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与蒹葭的比较

合集下载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关雎》和《蒹葭》的形式,简单了解《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2.通过对比《关雎》和《蒹葭》的内容,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以及诗经中传递的“君子之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比两首诗中男主人公追求梦中人的不同方式从而体悟不同的“君子之爱”。

3.对比分析意象从而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一、导入爱情有多种模样。

它可能是司马相如“一日不见兮,思之若狂”的真挚热烈;可能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有独钟;可能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款款深情;可能是仓央嘉措“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无可奈何;它甚至可能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其实啊,早在三千年前,一本叫做《诗经》的集子中,就已经描述了最美的爱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关雎》和《蒹葭》,看看三千年前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二、初读师:诗歌需要在朗诵中去品其味,悟其情,先来齐声朗诵这两首诗。

关关雎鸠,开始。

蒹葭苍苍,开始。

三、找相同(重章叠句、主题、意象)引导:接下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找一找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一)形式预设1:这两首诗都是以四言为主,都是三节。

【评:你观察得很细致】引导:那么,你发现每一节的文字有什么特点吗?预设2:诗中有相似的句子,只是变换了几个字。

【评:你总结出了诗经在结构上常用的一种手法:重章叠句】【PPT展示: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二)内容预设1:这两首诗都是讲男子追求女子的故事。

【你的概括能力很强。

】预设2: 两首诗都用了“水”这个意象。

追问:你读一下带有“水”这个意象的句子。

为什么都会用“水”这个意象呢?(可以联系一下刚刚概括的主题。

)明确:柔情似水,暗示了女子的温柔,爱情的缠绵悱恻,以及爱情如水一般的纯洁。

第12课《子衿》《关雎》《蒹葭》对比阅读课件

第12课《子衿》《关雎》《蒹葭》对比阅读课件
物引发所咏之辞。
知识小讲堂
听吟诵,思考: 为什么这三首诗读起
来都朗朗上口?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关雎》《蒹葭》对比阅读
目录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及课时分布 学习活动及作业设计
教材分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最得风人深致 劳役者的悲歌
教材分析
小学
迢牵牛星》《观沧海》
《庭中有奇树》 《龟虽寿》
《周南·关雎》 《秦风·蒹葭》
《赠从弟(其二)》 《郑风·子衿》 《邶风·式微》
《子衿》《关雎》《蒹葭》对比阅读
激趣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
——《论语·阳货》
激趣导入
习语中的《诗经》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
风土之音曰风,朝 廷之音曰雅,宗庙之 音曰颂。
一郑樵《通志序》
知识小讲堂
诗经六艺
了解民情
关注民生疾苦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
按 所 配 乐 曲 的 性 质 分 为 : 年春天,采诗官都会深入民间搜
风、雅、颂

诗经中考文言文 语文阅读答案(优秀7篇)

诗经中考文言文 语文阅读答案(优秀7篇)

诗经中考文言文语文阅读答案(优秀7篇)《诗经》中考文言文语文阅读答案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2. 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品读诗歌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诗经》,强调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正确理解《关雎》朴素的爱情主题和《蒹葭》中执著的追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4. 通过对《蒹葭》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赏析和品诗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 体会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诗歌经典。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这些诗歌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三、研读诗歌《关雎》。

1. 朗读指导。

(1)听配乐朗诵。

(有条件的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意境悠扬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简答题: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答:借此来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答: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现女子的勤劳;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4、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答:通过弹奏琴瑟和敲击钟鼓来亲近她,突出了男子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

5、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答:发现—思念(求不得)—相会(想像中)。

6、概括《关雎》的思想内容。

答:诗中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二、《蒹葭》简答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景语情语。

《关雎》和《蒹葭》的不同处

《关雎》和《蒹葭》的不同处

《关雎》和《蒹葭》的不同处咱们来聊聊《关雎》跟《蒹葭》这两首古诗吧,就像老朋友坐下来喝茶聊天一样,轻松点,不带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词儿。

首先说说《关雎》,这诗啊,就像是春天里的一缕温柔风,轻轻吹过心田。

它讲的是啥呢?就是河边有个小伙子,心里头啊,装着一个美丽的小姐姐。

这小姐姐啊,就像那河里的关雎鸟,优雅、端庄,还带点害羞。

小伙子一看就心动了,想着怎么才能接近她,跟她聊聊天,一块儿走走呢?这诗啊,用词简单,但画面感超强。

你闭上眼,就能想象到那个场景: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芦苇,还有一对对关雎鸟在欢快地叫唤。

小伙子就站在那儿,眼巴巴地望着河对岸的小姐姐,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他又不敢直接冲过去,只能在那儿暗暗使劲,想着怎么展示自己的魅力,好让小姐姐注意到他。

再来说说《蒹葭》,这首诗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更像是秋天里的一场雾蒙蒙的梦。

讲的是一个人,在清晨的芦苇丛里,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他心上的那个人。

这人啊,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一根针。

他走啊走,找啊找,但那个人啊,就像是一阵风,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了,只留下满地的蒹葭和一片片的白霜。

这诗里的情感啊,那叫一个深沉、含蓄。

它没有直接说“我爱你”,也没有说“我想你”,但它就是通过那些朦胧的意象、飘渺的雾气,把那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你读的时候啊,就像是在品一杯苦茶,虽然味道有点涩,但回味起来却甘甜无穷。

而且啊,这两首诗在句式结构上也是各有千秋。

《关雎》呢,就像是一首欢快的民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你读的时候啊,就像是跟着节拍在跳舞,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

而《蒹葭》呢,则更像是一首低沉的吟唱,句句都是深情款款,字字都是刻骨铭心。

你读的时候啊,就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在诉说他的心事,那种感觉啊,既亲切又感伤。

所以啊,虽然《关雎》和《蒹葭》都是讲爱情的诗,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

《关雎》是那种甜蜜的、青涩的初恋感觉;而《蒹葭》则是那种深沉的、无望的单恋情怀。

《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经典之作,它们同属于《诗经》这一文学瑰宝,却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两篇作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内容来看,《关雎》和《蒹葭》都表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情感。

然而,《关雎》更多地展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深情思念和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而《蒹葭》则更注重女子对爱情的期盼与失落,展现了一种朦胧、含蓄的美。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

然而,《关雎》的比兴手法更为直接,通过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的描绘,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而《蒹葭》则更加含蓄,通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景象,暗示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再次,从风格特色上看,《关雎》的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而《蒹葭》则更加委婉细腻,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这种不同的风格特色使得两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各有千秋,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财富。

最后,从影响价值来看,《关雎》和《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素材,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影响价值使得两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关雎》和《蒹葭》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风格特色和影响价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同。

这些异同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艺术表达,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分析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分析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二层:
参差荇菜
兴 难求
窈窕淑女
君子思服
第四、五章:小伙子因相思而成梦, 在幻想中得到心上人,用琴瑟钟鼓取 悦于她的欢乐场景。
君子兴奋地弹奏 琴瑟,敲击钟鼓来 亲近她,友爱她, 并使她快乐异常。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表现出求而得之的快乐。
第三层:君子因思成梦
拟声词 一种水鸟
文静 美好 好, 善良
水中的 陆地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配偶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捞取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长短 不齐
日日 夜夜
思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想念呀, 想念呀 翻覆不能入 眠
悠哉悠哉: 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 思念绵绵不断。 哉,语气助词。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qiúqí),齿如瓠犀,螓(qín)首 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n.→v.弹琴鼓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亲近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挑选,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择取
n.→v.用钟鼓 奏乐
使...快乐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与比较阅读汇编(附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与比较阅读汇编(附答案)

《诗经二首》一、关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关睢》和《蒹葭》的写作手法比较

《关睢》和《蒹葭》的写作手法比较

《关睢》和《蒹葭》都是感人至深的抒情诗。

前者是一首人民对理想爱情美好憧憬的热烈而奔放的情歌,而后者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

关睢全诗五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首章四句。

明媚的阳光照耀河畔,雎鸠鸟儿欢快得和鸣,小伙子对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

开头写“关关雎鸠”是借用眼前的景物起头,这叫作“兴”,是《诗经》的常用手法,用鸟的叫声衬托主人公的愉悦心情。

二、三章八句是第二部分。

小伙子陷入热恋中。

他夜夜失眠,时时都想着心上人,可是无法和心上人相见,这八句的重点是“求之不得”后的心情,连用两个“寤寐”说明连睡梦时都忘不了的程度,“辗转反侧”形象地再现了主人公理想不得实现的焦躁不安心情。

末尾八句是第三部分。

在相思后,小伙子没有绝望,而是乐观地想像着未来的世界。

作者连用句式基本相同的两章,咏唱这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脱离现实的梦幻是由极致的情思引起,是超越了现实的想象,因此更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情怀。

《蒹葭》这首诗分三节,它们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

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

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可是通过下句我们可以知道他思念的人却遥不可及。

“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

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

爱情的圆满与理想的象征——《关雎》《蒹葭》主旨简析

爱情的圆满与理想的象征——《关雎》《蒹葭》主旨简析

爱情的圆满与理想的象征——《关雎》《蒹葭》主旨简

《关雎》和《蒹葭》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两个经典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老的文化背景下,集中表达了爱情是博大精深的、恒久耐牵的象征。

《关雎》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写了闻名全国的“二关”和其间爱情的故事。

诗人以民间传说中洞房花烛夜,将民间爱情变为文学表达,笔下四句关于爱情的小诗深受人们赞语,表达了浪漫甜蜜的爱情,直击人心:“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蒹葭》是刘禹锡所作,具有抒情性的内容,凝聚巨大的力量,使人们感受到爱情的坚定和持久。

诗人把写恋人们相爱的内容表现得非常成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真实再现了恋人们情深缘浅时的痛苦和等待,表达了爱情的无尽理想。

总之,《关雎》和《蒹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浪漫而持久的爱情的象征,是理想的象征。

它表达了爱情传说中永恒浩荡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恋爱故事中圆满完美的标志。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也为人们缔结幸福美满的爱情提供了美好的祝福,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之一。

蒹葭与关雎的异同

蒹葭与关雎的异同

蒹葭与关雎的异同蒹葭与关雎的异同《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之一,在这些诗歌中,“蒹葭”和“关雎”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这两首诗的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刻思想和哲学。

蒹葭和关雎的异同体现在多个方面:1. 意义方面两首诗表达的主要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尽管这两首诗都是爱情主题。

蒹葭是一首单向的爱情悲歌,描述一个女子对自己喜欢的男子的爱想。

在这首诗中,女子将自己比喻为蒹葭,并表达了自己对男子的倾慕之情。

相比之下,关雎是描述男子和女子之间的感情,强调的是男子和女子在爱情中的互相承认和信任。

2. 格律方面在诗歌的写作方面,蒹葭和关雎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雎是一篇五言古诗,可以说是中华诗歌中五言律的代表之一。

而蒹葭则属于古乐府诗歌,其格律比较自由,没有明显的规则。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文艺创作经历了从十分规范化到相对自由的变化。

3. 诗歌文化方面两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含义也截然不同。

关雎是西周时期的一首宫廷爱情短诗,它的发源深深扎根于西周的上层文化。

它的内容体现了君王和他的妃子之间的甘旨和欢乐。

对比之下,蒹葭则是属于古乐府诗歌,诗的中心也是爱情,但是它的写作背景与关雎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蒹葭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加贴近生活,相对来说也更为普通人所喜欢和传唱。

结语蒹葭和关雎的异同不仅体现在它们的文化底蕴和诗歌形式上,还体现在它们的文学质感和思想内涵上。

两首诗歌都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有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也代表了某一个时期文学和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对于一个文化爱好者来说,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

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

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

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古代诗歌中,蒹葭和关雎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虽然两首诗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爱情的表达。

本文将围绕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

相同点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之一是它们都是爱情诗歌。

虽然两首诗的情感表达略有不同,但它们都通过诗歌这一媒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情之情。

比如蒹葭这首诗歌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与关雎这首诗歌中的“思归故乡,吴音啾啾,陇水潺潺,雁阵西东”的表达方式,都是对爱情的真挚感受。

其次,蒹葭和关雎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创新。

比如蒹葭这首诗歌中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表述方式,以及关雎这首诗歌中的“彼亦是行人呀,君子好逑”的音韵,都是具有创新性的表现。

不同点尽管蒹葭和关雎有相同的地方,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对于蒹葭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表达的是一种清新脱俗的爱情。

诗人描绘了那种初见时的感慨,而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淡淡的情感。

反观关雎,其使用了更为辞藻华丽的修辞技法,给人留下比蒹葭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关雎所表达的爱情是一种渴望故乡的情感。

她通过描述故乡的点滴,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归家人的期盼。

蒹葭和关雎在表现方式上也极为不同。

蒹葭这首诗歌运用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以及“两情若是久长时”等对爱情的表达,非常的独特。

此外,这首诗歌的形式和格律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反观关雎,她的诗歌则总是以一种优美的节奏,配以流畅的语言,展现了一种美丽的景色。

无论是在诗歌的结构上,还是在韵律方面,关雎的表达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总结在蒹葭和关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创新和创造。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深切思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蒹葭和关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我们对这些诗歌应该多加尊重和欣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对爱情、人生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解析

《诗经》两首赏析(关雎、蒹葭)解析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幻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执著追求
(实景)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 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种。(《诗大序》中称“诗六 义”)
“诗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 《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 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 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 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 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 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 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深入思考: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 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 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夏—商——— 周 —秦—汉—隋—唐……
西周——————东周 初期 —— 末期 春秋 —— 战国
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 (公元前6世纪) ,最初称《诗》,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 经》,为五经之一。《诗经》是 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 光辉起点。
蒹葭的意思是“荻苇、芦苇” ,生 于水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关雎》《蒹葭》鉴赏

《关雎》《蒹葭》鉴赏

作品鉴赏《关雎》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作品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章八句,第三章八句。

第一章写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也称起兴)。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读诗经关雎与蒹葭,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读诗经关雎与蒹葭,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读诗经关雎与蒹葭,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很多描写人民生活、爱情、家国情怀等主题的篇章。

而《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诗篇,其中韵律优美、情感深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来分析一下《关雎》这首诗。

《关雎》是一首描写贵族妇女离婚后的悲愁之情的诗篇。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起头使人们感到蕴含着一种忧伤和孤独的气息。

诗中多次运用了对仗押韵的手法,如“绿兮衣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整首诗的韵律感更加突出。

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离别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极具表现力。

接着来看看《蒹葭》这一首诗。

《蒹葭》是一首描写贵族少女思念心上人的情感之作。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起句就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凄美之感。

整首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如“伐我木兮”,“蒹葭之思兮”,“雨雪纷纷”,“不见君子”,通过对仗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更具韵味。

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思念和怀念,让人心生感慨。

读《诗经》中的《关雎》与《蒹葭》让人们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韵律之美以及情感之深。

古代文人通过这些诗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后人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这些诗篇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艺术性,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通过研读《诗经》,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达到2000字】。

第二篇示例:《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的《关雎》与《蒹葭》更是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是音乐诗的代表作,又是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关雎》与《蒹葭》这两首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其别具一格的诗意和语言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关雎》这首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和蒹葭内容上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内容上的异同

关雎和蒹葭内容上的异同1. “哎呀,《关雎》和《蒹葭》不都是讲爱情的嘛!”就像我喜欢吃苹果和香蕉,它们都是水果呀。

比如说,我看到喜欢的人会脸红心跳,就像《关雎》里的男子对女子的那种喜爱之情,这多明显呀!2. “《关雎》里追求爱情好热烈呀,《蒹葭》就感觉很朦胧呢!”这不就像晴天和雾天的区别嘛!你看,《关雎》里那男子大胆追求,多直接,而《蒹葭》里那种若有若无的感觉,真让人捉摸不透呢!3. “《关雎》有具体的人物,《蒹葭》好像更虚幻一些呢!”就好像我和小伙伴玩游戏,一个是明确的对手,一个像是雾里的影子。

《关雎》里的君子和淑女多清晰呀,《蒹葭》里老是在那追寻,都不知道对方到底啥样。

4. “《关雎》的情感好直白,《蒹葭》就委婉多了呀!”就像说话,有的人大声直接,有的人轻声细语。

《关雎》的喜欢就摆在那,《蒹葭》却让人慢慢去体会。

5. “《关雎》和《蒹葭》的氛围不太一样呢!”好比一个是热闹的集市,一个是安静的湖边。

《关雎》热热闹闹地追求爱情,《蒹葭》在那宁静的氛围里透着神秘。

6. “它们都好美呀,《关雎》美在直白,《蒹葭》美在含蓄!”这不就像花和叶子嘛,花鲜艳夺目,叶子低调衬托。

《关雎》的美一眼就能看到,《蒹葭》的美要慢慢品。

7. “《关雎》和《蒹葭》都是经典呢,一个热烈,一个缥缈!”就像红玫瑰和白玫瑰呀,各有各的魅力。

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如梦如幻。

8. “《关雎》的故事好清晰,《蒹葭》感觉更虚幻呀!”就像白天和夜晚,白天一切都看得清,夜晚就有很多看不清的神秘。

《关雎》的情节容易懂,《蒹葭》就像那雾里的故事。

9. “《关雎》和《蒹葭》在我心里都好特别呀!”就像我喜欢的两个不同的玩具,一个好玩,一个有趣。

它们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好。

10. 总之,《关雎》和《蒹葭》虽然都是关于爱情的,但它们真的很不一样呢!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呀!。

关雎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关雎》和《蒹葭》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诗歌,它们曾经被庄子誉为“天下之至言”,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两者题材不同,但它们都借助自然物象来寄托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两首诗的写法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下面将逐步分析。

首先,关于题材,两首诗都以“女性的离别”为主题,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关雎》表现了男女间的隔阂和分离:男女在同享的美好时光后,逐渐产生疏离感,感情淡薄。

而《蒹葭》则是一首表达女子怀念未婚夫的离情诗,表现出女性强烈的爱情与失落之情。

其次,两首诗在文学形式上也有不同。

《关雎》是诗歌中较完整的形式,采用六绝句与四辞三句相映成趣,传达出作者对“死生契阔”和“忧思难忘”等情感的深度抒发。

而《蒹葭》则是一种自然韵文,采用七言句式,用自然景观巧妙地渲染出女子心境的迷茫和沉默。

第三,两首诗的写法手法也有异同。

《关雎》开篇就使用了倒牛补筋的手法,通过描述坏音的西北风,旋即转到寿鱼的身上,展现出中国诗歌独特的“跃入式”手法。

而《蒹葭》则采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方法,以“蒹葭”代替“纤细的女子”,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两首诗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关雎》通过描绘西北风的凄厉和对寿鱼的寄托表达出作者的间接思念和离愁;而《蒹葭》则以朦胧、含蓄的语言抒发了女孩子内心的渴望和失落之情,表达了作者的直接忧郁和不舍。

综上所述,尽管《关雎》和《蒹葭》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但从题材、形式、手法和表达方式这四个方面来看,它们还是有差异之处。

它们在具体表现方面所采用的手法不同,但都以自然物象为媒介,从而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演绎。

两者的异同不仅是文学性的,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情感状态。

关雎和蒹葭中的比兴手法

关雎和蒹葭中的比兴手法

关雎和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古代诗歌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里面的比兴手法,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咱们先来说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看,那雎鸠鸟在河边欢快地叫着,互相依偎,这不就好比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梦寐以求的好伴侣嘛!这雎鸠鸟的和鸣,不就像那爱情的前奏,引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深深爱慕吗?这难道不神奇吗?再说那《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心中的那个人儿啊,就在河水那一方。

这芦苇和露水,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就好像我追寻心上人的道路充满了迷雾和艰难。

这难道不是绝妙的比兴吗?比兴手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诗歌中情感世界的理解之门。

它不像直接的表白那样直白,而是用周围的景物、事物来引出心中的情感,就好像是先给你摆上一道小菜,然后慢慢引出那道丰盛的主菜,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在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心里感到无比喜悦,这不就像诗人用美好的景物来衬托心中的美好情感吗?又比如说,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看到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心里会涌起一阵孤独和凄凉,这也和诗人用凄清的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失落是一样的呀!在《关雎》里,雎鸠鸟的恩爱象征着君子和淑女之间理想的爱情关系。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一对恩爱的夫妻,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未来也能拥有那样美好的爱情。

而在《蒹葭》中,那茫茫的芦苇荡和冰冷的露水,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追寻爱人时的迷茫和执着,这不就跟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时会迷失方向,但依然坚定地前行是一样的吗?哎呀,想想看,如果没有比兴手法,这两首诗会失去多少魅力啊!它们就像是没有了调味料的菜肴,变得平淡无味。

比兴手法让诗歌有了灵魂,有了温度,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所以说,《关雎》和《蒹葭》中的比兴手法,真的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深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与蒹葭的比较》《蒹葭》,选自诗经国风,主要描写了一位男子在水边偶遇一位美丽的女子,心动而追随之,只可惜无功而返,惆怅失落。

全诗描写侧重于男子追求女子的难处,作者通“蒹葭,白露,水”等意象营造一种似真似幻的意境,烘托出女子的不凡,宛若天人一般。

而这天人之景,也暗示了男子追寻之难,终将无果。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

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

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

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

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

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赏析卫风氓》《氓》,可以算作“弃妇词”。

《谷风》之女,乃所谓“品格贞一”者,故历来博得经学家的同情。

《氓》之女,则所谓“被诱失身”也,因此虽遭弃的身世与《谷风》同,而同情的一票却颇难得。

如今自然不必再存迂腐之见。

两诗都是写情、写怨,这情与怨乃各依附了自己的故事,或曰“境遇”,且凭借了这境遇而沉潜浮荡,于是它可以从那么邈远的地方,递送过来触手可温的情思。

就诗的艺术而言,不好断然说它曾经怎样谋篇布局的功夫,但并不很长的篇幅里,讲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而每一个情节都站在一个极妥帖的位置,论“三百篇”之“赋”,《氓》总可以归人上乘。

氓,毛传曰“民”。

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

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

“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

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

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

”邓翔曰:“‘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

‘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

”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

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

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

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

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

’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

”后来《聊斋志异》的《阿绣》,开头儿也有相似的情节,乃买扇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中自然藏了故事,虽然没有细节,但八个字已尽曲折_时间的,还有起伏在时间中的喜嗔怨怒。

“乘彼诡垣”之乘,特有神。

王先谦引《说文》“乘,覆也”,曰“凡物相覆谓之乘。

《易·屯卦》郑注‘马牝牡曰乘’,是也。

人在垣上,若覆之者,故亦曰乘”。

其实“乘彼垝垣”,意思很清楚,而形象却模糊,但是此处偏偏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

王解乘为覆,并没有使形象变得清晰,却由这一注,而见得由“乘”字牵出的许多情味来。

亦正如下面的“泣涕涟涟”,王应麟《诗考》引王逸注《楚辞》引诗作“波涕涟涟”,张慎仪曰此“波”乃讹字也,丁晏则以为是诗云涕下如流泉波涕。

推敲起来,“波”字实可存,丁解亦好,好像因此而带出一点儿俏皮,而此节叙事本来是带着俏皮的,这也正是见出性情的地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多解作女用来比喻自己色衰爱弛,但欧阳修说:“‘桑之沃若’,喻男情意盛时可爱;至‘黄而陨’,又喻男意易得衰落尔。

”此解似较诸说为胜,如此,沃若、黄陨之喻,乃是扣合“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来说,而这也正是一个伤心故事的开端和终结。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最是觑得伤心处,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好可以用着“爱情于女是生命之全书”的意思_倒不是特意引来西人为我说法,只是于此格外感慨古今中外人情之相通。

《赏析登幽州台歌》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

当我执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曾踌躇了许久。

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

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

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

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还是从我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吧。

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

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

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牵连被捕入狱。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

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

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

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

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

接着又“泫然涕下”,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

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

“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陈子昂曾称赞他的朋友东方虬所写的《咏孤桐篇》,说它“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修竹篇序》)用这几句话评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正合适。

陈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满意梁陈以来流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新的诗风。

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试着从宫体里蜕变出一种新的诗歌。

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

所以他写诗不肯堆积词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

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体现了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成功之作。

象这种诗在初唐是十分难得的,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来临了。

文学史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原因就在这里。

幽州台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

现在还有没有什么遗迹可以发掘呢?这有待考古学家回答。

如能在那确切的地址上,立一块刻有《登幽州台歌》的碑石,供“来者”凭吊,也许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吧?我想。

赏析声声慢中意象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高低,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