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论文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4c1c1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e.png)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直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于他的历史角色评价,各方意见不一。
有些人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人,理应被指责和唾弃。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身不由己,被历史所束缚,应该被视为一个受害者。
接下来我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他的历史角色评价。
一、政治层面评价从政治层面来看,溥仪确实软弱无能。
他对于国家大事的认知和掌控能力极其有限。
在辗转于各地流亡期间,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
即便在被康克清等人压制下登基做了皇帝,他也绝对不是什么有能力的统治者。
他很快就被科举派大臣所掌控,无法做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决策。
甚至在最后一刻,他仍然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导致真正统治国家的人士都陷入了真空状态。
二、文化层面评价从文化层面来看,溥仪也是有自己的优点的。
正是因为他出身自满族皇族家庭,才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他学习了汉文,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十分喜欢读书,也尝试过发扬满族文化。
他并不像其他的清朝皇帝那样愚昧,记忆力和阅读能力也极佳。
他在出版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写过一些书,出过版。
他的文化修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对于缓和汉族和满族关系也有好处。
三、人道主义层面评价从人道主义层面来看,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也颇有争议。
他虽然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但他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却值得肯定。
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却在努力推行改革,希望给百姓带来一些宽容和解放。
他尝试着推进废妻、赎身、赦免、打通汉语以及废科举等改革,试图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宽容、进步。
他也希望减轻老百姓的苦难,曾经下令各地删除苛捐杂税,轻化官员判决等等。
他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教父贺龙的启蒙,贺龙的人道主义思想很可能对溥仪产生了影响,让他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想法。
他在晚年时期对待下人非常宽容,没有像皇帝一般对待他人,算得上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君主。
综上所述,溥仪的历史角色评价是复杂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d876fdf61fb7360b4c6522.png)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诚敬为本,无人之我见,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荣辱不惊,生死不易,志存极物,不使一夫所失。
辛未仲冬书,宣统御笔。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在天津的七年,特别是他在静园生活的几年,是他人生思考已经成熟,而且行动可以自由的年代。
也就是他可以自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说,自己做的年代。
尽管当年他的思想主旨是要实现清朝复辟,是要挽回在他手上失去的国家政权,因此也做过许多错误的决策,甚至相信日本军阀,陷入他们为侵略中国而摆设的各种阴谋,由此而在张园和静园留下了一些错误、甚至罪恶的记录。
然而,这都是一页页与国家和民族息息相关的历史,是能够见证许多重要事实真相的历史,是不可以忘记的。
”——《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第一个问题:溥仪为什么来到天津?以天津为过渡,实现出国留学的夙愿。
十六七岁的他受到庄士敦的鼓动,要到英国去留学,以现代知识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一条新的道路,去寻回祖宗的江山。
为什么是天津?因为当时天津的殖民地色彩非常突出,“遗老”文化独树一帜,当年落魄的前总统、前总理,失意的督军、省长等高官政客和军阀头领们,大多把天津外国租界地作为最佳避风港,携家人、财宝在此落脚,寻求“洋保护”。
溥仪也是这样的心态,认为这里华洋杂处、中西交融,“遗老”、“遗少”很多,退可安逸享受、静观时局,进可从容举事、一呼百应,有助于实现他复辟大清的愿望。
实际上,在来到天津之前,庄士敦与英国公使交谈后告知英国政府对于接纳溥仪已无兴趣,英国政府变卦了。
后溥仪采用赴日的建议,先到天津再看形式决定。
但是,到津后虽经努力,东渡计划仍被搁浅了。
凡尔农·麦克尼兹在《被放逐的皇帝》一文谈到溥仪时说:“目前他在世界上已无任何重要价值。
看起来,也永远不会再有那样煊赫的一天了。
”很明显,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其重要原因是溥仪想去之国的政府在当时不愿接纳,认为溥仪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
溥仪的留学之梦最终没能实现,既有政治上的阻力,也有经济上的原因。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dc6f0b4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4.png)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坎坷命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爱新觉罗溥仪作为其末代皇帝,经历了一系列坎坷的命运。
溥仪出生在1884年,他是光绪帝的弟弟。
由于历史的变迁,他成为了光绪帝的继任者,并在濒临崩溃的清朝时期执掌权力。
然而,溥仪的命运却充满了曲折和困难。
一、皇位的即位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溥仪在两岁时即被立为光绪帝的继承人,成为了清朝的未来皇帝。
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清朝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的动乱,使得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而溥仪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成为了年幼的皇帝。
二、戊戌政变与溥仪的退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中国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清朝的统治。
在这个危急关头,溥仪被迫在1908年退位,清朝被迫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溥仪的退位,象征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
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溥仪的新生活溥仪的退位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将会安逸。
相反,他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剧变,中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全新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成功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溥仪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他远离了紫禁城,来到民国的都城北京,开始了与常人相似的平凡生活。
四、溥仪的政治参与与失败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他对政治的追求并未停止。
他曾试图参与政局,成为当时政治游戏中的一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适应新政治土壤的变化,也没有得到民众和政治精英们的认同。
溥仪的政治参与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迫离开政坛,转而从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五、溥仪的困顿与流亡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溥仪经历了一段困顿和流亡的岁月。
由于政治失败,他在中国的生活变得艰难。
他曾在天津、上海等地流亡,与一些复杂的政治势力有过接触。
随后,他被安排去日本生活。
而在日本,他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待遇,生活条件艰苦。
六、溥仪的晚年与历史评价溥仪在日本度过了大部分的晚年生活,直至1967年去世。
他坚持写作,记录清朝的历史。
论溥仪
![论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3bb0ff18fc4ffe473368abe7.png)
论爱新觉罗.溥仪的性格与近代史的走向历史的聚光灯往往聚焦在丰功伟业的伟人身上。
然而在胜利者背后的往往有着一些其他角色,他们的故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也是我个人十分热衷的。
爱新觉罗.溥仪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近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悲怆,充满个性又折射历史的人物。
近代史中有一个角落是出于他的,这位不可思议前后经历过三次登基与退位的末代皇帝,个性有太多处与近代史的走向有关系了。
溥仪是赶时髦的。
在他的英国帝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记载的溥仪在皇宫中安装了电话,与庄士敦密谋逃出紫禁城变卖国宝出国留学,废除了太监制度之外,在天津的溥仪爱打高尔夫,打太极拳,打网球。
溥仪骨子里的时尚的另一种解释便是他能很快接受一种又一种形式上的“皇帝”,期中首当其充的则是在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的“执政”一职。
这加速了东北三省的沦陷,以及加深了中国人民遭到日本关东军的迫害。
溥仪是懦弱的。
这是可想而知的。
从他三岁登基以来,执行过的最大的政策估计就是废除了太监制度,当然这还是庄士敦的想法。
而在他担任“执政”时期,他的懦弱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他签署了一份有一份日本剥削中国的协议而敢怒不敢言,无条件得保持沉默。
更讽刺的是他居然在每天早上上厕所的时候办公,“批阅奏章”。
当然,他不需要看内容,他只负责签名。
可想而知的是,日本在东北三省的肆无忌惮是合法的了。
加上蒋介石对所谓共匪的围剿而把日本搁置一边,日本似如鱼得水。
溥仪是执迷不悟的。
作为封建体制下的继承人,溥仪一直保留着恢复大清帝国的强烈愿望,这本无可非议。
但是历史永远是在进步的,经历了两次退位的溥仪理应早就明白落后的封建体制是时候退出历史的舞台了的,然而他执迷不悟地相信了自称是“友邦”的日本能辅佐恢复大清王朝而投向了这个拥有狼子野心的国家。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溥仪成为战犯在苏联逃亡的过程中,他依旧不相信共产党最终会胜利,对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抱有一丝希望,知道他出狱后的几年改造过后感慨道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政党。
近现代史论文溥仪
![近现代史论文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2e625f365a8102d276a22f0c.png)
以研究溥仪为例201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法学1104班[键入公司地址]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以爱新觉罗•溥仪为研究对象内容摘要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
三年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
1932年到1945年间,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蛊惑,他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苦涩的传奇色彩。
他先后做过大清及伪满洲国的皇帝,新中国的罪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造就的他如此不平的人生?关键词爱新觉罗·溥仪清朝复辟日本伪满国改造爱新觉罗•溥仪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我上二年级时。
那是我私下得到一首诗谜,写道:宣统江山一旦丢,大清王朝无人保。
中国少了擎天柱,自由人士不出头。
谜底是富国强兵的“富”,现在看到答案,竟有些好笑。
儿时不懂,只知道宣统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那时,宣统,清朝,末代皇帝这些字眼对我而言就像美国、英国一样,在我心中不带一点色彩,只是闲暇时口里唱着的顺口溜的成分。
渐渐地,我从小孩长成少年,从少年长成青年,爱新觉罗•溥仪逐渐走入了我的眼中,将我的视眼染成呈暗红色。
溥仪,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我眼里的溥仪
![我眼里的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1f3a10ee9b89680203d825a9.png)
目录
人生简介 三个阶段 性格公式 笑谈人生
1
2
3
4
Page 2
人生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 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王朝的末世之 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三年 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1932 年到1945年间,他受日本关东军的欺 压蛊惑,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先 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这充满苦涩的传奇人生--从大清国的 皇帝到新中国的罪犯,到中国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里面有着怎样的 荣辱酸甜?让我们走进溥仪的人生,感 受属于那个时代的不一样的色彩。
Page 8
性格公式
不管他是皇帝还是逊帝还是傀儡或者囚徒,他都没有放下 皇帝的架子,认为自己就该享受别人对他的服务。比如在苏 联的时候,每次过年,他与溥杰等伪满战犯吃饺子,总是他 第一个吃;每次学习改造时,也总是等溥仪离场后,其他人 才一个个离开;劳动时,溥仪放不下架子,也是他的弟弟妹 夫侄子替他去干。
Page 9
笑谈人生
溥仪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故事,他用一个 帝王的传奇人生,书写了慈悲加残忍,谦 虚加骄傲。我们悲悯着他的痛,也依然学 习者,敬仰着他的诚恳的转变。不禁之间, 历史的风沙迷了双眼,一出出的故事情怀, 上演了一段段的人生,每一个人的背后, 都站了一整个时代。 难怪世俗常说,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Page 3
三个阶段
溥仪没有亲情 的童年。
从溥仪被逐出 宫到接受改造。
溥仪接受改革 到去世。
1
2
3
Page 4
性格公式
如果把溥仪的性格列成公式的话,那就是:
近代史 ——溥仪
![近代史 ——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3dba7435dd36a32d7375811f.png)
从专制到民主——溥仪金融132班2013221153金融132班2013221153 吴雪娇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局长后藤基夫时说:‚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1溥仪,他的一生是从皇帝到公民的一生。
他无法选择他最初皇帝的身份,而这皇帝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也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无法像平常人一样。
从他当上末代皇帝,之后坐上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的位置,再到后来日本战败东北解放后他成为了战犯,再到最后他出狱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个公民。
溥仪,便是旧中国迈向新中国的过程反映到个人上的一个缩影。
溥仪的转变,就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
末代皇帝身为皇帝,他是不称职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无辜的,从某种角度讲,他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但也是封建制度的参与者。
溥仪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任皇帝,仅仅坐了三年多。
他初次进宫是在他三岁时,而就在那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之后,他哭闹着被他的父亲抱着登上了皇位。
一个三岁的娃娃,他的世界理应是一片纯净的,什么也不懂的,却被硬拉着登上了皇位,如他自己在自传中写道:‚以上所列举的就是我过去这个三岁孩子,在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野心摆布下,被拖出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父母,而当上清朝末代皇帝的一些概略经过。
‛2所以,他仅仅是封建王朝下的一个傀儡。
三年之后,他也在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之后退位,便在紫禁城里当着名义上的皇帝。
又12年后,他被冯玉祥的军1引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09年1月第一版《溥仪日记全本上》,新版序言第3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遗稿提供:李淑贤;王庆祥整理注释2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56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队逐出紫禁城,逃往天津,居住于天津日租界。
而他的生母也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因这封建的制度自尽而死。
虽然他这末代皇帝当的可悲,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在紫禁城内接受的封建腐朽的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思想确实在某种层面导致了他之后犯下的过错。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e4880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2.png)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咱今天来唠唠溥仪在东京那点事儿。
溥仪啊,曾经的末代皇帝,到了东京那可是站在了一个特别的舞台上。
那是一场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的审判争论。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溥仪穿着得体却难掩内心的复杂情绪。
他站在那里,像是一个被历史摆弄的棋子突然有了说话的机会,可这机会又带着太多的沉重。
从他的角度来看呢,他像是在努力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找借口,又像是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一些恶行。
他的话语就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想切割开自己与罪恶的粘连,一面又要指向那些曾经和他“合作”的日本鬼子。
他可能会说:“我当时也是被逼迫的啊,我这个皇帝当得那叫一个窝囊,日本让我干啥我就得干啥。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毕竟他的权力被日本架空,就像个傀儡被人牵线。
但是啊,那些战犯的律师可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们就像一群咬住骨头不松口的狗,一个劲儿地质问溥仪:“你就没点自己的想法?你当时不也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才和我们合作的嘛!”这一下就把溥仪架在火上烤了。
溥仪可能脸涨得通红,反驳道:“哪有什么荣华富贵,我不过是个提线木偶,每天担惊受怕的。
”这场争论啊,就像一场乱哄哄的大戏。
溥仪在台上一会儿像是个受害者在哭诉,一会儿又像是个同谋者被人揪着小辫子。
台下的人们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有些人觉得溥仪可怜,毕竟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朝都没了,他也只能被日本利用。
但也有人觉得他也不是完全无辜,毕竟他也参与了一些伪满洲国的事务,哪怕是被逼的,他也有自己的选择。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溥仪的东京争论就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它让我们思考很多东西,关于个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责任。
溥仪他到底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是日本侵略者把他拖进了罪恶的深渊,还是他自己也在深渊边缘跃跃欲试?这争论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混乱,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简单的评判。
就像咱们平时看人吵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得把整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才能明白个中滋味。
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
![溥仪:一部活的中国近](https://img.taocdn.com/s3/m/5e36087b27284b73f2425020.png)
后 期 的 溥 仪 : 公 民 身 份
的 反 思
1946 1946 年 溥 仪 当 选 为 政 协 委 员 , 受 到 毛 泽 东 等 党 和
186.3 186.3
溥
年 月
60 60 10 10
20 20
谢谢大家
中期的溥仪:生活动荡, 中期的溥仪:生活动荡,感情坎 坷
生活: 1917年 1917年6月10张勋带领辫子军 10张勋带领辫子军 2000多人北上 2000多人北上,于14号带兵进 多人北上, 14号带兵进 京。7月1号,张勋率领文武官 300多人 多人, 员300多人,在养心殿奏请溥 仪重新登基。 仪重新登基。溥仪被张勋导演 的这幕喜剧弄得浑浑然, 的这幕喜剧弄得浑浑然,便以 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的心态, 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的心态, 轻松再次登上皇帝宝座, 轻松再次登上皇帝宝座,但他 的余臣孽子万万没想到, 的余臣孽子万万没想到,这次 大清江山来得快去得也快。 大清江山来得快去得也快。 19177月14年孙中山发表 19177月14年孙中山发表《草 年孙中山发表《 拟宣言》使溥仪这次仅做了12 拟宣言》使溥仪这次仅做了12 天皇帝。 天皇帝。 1924年10月24冯玉祥发生北 1924年10月24冯玉祥发生北 京政变, 京政变,要溥仪即日起永远退 出皇帝称号, 出皇帝称号,也从即日起移出 皇宫,并签字。 皇宫,并签字。溥仪被逐出宫 后 1932年 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在沈阳 导演了所谓的“全满洲会议” 导演了所谓的“全满洲会议”, 宣称“ 北独立” 宣称“东。北独立”,并推举 溥仪出任执政官。 溥仪出任执政官。 溥仪成为日 本的傀儡 1945年 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 15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投降,溥仪也于当日签署了第 三次退位诏书。 三次退位诏书。溥仪被送到抚 顺战犯管理所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d87c6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a.png)
溥仪东京争论作文咱们来聊聊溥仪在东京那场特别的争论。
这溥仪啊,那可是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而东京审判里的他就像是闯进了一个超级复杂的大舞台。
你想啊,溥仪站在东京的法庭上,那画面就很奇特。
他以前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得在各国人的眼皮子底下为自己和过去的事儿争辩。
他肯定心里五味杂陈,估计自己都觉得这事儿荒诞得很。
一方面呢,溥仪像是在揭露一个巨大的黑暗秘密。
他开始讲日本怎么利用他这个皇帝的名号在东北作威作福。
他就像是一个证人,把那些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一点点扒开给全世界看。
他说日本在东北怎么操控他,怎么把伪满洲国当成个傀儡戏场,他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有多憋屈。
这时候的溥仪啊,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反抗者,虽然有点晚,但好歹是站出来了。
可是呢,另一方面,那些战犯的律师可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们就像一群咬住骨头不放的狗,想尽办法挑溥仪的刺儿。
他们质问溥仪:“你当时也是皇帝啊,你就没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溥仪就很尴尬了,他又得解释自己当时是身不由己。
他那心里估计在想:“我当时都被你们捏在手里了,还能怎样?”于是就有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溥仪呢,他的话里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毕竟他自己也不是个完全清白的人。
他当过伪满洲国的皇帝,不管是不是被逼迫,这个事儿总是说不太光彩。
所以他在争辩的时候,有时候就有点底气不足,但又得硬着头皮上。
比如说,那些律师问他:“你在伪满洲国期间享有的特权难道不是你自愿接受的吗?”溥仪就着急地反驳说:“那都是表象,我要是不听日本的话,早就没命了。
”他说得也有道理,可是又让人觉得他这个皇帝当得有点窝囊。
这场争论啊,就像是一场混乱的大戏。
溥仪在中间被推来搡去。
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说,他站在东京法庭上揭露日本的罪行,对历史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这就像是把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那见不得人的勾当大白于天下,让全世界都看清他们的丑恶嘴脸。
总之呢,溥仪在东京的争论,就是一个末代皇帝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表演。
他虽然带着自己的复杂过往,但也算是在世界的法庭上为历史真相出了一份力,哪怕这份力有点纠结、有点无奈,但总算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了一道独特的涟漪。
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
![近现代史人物论文之-溥仪](https://img.taocdn.com/s3/m/6dfc2dd0a58da0116c1749d8.png)
我对此人一生的总结就是-他的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知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其实我以前对他一直不是很了解,有幸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一个电影-《末代皇帝》,之后才很喜欢看关于他的事,更严谨的说应该是关于他的那段历史。
事实上,绝对不是喜欢他本人,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不大,而且没有什么丰功伟绩,脾气也是极其不好,做事没有头脑,优柔寡断,一句话,根本看不出他是驰骋疆场的努尔哈赤的后代。
刚才我总结了他的一生:幼年是可喜的,童年是可怜的,青年是可悲的,中年是可恨的,暮年是可敬的。
大家听一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末代皇帝-溥仪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下懿旨让不满3岁的小溥仪立即进宫立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
就在溥仪入宫的第二、三天,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
12月2日,小溥仪被抱到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
大典上发生了很有戏剧性的一幕,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zǎi沣fēng无心的一句“快完了”也无形中预示着不详。
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朝廷名存实亡,这时的幼主定是无力回天。
也只能悲惨的做“历史的人质”了。
(1911年10月10)武昌起义后,奸诈的袁世凯取得军政大权并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
但是同日,民国政府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
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就在孤儿寡母哭声中走到了终点。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5e8d1c10a6f524ccbf85bc.png)
我眼中的慈禧太后在许多人看来,慈禧太后是一个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女人。
在她的掌控之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她一手造成了清政府的灭亡,从而葬送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她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然而,历史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所决定的,一个人既没有办法创造历史,同样,也必然没办法葬送历史。
正如李傲先生所说“从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慈禧也许是晚清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但绝不是这种灭亡的唯一原因。
”因而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历史,不能将责任完全归于慈禧太后。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的统治,对整个中国来说却实不是什么好事,但对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享年73岁。
她26岁时咸丰帝辞世,自此一直守寡至终,而此后她也成了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其统治时间长达47年,近乎半个世纪。
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慈禧太后是怎样从一个女子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呢?她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公元1852年,慈禧选秀入宫,不久被封为兰贵人。
她凭借自己的美艳与心计博得咸丰帝的宠幸。
1856年慈禧由于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一位皇子而晋升为懿妃,此皇子即为同治帝载淳,不久,慈禧又被封为懿贵妃。
就这样正如慈禧所预料的那样事情一步步的发展着。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逝。
临终前他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攘政务大臣;三、授慈安皇后“御赏”印,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此印暂由慈禧保管。
八大臣拟旨后奏请两宫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方可下旨。
咸丰帝此举本想让八大辅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相互制约,以防政权旁落。
可这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了引发“辛酉政变”的直接原因。
“辛酉政变”是慈禧策划的第一次政变,她不满于八大臣专权,于是,拉拢恭亲王奕 、东太后慈安一起发动政变,将肃顺等八大臣一举搬倒,从而为自己“垂帘听政”扫除了一大障碍。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b6661227375a417866f8f65.png)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系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摘要: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
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
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关键词:溥仪;清朝末代皇帝;评价引言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一、溥仪的经历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
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
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
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
然而溥仪这个“伪满皇帝”还是要对日本俯首称臣的,日本乃所谓主子的主子,这也导致了溥仪对日本的一种复杂感情,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爱其赐予的权利,恨其无上的姿态,敬其强悍的力量,怕其残忍的手段。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e2619c51e79b896802269f.png)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近代史》论文爱新觉罗·溥仪生于1906年2月7日,并于1967年10月17日于北京辞世,享年62岁,史称“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第十一个皇帝(由于大清朝是从皇太极开始算起的,努尔哈赤的时候是后金);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
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
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淳贤亲王)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
光绪(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
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傀僻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
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
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四次皇帝生涯:1908年—1912年2月12日(3年)清末。
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张勋复辟(12天)民国年间。
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任伪满洲国执政(3年)伪满洲国。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为伪满洲国皇帝(11年)伪满洲国。
溥仪(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
可是我们不是他,我们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一个三岁的孩童知道什么呢?他不过是一个傀儡,空有其名罢了,可以说他从开始当上皇帝就已经开始了他不幸的人生。
综观他的前半生,各个时期的他都只不过是个傀儡。
从没有过真正的权利与自由。
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
直到后来他成为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悲哀。
这又有何值得羡慕的呢?一介平民至少还有选择爱情的权利。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df0b0ab52acfc789ebc926.png)
认识“皇帝”外衣下的溥仪——读«我的前半生»有感从中学时就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不久,看完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溥仪的一生或许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
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基与退位三岁时,溥仪首次当皇帝,那时国运已气数将尽。
他登基时由任摄政王的父亲抱上殿,鼓乐轰鸣、百官跪拜时,他被吓得大哭。
其父怎样哄也不灵,只好拿来玩具说:“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说这话不吉利。
不过,童年的溥仪还是过的富贵无忧。
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
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
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
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
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
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
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
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关于溥仪的随笔: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
![关于溥仪的随笔: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https://img.taocdn.com/s3/m/11cc64d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6.png)
关于溥仪的随笔: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店铺:3岁登极的宣统小皇帝,一生跌宕起伏,拥有过普通人不曾拥有的,经历过普通人不曾经历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帝》。
除了敦煌之外,还有一个我想去却没有去过的地方——清西陵。
去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每天去北陵公园散步,即清北陵,也叫昭陵,皇太极和皇后的陵园,位于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民国时期的奉天(最喜欢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沈阳。
而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据说陵园内安葬有五位清帝。
我想去看,只想看一个人的墓碑,那就是宣统帝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我看过不少关于他的书和影视剧,《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末代皇帝的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意大利导演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主演的英文电影版以及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版末代皇帝我都看过,陈道明版本的单从外形上看就已经很接近溥仪本人了。
此外,传奇色彩浓重的末代皇帝传奇也有看一点点,还有一些关于他的纪录片,算不上很多,但也不少。
长时间不去看不去接触还好,但凡进入了他的时代,就会被带入其中。
紫禁城很大,大到好像一望无际遍布的都是楼宇宫殿。
身临其境后,我更觉得那是一个捉迷藏最好的去处。
皇城虽大,只是不知道待久了之后还会不会觉得。
3岁离开家的大阿哥溥仪在茫然和仓促中登极,变成宣统小皇帝,见过传说中的西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最后一面。
年幼的他在周围一群人的照顾和伺候下慢慢适应宫里的生活,知道自己拥有无限的权利,捉弄人,打骂人,没有什么是他想做却不能做的。
直到被逼退位,年轻的隆裕太后手足无措,大臣一片哀叹的时候,他终于感觉到害怕。
好在,退位诏书颁布后,对方承诺的优待条件依约生效执行,皇室得以继续在紫禁城内生活,大清皇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中华民国以对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所有人的心终于放下来。
城外遍地革命,城内依旧过着皇室的贵族生活。
继续留在宫里,却有一墙之隔,一边是大清,一边是民国,一边是逊帝溥仪,一边是新晋大总统袁世凯。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faa7f6f121dd36a22d8222.png)
《末代皇帝》观后感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
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
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
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
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无奈,尴尬,落寞,凄惨,悲凉,讽刺,可怜的难以称其为壮志难酬的理想,简单的逃离梦想却在出了囚笼又进监狱中破灭。
我能体会到的所有悲剧性的字眼几乎一涌而出,一个人生的传记却如一只被囚禁的孤鸟一样,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剧,闹剧,黑色幽默剧,悲剧在那个激荡碰撞的年代构制的精雕细琢的巨大樊笼,那么那只鸟他能承受得了吗??末代皇帝这只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认为一个竞争对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
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贫苦人并不带有轻慢的鄙视而是一种喟叹,喟叹中体味这一部如戏般矛盾的人生,称之为传奇未尝不可。
导演对中国的情愫和理解极好的拿捏到了营造一个东方没落帝国的悲壮感,紫禁城中的庄严肃杀被真实表现。
影片以在抚顺劳改所的溥仪不断回忆的交替叙事方式,落日余晖下的紫禁城内大红大黄的恢宏宫殿及斑驳的芜草杂苔所渲染的败落氛围,冬日阴暗压抑的劳改所呼气成霜的沉重感,冷暖色调交替,两个时期的溥仪却一直沦为囚犯,或许这是他一出生就注定的沦落。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137a6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5.png)
现代论文史《末代皇帝》观后感溥仪无疑是最传奇的皇帝,他三次做皇帝,又三次被人从龙椅上拉下来。
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溥仪更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被历史的潮流卷来卷去。
从他第一次进紫禁城开始,他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
第一次踏入紫禁城时,慈禧垂死前宣告了他皇帝的身份。
他就在小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告别的年龄就担起来皇帝的使命。
在没有被教导过任何义务的情况下,他最先接触到的是权利。
经典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每一场热情表演的幕后都隐匿着一位操纵者,他是历史的化身。
在这个不太恰当的比如中,这位操纵者不可撼动的绝对统治地位使他能以举手之劳解除人类表演中任何不识大体的举止,并拒绝一切为之做出的解释的举动。
表演后,有些人走在所谓正确的轨道上,就功成名就;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而感到释然于怀,尤其是那些被现实的历史进程所抛弃的那个人。
溥仪就是一个这样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正当他毫无准备的走上历史大道时,懵懵懂懂所看到的,只是历史末班车卷起的一片尘土。
马克思曾说道:“他们无法定义自己,他们就可以被别人定义。
”心疼的溥仪存活在他者的世界中,被其他旁观者不断建构与结构着。
在每一个政权时期溥仪总在处在更大的权利之下被监管。
他的第一位监管人就是那些满清遗老和病怏怏的太监。
而溥仪的第二个关键的监管人就是英国绅士庄士顿。
他以慈悲者的形象发生,似乎将溥仪点出了这片狭小的阴森软禁地,但实际上,他只了解了西方教育与改革思想,然而却只字未提更加具备轰动效应的革命政治现实。
当溥仪反问他1919年5月4日那天宫外所出现的一切,庄士顿十分随意的轻轻拎过了。
他激发起的只是溥仪对于表面革新的热情,例如西装,网球等西方时尚,而并没协助他冲向高墙,在真实的世界中答疑答疑疑点和疑惑。
在从师庄士顿数年之后,溥仪被国民革命军赶出紫禁城,但是他对政治革命不可避免的到来及他小朝廷的覆灭这一事实仍麻木麦熟。
就这样他离开了第一所监狱而直径迈向了另一所监狱。
日本人并使溥仪坚信他们将帮忙他帝制,从而沦为溥仪的第三位监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研究溥仪为例201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法学1104班[键入公司地址]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以爱新觉罗•溥仪为研究对象内容摘要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09年12月2日,溥仪登基。
三年之后,年仅六岁的他跌下皇位。
1932年到1945年间,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蛊惑,他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
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苦涩的传奇色彩。
他先后做过大清及伪满洲国的皇帝,新中国的罪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造就的他如此不平的人生?关键词爱新觉罗·溥仪清朝复辟日本伪满国改造爱新觉罗•溥仪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我上二年级时。
那是我私下得到一首诗谜,写道:宣统江山一旦丢,大清王朝无人保。
中国少了擎天柱,自由人士不出头。
谜底是富国强兵的“富”,现在看到答案,竟有些好笑。
儿时不懂,只知道宣统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那时,宣统,清朝,末代皇帝这些字眼对我而言就像美国、英国一样,在我心中不带一点色彩,只是闲暇时口里唱着的顺口溜的成分。
渐渐地,我从小孩长成少年,从少年长成青年,爱新觉罗•溥仪逐渐走入了我的眼中,将我的视眼染成呈暗红色。
溥仪,我个人认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①我不禁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思想。
你们一定会问,它们不是亲兄弟么,怎还会如此见外?可事实就是如此。
《溥杰自传》中写道:“我和溥仪,名为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我叫他“皇上”(背后也是这样称呼的),他叫我“溥杰”。
在北京、天津、伪满时代,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到苏联,都是这样叫的。
经过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十年改造,我才叫他“哥哥”,他也叫我“弟弟”。
”②这种情况,别人听了是很难想像的吧!可是你怎知溥仪的童年。
溥仪六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父亲载沣,十一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
父亲载沣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父亲更是失败的。
据溥仪回忆,载沣每月来一次书房,不管溥仪念得如何,载沣总是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念得好,好好念。
”还没一两分就起身离开。
③溥仪虽说无权,但也是顶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头衔,好歹也是皇宫名义上的主子,连最有威望的父亲都不管教溥仪,更别提那些教授学业的师傅,或后妃、宫女、太监,他们就是想管也没那个能力。
久而久之,妄自尊大,自私任性便跟随了溥仪。
无论是退位,还是大婚,他都一直摆脱不了无知的孩童性格,他都不知道他应该负起的责任。
比如,1923年2月25日,他和溥杰准备秘密出走,出国留学,不过还是失败了。
第二阶段:从溥仪被逐出宫到溥仪接受改造。
1924年11月5日早晨溥仪被逐出宫,并且《优待条件》被废止。
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在溥仪心中产生,在遗老们的蛊惑下,11月29日,溥仪突然离开了醇王府,前往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
从此,溥仪的人生发生了第二次大转折,他成①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四十七页。
②溥杰著《溥杰自传》,第四章:会亲了中华民国的卖国贼。
其实,溥仪走到这一步,也不完全是他的错。
毕竟那时他才十九岁,在他的周围,真正关心他的人很少,每天听到的消息不是要抓他就是要杀他。
如果不是发生了下面的事,我想溥仪不会转变的那么快。
1928年,曾经承诺永远保护清朝宗庙陵寝的中华民国①的一支政府军借口军事演习,盗掘了清东陵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寝。
据溥仪描述,“我听到东陵守卫大臣报告了孙殿英盗掘东陵的消息,当时受到的刺激比被逐出宫还严重。
”②当时不管是哪一派都表示了对蒋介石军队的愤慨,强烈要求惩办孙殿英,赔修陵寝。
但让人心寒的是,孙殿英靠着盗掘的文物去贿赂民国中国的重要人物,最终民国草率处理了这件事,既未逮捕盗贼,又未将扣押的赃物发还清室,清室遗老、王公贵臣等皆对民国政府失去了信心,这也更加坚定了溥仪前往东北做满洲国皇帝的决心。
据溥仪回忆道:“传说孙殿英给蒋介石的新婚夫人送去了一批赃物,慈禧凤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龄鞋子上的饰物。
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誓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我此时又想到溥伟到天津和我第一次见面时说的:“有溥伟在,大清就一定不会亡!”我也发誓说:“有我在,大清就不会亡!”我的复辟、复仇思想,这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③我不得不说,溥仪是一个被命运掌控的可怜人,复辟是徒劳的,但溥仪毕竟做过大清的皇帝,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他的身份、地位、处境与他接受的教育都迫使他为复辟大清一条路走到黑,哪怕碰个头破血流。
他从蒋介石的发家史中知道,只有手握兵权,拥有军队,复辟才有望,在这种情形下,只能借助外力。
不久,九一八发生了,在日本人的哄骗下,溥仪准备与其合作。
为了阻止溥仪与日本人的合作,民国政府一改冷漠态度,决定恢复《优待条件》。
俗话说得好,“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反而激起了溥仪的新仇旧恨,最终溥仪还是前往东北。
在伪满初期,溥仪一直处于阴晴不定的状态。
既为受日本关东军欺骗而懊恼,又企图利用日方势力达到复辟的目的。
1985年,面对日本广播协会的摄像机,溥杰用日语言简意赅地说:“我们利用关东军实现清朝复辟,关东军利用我们实现日本的政治目的,这就是①《优待条件》: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②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230页。
满洲国。
”①可是,生于宫中长于妇人手的溥仪还是太天真了,想从日方那增加自己的实力,简直是与虎谋皮!1934年伪满盖行帝制,1935年溥仪访日。
也许是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接待,竟让溥仪产生了极大的错觉,自认为有了极高的权威。
他认为可以把自己和日本皇室捆绑在一起,于是在访日后不久便把长春的所有任简历一上的官吏,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全召来,听他训话:“为了满日亲善,我确信:如果日本人有不利于满洲国者,就是不利于天皇陛下,如果满洲人有不利于日本者,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的皇帝;如果有不忠于满洲国皇帝的,就是不忠于日本天皇,有不忠于日本天皇的,就是不忠于满洲国皇帝······”②可是溥仪的复辟梦还没做多久,发生了一件事,从此关东军进行了高压政策。
“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飞扬跋扈,汉奸郑孝胥以“辞职”相要挟,向关东军叫板,结果驹井德三被日方罢免了,但随着统治的强化,日方越来越觉得不能“放纵”伪满官员,于是准备撵他下台。
郑孝胥对日本人的仇恨油然而生,在王道书院演讲时,他一时兴起说了几句牢骚话,“满洲国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就应让他自己走走,不应总是处处不放手!”③他一语道破日本的傀儡政策,再加上那次演讲是电台现场直播,影响巨大。
不久,郑孝胥便被罢免了。
紧接着,被溥仪称作是“跗骨之蛆”的吉冈安直的就来到了他身边。
溥仪这个皇帝做得实在是憋屈,一无人身自由,二无言论自由,三无政治权利,连和亲人谈话、通信也要受监督。
吉冈安直甚至对外人说溥仪实际上就是他的一个孩子。
据溥杰回忆:“甚至有一次日本的校级军官带着朋友来参观“执政”的大客厅并抚摸“执政专用雕椅”。
来时既未通知溥仪,也不办任何手续,便直接找溥仪的佣人吴长鸣要钥匙开门,吴也没有告诉溥仪便开门延入。
溥仪当时对日本“客人”敢怒而不敢言。
在“客人”走后,便把满腹闷气泄在吴的身上,大发了一通脾气。
我当时在旁看着,不禁觉得现在溥仪这种傀儡生活既不能和在北京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相比,甚至也不能和在天津做“关门皇帝”时相比。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呀!我感到惶惑。
”④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溥仪自己掏钱置备的护军也被关东军借口或杀,①日本NHK(广播协会)编,李洪杰译:《皇帝的密约》,第98页。
②溥仪著《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344页。
③喻大华著《末代皇帝溥仪》,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209页。
或捕,或逐出境,或革职,护军一律缴械。
溥仪曾送出国的几批青年,不想回国后,就连溥杰在内,都由军政部派了差,总之不再受溥仪的支配。
直到溥杰与日本华族嵯峨浩结婚(这是一场政治联姻,却成就了跨国之恋),日方企图用以日本血统的孩子来取代溥仪,这时溥仪完全丧失了复辟热情,过着晨昏颠倒、神神颠颠的生活,用八个字概括: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他现在唯一的要求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就连1946年8月,他到东京“远征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虽然说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事实,但他回忆道:“由于那时我害怕会受到祖国的惩罚,心中顾虑重重······我在掩盖自己的罪行的同时,也掩盖了一部分与自己相关的历史真相,以致没有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予以充分的、彻底的揭露。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两天后,溥仪第三次“退位”,伪满洲国解体。
溥仪携带溥杰等人仓皇逃往日本,不料在沈阳时被苏联红军俘获。
由于冷战的开始,国民党无法从苏军手中引渡溥仪,溥仪的生命安全暂时得到了保障。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执政,溥仪为了逃避祖国的制裁,请求定居苏联。
当然,他是为了借苏联为跳板,企图移民北美、南美,只要不回中国就行了。
最终,1950年8月1日,溥仪被引渡回国,。
这个阶段的溥仪经历了从无知孩童到“具有野心的天真复国者”再到贪生怕死的叛国者,可谓是让人既愤恨又同情啊!第三阶段:从溥仪接受改造到溥仪去世。
不得不说是新中国的宽容伟大,接受改造的溥仪洗心革面,逐渐走向新生。
初到抚顺的溥仪疑惧,将自己的罪责全推给日本,并且要求自己的亲属串通口供,以求减免罪责。
经过所长、检察人员的开导,看过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迫害,伪满洲国对东北四省的压榨,中国共产党为拯救中国所作出的努力等资料,溥仪震撼了,悔悟了。
他回忆说:“关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造下的灾难,我过去从来没听人具体的谈过,也从来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心。
我多少知道一些东北人民的怨恨,但是我只想到那是东北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事,与我无关······”最后说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②经过十年的改造,在国庆之际,国家决定对战犯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