅前窝。
鼻粘膜血管的特征
内皮基膜不连续。 小动脉壁缺乏弹力层。 毛细血管与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
有利于物质交换与反射性膨胀,对化学物质的作用敏感。 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浆细胞、淋巴 细胞、肥大细胞等。
鼻腔的淋巴
鼻腔前 1/3:耳前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及颌下 淋巴结 。 鼻腔后2/3: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上群。
前界为鼻内孔 后界为后鼻孔 内、外、顶、底 四壁
鼻腔顶部
鼻腔底
顶壁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 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后段:倾斜向下,即蝶 窦前壁; 中段:水平,即为分隔 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又名筛板,嗅丝通过。 筛板菲薄而脆,外伤或 手术 时较易损伤。
底壁
即硬腭的鼻腔面, 与口腔相隔。 前3/4由上颌骨腭 突、后1/4由腭骨 水平部 构成。
筛漏斗
ethmoid infundibulum
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 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
鼻道窦口复合体 OMC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 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如发生解剖变异和 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鼻窦炎。这一解剖区域 称为“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这是开展鼻内镜鼻 窦手术以后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骨及鼻软骨的解剖
作者:大雁来源:丁香园2008-10-09
鼻的支架结构由鼻骨和鼻软骨构成。
其中,鼻骨为两块,鼻软骨则包括:(外)侧鼻软骨两块,鼻翼软骨两块,鼻中隔软骨一块和一些较小的附软骨。
这些结构的完整是保持鼻外形的基础,透过鼻部皮肤,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结构的轮廓。
一、鼻骨
鼻骨为两块长方形骨板,上厚下薄,上窄下宽,鼻骨间的结合上端紧密,下端则稍微分开,结合线与正中矢状线重合;鼻骨向上与额骨鼻部相连接,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下端在眶下缘水平向下与侧鼻软骨相连。
侧面观鼻骨从解剖学鼻根点起向后略凹陷,再在鼻根部最凹处向下前行走,中线处连于鼻中隔软骨。
由此可见,鼻的骨性支架其实由鼻骨、上颌骨额突和额骨鼻部形成。
额骨鼻部的表面形态为:两侧眉弓向额鼻棘处自然延伸,眉弓突起,眉弓中央的额骨相对凹陷,呈开口较广的“V”形;上颌骨额突则支撑于鼻骨两侧,在鼻骨的下方与侧鼻软骨相连。
二、侧鼻软骨(鼻外侧软骨)
侧鼻软骨为两块,均呈三角形。
在中线与中隔软骨结合为一体,上方与鼻骨相连时,多移行于鼻骨下方,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紧密结合,下方为游离缘,与鼻翼软骨为邻。
侧鼻软骨与鼻骨共同构成鼻上部的锥形形态。
侧鼻软骨的外侧面附有相应的肌肉,呼吸运动时,侧鼻软骨有一定的活动度;内侧面为鼻粘膜覆盖,形成鼻腔的一部分。
三、鼻翼软骨(鼻大翼软骨)
鼻翼软骨为两块,共同构成鼻尖和鼻小柱上半部分的支撑结构。
鼻翼软骨可分为外侧脚、中脚和内侧脚三部分。
两侧外侧脚构成鼻尖的上小叶,两侧中脚构成鼻尖的下小叶,内侧脚则为鼻小柱的支架;内侧脚与中脚的转折处为鼻小柱的起点,中脚与外侧脚的交界处为鼻尖穹窿部;两侧内侧脚下端分离较远,向上渐靠拢,在与中脚相连处最为接近,再向上则又向两侧分开。
两侧鼻翼软骨在鼻小柱起始处借结缔组织相连,在与侧鼻软骨相邻处亦借结缔组织相连。
鼻尖整形术时,此两处的连接均被切断。
在内侧脚的上缘,鼻翼软骨与中隔软骨间也存在结缔组织形成的韧带。
内侧脚的下方相互分离构成鼻小柱基底部分。
四、鼻中隔软骨
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而鼻中隔则又由骨性和软骨两部分组成。
骨性部分由筛骨的垂直板和犁骨组成。
鼻中隔软骨为一菲薄的四边形软骨,但边缘较厚,增加了与周边相嵌的面积。
前上缘由上而下与鼻骨间缝、侧鼻软骨和鼻翼软骨相连;前下缘与鼻翼软骨内侧脚相连;后上缘较薄,嵌入筛骨垂直板;厚下缘与犁骨和上颌骨鼻棘相连。
其后角锐长,向后嵌入犁骨与筛骨垂直板之间,有的可达蝶骨。
五、鼻副软骨及小翼软骨: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小软骨块,位于鼻翼软骨与上颌骨额突及鼻中隔之间,有利于维护鼻外形的光滑程度。
(文字部分转载自丁香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