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校报创刊年终盘点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
转眼间,我们校报已走过了又一个丰收的年度。
在这一年里,校报编辑部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道道精彩纷呈的精神大餐。
值此年终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一年的辉煌历程,盘点校报的点点滴滴。
一、创刊背景与意义校报作为学校宣传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传播校园文化、展示师生风采、传递教育信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使命。
我校校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信息服务、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功能。
二、工作回顾1. 完成稿件编辑与出版本年度,校报编辑部共编辑出版报纸XX期,其中,正刊XX期,增刊XX期。
在稿件征集、编辑、排版、校对等环节,全体编辑人员严谨认真,确保了报纸质量。
全年共刊登各类稿件XX篇,其中,新闻报道XX篇,散文诗歌XX篇,师生风采XX篇,学术交流XX篇,校园生活XX篇。
2. 丰富内容,提高报纸质量本年度,校报编辑部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升级,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关注师生需求,力求为读者提供丰富、实用、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新闻报道,关注校园热点。
本年度,校报编辑部加大了对校园热点事件的报道力度,及时传递了学校各项政策、举措和成果,为师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2)聚焦师生风采,展现校园精神。
校报编辑部通过刊登优秀师生风采,展示了我校师生的风采和才华,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前。
(3)拓展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氛围。
校报编辑部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校学术繁荣。
(4)关注校园生活,传递人文关怀。
校报编辑部通过报道校园生活,传递了人文关怀,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3. 拓展宣传渠道,扩大报纸影响力本年度,校报编辑部积极拓展宣传渠道,扩大报纸影响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与校内媒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校报编辑部与校内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学校宣传工作。
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刘晶: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点评:文章颇有水平,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有关分析也不失中肯,如“校刊”是最初定义,《新清华》是革命式重塑等。
另外,一些史料也很有价值,如郭廷以的首任主编、朱镕基的文章等。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讲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高等教育史,不可不讲中国高校校报。
1”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是伴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前行的,一大批文人志士、社会名流和政治家,参与到中国高校校报的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中国高校校报的共同财富与骄傲。
这是最近读到的南大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先生的文章里的一段话,方先生在文章中还说道:“诚如马丁·沃克说过的,‘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
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中国的高校校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日记和文化日记。
”2方先生是学数学出身,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因此而喜欢上新闻并最终由理转文成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人,也算是中国高校校报史上的一桩美谈了。
拜读方先生这篇大作的时候,恰逢正在构思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论文,由此算是想到了清华自己的校报。
跨入新的一年,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征程便真正只剩下了 3,4 个月而已,而清华百年的历史天空中曾经有哪些刊物被冠以校刊的名字,它们又给清华的历史留下了什么?我多方查阅资料,但是相关的文献着实太少,原始的刊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的报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但是关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类的工作却很滞后,更别谈相关的研究了。
清华百年的历史漫长曲折,校报的发展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更换过几次,其中的交接存续与颇为复杂,但始终香火不绝,绵延至今。
为了弄清楚清华校报的历史沿革,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价便有了这篇文章。
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时间的仓促没有进行仔细的审阅,文章错误和疏漏之处不少,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山东大学校报
2003年开始,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的编辑成员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学报编辑部。
从2003年开始编辑出版合校后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傅永军任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刊登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编辑学、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本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历史积累和理论创新。
山东大学学报1987年复刊后的办刊历程,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相同步,所发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对繁荣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推动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我校与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山东大学学报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的同时,也成为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的学术论域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在各级党委和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关怀指导下,.经过近20年的办刊实践,山东大学学报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治学风格,提倡学术自由,鼓励理论创新,尊重学术规范,获得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多种荣誉称号。
山东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8月,是新中国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
当时的山东大学是一座设有5院18系的文、理、工、农、医多学科综合大学,华岗校长在创办<文史哲>之际,为了及时发表理、工、医、农和文史哲以外的学术论文,根据童第周、陆侃如两位教授倡议,决定创办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山东大学学报>。
学报的第一届编委会由副校长童第周、教务长何作霖、文学院院长吴富恆、理学院院长郭貽诚、工学院院长丁履德、农学院院长陈瑞太、医学院院长徐佐夏、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杨向奎、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长赫崇本等著名学者组成。
中央民族大学校报
MUC OF NEWSPAPER
办 报 性 质 和 背 景
中央民族大学校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 署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代表资格的公开 出版物,1997年以前名为《中央民族 大学周报》1997年后改为《中央民族 大学校报》为本校的党委机关报。 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0811/(G)
特点 1、每周一期,每周五更新 作为我校重要的校园传播媒介,校报的定位是向在校师生传递学校的政策和 信息,同时采访和记录在校师生的生活、负责学校重要活动和会议的记录和传播, 每周五更新一期。是连接师生和校领导的重要桥梁。 2、模板化介绍,重点突出 和大多数报纸一样,民大校报采取板块介绍传播内容。 <一版主要介绍> 学校开张的重要会议、校领导的工作、 学校建设和学院建设的内容和最近取得的一些列的科研 成果等重要内容。 <二版主要介绍> 主要介绍近期各个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 团日活动、学院文体娱乐活动等,丰富了在校学生的生活 <三版主要介绍> 主要介绍学校各个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讲座、学术讨论 内容当然还包括在校师生的优秀学术思想。是师生思想碰撞的结晶 <四版主要介绍> 四版主要是校内师生的投稿,内容涵盖学生校内生活趣事、 思想感悟、诗歌等等。内容丰富,是学生们徜徉自由的文字舞台。
THANK大学,是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这里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 族同学,来自56个少数民族师生的学术、生活碰撞必将产生大量带有民族 特色的文章、学术作品。这里有最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介绍,包括: 各少数民族的美食介绍、不同的传统节日是如何庆祝的以及它的由来。文章 大多都是来自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家乡的实际生活,内容真实朴素,是了解我 国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材料。 4、内容涵盖广泛 通过对民大校报版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民大校报借鉴 了传统报纸的模块优点,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文字平易近人 可读性强。 5、覆盖人群 校报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学校在学生 和教职员工,面向全校征集稿件无论你是学生、 教师亦或是后勤工人、校医院医生都可以在 上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生活的 感悟。
论高校校报发展史
论高校校报发展史【摘要】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信息、倡导思想、服务师生的使命。
本文从高校校报的起源、发展历程、影响与作用、现状与挑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
高校校报起源于近代西方,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播模式。
它扮演着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师生思想素养的重要角色。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高校校报也面临着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多元化等问题。
未来,高校校报应以创新为动力,坚持服务师生、传递正能量的宗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校报的未来展望值得期待。
【关键词】高校校报、发展史、起源、历程、影响、作用、现状、挑战、趋势、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论高校校报发展史概述高校校报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信息、宣传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思想等多种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报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校报发展史的梳理,探讨其起源、历程、影响与作用、现状与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旨在揭示高校校报在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报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校园传单。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校园传单逐渐演变为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校园报刊。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高校校报逐渐走向独立发展,成为高校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发展历程中,高校校报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印刷出版的转变,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到多元化的内容提供的发展。
高校校报的影响与作用也愈发凸显,不仅为校园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提供了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高校校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校报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专业水平,适应时代需求。
只有不断适应变化,与时俱进,高校校报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 正文2.1 高校校报的起源高校校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欧美的大学开始出现校园信息的传播需求。
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研究
高校校报现状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和资讯时代的到来,高校校报已成为高校传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高校之间交流互动和宣传宣传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高校校报的现状1. 校报的形式和内容不同高校的校报形式和内容各有差异,有的高校校报以新闻报道为主,有的高校校报则更注重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
目前,大多数高校校报还是以纸质版为主,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开始推出数字版或者网络版。
2. 校报的定位和作用高校校报在高校宣传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高校展示自身形象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与外界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
同时,校报还能够帮助学院、系部等机构宣传工作的开展,促进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
3. 校报的市场和投入在校报的市场和投入方面,不少高校都意识到了校报的重要性和质量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在校报的编辑、制作、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是,由于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的不同,校报的销售及赞助收入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资金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报的研究1. 市场应用高校校报的市场应用和推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将校报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如何实现校报的变现,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校报影响力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 校报内容创新高校校报的内容创新问题正在成为校报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如何通过校报的报道推动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如何更好地反映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思想和政策,如何提升校报在师生及家长中的影响力等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3. 校报的编辑和制作高校校报的编辑和制作是决定校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调整校报编辑和制作的方法,提升校报的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院和学生等群体,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三、高校校报的未来发展1. 实行多元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高校校报不仅需要实行多元化发展,在纸质版的基础上,实现数字版和网络版的全方位互通,进一步拓宽校报宣传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实行深度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群体。
校园报纸之校报
校报要充分发挥 构建和谐校园的功能
一、发挥校报德育功能
作为学校党政喉舌的校报,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 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结合高校师生的思想 实际, 发挥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独特的优势, 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活动,建设和谐进步校园
二、发挥校报宣传教育功能
校园报纸之校报
08新闻(1)班
• 高校校报是介乎于专业性报纸和内部报纸之 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报纸。
一方面,它有国内统一刊号,有正式的“身份”;
另一方面,它又不等同于专业性报纸,在广告、 发行、经营等方面存在限制,具有内部报纸的一 些特点
•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报纸,高校校报在传播校园 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 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是我国当代报业 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素质和技能 • (四)强化创新意识,突破僵化思维, 推进管理改革 • (五)加强党委对校报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各级
领导及广大师生对校报工作的认识
提高校报质量,办师生爱读的报纸
• 从内容上和报道形式上看,要从各校的实际出
发,准确地为报刊定位找好立足点,做好选题和 策划工作。并且在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标题制 作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要有创新性,要有新的思 路、新的角度和新的立意。另外创办精品栏目, 加强栏目建设,增设贴近师生的栏目,努力办出 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 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推动各高校各项事 业勃逢发展。
3. 办报育人的潜在功能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现 实功能
4. 高校校报为学校的稳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 献
高校校报五大职能
• (1)、宣传学校党委、行政工作的阵地。高校
校报首先发挥了耳目喉舌的作用,成为宣传学校 党委、行政中心工作、实行校务公开、引导校园 舆论的主阵地,发挥上情下达的主渠道作用,让 校园重要新闻信息尽早与广大师生“见面”。 • (2)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很多高校都存 在横向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校报能成为联结学 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工作的重要纽带。 • (3)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高校校报能为教 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课堂之外进行多层面平等交流 的广阔空间,通过“以文会友”的形式,实现观 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以至师和生的良性互动
高校学报发展史略
第28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8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8高校学报发展史略于华东(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 本文回顾中国高校学报创办100年的坎坷历程。
阐述了学报发展的3个历史阶段:学报的创办与早期发展阶段;学报发展的新阶段与曲折;学报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当前,高校学报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进一步地凸显。
〔关键词〕 高校学报;发展;历史〔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8)0320104203 2006年是我国高校学报创办100周年,对高校学报界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
教育部4月在苏州大学(清末时的东吴大学,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东吴月报》的发源地)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
中国大学的学报,在历经一个世纪的艰难坎坷历程之后,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也应当静下心来,回顾一个世纪跋涉过来的学报历程,对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教训与不足进行反思,并科学地预测学报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高校学报的创办与早期发展阶段(1906-1949)100年前中国尚处在封建君主统治下的清王朝末期,国势衰微,风雨飘摇。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政治上瓜分势力范围;军事上武装侵略;文化上渗透。
由此,西方教会在中国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如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金陵大学等。
其中有几所教会大学创办了各自的学术刊物,如东吴大学1906年创办了《东吴月报》,震旦大学1909创办了《震旦学院院刊》等,已初具现代高校学报的雏形。
到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有几所由旧式学堂改为新型大学,如北京大学等,同时也新创办了一些大学,他们所主办的刊物,成为中国高校学报早期发展阶段的见证。
新世纪以来陕西高校校报的繁荣发展
20 0 8年 9月,教育部社科 司委托 中国高校 校报 协会 启动 安文 理学院、西安财经学院 、西安外事学 院等校报也 以其特 中国高校校 报评估工作 。按 照 《 教育部社科司转发 ( 中国高 色 栏 目、新 锐 风 格 受 到 同仁 及 社 会 的关 注 和 好 评 。 校校报协会评估 工作实施办法 ( 试行 ) )的通知 》要 求,中共 近 年 来 , 安 建筑 科技 大 学全 面 加 强 和 丰 富校 报 新 闻性 、 西 陕西省 委教育工委 、陕西 省教育厅于成立 了由教工委副 书记 思想性 、 学术性和可读性 , 坚持推行“ 策划 制” “ 、 责任编辑制” ,
至 2 0 底 , 陕西 省 共 有 普 通 高校 7 0 8年 7所 、成 人 高校 1 9所 、 校报协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 的全 国优 秀校 报候选校报进 行了
独 立学院 1 ,民办普通高校 1 2所 7所,民办高等 教育机构 3 审读、评选 , 0 确定 出全 国优秀校报 5 4家 , 西安建大报》 西 《 、《 所 ,各类在 校大学生总人数达 109 2. 6万人 。陕西高等教育事 北 的全面繁荣奠定 了基础 。 通 过评估工作 ,各高校普遍加强 了对校报 工作 的领 导, 1 9 ,国家新 闻出版总署下发 了 《 9 8年 关于设立高校校报 切实提高 了校报在学校工作 中的地位 ,完善了办报 制度 ,改
关键词 :“ 精英” 大众化” ;“ ;全国统一刊号;校报评估
中图分类号 :G2 7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2( 0 2)0 —170 6 28 2 2 1 30 1 —2
19 9 9年,国务院作 出扩 大高等院校招生的决定 ,中国高 估 。最 终,西安建大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报 、西 安文理学 等 教育 从此 改变 了适度发展的态势 , 转入 了快速发展 的轨道 。 院报 、西北大学报、西 电科大报 、西安交大报、陕西师大报 、 在世 纪之交, 中国高等教育发生 了巨大而深刻 的变 化, 2 0 西 北工大报、长安大学报 、西安 邮电学院报 、西安石油大学 到 02 年 ,中 国的高等教育实现 了从“ 精英” 阶段 向“ 大众化” 阶段的 报 、西安科大报、西安理工大 学报 、延 安大学报、西安财 院 历史性转变 。这一 时期,陕西高等教育事业也 取得了快速发 报 、咸阳师院报 、西安外事 学院报 、 安航专 报、陕西 交院 展 ,高等教育规模质量 不断提高 ,综合实力进 一步增强 。截 报 、西航学院报为优秀校报 。在各省初 评的基础上 ,中国高
高校校报现状和发展刍议
象 严 重 目前 . 国 部 分 校 报 因 栗 写 到 全 定 数 量 的 有 效 新 闻 . 常 将 只 需 界 定 常
一
为 消 息 体 裁 的 信 息 无 意 义 地 拉 长 成 为 某 种 无 效 “ 释 新 闻 “ 有 的 则 在 排 版 的 过 稀 ;
程 中 将 标 题 字 体 任 意 放 大 来 填 补 版 面 的
新 闻 总是 姗姗 来 迟 , 效性 差 , 本 上是 时 基
由 原 来 的 内部 报 纸 转 为 了 阿 内统 一 刊 号
的 系 列 报 刊 然 而 , 十 尢 吖 争 辩 的 事 实 让 』 尢 一 、
法 同 避 那 就 是 面 对 各 级 党 报 紧 锣 密 鼓 、 相 互 携 手应 对 2 世 纪 传 媒 市 场 的 时 候 , 1 同 属 党 报 范 畴 的 校 报 却 长 期 被 搁 置 一 边 。 某 种 程 度 上来 说 , 流 党 报 进 行 新 从 主 轮 重 组 、 台 进 人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的 时 整 候 , 国 各 高 校 校 撤 却 仍 处 于 一 十 “ 开 中 未
汁 , 在 全 国校 报周 期 最短 的是周 报 , 现 且
在 整 顿 垒 国 报 刊 市 场 、 消 内 部 报 纸 之 取
时 . 家 新 闻 出 版 署 却 专 门 将 高 校 校 撤 国
寥 寥 可 数 ; 叫 、 分 是 旬 报 , 量 最 多 有 部 数 的 屉 半 月 报 . 占一 半 左 右 ; 有 一 部 分 约 也 是 双 旬 报 、 报 , 的还 是 不 定期 出版 。 月 有 北 京 市 情 况 最 好 , 也 只 有 2家 周 报 、 但 5 家 蜘 报 , 余 多 是 半 月 报 、 旬 报 、 报 其 双 月 概 括 起 来 , 国 校 报 在 新 闻 方 面 表 全 现 为 “ 个 字 ” “ ” — 信 息 量 少 , 道 四 :窄 — 报 面窄 ; 旧” — 题 材不 新 , 容 陈 旧 ; — 内 呆 ” — 形 式 呆 板 , 面 笨 拙 ;慢 ” — — 版 “ —
我国高校校报的优劣势分析和发展路径
我国高校校报的优劣势分析和发展路径【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校报在校园内的舆论监督、促进教学改革及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校报有其他校园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她也依然存在着出版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及“老面孔”办报、信息量不大、可读性不强、记者编辑队伍不够完善等问题。
当代高校校园中,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日益发展壮大,网络也在大学校园里能快速崛起。
校园媒体多元化的格局在众多高校已经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校报在校园里媒体中的主流地位不可避免的不断受到强力的冲击,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发展前途的挑战。
面对多元化媒体的激烈竞争,高校的纸质校报如果还是死守封闭式的、保守的办报法则,注定不会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要想办好高校校报,高校校报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如挖掘深度报道、活跃版面、提升校报的服务性、互动性、加强记者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实施报网融合等。
让高校校报的质量走上新台阶,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校报,优劣势,改革,发展一、高校校报的优劣势分析优势分析:校报作为具有百年的历史的传统校园媒体,具有很多其他校园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不可忽视的历史魅力我国高校校报自诞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记载,1895年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办的《北洋公学》是我国高校当中的第一张校报【1】。
此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创办了校报。
她在历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扬中国共产党主张、引导人们的思想进步、唤醒知识分子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展新文化运动等方面都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校报《北京大学日刊》等高校校报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冲锋陷阵的“突击队”。
许多早期革命运动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如鲁迅、闻一多等都曾涉足高校校报这块阵地,有的还亲自办报并走上街头卖报。
高校校报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
高校校报的定位及其发展路径作者:谭永军毛廷贵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校报是高校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校报既有传统媒体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读者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亦即受众群相对稳定、文化层次较高,同时发挥看人才培养的作用等。
本文试以《梧州学院报》为例,探讨校报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校报定位发展路径[文献编码]dol 10 3969/j.issn.0450-9889(C)2011-01-031校报是高校校园的主要媒体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校报既有传统媒体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服务读者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亦即受众群相对稳定、文化层次较高,同时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作用等。
本文试以《梧州学院报》为例,探讨校报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一、高校校报的定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
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由此可见,高校校报定位如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中国高校校报已经走过了1 15年的发展历程。
据有关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校报已经超过千家,在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上发表电子版的校报就有800余家,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
1998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文,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
从校报诞生的那天起,它就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高校校报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
多的 学 生 , 同时 满 足 细分 群 体 的 需 求 , 半 对 个 月一 期 每 期 仅 四版 的 高 校 校 报 来说 相 当 困 难 。 定 位 不 准 或 混 淆定 位 , 报 编 辑 工 校 作 容 易 陷 入 一 种 矛 盾 境地 。 2 3 校 报新 闻时效性 差 , . 报道 面窄 校 报 要 经 过 与 其 他 出 版 物 同样 系 列的 出 版 程 序 , 样要 经过 编 辑 部 、 宣传 部 和 校 学 校 党 委 分 管 领 导 层 层 审 签 , 组 稿 到 出 从 版 往 往 要一 两 周 的时 间 。 这样 一 个 过 程新 闻早 已成 I 闻 。而 显 著 的 专业 性 和 学 校 工 1 3 作 周 期 循环 性 , 致校 报 新 闻 源来 源 单 一 , 导 反 映 的新 闻事 实 较 为 狭 窄 。 2. 办报模 式 陈 旧. 4 内容缺 乏生机 和活力 高 校 校 报 是 学 校 党 委 、 行 政 的 机 关 报 , 报 过 程 严 肃 多于 活 泼 。 对 于 受 众 关 办 注 的 热 点 , 有 正 面 报 道 。 而 早 己 过 了时 只 的 会议 报 道 、领 导讲 话等 占据 了校 报 半 壁 江 山 , 放 到报 纸 上 毫 无意 义 , 读 者真 正 再 使 关 心 、真 正 具 有新 闻价 值 的 东 西 被 淹 没 , 根本谈不上可读性、新闻性。
30 0 0多人 , 每期 发行量 超 过 2 0 0 万份 , 发 年
行量在 30 0 0万 份 以上 。
1 1 管理及运 营体制 大 多数 高 校 校 报 都 是 在 校 党委 宣 传部 领导 下 , 专 门 的 教 师 和 学 生 记 者 进 行 日 由 常 的新 闻 业 务 工 作 。 在 运 营 体 制 上 , 报 校 主 要 靠校 宣 传 部 门 的 资 金 和 人 力支 持 , 缺 乏社 会 资 金的 输 入 , 有 自负 盈 亏的 能 力 。 没 1 2 传播 内容及 出版 时 间 校 报 主 要 刊登 校 内教 育 教 学 工 作 的 最 新 动态 , 及学 校 改革 、建 设 的 发 展动 向 。 以 党性 较 强 , 风格 比较 严 肃 , 论 导 向 作用 显 舆 著 。 出版 周期 相对 较 长 , 周 出一 期 , 句 一 一 或 半 个 月 出 一 期 , 月 出一 期 不等 。 一 1 3 发行量及读 者群 . 全 国 高 校 校 报 一 般 是 四 开 四 版 , 期 每 发 行 量 平均 在 2 0 份 左 右 。各 学 科 的本 、 00 专 科 学 生 和 研 究 生 , 及 不 同 职 称 不 同专 以 业 的教 师 和党 政 管理 干 部 构 成 了 校 报 的 主 要 服 务对 象和 读 者 群 。 他 们 文 化 高校校报的生存现状及特点
论校报的功能及其发展
论校报的功能及其发展作者:崔茜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8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人对文字的教化功能深有感触并且非常重视,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对这一问题予以忽视,高校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更要认真对待。
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高校校报无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到目前为止。
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余家),那么如何认识校报的功能呢?如何做强校报呢?校报的功能校报具有哪些功能呢?认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呼吁加强对校报的重视才是有帮助、有意义的,而在现实操作空间里,我们有太多的人对这一问题不甚了解,这一方面与有些人不重视思想宣传教育有关,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校报工作者自身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当然一些瓶颈制约问题并不是校报工作者凭借自身力量可以克服的,这一点是首先必须搞明白的。
大体来说,校报具有以下功能:记录功能。
记录功能是校报的最基本功能之一,理论探讨、政策分析、重要会议、学生活动……学校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我们在校报的油墨香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可以说,校报是一个高校发展历程的最翔实、最负责的载体。
一位知名的高校报人曾经说过:“编写一个高校的校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的校史,校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好查证的事情,翻出校报,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宣传功能。
新政策的出台、新规章的制定,通过校报这个媒体会使学生很快地了解;会议的召开、任务的执行,校报在加强民主方面发挥着作用;值得称颂的人和事,通过校报会使他们达到最大的正面影响效果。
这些是校报的对内宣传,其实校报的对外宣传功能更是不容忽视,高校对外交往中,校报是一个学校的名片。
教育功能。
面对任何问题,校报都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它的观点无形中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读这张报纸的人,一个学生(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境界的提高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校报也在无形中传播着大量的有用知识及有价值的信息。
学报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从《西安临大校刊》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报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从《西安临大校刊》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作者:国荣来源:《科技传播》 2017年第23期摘要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自1937 年抗战迁陕至2017 年,扎根西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简称学报)与学校医学及科研发展始终并肩砥砺前行。
为纪念抗战迁陕80 年,铭记历史,激励后人,作者采用原始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并结合查阅网络电子文献和相关资料,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迁陕后历经的发展变迁中,对学报的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进行查证与分析,明晰并阐述学报的发展历史和脉络。
学报的创刊追溯至1937 年的《西安临大校刊》,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学刊物之一。
其后医学院独立建院后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而改名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随后几经变迁和发展,历经《西大医刊》《西北医学院学报》《西安医学院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一直到2000 年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至今,历经80 年不断努力和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兼学校的新闻报纸与学术刊物于一身,到栏目齐全、印刷精美、编辑规范的正式公开发行的高质量医学学术期刊,并创出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的品牌栏目,而且,在传统纸质出版的同时发展数字化传播渠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并多次获得省级或全国精品/ 优秀期刊、百佳期刊等。
学报自筚路蓝缕发展至今,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为学校发展和科研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期刊史;创刊溯源;西安临时大学校刊;西北医学院院刊;西大医刊;学报;抗战迁陕;北平大学医学院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071-04最早的中国大学学报出现在100 多年前,是中国大学制度的见证者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载体[1]。
大学学报自创办之始和历经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科学研究现状和重点,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媒体的主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它几乎与高等教育一同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见证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挥的启蒙、教化和育人的作用是一般社会报刊所不能比拟的。
回顾中国校报的百年历史,对于弘扬传统,开创未来,让校报事业在21世纪更为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报高校校报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20-01
高校校报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与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
”在新的时期,研究高校校报的历史,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校报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校报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从其诞生迄今的百余年,经历了晚晴、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
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校园文化教育、思想政治领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绚丽的一页。
一、清末校报的肇始与萌芽
我国高校校报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诞生而问世的。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出现及戊戌变法的影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国内积极立会、办报,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热潮,这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校报萌生的强大动力。
据现有资料显示,我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校园报刊是1897年4月22日长沙校经书院创办的院报《湘学新报》,此外,1897年,天津北洋大学堂出版《北洋大学堂题录》,上海南洋公学创办《南洋旬刊》,其余地方学校也有校刊的出现。
纵观这个时期的高校校报,由于受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一般一问世就成为传播西学和新学的重要载体,具有启蒙性质。
那时候的校报,尽管处于初创时期,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它们的问世为传播先进的知识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壮大了我国近代的新闻事业,成为中国近现代报刊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民国与抗战时期校报的曲折发展
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已有一定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是校报涌现的一个高潮。
1914年创办的《清华周刊》(现清华大学校报),1915年的《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校报),1915年的《复旦》(现上海复旦大学校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的《北京大学日刊》(现北京大学校报)。
但这时候的高校校报除了数量增多以外,仍处于创办随意,变动频繁,内容单薄的自发状态。
五四运动之后,民主主义报刊在教育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为高校校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这一时期问世的校报主要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周报》(1917)、《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周刊》(1919)、《南京高等师范日刊》(1920),这些校报的创办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了校园新闻报刊的范式和面貌,成为校园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
可以说,中国现代高校校报的建构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摧残。
这一时期的校报,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出版发行,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
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有明显的进步。
总之,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我国高校校报走过了一个不断成长、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由于校报的官办属性,受制于政府的舆论限定,校报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仍然不断塑造和演变自身形态,发挥启蒙、教化和育人的独特功能,成为中国现代报业中的特殊一员。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校报的新生与腾飞
新中国成立后,新办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这为高校校报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基础。
据统计,从建国初期至1966年的“文革”前,全国高校校报发展至229家(其中25家是建国前的),新办的校报是建国前的9倍。
各家校报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面大。
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兴起,高校纷纷陷
于瘫痪状态,校报也被迫停刊或被剥夺,而被一些所谓的“革命派”、“造反派”等群众组织创办的派报取而代之。
作为“文革”中校园混乱的见证之一和研究这段荒谬、惨痛的历史,它也只能算是一份史料,不过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实耐人析思和寻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带领全国人民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此后的三十年,校报同社会媒体同步发展,以其数量众多、独具特色,名副其实地成为新闻战线上一支独特的重要力量。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8年,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1943种,同时公开出版的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校报有799种,这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1998年3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批准从1999年1月起全国校报开始使用国内统一刊号,由此,从名称、形式、内容到出版管理等方面,校报都有了统一的规定,从此转变成为正规出版物,被纳入到国家新闻报纸发展的总体轨道中。
此后,2005年6月15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校报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更加充分肯定。
此外,校报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成立,使校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梳理中国高校校报历史的沿革,不难发现,高校校报在中国报业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和丰赡宝贵的遗产,可圈可点,值得研究。
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而且是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新闻发展的一束光、一道痕。
对于中
国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来说,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剑虹.校报学新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何庆梅.论高校校报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大学,2010,(5):102-103
[4]胡兆明,胡德荣.中国高等院校校报名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5]黄杰瑶.试论高校校报的生存与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10,(8):122-125
[6]吴荫嵩.中国第一家高校校报——《北京大学日刊》[j].安徽师大学报,1989,(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