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教案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2)教案必修2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2)教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8679c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7.png)
万有引力的两大疑难问题一、【教材分析及在高考中的地位】本节课有两个模块,卫星的变轨和同步卫星、近地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线速度,加速度的比较,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重点讲述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运行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所以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而且也很有可能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成为热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2、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的弱。
3、设计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三、【教学重点】1、卫星变轨原理。
2、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打破原来的供需关系,让卫星实现离心运动或近心运动,从而达到变轨的目的。
五、【学习目标】1、通过新课引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教师精讲与小组合作学习知道卫星变轨的基本思路和应用。
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掌握分析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六、【探究案】新课引入探究一、卫星变轨卫星变轨概念: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的速度发生突变,让其运行轨道发生改变,最终到达预定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一)问题1、卫星从轨道1上的P点转移到轨道2上做的是()运动,需要改变卫星的(),所以经过P点的速度V p1、速度V p2的大小关系是()。
问题2、卫星从2轨道上的近地点P点向远地点Q点运动的过程中,卫星的速度(),经过P点的速度V p2和经过Q点的速度V Q2的大小关系是()。
高中物理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1a5b5c680203d8cf2f24d7.png)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二、教学对象天门高级中学高139班全体学生三、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卫星的运行规律;太空航行的发展史。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学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虽然只介绍了根据牛顿的设想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及太空航行发展史,但却在其中渗透了发射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卫星运行的规律,以及很多研究实际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意义。
(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
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推导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参透爱国主义教育。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db3f52cf84b9d528ea7ad8.png)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小节。
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成就,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巨大成果。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通过对人造卫星原理、宇宙速度等宇宙航行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类进行宇宙航行有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一节知识应用与扩展的课程,所以设计时注意加大知识含量,引起学生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展可视性,精心挑选多媒体素材,重温火箭发射、变轨对接、太空活动、同步卫星、嫦娥奔月。
在每个环节,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
同时注意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避免套公式的不良习惯。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讨论,在探讨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教 学 流 程 设 计 说 明一、引入新课展示课题宇宙航行,背景图片:地球、卫星和广袤无垠的宇宙,令人无限遐想。
问1:看到课题,大家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了解呢?学生会想到关于航天的各种情况:火箭发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太空漫步、人类登月、UFO 等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是如何走出地球、飞向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9d5b8a69dc5022aaea00a4.png)
《宇宙航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几个的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宇宙航行》是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以学生前面已掌握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重点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介绍,使学生对航天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大多是00后出生,他们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五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
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合理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3)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猜想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课后习题,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宇宙第一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因为高一学生思维还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
第5节 宇宙航行(教案)
![第5节 宇宙航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6b39e408a1284ac85043e5.png)
(2)周期T=24h
(3)轨道半径:r=4.22×104Km
(4)运行速度:3.1km/s
(5)所有同步卫星的绕行方向相同,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一、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设地球和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行器的质量分别为M、m,飞行器到地心的距离是r,飞行器的速度为v:
从上式可以看出:卫星距地心越远,它的运行速度越小。(必须说明的是:虽然距地面高的卫星运行速度比靠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运行速度小,由于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以后可用能量观点分析)
展望21世纪,人类将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纵横驰骋!
例题1:某人造地球卫星距地面高h,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
(1)用h、R、G、M表示卫星的周期、线速度V、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an
(2)离地面越高的卫星,T、V、ω、an如何变化?
(3)若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求最小周期。
对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它的轨道半径r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在上式中把r用R代入,可算出:
这就是物体Leabharlann 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发射速度满足7.9km/s<V<11.2km/s,它将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当V>11.2km/s时,卫星就会克服地球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把11.2km/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通过设计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思考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想象,这个速度是很大的,现在来计算一下,这个速度究竟有多大?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教案(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81e72210580216fc700afd94.png)
所谓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同步卫星必须位于赤道上方距地面高h处,并且h是一定的。同步卫星也叫通讯卫星。
由 得:h= (T为地球自转周期,M、R分别为地球的质量,半径)。代入数值得h= 。
例题分析
【例题1】有两颗人造卫星,都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行,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r1:r2=4:1,求这颗卫星的:⑴线速度之比;⑵角速度之比;⑶周期之比;⑷向心加速度之比。
解:⑴由 得
所以
⑵由 得
所以
⑶由 得
⑷由 得
【例题2】地球半径为6400km,在贴近地表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速度为7.9×103m/s,则周期为多大?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解:⑴ ;
⑵由
得:
思考: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学生活动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解:⑴由 得
所以
⑵由 得
所以
⑶由 得
⑷由 得
【例题2】地球半径为6400km,在贴近地表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速度为7.9×103m/s,则周期为多大?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57d24dcc175527072208f5.png)
利用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环绕速度的特点和地面附近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来进行学生间的智力竞赛。
理论
探究
由
提出问题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
(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总结: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所需的最小速度,是所有环绕地球运行卫星的最大速度。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学以
致用
展示各种卫星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关卫星的轨道和同步卫星的相关知识。并用动画展示同步卫星的运行和近地卫星的区别
梦想
成真
本节课的最后,播放了一段嫦娥奔月的视频,和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足迹图片。预计不久的将来,哪个国家也将登上月球,同学们高呼“中国”,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的关系;
(4)同步卫星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2)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物理高一人教版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物理高一人教版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e9ca17581b6bd97f19ea27.png)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新授课一课时一、课程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第六章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与深化,也是第五章曲线运动和第六章万有引力所学知识的再认识与提高。
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高一将近一年的学习,已经对高中物理学习有了相当的认识,知道应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法合理处理高中物理的学习,另外,学生经过必修一及必修二第五章及第六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数学演绎及推导能力显著提升,知识方面,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三、学法设计小组合作、数学推导、逻辑演绎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轨道运行方式及同步卫星;第一宇宙速度。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22M m v G m= v = 发射 轨道: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圆或焦点的椭圆类型:极地、赤道、一般;侦查、通讯、气象;同步卫星:=24T h ,7=3.610h m ´,3/v km s =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地球,17.9/v km s =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2111.2/v km s =第三宇宙速度;逃离太阳,316.7/v km s = 作业布置:一、利用互联网络搜集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进行交流。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a19f6ab34693daef5ef73d70.png)
宇宙航行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用起重机将物体匀速吊起一段距离,作用在物体上的各力做功的情况是( )A.重力做正功,拉力做负功,合力做功为零B.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C.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功为零D.重力不做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2.二十一世纪新能源环保汽车在设计阶段要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某次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试中,图甲显示的是牵引力传感器传回的实时数据随时间变化关系,但由于机械故障,速度传感器只传回了第20s以后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已知汽车质量为1500kg,若测试平台是水平的,且汽车由静止开始直线运动,设汽车所受阻力恒定,由分析可得( )A.由图甲可得汽车所受阻力为1000NB.20s末的汽车的速度为26m/sC.由图乙可得20s后汽车才开始匀速运动D.前20s内汽车的位移为426m3.篮球运动员接传来的篮球时,通常要先伸出两臂迎球,手触到球瞬间顺势后引。
这样可以减小A.球对手的力的冲量 B.球对手的力的大小C.球的动量变化量D.球的动能变化量4.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质点会相遇,但不在1s时相遇B.甲、乙两质点在1s时相距4mC.甲、乙两质点在第1s内运动方向相反D.在5s内两质点速度方向一直不同5.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所以运用光谱分析可以鉴别物质成分。
氢原子光谱中巴耳末系的谱线波长公式为:=(–),n=3,4,5,…,其中E1为氢原子基态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1)教案必修2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1)教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4281b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7.png)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会根据人造地球卫星的力学、运动学规律计算讨论人造卫星的发射、环绕、变轨、相遇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造卫星的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卫星的有关规律。
复习圆周运动及万有引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图片展示及解说,使学生对人造卫星有一个感性认识。
通过对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立学生清晰的物理分析思路。
板书设计
一、人造卫星的发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宇宙速度推导: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二、人造卫星的轨道运行:
1.人造卫星的轨道分类:
3)计算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即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与最小发射速度。
回答:当速度满足重力恰好等于向心力时,小车会飞离桥面。
学生根据圆周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卫星的运行速度。并进行相关讨论。
讨论回答。
请其中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
讨论回答。
以学过的圆周运动问题解决方法为基础讨论人造卫星发射的第一宇宙速度。
活动6:总结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方法:
1)根据重力等于向心力得出:
2)分局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得出:
3)解释结论中每个物理量的意义。
活动7:人造卫星的轨道运行:
1)PPT展示人造卫星的形态和轨道及地区大气层的厚度,介绍说明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轨道特点。
2)讨论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双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双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2b281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3.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 节宇宙航行一、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第一个行为动词是“计算”,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的“理解”的层次,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得出双星运动的特点。
第二个行为动词是“知道”,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了解”的层次,通过阅读课本及课下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及物理意义。
第三个行为动词是“体会”,通过对双星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感受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双星问题”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中的一个补充内容。
本节课是以学生之前中已掌握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主要复习了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分析了双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 重点:双星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比较及计算难点:对双星系统问题的分析思路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星的特点和相关运算。
双星问题的分析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不但介绍了双星问题中一些基本知识,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2.本节课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主要通过学生对双星问题的分析,进一步熟练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 力,并通过课堂例题及目标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三星问 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3.在思维方法上,主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类比,双星问题和之前所学圆周运动中的某些题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知识的迁移,将不同章节的知识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构建知识脉络的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6174a8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e.png)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预习资料,初步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新产生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问题等提交至学习平台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看科普视频: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科普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实例,加深对宇宙航行知识的理解。
-阅读科普文章:定期阅读航天杂志或科学网站上的科普文章,了解宇宙航行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
-实地参观:组织或参加学校组织的航天博物馆、科技馆参观活动,亲身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
-学习在线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合适的在线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提高自己在天体物理、航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并掌握宇宙航行的物理原理,形成对卫星轨道、速度关系的深刻认识,建立正确的宇宙速度概念。
2.科学思维: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航天器运动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例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航天科学的兴趣。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载人航天和空间站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培养对科技创新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神舟飞船发射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5宇宙航行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a1bfa0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0.png)
⾼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与航天5宇宙航⾏教学案新⼈教版必修25 宇宙航⾏[学习⽬标] 1.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宇宙速度.2.认识同步卫星的特点.3.了解⼈造卫星的相关知识和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以及⼈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宇宙速度1.⽜顿的设想:如图1所⽰,把物体⽔平抛出,如果速度⾜够⼤,物体就不再落回地⾯,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造地球卫星.图12.三个宇宙速度⼆、梦想成真 1.1957年10⽉4⽇苏联成功发射了第⼀颗⼈造地球卫星.2.1961年4⽉12⽇,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东⽅⼀号”载⼈飞船,铸就了⼈类进⼊太空的丰碑.3.1969年7⽉,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球.4.2003年10⽉15⽇,我国“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中国第⼀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太空.[即学即⽤]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第⼀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速度.(√)(2)⼈造地球卫星的最⼩绕⾏速度是7.9 km/s.(×)(3)要发射⼀颗⼈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必须⼤于16.7 km/s.(×)2.已知⽉球半径为R ,⽉球质量为M ,引⼒常量为G ,则⽉球的第⼀宇宙速度v =________. 答案 GM R⼀、第⼀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导学探究] (1)不同天体的第⼀宇宙速度是否相同?第⼀宇宙速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把卫星发射到更⾼的轨道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还是越⼩?答案 (1)不同.由GMm R 2=m v 2R得,第⼀宇宙速度v =GM R,可以看出,第⼀宇宙速度的值取决于中⼼天体的质量M 和半径R ,与卫星⽆关. (2)越⼤.向⾼轨道发射卫星⽐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因为发射卫星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知识深化]1.第⼀宇宙速度:第⼀宇宙速度是⼈造卫星近地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绕⾏速度.2.推导:对于近地⼈造卫星,轨道半径r 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 =6 400 km ,卫星在轨道处所受的万有引⼒近似等于卫星在地⾯上所受的重⼒,取g =9.8 m/s 2,则3.推⼴由第⼀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看出,第⼀宇宙速度的值由中⼼天体决定,可以说任何⼀颗⾏星都有⾃⼰的第⼀宇宙速度,都应以v =GM R或v =gR 表⽰,式中G 为引⼒常量,M 为中⼼天体的质量,g 为中⼼天体表⾯的重⼒加速度,R 为中⼼天体的半径.4.理解(1)“最⼩发射速度”与“最⼤绕⾏速度”①“最⼩发射速度”:向⾼轨道发射卫星⽐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因为发射卫星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所以近地轨道的发射速度(第⼀宇宙速度)是发射⼈造卫星的最⼩速度.②“最⼤绕⾏速度”:由G Mm r 2=m v 2r可得v =GM r ,轨道半径越⼩,线速度越⼤,所以近地卫星的线速度(第⼀宇宙速度)是最⼤绕⾏速度.(2)发射速度与发射轨道①当7.9 km/s ≤v 发<11.2 km/s 时,卫星绕地球运动,且发射速度越⼤,卫星的轨道半径越⼤,绕⾏速度越⼩.②当11.2 km/s ≤v 发<16.7 km/s 时,卫星绕太阳旋转,成为太阳系⼀颗“⼩⾏星”. ③当v 发≥16.7 km/s 时,卫星脱离太阳的引⼒束缚跑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中去.例1 我国发射了⼀颗绕⽉运⾏的探⽉卫星“嫦娥⼀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球表⾯.已知⽉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地球上的第⼀宇宙速度约为7.9 km/s ,则该探⽉卫星绕⽉运⾏的最⼤速率约为( )A.0.4 km/sB.1.8 km/sC.11 km/sD.36 km/s答案 B解析星球的第⼀宇宙速度即为围绕星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该星球半径时的环绕速度,由万有引⼒提供向⼼⼒即可得出这⼀最⼤环绕速度.卫星所需的向⼼⼒由万有引⼒提供, G Mm r 2=m v 2r,得v =GM r ,⼜由M ⽉M 地=181、r ⽉r 地=14,故⽉球和地球上第⼀宇宙速度之⽐v ⽉v 地=29,故v ⽉=7.9×29km/s ≈1.8 km/s ,因此B 项正确.例2 某⼈在⼀星球上以速率v 竖直上抛⼀物体,经时间t 后,物体以速率v 落回⼿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 ,求该星球的第⼀宇宙速度.答案 2vRt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该星球表⾯的重⼒加速度为g =2v t,该星球的第⼀宇宙速度即为卫星在其表⾯附近绕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该星球对卫星的引⼒(重⼒)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则mg =mv 1 2R ,该星球的第⼀宇宙速度为v 1=gR = 2vR t .⼆、⼈造地球卫星[导学探究]1. 如图2所⽰,圆a 、b 、c 的圆⼼均在地球的⾃转轴线上.b 、c 的圆⼼与地⼼重合,d 为椭圆轨道,且地⼼为椭圆的⼀个焦点.四条轨道中哪些可以作为卫星轨道?为什么?。
第五节宇宙航行学案
![第五节宇宙航行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deb5ea524de518964b7d08.png)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学案编辑:李冬梅审核: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教学难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知识回顾】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2、解决天体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合作探究】(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一、牛顿的设想1:牛顿对人造卫星原理是怎样描绘的?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是什么?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提供。
二、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⑴推导:已知地球的半径是R,地球的质量是M,物体绕地球附近作匀速圆周的速度是多大?⑵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的速度,所以也称为___________环绕速度。
`思考:若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地球半径为R,则第一宇宙速度如何表示?【归纳总结】:求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大家可记得在别的什么地方我们也接触到了7.9km/s这个速度啊?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一下。
【跟踪练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B.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圆轨道上人造卫星运行速度C.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D.卫星环绕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半径R成反比【归纳总结】: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_________速度,也是卫星围绕地球的最___________速度。
【练习】某行星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3,半径为地球半径的3倍,则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地球第一宇宙速度的A.9倍B.1/3 C.3倍D.1/92、第二宇宙速度大小:。
意义:使卫星挣脱的束缚,成为绕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五节 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物理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五节 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33b61eb4028915f804dc22e.png)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五节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时:一课时教师:教学重点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天上行星的运行问题,也为人们开辟了上天的理论之路.现代火箭航天技术先驱、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三级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1号”,人类开始迈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那么,多大的速度才能使物体不再落回地面,而使其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呢?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便可解决上述问题了.推进新课一、宇宙速度问题探究:1、在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2、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3、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如何变化?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还能否落回地面?若不能,此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若此速度再增大,又会出现什么现象?4、什么叫人造地球卫星?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胆猜测.结论:1.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逐渐变大.2.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将不再落回地面.3.物体不落回地面时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受地球的引力恰好用来提供向心力,满足GMm r 2=mv 2r v =GMr. 4.若此速度再增大,物体不落回地面,也不再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不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从而做离心运动,轨道为椭圆轨道.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出:1.人造卫星: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此物体成为地球的卫星. 2.卫星轨道:可以是圆轨道,也可以是椭圆轨道.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3.卫星的种类:卫星主要有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4.卫星的运行: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卫星的轨道可视为圆形,这样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1)教材在推导卫星的运动速度的时候,选取的卫星轨道的形状是什么?卫星的所有轨道都是这种形状吗?2)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从何而来?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3)请关闭书本后推导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表达式4)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不落回地面,它的速度大小与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否根据这个关系得出结论,将卫星发射得越高越容易?为什么? 5)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6)在地面附近的物体要成为卫星而不落回地面,必须给它至少以多大的速度才行?这个速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设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线速度大小为v ,角速度为ω,周期为T ,向心加速度为a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 r 2=ma =m v 2r =mr ω2=mr 4π2T2所以,卫星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分别为:v =GMr ,ω=GMr 3,T =4πr3GM.问题讨论:1、能不能发射这样的地球卫星,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不经过地球的球心?为什么?2、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有何特点?你知道为什么吗?3、为什么实际的卫星轨道只能大气层外?地球同步卫星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一定和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对同步卫星有什么要求?周期T 、轨道面、半径 r 、运行速度 V 、绕行方向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转动方向也相同,从地面观察这种卫星好像静止在空中一样,这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必修教材2第六章第5课时教案:宇宙航行
![必修教材2第六章第5课时教案:宇宙航行](https://img.taocdn.com/s3/m/1797043a0b4c2e3f57276390.png)
4 、理解 第一宇宙速 度的意义,了 解最小发射 速度和最大 运行速度
卢小柱个人电子教案(xzlu@)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大于 v1 而小于 v2 时,卫星就能绕地球做椭圆运动,速 度越大,半径越小;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等于或大于 v2 时,卫星就脱离地球束缚成为太阳的一 颗行星; 当相对于地球的发射速度大于 v3,卫星飞到太阳系外。 三、同步卫星 1、人造卫星分类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 星、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 轨道卫星。人们更多的是按用途把人造卫星分为科学卫星、 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注意:所有人造卫星轨道的圆心都在地球球心。思考 为什么? 2、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即与地球的自转角速 度、周期等相等。 3、同步卫星的轨道:在赤道平面内。通常的通讯卫星都是同步卫星。 思考题: (1)发射一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同步卫星,应使它与地面相对静止,已知地球 半径为 6400km,问此卫星应发射到什么高度? (2)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 (3)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最短周期是多少? 综合练习: 【例 1】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 r 可由r3= Mm GMT2 Mm 提示:由 G 2 =m 及 mg= G 2 r 4π2 r 得:r3= R2T2g 故:a 是地球半径;b 是地球自转周期或卫星运动周期;c 是地表 4π2 abc 求出。已知式中 a 的单位是 4π2
2 2
5 、独立 思考同步卫 星的特点, “同步”的意 义。思考同步 卫星为什么 只能在赤道 平面内。
6 、阅读 教材“科学漫 步” ,了解黑 洞的概念
m,b 的单位是 s,c 的单位是 m/s2,则 a、b、c 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71128214-物理备课大师正式版
![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0171128214-物理备课大师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2edc2e55270722192ef760.png)
5.宇宙航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对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
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19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造卫星已有所了解,那么地面上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人造卫星呢?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新课教学]一、人造地球卫星1.牛顿的设想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
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从地面抛出的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地球旋转,就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宇宙航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对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
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19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造卫星已有所了解,那么地面上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人造卫星呢?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新课教学]一、人造地球卫星1.牛顿的设想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
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从地面抛出的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地球旋转,就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必须满足的条件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3)描述卫星运动的物理量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半径为R ,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h ,则卫星的轨道半径r =R +h ,设卫星在轨道上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a ,线速度为v ,角速度为ω,周期为T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力学关系,得:222224Mm v πF G ma m ωr m mr r r T=====①卫星的向心加速度2GMa r=,r ↑→a ↓。
②卫星运动的角速度ω=r ↑→ω↓。
③卫星运动的线速度v =r ↑→v ↓。
④卫星运动的周期2T =r ↑→T ↑。
当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动时,r min =R ,T min =5060s 。
所以不可能在地球上发射一颗周期是80min 的卫星。
强调卫星的轨道与相关各量的一一对应性。
二、宇宙速度设一颗人造卫星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卫星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由地球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由v =【思考讨论】是向高轨道发射困难,还是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呢? 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first cosmetic velocity ),也叫做地面附近的环绕速度。
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此时的r 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 ,则212v MmF G m mg R R ===1v ==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如果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 ,此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又如何呢?①当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大于7.9km/s ,而小于11.2 km/s ,它绕地球运动的轨迹就不是圆形,而是椭圆。
②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km/s 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
(此时轨道为抛物线)从地面上发射人造天体,要使它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也叫做地面附近的脱离速度。
21v ==11.2 km/s3.第三宇宙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还受到太阳的引力。
在地面附近发射一个物体,要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外,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6.7 km/s ,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以大于第三宇宙速度发射的人造天体,其轨道为双曲线)从地面上发射人造天体,使它不仅能脱离地球的引力,而且还能脱离太阳系的引力束缚,这时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v 3=16.7km/s三、同步卫星简介(向学生介绍有关卫星的轨道问题:让学生画出他认为可能的轨道,逐一分析,得出卫星的轨道要想稳定,轨道必须在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轨道内。
介绍轨道平面、轨道倾角等概念;介绍极地轨道、赤道轨道等轨道类型)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球静止,即始终在地球某一位置的正上方。
因而,同步卫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首先,卫星的运动方向必须与地球的自转方向一致,且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要相同。
如图所示,假定卫星m 在赤道上空以外的某空间随地球转动,其受力为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F ,将F 分解为指向地轴的分力F 1,该力作为卫星随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另一分力为F 2,实际中找不到与F 2相平衡的力,所以卫星将落向赤道平面,此时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全部作为向心力,所以同步卫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
1.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1)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位于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2)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或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例题】已知地球半径R =6400km ,运转周期T =24h =24×3600s ,地球质量M =5.98×1024kg ,求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h ?解析:同步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同万有引力提供,根据向心力公式有:22224()()()Mm πG m R h ωm R h R h T=+=++h R R == 代入数值解得:h =3.6×107m 。
(说明:可以用GM =R 2g 来计算)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定”定周期(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定轨道平面(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定高度(离地高度为36000km),定速度(线速度均为3.1×103m/s);定点(每颗同步卫星都定点在世界卫星组织规定的位置上)。
四、梦想成真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
真正为人类迈向太空提供科学思想的,是生于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
他指出,利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是实现太空飞行最有效的工具。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发射成功。
卫星重83.6 kg,每96min绕地球飞行一圈。
几年之后,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火箭点火起飞,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 min,然后重返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地面,铸就了人类进入太空的丰碑。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点火升空,拉开人类登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帷幕。
7月19日,飞船进入月球轨道。
7月20日,指挥长阿姆斯特朗和驾驶员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于下午4时17分在月面着陆。
10时56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月面,并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而言,却是巨大的飞跃。
”人们祝贺说:“由于你们的成功,天空已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入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和疑问深邃而广阔。
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
”你想加入破解它的行列吗?[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绕地球飞行的卫星情况,了解了描述卫星的物理量的特点。
知道了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km/s;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
要区分卫星的发射速度与卫星进入轨道后的环绕速度。
[布置作业]教材第44页“问题与练习”。
板书设计5.宇宙航行一、人造地球卫星1.牛顿的设想2.人造地球卫星(1)人造地球卫星从地面抛出的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地球旋转,就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必须满足的条件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卫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3)描述卫星运动的物理量222224Mm v πF G ma m ωr m mr r r T=====①卫星的向心加速度2GMa r=,r ↑→a ↓。
②卫星运动的角速度ω=r ↑→ω↓。
③卫星运动的线速度v =r ↑→v ↓。
④卫星运动的周期2T =r ↑→T ↑。
二、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first cosmetic velocity ),也叫做地面附近的环绕速度。
对于靠近地面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此时的r 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 ,则212v MmF G m mg R R ===1v ==7.9km/s 2.第二宇宙速度从地面上发射人造天体,要使它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也叫做地面附近的脱离速度。
21v ==11.2 km/s3.第三宇宙速度从地面上发射人造天体,使它不仅能脱离地球的引力,而且还能脱离太阳系的引力束缚,这时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v 3=16.7km/s三、同步卫星简介1.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1)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位于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2)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或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