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心理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策略:理论 驱动归纳与材料驱动归纳、定势 5.行为输出:主体思维的灵活应对
6.噪音:主观因素和外在因素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一、认知对方 认知对方的目的和动机 认知采访对象的合格性 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四、印象管理效应 具体指的是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 为反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五、印象管理的策略(“诚实与谋略同行”) 1.“登门”之计 2.“后转弯”之计 3.“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 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包括 亲合、喜欢和爱情三层次。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 包括: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个 体属性层面(外表、相似性、自尊),以及个体 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这可以加强印象管理 效果。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2.有关“自恋”或者说“顾影自怜”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纳赛塞斯 Narcissus故事,美男子纳赛塞斯爱上自己的水中倒 影,整日坐在水边观赏自己身影而饿死,死后化为 溪边的水仙花。学者借用“自恋”一词,描绘了当 今大众传媒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大量景象,成 为人们投射自我欲望的中介。他们既为看到的影像 而喜悦,又为不能获取而悲伤,进而提出了弥补这 种缺憾的需求,将“自我”与世界上他物的融合、 相互接触和认同的需求。这种“自恋”包括对他人 (如明星偶像)形象的爱恋,包括想象性地在他者 的凝视下表演,而人们成为自我与他人表演的鉴赏 家,在模仿、反思、想象他者的自我形象中建立另 外一个自我。
新闻心理学课件1
利用人际吸引力,建立良好感情通道
接近吸引力:时空接近、“自己人效应”、 兴趣态度相似等。 思想感情吸引力:情感共鸣、思想共识 (4)不忽视印象管理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 应;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和刻 板效应.
6、如何保持采访对象的稳定心理
(1)认识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 (2)明确采访主题、寻找共同语言 (3)注意时空条件的感应 (4)注意采访对象的互相感应
新闻心理学
教学课件
前言 什么是新闻心理学
1、含义: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
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
2、任务:基本任务:有效控制新闻认识主体心理,探讨用 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新闻学,心理 学的深入发展 理论任务: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其学 科体系.实践任务;优化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把握受众心 理规律,提高传播效果,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3 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 心理测试法
4、学科性质: 中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5、新闻心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1949___1978); 酝酿阶段(1979___1986); 成熟阶段(1987-现在);
第一章 记者对注意品质的要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类别: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内部注意、外部注意 例:分析《飞天凌空——吕伟跳水记》 3、记者对注意品质的要求 注意品质:范围、分配、转移、稳固性、紧张性。
我国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问题,主要表
现在焦虑抑郁强迫这三种心理状态. 焦虑状态的表现有:牢骚不满多;自己 对自己期望值高;思想不集中;情绪起 伏大;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神经衰弱 失眠多梦头疼敏感抑郁状态的表现有: 思想不集中;精神疲倦;缺乏耐力;记 忆力减退;身体倦乏
第三章 采访对象心理
一是以前吃过新闻报道的亏;二是记者所在的新
闻机构以前有过虚假的报道而导致采访对象对记
者不信任;三是单位风气不正,怕接受采访后,
遭到孤立和打击;四是明知自己做错事,害怕被 新闻单位曝光;五是对新闻机构有成见。
2013-8-4
8
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 一是社会群体心理影响。
(1)官员、干部:这类人比较难采访,
20159516在新闻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记者以同样的态度去采访有时会受到热情接待有时却要吃闭门羹甚至在采访同一个对象时也能发现对方谈及某些问题是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的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却躲闪回避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
第三章
第一节
采访对象心理
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 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
这时,采访对象无正向(积极配合)或负向(软
拒硬抗)的心理定势。采访的成败则与记者水平 成正比。记者的言行举止、谈话技巧、知识水平 或方法等成了采访对象是否接受采访的关键。
2013-8-4
22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
采访对象的构成十分复杂,存在着各种差
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
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
采访对象对采访所持态度的最终出发点是 为“自我”。于自我有利则采访积极性高, 热情地提供事实,反之,则排斥或拒绝。
2、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常常使之变为主
动的事实提供者。
2013-8-4
18
3、在这种情况下,夸大事实或歪曲事 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这种采访是宣扬采访对象自己或解 脱他们的行动,所以他们为了说服、打动记 者,不免会在叙述中添油加醋,使记者采访 到的事实带有“水分”。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功利 主义态度在其中是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记者 在采访时必须重视对材料的调查与核实。
《新闻采访》PPT课件
如何向官员打探消息
分析利害关系 他凭什么相信你? 搬出上级官员 承诺保护采访对象 不要让气氛带有“窃听”的感觉
法拉奇的提问
“明天是您的生日,我首先祝贺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略感惊奇:“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 “是的,邓先生。我是从您的传记里得知的。” (邓小平笑)“好吧,如果您这样说,那就算是。我从来 不知道我的生日是哪一天。而且,如果明天是我的生日,您 也不应该祝贺我:那就意味着我已经76岁了。76岁的人已是 江河日下了!” “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但是,如果我对他说76岁 的人已是江河日下,他会扇我几记耳光的。” “他干得好!不过您不会这样对您父亲说的,对吗?”
2. 大师级导演谢晋去世zhongguodianyingbaodaoxiejin.avi
① ② ③ ④ 围绕这一事件,哪些地方需要派驻记者? 哪些方面会产生新闻? 可以做哪些延伸报道? 报纸版面、节目时段如何安排?
一,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案例之事件性策划
2. 大师级导演谢晋去世 ① 叹亲情 谢晋父子情让人感动.doc ② 昔日影坛一哥之子忆谢晋 弄堂里晒珍贵老照 片.doc ③ 谢晋导演辞世前留下半成品 后来者能否继任.doc ④ 谢晋小儿子至今不知父亲去世噩耗.doc ⑤ 谢晋学生忆恩师 他这一生是为电影而活.doc ⑥ 谢晋追悼会初定26日 央视推出电影回顾纪念.doc ⑦ 新京报:时代有谢晋 谢晋无时代.doc
起死回生:迂回策略与具体化
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在北 京十三陵水库植树造林活动现场,采访邓小平。
刘振敏:小平同志,1958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刘振敏: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哇! 刘振敏: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1000年。年 年都要搞哇,世世代代搞下去。
新闻采访心理
• 采访对象拒访行为成因
(1)工作学习取得成绩,但怕报道后遭到冷嘲热 讽,不愿接受采访;
(2)本身存在有违法律、道德和公正旳问题,害 怕曝光,回避、拒绝采访;
(3) 对媒体有成见或心情不好或确实很忙,无 暇接受采访;
(4)记者缺乏采访经验; (5)怕露富,怕出名;怕泄露商业秘密,
增长竞争; (6)采访对象正当权益被侵犯; (7)采访对象有受访禁忌。
• 人与人之间多层面旳对话 • 新闻活动旳第一阶段,即记者将客观事实
转化为主观认识
• 采访视频:广东暴雨龙卷风冰雹18死遇百伤
•
采访对象 —— 记者
•
(代表背后旳观众)
其心理涉及: 对记者采访意图 旳认知、了解旳 程度、所抱旳 态度、以及表 达新闻事实旳 能力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 之间旳人际交往活动, 是双方知识、观念、认 知、愿望旳交流,这种 交流是互动旳,两者旳 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旳 时候调整本身旳心态, 同步注意并引导对方 旳心理
2、尽量防止客观原因形成旳噪音
造成采访失败旳多种主客观原因均可称之为 噪音。
客观原因形成旳噪音有:采访对象不配合; 不同采访对象文化旳差别等。
视频:拍摄火灾被拒2
案例
• 浙江独立制片人葛继宏为他主持旳电视系列专题 片《名人名家》,欲访问“世纪老人”冰心,他 给冰心打了七八次电话,冰心用身体不好谢绝采 访。正在为难之际,他得到了全国第三次少代会 将在北京召开旳消息,而冰心最喜欢旳就是孩子, 便筹划组织了浙江省小记者团赴京采访活动。95 岁旳冰心破例接待了孩子们和随行旳葛继宏。在 与孩子们旳交流中,冰心自始自终非常快乐,而 葛也做成了他旳专辑《冰心——一片冰心在玉 壶》。
广州生菜、油麦菜受核辐射影响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3新闻心理学理论综合
纽科姆理论则是将海德理论 运用于两人或更多人之间的 传播,设想,要求恢复平衡 的力量会导致传播活动发生, 即传播是在恢复平衡的动机 下发生的,或者说传播是恢 复人际间感觉的平衡手段。 模式假定:如果条件许可, 要求态度和关系一致的压力 将刺激传播。
[纽科姆十分重视人际间的传播和互动。他认为, 当人们彼此有了了解,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 的人做朋友,即相似的人往往也相互喜欢,不 相似的人也成不了朋友,所谓“人以群分,物 以类聚”。他的均衡论是讲一个人怎样靠拢别 人,即怎样做“趋向均衡的努力”。(与海德 的平衡论不一样,海德是讲一个人怎样看待别 人,即怎样“趋向于认识平衡。”)]
需 要 满 足 论
意 见 领 袖 论
创知 新识 扩沟 散理 论论
条件效果论
分层效果论
认知一致论●纽科姆的ABX模式
(认知一致论包括平衡论、均衡论和奥斯 古德的和谐论。)
纽科姆在1953年提出ABX模式,扩充了 1946年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POX模型)。
海德理论关注对人的知觉,研究人们如何 知觉行为的原因以致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反 应,即知觉双方各自内部的认知过程。认 为人的认知结构中一旦出现不平衡、不和 谐,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去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平衡状态。
与场依存性相对的是场独立性。场独立性者 不易受暗示的影响,比之一般人,更加独立. 自信,不顺从。
方向恒常性指不论网像方向如何而觉察客体 实际方向的能力。是一种无意识推理过程。
学习卡片
◎4
知觉中的前注意加工——人们的感觉因素只 有在进入注意阶段后,才被综合成为一个连 续的有意义的整体。但在人们的认识序列过 程中,有一个最初的前注意阶段,一个纯感 觉的阶段,会自动地无意识地发生以记录现 时刺激状态。
新闻心理学课件-05新闻情感
第二节 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
(二)注重受众反馈,加强与受众的情感互动
认知系统→反馈系统→认知系统 情感系统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A)不相关:一 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 不相干。B)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 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第五章 新闻情感
第五章 新闻情感
本章引言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围绕新闻报道 进行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总伴以情感的体验和传 递。
新闻传播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 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情感在新 闻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
通过新闻传播活动来激发受众良性、健康的情 感,通过情感来优化新闻传播的效果,这是现代新 闻传播艺术的重要体现。
移情:是指所有的感情,即不仅指爱情,也能仇恨与憎恶等阴 性情绪的转移。
第二节 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
移情的概念及特点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 相互作用”,通常指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 解对方的心情,这是一种不仅能在认识水平 上、而且能在情绪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 角度,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二是将自己 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心理,感染对方。 善于移情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在交际 双方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
第二节 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
(一)移情有助于采访对象与记者在心理上产生 共鸣。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如能了解对象的需要, 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情绪情感,就能形成良好的 采访局面,取得较好的采访效果。
案例1.
案例2.
第二节 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
新闻采访心优秀课件
三、记者在采访中的正确角色心理定位
1、首先我是一个访员:一个来了解与社会、公众相关的情 况的人;(访员)
2、其次我是代表一定的媒体机构的人,一定程度上也是代 表社会利益的人;(代表)
3、再次我始终与采访者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而不论对象 是囚徒或是高官。(地位平等)
四、记者在采访中的角色心理冲突
1、角色转换的冲突,如曾经的学生采访老师,在老师这个采 访对象面前,你是持学生的角色呢,还是持记者的角色? 这里面就有冲突。
新闻采访心
第一节 采访心理的内容与特点
一、采访心理的内容 1、定义: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 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2、内容: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的心理活动; 另一方面,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活动。
二、采访心理的特点:
1、记者的采访心理主观受制于记者的角色定位及 自我认知;
2、来自不同角色间的冲突,如官方要求按自己的意见办,民 间则要求按公意办,报社常常发生的撤搞就是这样。
3、来自不同信息间的冲突,如,最近发生的方大国和某空姐 纠纷的事,就使得记者难以自处:我如何捍卫记者的职业 身份——保证采访所得是真实的信息?
4、面对诱惑时的冲突,如,记者采访时常会收到封口费,是 力行记者的使命,还是屈就金钱的诱惑?这自然会引起冲 突。
二、几种典型的记者角色定位:
1、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
2、
“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 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 阶级的有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机 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列宁
“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 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 要的一条。”
第一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任务二 新闻采访
八上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感受新闻精神
先引导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武汉肆 虐,国家派出了多支医疗队伍驰援湖北,而逆行进入 疫情中心的不仅有白衣战士们,还有不少媒体人。 《财新周刊》是最早派编辑和记者进驻武汉的媒体之 一,他们及时、持续地发回来自一线的新闻。比如在 《37位记者四万字全景调查:新冠病毒何以至此?》 的报道中,收录了财新记者对专家管轶的采访,这篇 采访最先发出了病毒传染性极高的示警;还收录了记 者在红会医院采访正替父亲排队挂号的吴先生,这篇 采访让读者看到了武汉市民的焦灼与无奈……
感受新闻精神
新闻采访时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观察、询问、倾听、 记录和思索等活动。新闻采访时新闻写作的前提,是新闻传播的 起点,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体现着新闻精神,并且, 只有经过采访,记者才能挖掘到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 实。
理解新闻伦理
先引导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新 闻,引起不少争议:比如报道患病教师在方舱医院直播 上课,赞扬女护士流产10天后重回一线、女医护们剃光 头去一线、女大夫离开植物人丈夫去一线等。
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疫区一线进行采访,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你认为新 闻采访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采访?
感受新闻精神
正是新闻记者们对疫情真实、连续、出色的报道,以及他们 的勇气和职业操守,构筑了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之墙”。读 者们在获知新闻事实的同时,还深刻地感受到了还原真相、追求 公开和公正的新闻精神。
你认同新闻媒体对这些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吗?它们以 讴歌和赞扬的立场来报道,你认为有没有问题?
理解新闻伦理
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的活动中,应尊重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 取向,遵守法律和坚守公德底线,在记录和见证事实的同时,参与构筑人类的 精神文化。新闻工作者在确定选题、采访和报道新闻时,也应该考虑到涉及新 闻伦理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价值冲突、隐私保护、最小伤害、技术过滤、平 衡透明等。
八上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感受新闻精神
先引导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武汉肆 虐,国家派出了多支医疗队伍驰援湖北,而逆行进入 疫情中心的不仅有白衣战士们,还有不少媒体人。 《财新周刊》是最早派编辑和记者进驻武汉的媒体之 一,他们及时、持续地发回来自一线的新闻。比如在 《37位记者四万字全景调查:新冠病毒何以至此?》 的报道中,收录了财新记者对专家管轶的采访,这篇 采访最先发出了病毒传染性极高的示警;还收录了记 者在红会医院采访正替父亲排队挂号的吴先生,这篇 采访让读者看到了武汉市民的焦灼与无奈……
感受新闻精神
新闻采访时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观察、询问、倾听、 记录和思索等活动。新闻采访时新闻写作的前提,是新闻传播的 起点,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体现着新闻精神,并且, 只有经过采访,记者才能挖掘到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 实。
理解新闻伦理
先引导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新 闻,引起不少争议:比如报道患病教师在方舱医院直播 上课,赞扬女护士流产10天后重回一线、女医护们剃光 头去一线、女大夫离开植物人丈夫去一线等。
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疫区一线进行采访,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你认为新 闻采访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采访?
感受新闻精神
正是新闻记者们对疫情真实、连续、出色的报道,以及他们 的勇气和职业操守,构筑了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之墙”。读 者们在获知新闻事实的同时,还深刻地感受到了还原真相、追求 公开和公正的新闻精神。
你认同新闻媒体对这些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吗?它们以 讴歌和赞扬的立场来报道,你认为有没有问题?
理解新闻伦理
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的活动中,应尊重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 取向,遵守法律和坚守公德底线,在记录和见证事实的同时,参与构筑人类的 精神文化。新闻工作者在确定选题、采访和报道新闻时,也应该考虑到涉及新 闻伦理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价值冲突、隐私保护、最小伤害、技术过滤、平 衡透明等。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对受众而言都是 间接信息。在对媒介信息进行符号解码和 意义重构的过程中,这种间接信息很容易 形成受众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在长期接触媒介 的过程中,受众总是习惯于以原有图式或 刻板印象为基础来接受信息。只有当媒介 信息中与原有信息图式不同的新信息大量 输入并不断强化,才能改变受众业已形成 的刻板印象,形成新图式。
——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 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不断被激活、 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 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认知结构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生活方式、 文化背景、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认识方 式、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 态度
学 习卡 片 ◎
刻板印象
也叫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时, 将抽象对象认知为具体形象,对复杂事物进 行简单认知,由此形成的对认知对象比较笼 统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化、程式化的心理 机制,一旦形成则比较难以改变。
刻板印象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两种。
第三节 受众心理构成
2.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媒介中的各种 新闻均有一定的结构(新闻五要素等),随 着受众阅读或观看新闻信息经验的积累,就 会逐渐形成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 因等五要素为基础的新闻接受图式。
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中,存在着同化和 顺应。一般而言,实现同化比较容易,实现 顺应比较困难。
同化与顺应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会有 益于新闻认知的正常进行。
同化指受众把通过各种感官通道知觉到的新闻 信息融于原有的新闻图式中、将对新信息建 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 信息知识的增长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即对新 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吻 合。通过同化,受众把陌生的信息纳入原有 图式,从而达到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新闻采访心理
第五章 新闻采访心理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 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采 “采”侧重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 访 心 理 “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二)情感吸引律
四、印象管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 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 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 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 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 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职场应用:“新官上任三把火”、“早 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 人”、“下马威”...... 大学生为应聘工作整容、、、、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目的,也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 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人的大脑在某一时刻内只对有限的信息 进行加工。注意有一定的选择功能,取 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兴趣。 注意的选择功能保证记者对所需要的信 息进行清晰的教工和编码。
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刘路)
启示: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 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 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 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 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 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 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 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 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 境的出路。
• 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 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 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 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 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 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 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 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 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 因效应。
第一节 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 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采 “采”侧重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 访 心 理 “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二)情感吸引律
四、印象管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 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 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 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 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 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职场应用:“新官上任三把火”、“早 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 人”、“下马威”...... 大学生为应聘工作整容、、、、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目的,也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 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人的大脑在某一时刻内只对有限的信息 进行加工。注意有一定的选择功能,取 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兴趣。 注意的选择功能保证记者对所需要的信 息进行清晰的教工和编码。
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刘路)
启示: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 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 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 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 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 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 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 的定势思维所致,只在勇于重新考 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 境的出路。
• 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 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 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 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 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 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 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 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 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 因效应。
新闻采访心理课件
新闻采访心理
13
四、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 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通过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使 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新闻采访心理
14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 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 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 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 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 愉快的评价。
新闻采访心理
24
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最近效 应)
➢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 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 对他人的评价。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 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 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 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新闻采访心理
的社会认知模式
新闻采访心理
8
•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 • 2、注意的选择——单线加工 •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 5、行为输出 • 6、噪音
新闻采访心理
9
三、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 认知对方 • 自我认知、 • 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新闻采访心理
23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 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
新闻采访心理
8
•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 • 2、注意的选择——单线加工 •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 5、行为输出 • 6、噪音
新闻采访心理
9
三、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 认知对方 • 自我认知、 • 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新闻采访心理
23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 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印象管理的过程通过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二是进行 印象建构。
新闻采访心理
15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印 象管理,首先表现在自我呈现上。 ➢自我呈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的 过程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 过程。 ➢记者职业角色的“去个性化” ➢记者的自我呈现应根据采访对象、 环境和采访内容等情况具体分析。
新闻采访心理
16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 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 向。 ➢人际吸引可以加强印象管理的效果。 ➢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包括: 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 个体属性层面(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尊) 个体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
新闻采访心理
新闻采访心理
13
四、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 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通过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使 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新闻采访心理
14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 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 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 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 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 愉快的评价。
17
(1)接近吸引律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思科认为:人们 通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 ➢采访中的接近点: 时空接近 兴趣和态度相似
新闻采访心理
18
(2)情感吸引律——情感因素
➢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 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 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新闻采访心理
19
(3)补偿吸引律——需要因素
新闻采访心理
24
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最近效 应)
➢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 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 对他人的评价。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 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 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 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新闻采访心理
新闻心理学
新闻采访心理
1
第五章 新闻采访心理
•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
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采访心理
2
• “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资料; • “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互动。
新闻采访心理
3
• 在采访过程中,从组织、引导、目的达到角度看, 记者处于引导地位,
新闻采访心理
10
(一)认知对方
➢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 ➢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新闻采访心理
11
(二)自我认知
➢记者的自我认知 ➢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新闻采访心理
12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之间的关系: 对事不对人 ➢采访对象具有多重角色 ➢了解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了解采访对象与单位领导的关系
•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 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 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 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 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 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新闻采访心理
25
(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人们对 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 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 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新闻采访心理
26
•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 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 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 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 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 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光 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 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 作用”。
新闻采访心理
5
二、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一)新闻采访与认知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 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新闻采访心理
6
•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 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 学。
• 从是否愿意提供(包括提供的质量和数量)新闻 信息量的方面来看,采访对象也并不总是被动的。
• 采访对象心理包括其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 解的程度,所报的态度(积极的和消极的)以及 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采访心理
4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 特征的认知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 认知和把握 ➢采访心理主要是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 动,交织着不同群体或集团的利益
➢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的途径有互补关 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力。
新闻采访心理
20
(4)对等吸引律——平等因素
➢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 对等,产生相互吸引力。
新闻采访心理
21
(5)晕轮吸引律——能力因素
➢对某人或群体的印象会影响到对其 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新闻采访心理
22
(四)印象管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