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1. 引言哥本哈根学派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安全化概念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的关键概念,包括概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等。
2. 安全化概念的定义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一般的政治议程中抬升到安全领域,以实现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特殊处理。
安全化的实质是通过将某个议题与国家的安全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政治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3. 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引发政治关注通过将某个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治关注和公众的关注,使政府和决策者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来对待。
这样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成效。
3.2 影响政策制定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将某个议题安全化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来对待,从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加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改变问题的性质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改变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之后,其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议题,而是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
这将使得政府和决策者更加重视和关注该问题,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来解决。
4. 安全化概念的应用安全化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化概念的应用案例:4.1 战略安全化战略安全化是指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问题安全化,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通过将某个战略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
4.2 环境安全化环境安全化是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通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主要三大学派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门重要物理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创立的。
该学派强调测不准性原理和干涉原理,认为量子力学是一种统计性理论,无法准确描述微观粒子的具体运动状态,只能通过概率性的波函数描述其可能的位置和动量。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实验是双缝实验,揭示了微观粒子呈现波粒二象性的特点。
数学派
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冯·诺依曼和埃里温·朗道等数学家。
这一学派强调将量子力学建立在数学严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算子和希尔伯特空间等数学概念,为量子力学的公理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数学派的工作为量子力学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世界学派
多世界学派由休谟·伊弗瑞和休伯特·普尔共同提出。
该学派认为在测量微观粒子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符合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这一学派的理论解释了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现象,提出了量子态的波函数演化是宇宙的分裂过程。
综上所述,量子力学主要的三大学派分别是哥本哈根学派、数学派和多世界学派。
它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述评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安全研究领域的一枝显赫流派,其称谓来自1996年马克斯威尼和纽曼对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为中心的居住在北欧的研究者们的称呼。
自1985年成立以来,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权力与和平研究,以其耳目一新的观点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成功地对国际关系中的宽泛安全议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最为全面透彻和持续的探索”。
在冷战结束后,安全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关系历史上最富活力的地带,哥本哈根学派学者奥利·维夫首创的安全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冷战后宽泛安全研究阵营的空间。
安全化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是一种分析国家如何将威胁和危险转化为安全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家将某些特定事项视为威胁或危险,并因此采取措施以应对这些威胁或危险,这一过程就是安全化。
具体来说,安全化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威胁识别,即国家对威胁或危险进行识别并评估其可能造成的伤害;二是政治化,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成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三是应对策略,即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威胁或危险的负面影响。
安全化理论的核心是安全化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认知过程,即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理解;二是意义构建,即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三是政治行动,即将威胁或危险转化为政治议程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安全问题。
它强调了国家对威胁或危险的认知和应对的重要性,并指出将威胁或危险纳入到政治议程中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
安全化理论还为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从而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的焦点,从国家安全到个人安全,从经济安全到环境安全,诸多领域的安全议题不断引发人们的讨论。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派别,其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
本文将围绕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展开,通过阐述安全与非安全化的概念,分析哥本哈根学派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社会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_OK
•说语言结构中存在欠缺并不意味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就站不住脚了。
它完全符合语言是一个动态结构的观点。语言不是一个静态结构,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 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 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 能,它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9
4、布拉格学派的影响
• 语言学界公认: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 派。
第五章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
第一节 结构、功能语言观 第二节 音位对立 第三节 历时音位学 第四节 区别性特征 第五节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 第六节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理论
1
背景知识介绍
继索绪尔之后,出现了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1)布拉格学派 2)哥本哈根学派 3)美国结构主义
三个学派同时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侧重研究 了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
•关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雅克布逊说,语言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语言 不是一个完全平衡的系统,就是说有一定的结构欠缺(structural defi ciencies)。
•一些美国语言学家,如霍克特和肯尼思·派克,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他们称之为“模糊之处”(fuzzy points)。布拉格派的学者又叫它 “外围成分”(peripheral elements),与“中心成分”(central ele ments)相对立。
二、索绪尔语言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存在于大脑里相对完整的抽象语言符号。言语是人在特定 环境中具体运用和表现。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 稳定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 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导读: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思想流派,由匈牙利心理学家阿伦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起的。
弗洛伊德设法将宗教、哲学、科学和医学这些不同的领域完美地整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
他将复杂的心理症状归结于人的生理基础,表现出一种“诱发—愈合”的过程,引领着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阶段。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存在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根本层次。
意识是人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被他自己或他人随时注意到的一种状态,它是当前你在思维、行动和情绪上可以掌控的内容,汇聚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意识。
但是,在意识之外,人的心理动机还具备一个更深层次的、无形的状态取向,即无意识,这是一种不能被他自己或他人清楚意识到的本能动机,是心理动机活动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心理症状产生过程的根源所在。
鉴于其无意识是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哥本哈根学派提出,要想提高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把握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无意识的内容做一个有益的认知的修正,使之走出能给自身带来更多心理健康的机会和理论拓展空间来消除人的内心忧伤、焦虑、睡眠不足的麻烦,从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特殊技术和量表,为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大众心理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接纳自身即使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部分,消除扭曲的认知观念。
同时通过自省,让自身承认自己藏在意识下的隐性情绪和面对它,而不是仅将它们隐藏在无意识中,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哥本哈根派的心理学思想是非常具有高度哲学含义和深刻内涵的,不仅涉及心理领域的思考,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关于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认识、把握。
它使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也更好地了解到别人身上的一些深刻动机。
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哥本哈根学派.
一 、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一 、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 (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斯克、维尔纳、 汤姆逊、裴特生、叶斯丕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 大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的研究中心之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 言学家汤姆逊与裴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年之 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哥本哈根的产生及发展都是 必不可少的条件。 • (5)丹麦宽松的经济文化环境。丹麦当时经济较繁荣,有相当 宽松的文化政策,所以就会有较多的资金注入到科研机构,从事 实上极大得鼓励了各学科包括语言学的研究。这与后来丹麦经济 文化衰落从而影响哥本哈根学派时的状况对比来看尤为明显。经 济衰退时,研究机构没有相应的资金,从事研究的人员明显减少, 研究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各学科发展受影响,语言学也不例外。 • 其中,前三项是主要背景因素,后两项是次要的,但也是必不可 少的条件。
一 、哥本哈根学派的形成
• (2)在结构主义思潮下,其他学科的发展。比如物理学 中出现了量子两字,生物中讲基因型,社会学中有社会事 实,心理学中有格式塔理论,特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基础 之一的逻辑实证学说。正如其学派领军人物所说,在这里, 这是从数学推理中产生出来的,创始人为怀特海德,罗索 和维也纳逻辑实证学派。特别是卡尔纳普,把结构看作是 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现象,科学的陈述永远是相互关系的陈 述,不用描写构成这种关系的要素本身。这一逻辑基础的 特征是完全回避实践准则,它的方法是立足于以假定的定 义作为其形式结构的基础。 • 这种假定是在研究者开始分析之前就先验得确定的,因而 是主观主义的。以这一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哥本哈根学派必 然也带上了强烈的主观,先验的特征。与这些概念一样, 语言也纯粹是一种抽象实体,紧紧抓住了研究的对象内部 的各种理性联系。这些学科启发影响了语言学的研究,使 语言学与众多学科一起迎合了当时结构主义和逻辑实证主 义思潮。
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这是受到索绪尔(F.De.Saussure)语言学思想影响而出现的世界三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语言学教授L.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
早期的理论家还有H.乌尔达尔(1907-1957)和V.布伦达尔(1887-1942)。
该学派规模很小,成员大多是北欧的一些语言学家,活动地区基本上限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机关刊物是创刊于1939年的《语言学文献》。
该学派的理论叫做"语符学"。
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提出了"音声学"理论,接着又把它发展成为一般性理论。
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glossematics"(语符学)。
语符学的基本设想由乌尔达尔写成小册子《语符学大纲》,1936年在哥本哈根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散发,其后因乌尔达尔到希腊工作,学派的理论工作由叶尔姆斯列夫承担。
叶尔姆斯列夫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人们的注意。
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
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
1921年,在著名量⼦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了哥本哈根⼤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了哥本哈根学派。
该学派在创始⼈尼尔斯·亨利克·⼤卫·玻尔的玻尔带领下对量⼦物理学有着深⼊⼴泛的研究。
震动的微粒⼦ 的分歧解说者——哥本哈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量⼦论新诠释哥本哈根学派简介 其中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创⽴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学的“正统解释”。
玻尔本⼈不仅对早期量⼦论的发展起过重⼤作⽤,⽽且他的认识论和⽅法论对量⼦⼒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柱。
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理论研究中⼼,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
这类由作⽤量量⼦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和总结,⽤来解释量⼦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象性。
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跃迁语⾔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
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功勋卓著的哥本哈根学派 地理学家们经常这样形象地⽐喻说,斯堪的纳维亚⼭脉像⼀座巨⼤的屏风,⾃东北绵延⾄半岛顶端,挡住了来⾃⼤西洋的暖风,使瑞典王国略显寒意;波罗的海像⼀条输热管道为丹麦王国送来春光。
的确,斯德哥尔摩像⼀个寒冷的地⽅,距离它不远的哥本哈根却四季分明,湿润朗泽,怡⼈的⽓候和温暖的海滨,塑造了安徒⽣“海的⼥⼉”和美丽的童话…… 1922年11⽉,哥本哈根显得格外喧闹,⼈们喜⽓洋洋,议论纷纷。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哥本哈根学派,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它的基本观点说白了就是关于国际关系的,尤其是安全领域的理解。
咱们来聊聊,这个学派认为安全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还牵扯到人们的生活、社会结构,还有我们自己如何定义威胁。
想想,如果一国的安全全靠武器和军队,那可就有点儿狭隘了,是吧?他们主张,人们的安全感来自于更多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换句话说,安全感就像那把伞,撑开了才能遮风挡雨。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构建主义”,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晦涩?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塑造了现实。
举个例子,大家都觉得某个国家是个威胁,那么它就真的会成为威胁。
反之,如果我们改变了这种看法,可能事情就会大不一样。
这个观点就像是把镜子反过来,照出不一样的风景。
要是能打破成见,重新审视那些“敌人”,说不定能实现更大的和平。
再说说“安全圈”这个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的学者认为,安全是一个圈,里面装的是大家的信任与合作。
圈外的那些人,可能就会被当成潜在的威胁。
你想想,如果我们一直只看外面的人,那这个圈就会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封闭。
反而,如果我们能把圈扩展,把不同的声音纳入其中,那安全感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里的逻辑就像是开个派对,越多的人来,气氛就越热烈,大家都放下戒备,乐呵呵地相处。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理论再美好,实践能行吗?光有理论可不够。
哥本哈根学派强调,制定者应该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
就像家里装修,不仅要好看,还得实用。
咱们不能只盯着国际关系里的大国博弈,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毕竟,国际政治的最终受益者还是那些平民老百姓,他们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安全”指标。
哥本哈根学派还提出了“人类安全”的概念。
这点儿特别有意思,安全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
人类安全包括了经济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听着是不是觉得很贴近生活?如果一国的经济不稳定,百姓吃不饱饭,那安全谈何容易?这就像一棵大树,根基不稳,再茂盛的枝叶也会随风摇摆。
哥本哈根学派
语言理论的目的是提供分析篇章的程序方法。其不 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篇章分析,还适用于一切语言的 篇章分析。这就决定了语言理论的适宜性和任意性。 理论的适宜性决定着它的经验主义性质,理论的任意 性决定着它的计算性。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 系统,这个系统将能预见到语言单位 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认为演绎法 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方法,是最合 理的方法,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 的。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 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 导研究者得出他们所要追述的常数, 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学派代表著作: 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 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 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 (1957)
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 (Louis Hjelmslev,1899-1965)
叶尔姆)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1937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4)《语言和言语》 (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例如,在p e t m a n
中,横列构成过程,纵列构成系统。过 程中p,e,t这些功能项的关系是同时存在 的关系,所以叫同在,系统中p,m之间 的关系则为或此或彼的关系,所以叫排 斥。
表二
这个理论模型构成了叶氏乃至哥本哈根 学派功能理论的核心框架,揭示的即是 我们所说的“语言功能理论模型”。对 于这张表,叶氏自己认为是涵括了“我 们所能预见到的各种语言功能。换句话 说,按叶氏的看法,这张表是从事语符 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论研究的“总纲”, 它揭示的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研究的方 法论原则。因此,弄清了这张表所展示 的理论模型,也就等于对叶氏所倡导的 “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即“语符学理 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语言学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大流派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以下就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哥本哈根学派
(4)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
▪ 丹麦有语言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9 世纪以 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比如拉 斯克、维尔纳、汤姆逊、裴特生、叶斯柏 森等人都具有国际影响,而且哥本哈根大 学原来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之 一,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逊与裴 特生先后主持该校比较语言学的讲座达30 年之久。这种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小环境对 哥本哈根学派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必不可少 的条件。
▪ (1)《普通语法原理》(1929) ▪ (2)《论格的范畴》(2卷,1935~
1937 ) ▪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 (1939) ▪ (4)《语言和言语》 (1943) ▪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
(1952) ▪ (6)《论结构语义学》 (1957)
追随者:斯鹏-汉森 费歇尔-榕根森 索楞森 迪德里希森 托戈壁等
三、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二)语言理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三)语言功能理论 ▪ (四)语言符号是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
位
(一)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
▪ 叶尔姆斯列夫把语言看作一种纯符号系统,研究它们的 关系和模式。他认为把语言看作相互关系的模式来进 行研究才是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而传统语言学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语言学;应当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 一个独特的结构,努力寻找常数,即对所有语言来说是稳 定、共同的部分。常数并不扎根于一种语言学以外的 现实,但它一旦被找到与描写后,就可以将其投射于现实 之上;在任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系统,任何变动中必然有 一个常数。
歌本哈根学派
(3)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是比较语言学世纪。 但是到了1870年,比较语法有了一个新的转变,出 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也称“青年语法学派”。他 们开始提倡关心个人的言语行为。新语法学派的兴 起,使比较语法发生了转折,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 考更进一步深入。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这种背景 下开始诞生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诞生了结 构主义语言学,这是对以前语言研究的反拨,解决 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问题,因而有极大的生命 力,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也使以后的学派有了 最基本的研究基础。 历史是发展的,索绪尔的理论也要发展,所以以后 的语言学派包括哥本哈根的目标都是对索绪尔的理 论进行发展和升华。
20世纪30年代初,叶尔姆斯列夫和乌尔达尔研究语音 学和音位学的理论,为了强调跟以前的语言学不同, 他们把自己的理论定名为“语符学”。叶尔姆斯列夫 的论著很多,代表作是《语言理论导论》(1943,丹 麦文),1953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语符学才受到 人们的注意。该书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阐述语言学 的理论性问题,明确提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哥本哈 根学派的理论纲领。 叶尔姆斯列夫提出了“格式塔语言学”。这是按照格 式塔心理学建立的语言学。格式塔语言学反对元素分 析,强调整个组织的语言学。叶氏指出,语言是一种 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 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还制约着部分的性质 和意义。
三、形成背景
(1)深厚的哲学基础即结构主义基础。上世纪初,当 时西方有一部分学者对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 论”倾向不满,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 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提出了“体系论”和 “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来研究它们 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 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 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 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 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 言学的研究上:除了研究词等语言局部外,更要研究 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研究由关系构成的关系网这 个整体。
哥本哈根学派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äcker是不可知派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参与一个剑桥大学的学术报告会时, 他否认哥本哈根诠释主张不能被观察到的事物绝对不存在。他提出哥本哈根诠释所信奉的原理是:能被观察到的 事物当然存在,而不能被观察到的,仍旧可以自由地做适当的假设,利用这自由来避开佯谬。
每一种版本的哥本哈根诠释,都会包括一个正式版本的波函数坍缩在内。借着这坍缩,未测量到的本征值会 被删除。坍缩后的波函数是对应于测量到的本征值的本征态。(换句话说,哥本哈根诠释从来不曾否定坍缩这概 念。甚至在量子力学早期,也没有像多世界诠释的拥护者一样地否定坍缩。)波函数牵涉到一个事件会走向各种 可能的结果的概率。可是当其中一种结果变为事实,其它的结果就不可能存在于真实世界。
有些物理学家主张,哥本哈根诠释的客观版本允许真实的波函数。但是,这观点是否与实证主义相符合,是 否与玻尔的论点相符合,还是个问号。尼尔斯·玻尔强调,科学只注重实验结果的预测,任何其它额外的命题都 是不科学的,属于玄学范围。玻尔深深地受到实证主义影响。换个方面,玻尔和海森堡两个人的见解也不完全相 同。有些时候,他们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分歧。特别地,海森堡非常倾向实在论。
设定一个电子,通过一个双缝实验仪器,那么,这电子抵达于侦测屏障的地点,这位置是概率性的,跟电子 的量子态有关。可是,一当电子抵达了侦测屏障的某一点,电子不可能再跑到别的点,抵达别的点的概率是零。 多世界诠释认为电子会抵达任何它可能抵达的地点。每一种可能都发生于一个分离的宇宙。
感谢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
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
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
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年,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
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叶尔姆斯列夫一生的著作有百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1.《普通语法原理》(1929)2.《论格的范畴》(1935)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1939)4.《语言和言语》(1943)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6.《论结构语义学》(1957)不过,集中反映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观点的著作,是前述的《语言理论导论》一书哥本哈根学派的特点是偏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著述极少。
因此,即使是赞成这个学派观点的一些语言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对于语言科学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
如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加尔文(P.Garvin)就曾指出:“当你理解了《语言理论导论》的观点时,你会感到一种享受。
但是,另一方面,这本著作对于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只能举出两本著作:一本是托格比的《法语的内部结构》,一本是索楞森的《现代英语中词的分类》(word-classes in modern English)。
这两本书都写得不太成功。
尽管哥本哈根学派人数不多,而且又偏重纯理论研究,但它在现代外国语言学诸流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种理论顺应了许多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这个学派成了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的来源。
哥本哈根学派和布拉格学派都力图贯彻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但是这两个学派却是以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不同方面为依据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差别。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抛弃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社会本质的论点,关于音位的物质性的论点,排除了索绪尔理论中与语言现实有联系的组成部分,而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关于语言是价值体系,关于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论点发展到极端,得出了一个在逻辑上前后一贯的、自圆其说的语言理论体系。
叶尔姆斯列夫说:“索绪尔以前的语言学中,任何问题都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提出的。
言语活动被缩小为个人行为的总和。
新语言学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原则区别和转折点正是在这上面。
索绪尔尽管承认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对语言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传统观点作了充分的让步,可是他终于建立了与以前根本不同的原则:结构语言学,格式塔语言学(Gestaltlinguistik),它应该代替,至少是补充以前的纯联想的语言学。
”叶尔姆斯列夫提到的“格式塔语言学”,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建立的语言学。
他认为,结构语言学实质上就是格式塔语言学。
所谓“格式塔”,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
这一名词具有两种含义:①指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性的“形状”或“形式”;②指作为某种被分离的和具有“形状”或“形式”这一属性的事物而存在的具体个体和独特实体。
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
”可见,格式塔语言学就是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的语言学。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这种语言学才是真正体现了结构主义精神的结构语言学。
在他看来,结构语言学必须强调语言现象是一种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它并不是由若干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并且它还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叶尔姆斯列夫公开声称,哥本哈根学派是从属于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言学的一个学派。
他说:“没有必要提及那些在语言学中应用结构主义方法而得出的结论。
只要指出下述情况就足够了:有了结构主义方法之后,语言学才彻底脱离了主观主义及不精确的状况,才脱离了直觉的、纯粹是个人的论断(语言学直到最近都还处在这些束缚之中),而最终有可能变为真正的科学。
……当语言学成为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时,它才是客观的科学。
”由此可见,叶尔姆斯列夫是坚决维护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立场的。
(二)哥本哈根学派语言学理论的几个重要观点。
1.建立统一的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叶尔姆斯列夫在《语言理论导论》一书中赞颂了语言的各种绝妙美好的性质。
他说:“语言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和最不可少的基础。
……在我们的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之前,语言就是我们的回声,它反映我们思想的第一次温柔的喃语,从日常活动一直到最细腻、最甜蜜的时刻,它寸步不离地伴随着我们。
……语言不是伴随人的外部现象。
它十分紧密地跟人的理智联系在一起。
它是个人和部族继承下来的财富。
……语言在个人、家庭、民族、人类及生活本身中扎根如此之探,以至使我们忍不住提出这样的问题:语言是否不仅是现象的反映,而且也是这些现象的体现——也就是产生出这些现象的种子。
”叶尔姆斯列夫认为,传统语言学注重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那些虽然跟语言有某种联系,但位于语言之外的现象。
“构成传统语言学主要内容的,是语言的历史和各种语言起源的比较,其目的与其说是了解语言的本质,不如说是了解历史时期和史前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各族人民之间的接触。
在这一了解的过程中,语言只不过是当作一种工具罢了……,实际上我们研究的是disiecta membra,即语言的支离破碎的部分,它们不能把语言作为整体概括起来。
我们研究的只是语言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现象,而不是语言本身。
”为了克服这样的缺陷,语言学的首要的和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改变语言研究的方向,把语言学建立在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之上。
这种统一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叶尔姆斯列夫说:“语言学的结构方法跟另一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门学科的形式完全不依赖于语言学,而且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的特别注意。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逻辑理论。
这是从数学推理中产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其创始人为怀特海(White-head)、罗素(Russel)和维也纳的符号逻辑学派,特别是卡尔纳普(cnrnap]。
卡尔纳普现在是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关于句法学和语义学的最新著作,对语言研究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意义。
”根据语言的符号逻辑理论,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必须在其中找出一个常数(constancy),使之投射于现实。
在任何过程(Process)中,必然有一个系统(System),在任何变动中,必然有一个常数。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演绎地建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将预见到语言单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因此,它必然要高于单纯描写的科学。
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者们得出他们所要追求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
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的。
传统语言学所采用的归纳法只能找出不同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引导研究者们得出他们所要追求的常数,因而不能建立语言理论。
真正的语言学必须是演绎的。
他说:“研究语言的特殊结构并仅仅以前提的形式体系为出发点的语言学理论,对于言语中的例外情况和变态形式不应赋以特别的意义,虽然不得不注意:语言学理论应当寻求经常性的、跟任何非语言的‘现实’无关的东西。
当这种经常性的东西被找到并得到描写之后,就可以把它投影到‘非语言的现实’中去。
”2.语言符号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叶尔姆斯列夫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的观点推到极端,把所有的实体都从语言的范围中排斥出去。
他说:“语言理论要求分析语句,这种分析使我们能揭示出隐藏在直接可以为感官接受的‘实体’之后的语言体系。
”“实体……并不是语言形式存在的必要前提,但是语言形式却是实体存在的必要前提。
”“实体的描写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描写。
”“这种形式之外的东西……是非语言的东西,即所谓实体。
语言学分析语言形式,而很多其他科学则研究实体。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语言不是由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
在语言中存在的不是实体,而是实体中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他提出了三种关系:①相互依存关系(interdependence),即双边的关系,A依存于B,B也依存于A。
②决定关系(determination),即单边的关系,其中一个是决定者,另一个是被决定者,而不是相反。
③并存关系(constellation),多个项目并列,彼此互不依存。
叶尔姆斯列夫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主张区分内容平面和表达平面,并把这两者各分为实体和形式两部分,即:内容实体,内容形式;表达实体,表达形式。
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都不进入语言符号,只有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才进入语言符号。
因此,语言符号是由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构成的单位。
表达实体与表达形式,从音位学的角度是容易理解的。
表达实体就是客观现实中的无数的语音,它们不能进入语言符号。
表达形式是不同语言组织和利用这些语音的形式,它受到语言中的关系的制约,能够进入语言符号。
例如,不送气清辅音和送气清辅音是客观存在的表达实体,当它们受到汉语组织利用语言的方式的制约时,进入汉语中形成不同的音位,但它们在英语或俄语中则不形成不同的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