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中的呐喊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d84c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d.png)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在彷徨中呐喊
![在彷徨中呐喊](https://img.taocdn.com/s3/m/11cd9dcfd5bbfd0a79567312.png)
在彷徨中呐喊当星星还在夜幕中跳舞:当启明星还在天空中升起;当我们还未来得及和童年说再见。
青春的列车早已在这,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疾驰着。
于是,我们彷徨。
但正值碧玉年华的我们不甘心后退。
不甘心放弃,不甘心被命运主宰。
我们懂得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人生之路由自己书写,成功与失败由自己评价。
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唯美的梦想,那我们都应为其呐喊。
于彷徨中呐喊:相信自己,学会淡定。
相信自己,试着学会淡定。
不知何时,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
也是一种境界。
而自己有自信,必会达到这种境界:而自己是智者,必会达到人生之顶峰:而自己是强者,必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呐喊中年少的自己正奋斗着。
于彷徨中呐喊:接受挑战,让暴风雨来得的猛烈些吧!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怯懦;当我们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当我们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当我们需要成功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就要勇于面对挫折,面对磨难,面对绝境,切不可任其如洪水肆虐般发展下去,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化人生旅途中的绊脚石为垫脚石,以助我们实现梦想,取得人生道路上的辉煌。
记得有句话:绝境才是人生佳境的开始。
如若不信,请看:屈原被放逐而成巨作《离骚》;越王勾践面对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由此可见,在绝境中人们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木: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
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在呐喊中,年少的自己正努力着。
于彷徨中呐喊:贵在坚持。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彷徨与呐喊
![彷徨与呐喊](https://img.taocdn.com/s3/m/f373e8300912a21614792920.png)
彷徨与呐喊青春易碎,经不起拾掇。
——题记彷徨篇每当细细冥想,心头诸多事儿总是难得抹去。
顿时有些哽咽。
还不是,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当然有道不尽的辛酸抹不尽的泪。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与其斤斤计较过去的得与失,不如趁着此刻的大好年华拼上一把。
阔别那个熟悉的养育我的地方,踏上远远的求学路。
我是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
当然会有很多歆羡的目光。
殊不知此刻的我却有显犹豫。
十年寒窗,虽然有个不错的结局。
却要面对的高昂的费用和大多数人的质疑。
我彷徨了!脑海中千千万万个思绪相互碰撞。
几番周转,还是决定了。
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面对陌生的人,去做从来没做过的事。
这是怎样的一番挑战,我有些来自大山深处的那种怯弱。
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和梦想有关。
孕育梦想,实现梦想或者毁灭梦想。
任何人都不愿意做最后者。
对,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特别是来自大山的孩子们。
那可是经不起梦想的破灭的。
我小心的呵护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就那样如预期的接触着人和事和与学习相关的东西。
就这样我又彷徨了!我是可能不了解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我是可能不了解人情世故,我可能更是不了解爱情与友情的区别,我可能是不知道大学该学些什么。
慢慢的要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了。
我可怜的人儿,不如丢掉那些所谓的青涩,不如放弃那些所谓的尊严,不如暂时搁下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
可是,这不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所有的气魄,不是大学时代中的我们的妥协,更不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有的态度。
呐喊篇青春,这朵娇艳的花儿。
如果不精心呵护就枯萎了。
问谁又舍得这朵一辈子只开一次的花儿匆匆谢过呢?好想一如既往的在篮球场上打个天昏地暗,好想一如既往的飞奔在操场上,好想每天都精力充沛。
呐喊吧!骚年。
我们是有梦想的人。
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渴望!大学时光也一如白驹过隙,飞逝匆匆。
逝去的日子,我是收获了些什么?不必再声讨自责自己。
有人说青春的时光有的是用来浪费的。
呵呵!没有迷茫又哪里来的清晰呢?过去的过去全当乐观面对泰然处之。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063587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4.png)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1. “狂人在呐喊,彷徨何去处”。
-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玩游戏,突然我大喊:“哎呀,我该往哪里跑呀!”这就好像狂人在呐喊,而我在彷徨,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方向,就如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迷茫一样。
2. “呐喊唤希望,彷徨心迷茫”。
- 我考试没考好,心里好难过,我不禁喊着:“我该怎么办呀!”这不正是在呐喊吗,而内心又充满了彷徨,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3. “彷徨于路口,呐喊求指引”。
- 站在十字路口,我纠结着该走哪条路,着急地喊着:“谁来告诉我呀!”这不就是在彷徨中呐喊,渴望得到指引,如同我们面对选择时的纠结。
4. “呐喊冲云霄,彷徨原地绕”。
- 我和朋友们比赛跑步,我一边跑一边喊:“冲呀!”可有时候又会彷徨,不知道怎么才能跑得更快,就像在原地打转一样。
5. “心中有呐喊,眼中见彷徨”。
- 看到别人都有好多才艺,我心里喊着:“我也要学!”可又彷徨着从哪里开始,这不就是心里有想法但又迷茫的样子吗。
6. “彷徨寻方向,呐喊展力量”。
- 在黑暗的房间里,我有点害怕,喊着:“我要出去!”同时也在彷徨地寻找着门的方向,这呐喊不就是展现想要突破困境的力量吗。
7. “呐喊破迷雾,彷徨陷困境”。
- 遇到难题我大喊:“我一定要解决它!”但又会彷徨,感觉像陷在困境里出不来,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8. “彷徨不知措,呐喊寻勇气”。
- 要上台表演了,我紧张地彷徨着,嘴里喃喃着:“怎么办呀!”然后我大喊一声给自己打气,这不就是在呐喊中寻找勇气吗。
9. “呐喊驱恐惧,彷徨思前路”。
- 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很害怕,我大声喊着给自己壮胆,同时也在彷徨思考着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真的很纠结呀。
10. “彷徨心焦急,呐喊唤决心”。
- 面对一堆作业我好焦急,喊着:“快点做完呀!”这时的彷徨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始,而呐喊就是唤起自己赶紧行动的决心。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1d0d4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f.png)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 1918—— 1922 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 年 lO 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 1930 年 1 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 (《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 1925 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 年 8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81812f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3.png)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和《彷徨》,作家鲁迅和茅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小说。
他们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两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尤其是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了新时代的到来,也独具鲜明的特点。
从《呐喊》讲起,主人公单身汉身边困扰着无比地压力,他面临着春蚕革命的残害,精神上的解放,就像把这些压力释放出来,以让人民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斗争的口号就是“呐喊”,他的表现就是勇敢的,用智慧的思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改革的浪潮中。
主人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好奇心、追求自由的放任主义,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彷徨》也描写了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家境贫苦但名声却很响亮的家庭,被迫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彷徨”就是他最完美的状态。
他自负而洒脱,用一种空灵而淡漠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也不畏惧任何困难,他深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总能用最诙谐的方式把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出来。
《呐喊》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象的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而丰富了文学发展的版图。
从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勇敢地说:新生活的精神已经到来!
- 1 -。
《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c99f12e0e53a580216fcfee1.png)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25a1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5.png)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
呐喊彷徨是一个词组,由名词“呐喊”和动词“彷徨”组成。
呐喊意指高声喊叫,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呼唤或抗议。
而彷徨则表示心神不定,迷茫或犹豫不决。
呐喊彷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面临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混乱。
当一个人感到困惑、无法决定或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时,他们可能会发出呐喊,试图寻求指引或释放内心的忧虑和压力。
呐喊彷徨还可以用来形容社会、群体或国家面临重大问题时的状态。
例如,当一个国家面临政治危机、经济衰退或自然灾害时,人们可能会陷入呐喊彷徨的状态。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无望、迷茫和恐惧,同时也在呼喊着改变、希望和解决方案。
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呐喊彷徨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通过描绘主角的呐喊和彷徨,作家或艺术家可以展示他们的迷茫、挣扎、痛苦或渴望。
总而言之,呐喊彷徨是一个形容人们在困境中面临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混乱的词组。
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的困惑、迷茫和呼喊,同时也可以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89c87a86bceb19e8b8f6ba1b.png)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ee2ae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f.png)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它们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述一个社会转型期激变的社会现实,探究人们在新社会制度下追求自由的渴望,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等内容。
这两部小说都以叙述视角进行描写,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投入更加深入,以更加细腻的语言对人物的痛苦命运进行描绘。
从叙述视角来看,“呐喊”用袁景睿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视角,以袁景睿的思想活动来反映外部生活变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彷徨”则以蒋大夫的精神世界构成主要视角,从而反映出蒋大夫在新社会体制下对自由性与权利实现的渴望。
“呐喊”主要通过袁景睿的精神变化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在新社会的到来下,从一个靠传统思想维持的镇守者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新时代的倡导者,他的内心世界被社会变革的火焰推动着,一路走来,他的精神世界也在时间的滚动中不断完善,历经痛苦的心理变化进而实现思想的成熟。
同时,“彷徨”则以克苏鲁主义的思想主导,蒋大夫以自己痛苦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他逐渐放弃自我,大胆地勇敢地投身到社会改革之中,彷徨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蒋大夫以自己无法逃脱的心苦为象征,领略改革新社会的动能。
由此可见,在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都以叙述视角表达了时代浪潮变迁的内在震撼,以人们对新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追求为核心,不断探索生活的本源。
就叙述视角来说,这两部小
说都融合了客观事件与主观思想,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新老矛盾交织的时代洪流之中,最终实现的社会改革的希望。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1b5c557cfe4733687e21aa72.png)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知识分子形象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鲁迅对联呐喊彷徨的意思
![鲁迅对联呐喊彷徨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daca6c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c.png)
鲁迅对联呐喊彷徨的意思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常常表达着对社会现状的呐喊和自己内心彷徨的思考。
“呐喊”是鲁迅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这篇小说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现实。
通过对残酷现实的描绘,鲁迅发出了对社会不公与人性扭曲的呐喊。
而“彷徨”则体现在鲁迅思考中国未来的时候。
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说:“这民族群众是一个没有生活自信,没有创造能力,没有法的个性,还没有凹下去的愿望,没有猛冒出去的勇气。
”鲁迅对于中国民众的彷徨和对未来的担忧,深刻地表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鲁迅对联“呐喊彷徨”的意思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以文字为武器,发出强烈的呐喊,希望唤醒人们的思想,激发出改变中国的力量。
呐喊彷徨句子赏析
![呐喊彷徨句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ab28d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9.png)
呐喊彷徨句子赏析《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两部小说集,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呐喊》和《彷徨》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呐喊》句子赏析1、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
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
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
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
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3、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
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
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4、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
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
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上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5、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6、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7、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c40ac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1.png)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写的作品,两者的叙述视角也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两部作品均是内省式叙事,在叙述视角上,作者把主观体验及其见解正确地作为主要视角,把读者置于作者自身的体会之中,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反思苦难的命运,从而进行引发思考。
例如,在《彷徨》中,六小龄童望着“帷幔中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脸孔”,使人深感心痛,然而他却被无尽的沉默所扼紧。
此外,在《呐喊》中,以拘束形式将读者拉进主角谢晔的夜晚梦境,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其中的情境,加之鲁迅生动的叙述,使人感受到极大的心灵刺激,从而启发深远的思考。
此外,在叙述视角上,两部作品也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和天真烂漫青年的关注。
他不仅把叙述视角定格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而且把贫穷和苦难的景象给表现出来,例如,在《呐喊》中,作者描绘出谢晔生活的艰辛和他深切的感受,叙述了谢晔惊醒时处在的苦难之中,从而呼唤人们关注年轻一代的生活艰辛的情况。
在《彷徨》中,作者以外公的视角描绘了贫穷凄凉的景象,而六小龄童蝴蝶般坚强的性格又充满着希望,呼唤人们对青年和新文化态度的启发。
总之,《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中,鲁迅以内省式叙事、关乎青年态度的
叙述视角,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d786b3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8.png)
知识文库 第19期140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宋佳程前言:鲁迅作为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一直是现代学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中心。
在鲁迅的两个代表作《呐喊》和《彷徨》中对作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感悟,通过比对二者的差异性来对两个作品的本身进行思考,为作者在其中所经历的心灵历险进行合理的阐述,从而实现对作者更加深刻的研究。
1 《呐喊》到《彷徨》的心理发展历程 1923年,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其内容描述的时间段从辛亥革命开始,五四运动结束,在融入作者心理感悟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通过小说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鲁迅内心的渴望。
结合鲁迅那些年梦想的变化轨迹,无论是学医还是从文,最后的重点都落在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上。
少却了年轻时的一腔热血,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沧桑,《呐喊》反映出来的心理是复杂的,借由时代的种种因素,并不能完全展现作者真实的自己,对于一些社会弊端的暴露还处于压抑的阶段,怀疑、失望和寂寞成为了心灵上的主旋律。
几年后,《彷徨》的出版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心理有所变化,结合当时作者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变故,可以看出《彷徨》时期的鲁迅从激烈的呐喊中退了出来,更加注重自我的展现。
在无所适从中陷入了彷徨的情绪中,对生命意义的感触更加深刻,从启蒙的寂寞转变为对启蒙本身的怀疑和绝望,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发展历程。
2 《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2.1 封面设计的差异《呐喊》与《彷徨》封面设计的差异性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折射,也是属于两本小说集的不同,通过对封面设计的思考和探究,来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了解。
《呐喊》的封面大范围的使用了红色,这种红色是热烈的红,代表了一种振奋的心态,对隶书书写的呐喊二字起到衬托的作用,烘托了紧张、饱满和激昂的气氛,也与《呐喊》所想表现的激烈情绪相互照应。
黑色代表着黑暗,在封面的设计中使用少量的黑色可以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压抑,充分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ac351b3be1e650e53ea99b1.png)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
《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
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在彷徨中呐喊
![在彷徨中呐喊](https://img.taocdn.com/s3/m/9dc620193968011ca2009127.png)
在彷徨中呐喊20XX年的初夏,阳光耀眼得有些放肆,我拿着通知书,望着今后三年将朝夕相处的校园,露出孩子般茫然无措的表请。
通道长得望不到头,又似乎早已看到了头,我思绪混乱地走,走人我的高中,走人我的梦。
刚回过头,眼前便突兀地蹿出一棵树,一惊,马上跳开。
一抬头,阳光星星点点漫入眸间,留一池斑驳的美丽。
我知道这撰铵花树,亦知道那段流光溢彩的峥嵘岁月,那就是支持我来的动力。
思绪像受惊的操汹涌而起,恍惚间,瞥到了一个瘦削的身影,平头,高颧骨,八字胡。
当年他凝视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汪花村时,眼底的光芒是否如这摇曳一地的影,穿透时空的罅隙?鲁迅的照片见过很多,但最中意的却是一幅木板画肖像,黑与白泾渭分明,毫不含糊,如同他手中钢笔的犀利。
那是一个彷徨的时代,每个人的脸上都交织着茫然、恐惧与绝望的神色,战栗得似乎阳光都能将其灼伤。
苍茫的洪注呼i而过,只有勇者才能雄踞“白驹”之上,其余的只能成为深沉的黑幕,来突显英雄的伟岸。
这种泣冽的黑暗在他的作品中无休无止地蔓延,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蚕食鲸吞,拆解人腹。
口-狂人时代的我,来不及喘息,一旁呆滞如行尸走肉的刺猹少年又向我走来,我尖叫着投开。
豆岁西施细脚圆规一样的造型又粉墨登场,我不敢逃,因为另一头的祝福声中,祥林嫂已经无法动弹,我分不清那红色是鲜血,抑或是别的什么。
当然,还有些人是不必操心的,天朝上的官员们都活在阿Q式的美梦里,他们的脊梁从来不曾直过,当然不知道所谓的大炮只是“长生不老药‘的同素异形体……好吧,再看看知识分子。
孔乙己在封建和革命的夹缝里蹒跚地走向灭亡,绵延千年的封建统治彻底终结给依附其上的儒家思想毁灭性的打击。
但习惯了八股取士的文人剪去拖了半辈子的长发却剪不掉根深蒂固的思想,长期沿袭下来的文人软骨症不可避免地影响更多的青年学者。
全新的政体让他们充满迷茫和困惑,骚乱的时局让民主、科学等美丽的词汇显得遥不可及。
而他,什么都不是。
现在鲁迅名望之高妇孺皆知,似乎与他生活在一起是莫大的荣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中的呐喊
刘东晓
摘要:
《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
创作背景:
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
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
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孔乙己》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摸,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在孔乙己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淳朴善良,亦有读书人的古板迂腐,这是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结果,鲁迅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鞭挞。
3、“‘尔础高老夫子’?谁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黄三一看完,就性急地问。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
然而黄三只会打牌,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
他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
高老夫子其实是假道学、伪君子,他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形象分析:
通过上述的三个人物,我们可以将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特征大体上总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以《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代表,以及《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以《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为代表,以及《肥皂》中的四铭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代表,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作品意义:
从鲁迅有了“立人思想”的时候起,他就特别地关注知识分子,他希望知识分子觉醒起来,自觉地承担社会所赋予的重任。
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的地位。
鲁迅认真地分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他明白了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批判了造成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封建制度。
鲁迅从来不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将知识分子的这些弱性与缺点一丝不苟地剥给人们看。
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他对知识分子的批评,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自身的弱性,以便更好地担当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时代意义:
有人说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只能作为时代的留影让我们来品读了,其实不然。
现在的知识分子与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虽然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基础之上,但在精
神和对生活的态度上仍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好吃懒做,对生活缺乏信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还大有人在。
而在鲁迅的文中,即使是落后的知识分子,也有闪光的地方,如孔乙己虽然麻木不仁却有着善良的本性;吕纬甫虽然走上了失败道路,他们在梦想开始的时候却积极进取。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借鉴他们的优点,遗弃他们的缺点,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结束语: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青年时代办《新生》杂志失败后,陷入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见自己”了,明白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看见自己”,正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开拓出了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正确起点。
这些作品正是对中国人人性反思和向黑暗反抗的结晶。
总之,一个明白人!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周围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使自己从“本能的人”提升为“自觉的人”、清醒的人、“真的人”!这也正是鲁迅的信仰与理想,也便是“彷徨中的呐喊”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中国华侨出版社《鲁迅全集》
百度百科:“《彷徨》,《呐喊》”
杜一白:《论鲁迅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