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媒体的主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它几乎与高等教育一同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见证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挥的启蒙、教化和育人的作用是一般社会报刊所不能比拟的。回顾中国校报的百年历史,对于弘扬传统,开创未来,让校报事业在21世纪更为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报高校校报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20-01
高校校报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与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在新的时期,研究高校校报的历史,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校报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校报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从其诞生迄今的百余年,经历了晚晴、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校园文化教育、思想政治领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绚丽的一页。
一、清末校报的肇始与萌芽
我国高校校报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诞生而问世的。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出现及戊戌变法的影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国内积极立会、办报,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热潮,这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校报萌生的强大动力。据现有资料显示,我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校园报刊是1897年4月22日长沙校经书院创办的院报《湘学新报》,此外,1897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出版《北洋大学堂题录》,上海南洋公学创办《南洋旬刊》,其余地方学校也有校刊的出现。
纵观这个时期的高校校报,由于受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一般一问世就成为传播西学和新学的重要载体,具有启蒙性质。那时候的校报,尽管处于初创时期,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它们的问世为传播先进的知识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壮大了我国近代的新闻事业,成为中国近现代报刊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民国与抗战时期校报的曲折发展
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已有一定的发展。五四运动前后是校报涌现的一个高潮。1914年创办的《清华周刊》(现清华大学校报),1915年的《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校报),1915年的《复旦》(现上海复旦大学校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的《北京大学日刊》(现北京大学校报)。但这时候的高校校报除了数量增多以外,仍处于创办随意,变动频繁,内容单薄的自发状态。
五四运动之后,民主主义报刊在教育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为高校校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一时期问世的校报主要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报》(1917)、《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周刊》(1919)、《南京高等师范日刊》(1920),这些校报的创办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了校园新闻报刊的范式和面貌,成为校园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可以说,中国现代高校校报的建构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摧残。这一时期的校报,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出版发行,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有明显的进步。
总之,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我国高校校报走过了一个不断成长、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由于校报的官办属性,受制于政府的舆论限定,校报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仍然不断塑造和演变自身形态,发挥启蒙、教化和育人的独特功能,成为中国现代报业中的特殊一员。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校报的新生与腾飞
新中国成立后,新办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这为高校校报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基础。据统计,从建国初期至1966年的“文革”前,全国高校校报发展至229家(其中25家是建国前的),新办的校报是建国前的9倍。各家校报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大。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兴起,高校纷纷陷
于瘫痪状态,校报也被迫停刊或被剥夺,而被一些所谓的“革命派”、“造反派”等群众组织创办的派报取而代之。作为“文革”中校园混乱的见证之一和研究这段荒谬、惨痛的历史,它也只能算是一份史料,不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实耐人析思和寻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带领全国人民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后的三十年,校报同社会媒体同步发展,以其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名副其实地成为新闻战线上一支独特的重要力量。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1943种,同时公开出版的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校报有799种,这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1998年3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批准从1999年1月起全国校报开始使用国内统一刊号,由此,从名称、形式、内容到出版管理等方面,校报都有了统一的规定,从此转变成为正规出版物,被纳入到国家新闻报纸发展的总体轨道中。此后,2005年6月15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校报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更加充分肯定。此外,校报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成立,使校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梳理中国高校校报历史的沿革,不难发现,高校校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和丰赡宝贵的遗产,可圈可点,值得研究。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而且是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新闻发展的一束光、一道痕。对于中
国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来说,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剑虹.校报学新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何庆梅.论高校校报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大学,2010,(5):102-103
[4]胡兆明,胡德荣.中国高等院校校报名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5]黄杰瑶.试论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10,(8):122-125
[6]吴荫嵩.中国第一家高校校报——《北京大学日刊》[j].安徽师大学报,1989,(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