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对策
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八九零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其自我意识有新的特点。
而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会对个体生涯抉择或行为倾向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面对八九零后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针对他们自身自我意识的特点,注意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重塑或者完善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对策1自我意识及其作用我国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涵义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指对自我概念、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简言之,即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
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看自我意识。
首先,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形式,我们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对主体及其从事的各项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主体认识、行为的前提,还决定着主体认识的对象、方向和范围,而且对主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1)自我中心。
这个自我意识方面的偏差比较明显。
在主观上,当代大学生发展至青年初期,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投向自己,考虑问题总是注重以自我的视角,而忽视他人或者客观情况,不能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外加,比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故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
在客观上,当代社会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和成长于八九零年代,多为独生子女,在从小的家庭教育背景下被呵护和照顾得都比较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需要为出发点,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
这种自我中心意识突出表现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个人喜恶为动机,会导致不能得到他人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易受挫折等情况。
2)自负或自卑。
自负指的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这种原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同样适用。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
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
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
认知失调和解决方案
认知失调和解决方案认知失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的思想、理念或信念与现实情境发生冲突或不一致,从而引发心理不适和矛盾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量的增加和竞争压力的加剧,认知失调成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认知失调进行深入探讨,并提供解决方案。
一、认知失调的原因1.信息过载当个体接收到大量矛盾、冲突的信息时,往往难以处理和吸收这些信息,导致认知失调的发生。
人们在信息浩如烟海的时代,往往会遇到不同观点、价值观和伦理观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认知失调。
2.价值观和行为的不一致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如果发生不一致,也容易引起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认为健康是最重要的,但却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导致身体不健康,这种认知上的矛盾会给个体带来焦虑和困扰。
3.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的冲突个体在追求自我认同和满足社会期望之间也会产生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内心渴望从事艺术创作,但社会对其期望成为一名医生,这种内外冲突会导致认知失调,产生矛盾情绪。
二、认知失调的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认知失调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持续的认知失调会引发焦虑、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社交关系问题认知失调也会对个体的社交关系造成困扰。
个体可能因为思想和意见与他人存在不一致而引发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3.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表现认知失调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表现。
当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常常难以做出决策,或者做出的决策表现出不稳定和犹豫不决的特点。
三、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案1.接受现实并调整心态个体面对认知失调时,首先要认识到现实状况,并在心理上接受这种差异。
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认知失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2.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个体可以通过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来解决认知失调。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与现实情境进行对比,合理评估个人的期望和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
3.寻求外部帮助当认知失调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许多自我认知偏差,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首先,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自我过高评价和过低评价。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应对各种考试和挑战,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导致失败。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过于悲观,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所需的任务,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是可达到的。
这些偏差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对自身状况和能力认知不足的情况。
例如,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状态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把握,导致他们的行为不够有效的应对和处理。
他们缺乏对自身状况的觉察,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取向缺乏明确的认知和方向性的行动。
另外,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认知偏差。
在某些大学生中,存在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少部分大学生存在过于传统、陈旧的社会观念和对性别、族别等方面的偏见和偏差。
这些认知偏差对于个体的自我价值、道德伦理观和社会行为起到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探究和研究,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身情况和实际能力的把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基础改善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同时,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的人生观、伦理观和文化差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大学生还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以积极、科学和健康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矫正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矫正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不一致、冲突的认知情况,常常导致情绪不稳定、压力增加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认知失调的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一、认知失调的原因1.认知评估偏差:个体在对外界刺激进行评估时,可能会出现偏差,主观地夸大或贬低刺激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会导致认知的不一致,从而产生认知失调。
2.认知不一致:个体在接收到一些与其原有信念、态度、行为不符合的信息时,会出现认知不一致。
例如,一个节俭的人突然购买了一辆豪车,这种行为与原有的节俭观念不符,导致认知失调。
3.信息冲突:当个体接收到的信息存在着冲突的时候,容易产生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同时接收到两种相反的观点,就会导致认知的不一致。
二、认知失调的矫正方法1.认知重组:认知重组是指通过改变个体对信息的评价和认知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
通过对问题进行重新评估,采用更加客观、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减少认知失调的效果。
2.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来减少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寻找、筛选和整合信息,并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减少认知失调的发生。
3.认知调适:认知调适是指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来减少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矫正和调适,比如采取积极的乐观态度和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认知失调的出现。
4.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指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
当个体的行为与其认知不一致时,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调整,从而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认知失调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认知评估偏差、认知不一致和信息冲突等因素,并介绍了矫正认知失调的方法,如认知重组、信息加工、认知调适和行为改变。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个体可以有效地减少认知失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一、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表现1.1 自我评价不准确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许多自我评价不准确的情况。
有些学生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在实际情况下却难以达到这种期望,导致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另一些学生则是过于严苛地对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过于悲观,导致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和动力。
1.2 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大学生群体对外部评价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过分关注外部的评价和认可,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评价。
这种过度依赖外部评价的行为也是自我认知偏差的一种表现,它使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外部压力和评价时显得过于脆弱和敏感。
1.3 自我意识过强自我意识过强是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些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过分解剖和评价,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使他们变得过分焦虑和自卑,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成因2.1 家庭和教育环境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大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方式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偏差较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评价,往往容易受到父母的情感影响,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偏差。
而在教育环境中,一些老师通过过于严厉或者溺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也受到了影响。
2.2 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导致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成功和成就被过分夸大,许多大学生往往受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对自己过分苛求,过度追求成功和成就,导致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
与此一些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他们往往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问题,缺乏中立客观的态度,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概念偏差
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概念偏差自我概念偏差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大学生中,自我概念偏差是很常见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自我概念偏差:1.自负心理: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乐观,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任何事情。
这可能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忽略自己的不足。
2.自卑心理: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悲观,认为自己做不到任何事情。
这可能导致人们低估自己的能力,并过分依赖他人。
3.过度自信: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这可能导致人们忽略他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决策没有足够的怀疑。
4.过度自责: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责,认为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有责任。
这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批评过于严厉,并过分责任感。
自我概念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纠正自我概念偏差,并学会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努力发挥这些优势。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自信,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寻求他人的帮助: 大学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获得更多的见解和建议。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并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
3.设定合理的目标: 大学生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4.学会接受失败: 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并学会从失败中进步。
通过上述方式,大学生可以纠正自我概念偏差,并学会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
这将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力不足:由于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无法同时关注和记忆所有的信息。
因此,在处理信息时,人们可能会选择性地注意和记忆与自己目标或兴趣相关的信息,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失衡和认知偏差。
2. 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个人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认知的决策和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会在处理信息时受到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从而倾向于产生与自身经验和知识相符的判断,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视角,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3. 确认偏差: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和接受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态度的证据,而忽视与之相悖的证据。
这种趋势被称为确认偏差,它会导致人们得出偏见的结论,而忽视了可能的其他解释。
4. 个体心理特质:个体的心理特质也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的产生。
例如,乐观主义者可能更倾向于低估风险和过高估计成功的概率,而悲观主义者可能更倾向于高估风险和低估成功的概率。
这些心理特质可能导致判断和决策的偏差。
5. 群体影响:人们的认知偏差不仅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观点和意见的影响,产生从众效应,从而导致群体内的思考和决策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包括注意力不足、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影响、确认偏差、个体心理特质和群体影响等多种因素。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近年来,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我认知偏差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不准确或不客观,常常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或特征,导致偏差的判断和行为。
这种偏差会对个体的成长、职业规划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1.个体认知方式不同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也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存在差异,容易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2.自我形象心理出现问题有些人因为自卑、自傲等情绪状态的影响,常常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特征,从而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自卑情绪会使人低估自身能力,思维定势,忽略自己的长处;自傲情绪则会使人高估自身能力,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3.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学校和社会可能对个体产生过高或过低期望,从而导致个体出现认知偏差。
另外,教育方式是否合理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
二、表现形式1.高估自我能力一些大学生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时会夸大自己的成就,形成自我认知偏差。
这种表现多见于那些成绩好、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孩子。
在职场中,这种行为会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认可,对个人发展不利。
姑且不说自卑和自我放弃的情况,即便是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也不能轻易地否认自己。
有些人自我认知偏差,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导致自己的发展受限。
3.不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很多人看不见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从而忽略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偏差,导致自己缺少自我反省和进步的机会。
三、对策1.保持客观的自我认知要追求客观的自我认知,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特征。
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
2.学会接受挑战要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缺点。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特征、能力、价值观等方面
的主观判断。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
本文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大学生群体在自我认知中存在的一种偏差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
力往往有着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自己具备出色的智力和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实际上,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他们往往会高估自
己的能力,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调整和应对。
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可能会对大
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生群体在自我认知中存在的另一种偏差是对自己的外貌和身体状况的过度关注。
由于社会的重视和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外貌和身体状况非常敏感,他们往往对自
己的外貌和身材进行过度评估和判断,导致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可能过分关注自己
的体重和外貌符合不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从而对自己的整体价值进行过高的评估。
这种
自我认知偏差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如心理压力、自卑情绪等。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多种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
这些偏差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这些偏差的原因和后果,以便为大学生
提供更好的发展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个体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己
的能力和价值,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应对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原因与应对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到与自己的期望、信念或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心理上的不和谐叫做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还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认知失调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应对方法来帮助我们处理这种心理困境。
一、原因分析1. 信息的不一致认知失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一致。
当我们接收到与已有知识或信念相冲突的信息时,心理上的不和谐就会产生。
例如,某人在投资中损失了大量财产,但他仍然坚信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这种自我评价与事实相矛盾,就会导致认知失调。
2. 价值观的冲突人们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也会引发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内心深知吸烟对健康有害,但他却无法放弃吸烟的习惯,这种冲突使他产生了认知失调。
3. 自我评价的扭曲自我评价的扭曲也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或形象有偏见或错误的看法时,与现实不符的自我评价会带来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过于自信,却因缺乏相关知识而无法成功完成工作,这种自我评价的扭曲将导致认知失调。
二、应对方法1. 改变行为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认知失调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通过更改行为可以使我们与现实更加一致,减少认知失调的程度。
例如,在投资损失之后,适当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和行为,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 调整认知通过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我们可以减少认知失调的影响。
这包括重新评估自己的信念和期望,并与现实作出更加符合的调整。
例如,对于吸烟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增加对健康危害的认识,以及寻找戒烟的支持和帮助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减少认知失调的发生。
3. 接纳与自我和解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情况或调整认知时,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并与自己和解。
这意味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所处环境的限制,并寻找帮助和支持来应对困境。
例如,在自我评价扭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学习和成长,来实现与自我和解。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其自我认知偏差对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必须得到关注。
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对自己的了解认知中所存在的偏差,也就是由于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自我认知的判断产生错误的现象。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认知偏差表现较为普遍,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自我优越感过强。
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方面往往表现优异,这使得个别学生在对自己的认知中产生了自我优越感,有时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导致行为过于自信,难以承担失败的可能性,这也就间接导致了自我认知偏差的产生。
2.社会压力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程度,这个差异也会导致偏差的产生。
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日益浓厚的竞争氛围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中的自我认知偏差。
3.过度自我重视。
有些大学生会过度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而忽略了周围人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在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往往不愿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也就助长了自我认知偏差的存在。
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多渠道的信息获取。
不应仅仅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判断任何问题,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多样化的信息,包括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文献、参与讨论和交流等各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认知视野。
2.扩大社会的交际圈。
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建立联系,了解不同人群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从而找到改进的办法。
3.抱持适度的自信。
在对自身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时,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并适度地掌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好自己的定位,避免盲目自信和自我低估,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既对个人的学业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也给整个社会以教训。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因为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产生了主观的、非客观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由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存在,往往会产生种种问题,并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就就该问题探讨其具体表现、原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1、先入为主。
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是带有先入为主的态度。
比如,对于一个陌生的人,可能会根据其穿着、言谈举止等表面特征,而做出评估,产生评价,并决定是不是要与其建立联系。
2、中心性偏差。
有一些大学生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认为自己的情况是所有人的热点话题,以为别人都对自己很感兴趣,而对别人的话题不够重视和关心。
3、自我确认偏误。
有一些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否定的,认为自己不好,情绪不稳定,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难以融入到别人的圈子中去。
4、固定化思维模式。
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问题时,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因此容易产生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常常难以接受别人的不同看法,更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异质性的看法。
二、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1、文化、地域、人生经历等背景不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受过往长时间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惯例和习惯,使大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固定的看法或偏见,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偏差。
3、受到家庭、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膨胀,而自我中心性思想的影响则比较大。
三、针对性解决方案1、要从实际出发,摆脱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用多种视角看待同样的问题。
2、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对方身上,了解他人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3、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肯定感,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为自己的社交打好坚实的基础。
4、改变固定化思维习惯,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尝试多样的思考方式,以拓宽思考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群体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们在参与社会活动、面对职场竞争、处理人际关系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
然而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自我认知偏差的问题,这些偏差可能会对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一、自大偏差自大偏差指个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处理问题时常常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大偏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挑战时感到轻松自如,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影响。
2.高估自己的学术成就和能力,认为自己超越了其他同学。
3.对他人的建议不屑一顾,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从而导致个人决策出错。
二、偏见偏差偏见偏差指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个体的观点往往受到自身的呈现和过去的经验影响,从而对外部信息和观点产生片面和错误的理解。
在大学生群体中,偏见偏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往往只听取自己认同的信息和观点,忽略了其他信息的价值。
2.对某些人或事物存在文化、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偏见,易发表有侮辱性的言论和行为。
3.在评估事件或行为时,只从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很容易出现片面或错误的判断。
三、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差的本质是个人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或扭曲信息、记忆或判断,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奖励和优势,并忽略了其他人的利益和权益。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更优秀,常常过度宣扬自己,以获得权力、尊重和荣誉。
2.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记忆,只记住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忽略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3.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将失败归咎于其他因素,从而将责任转嫁给其他人。
集体自大偏差指个体在所属群体的影响下,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利益、价值和信仰,形成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个人的固化和排他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集体自大偏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往往以自己的群体为中心,忽视其他群体的权益和价值,从而形成一种排他性和独立性。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引言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其自我认知偏差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自我认知偏差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个体对自身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即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客观事实存在差异。
大学生作为在成长阶段的年轻群体,其自我认知偏差问题尤为突出,对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为其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从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特点、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1.自我评价偏差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特点之一是自我评价偏差,即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个体存在自我过高或自我过低的评价,即存在自我高估或自我低估的倾向。
自我高估者往往认为自己能力和表现优于实际水平,而自我低估者则往往认为自己能力和表现低于实际水平。
2.自我认知失调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特点之二是自我认知失调,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与客观事实不符。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个体存在对自己特点、能力和表现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情况。
这种自我认知失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还会影响其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认知和交往。
3.自我意识过强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特点之三是自我意识过强,即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过于强烈,导致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容易受到自我认知的影响。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个体存在过强的自我意识,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我保护和自我否定等,这种自我意识过强会导致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误解和隔阂。
二、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1.社会比较心理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之一是社会比较心理,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容易出现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个体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期待,容易产生自我高估或自我低估的心理,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的产生。
3.教育体制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影响之一是心理健康问题,即自我认知偏差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增长,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和学习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即对自我能力和表现的认知存在偏差。
而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也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低估自身能力、过高估计他人能力、缺乏自信心以及对失败过于敏感等方面。
这种自我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挫折感和沮丧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学习动力和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现状,探索其产生的因素,结合认知调控的理论构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特点,并探讨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研究,我们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干预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发挥其潜力,健康成长成才。
通过此研究,我们旨在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现象,可以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揭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策略。
自我认识的偏差及解决方法作文
自我认识的偏差及解决方法作文一、自我认识偏差的表现。
1.1 高估自己。
很多人在自我认识上存在高估自己的情况。
就像有些年轻人啊,觉得自己啥都能干,本事大得很呢。
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总觉得那些普通的工作配不上自己,一心想着要干大事,这就是典型的高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有的大学毕业生,学的专业知识还没掌握扎实呢,就想去应聘高级管理岗位,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比那些有多年经验的人差,这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高估了自己在专业领域的造诣。
1.2 低估自己。
和高估自己相反,还有不少人低估自己。
这种人啊,总是缺乏自信。
就好比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还没盛开就觉得自己不够娇艳。
我见过一些很有才华的人,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像绘画画得特别好,或者唱歌非常动听。
但是呢,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不敢去参加比赛,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总是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那点本事算不了什么,这就是对自己的严重低估啊。
二、自我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比较的误导。
咱们生活在社会里,就难免会跟别人比较。
可是这比较有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现在社会上啊,到处都是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故事,那些耀眼的成就让很多人迷失了。
看到别人开豪车住豪宅,就觉得自己也得那样才算是成功,然后就错误地评估自己的现状。
就像那句俗语说的“人比人,气死人”,过度的社会比较让很多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生活和能力。
2.2 成长环境的影响。
成长环境对自我认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如果一个人从小在一个总是被批评、很少得到鼓励的环境中长大,那他很可能就会低估自己。
相反,如果一直被过度夸奖,就容易高估自己。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家里,不管做什么,家长都夸“真棒”“太厉害了”,时间长了,孩子就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这就是成长环境带来的自我认识偏差。
2.3 缺乏自我反思。
很多人啊,整天忙忙碌碌的,就是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不反思就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就像一头蒙着眼拉磨的驴,只知道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远,方向对不对。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选择。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自我认知偏差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判断存在失误。
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问题,探索其成因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
【以上内容符合200字要求,还需要继续扩展】1.2 研究目的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现象,探究其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改善策略。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相关因素和表现,有助于学校和社会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旨在推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自我认知偏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
研究自我认知偏差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问题,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终,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本文将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自我认知偏差的概念和内涵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的偏差或失真。
它可能来源于个体的认知过程中的误导、概念的混淆、信息的不足或者情绪的干扰等多种因素。
自我认知偏差不仅可能导致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和性格等方面的错误认知,还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交关系、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1. 外部环境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首先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受到家庭、同学、老师等多方面的观念和评价影响,导致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
家庭的期望、同学的评价、老师的态度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
2. 内部心理因素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自我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
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焦虑情绪、社会比较心理等都可能影响其对自己的认知。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感,导致他们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而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自大心理,导致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3. 学习和生活经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也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偏差。
一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而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心理因素、学习和生活经历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以及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应对挑战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表现形式1. 高估和低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可能表现为高估和低估。
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自视甚高,自信心过度,甚至自视甚高;而一些大学生则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我否定。
2. 短视和过于乐观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也可能表现为短视和过于乐观。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
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军,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这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探究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偏差状况,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过高的自信心由于年轻人天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多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过高的自信心。
他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够胜任一切工作,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能力水平。
这种自信心过高的现象,会导致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
2.自我认知偏差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加出色。
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评价,从而导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等问题。
3.缺乏自信心除了存在自信心过高的现象,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充足的自信心。
这种情况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挑战时,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对未来的焦虑感,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1.学校教育不够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自我认知偏差的现象。
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群体自我认知偏差的一个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也愈加复杂和多元化。
因此,许多大学生会沉迷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
3.家庭教育水平不一大学生群体个体的成长环境也对自我认知偏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水平不一的情况下,一些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难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的认知偏差产生。
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及自身的优缺点,不盲目自信,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及时纠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共同组成的社会之中,人的社会行为既是朝向他人的,也是对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所以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知称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受其内在的认知过程的支配,因此,要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就必须深入到这种内在的认知体系中去。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经历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认知对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只是他们的外在形式,而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被其外在的形式掩盖,因而使得人们对他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曲折过程。
在认知活动上也要经历一个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的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
在此期间,认知者和被认知者处于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而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即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
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览我们的莘莘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马加爵的连害四位舍友,西北大学学生群情激愤怒砸日本料理事件,自残跳楼自杀更是不乏其人,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收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行为是由偏差的社会认知导致的。
那么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就是大学生们严重偏差的社会认知。
为此,本文就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以其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
1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1主观原因
1.1.1 错误归因
情境归因。
在大学生中常有一种现象,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更多的归之于情境;同时也把别人的荣誉、成功归之于情境因素。
这次考试不成功那么是题太难;这次活动搞的不成功,是他人没有策划好、组织好;同学拿了奖学金,是他“瞎猫碰上死耗子”;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是他命真好,这种错误归因看不到他人能力或品格上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能力和品格上的欠缺,导致了认真的偏差
个人倾向归因。
在大学里,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归之于个人倾向,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反过来又把别人的错误、失败归之于个人倾向,也忽视了环境和外在条件。
在大学生闪亮之星中取得好成绩,就认为自己的实力雄厚无人能比,那就是否有评委和其它同学发挥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呢?校园中处境困难的同学常常被认为是咎由自取,她们的困难是自己造成的,即使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弟妹,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努力工作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的一切不顺都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自己如果处在那个位置一定会做的完美无缺【1】。
上述两种归因,片面的割裂了事件成功失败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原因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的归因应是综合情境和个人倾向两方面的原因,合理的进行推理才能使人们产生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
1.1.2 非理性认识
在大学生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中学——大学——社会,依赖——半依赖——独立,在大学中要完成人生中重要的转变,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从依赖家庭到支撑家庭等。
各种不同的压力得不到适时的解决,积郁心中,就会使她们对世界、对社会出现歪曲的认知,使他们将常人认为较轻的刺激或不大可能发展成为应激源的情境视为应激源。
他们只注意了事物的阴暗或负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光明面或积极的方面,这种对人对事的负性思维及不合逻辑的信念是会导致人的不良情感或神经质行为的。
1.2 客观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半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曾经的生活就是学习、吃饭、睡觉,接受的是单一的教育手段,学校注重的只是成绩,对学
生成长中必备的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视而不见,使她们从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的认知,在加之现在的大学也重视不足,开设的专业课程少,导致学生社会心理学知识欠缺。
而且传播途径单一,好多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从外化教育的客体转变为内化教育的主体。
2 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
2.1 引导正确归因
在学生的认知中,作为学校、社会要积极引导正确归因,有的心理学公共课上把枯燥的理论换成有趣的心理游戏,心理老师组织集体讨论并进行指导。
这种不僵硬的灌输理论是可以达到内化的目的的,可以养成把正确的归因理论寓于平日的生活中,在生活琐事中教会学生理性思考、有逻辑的分析。
2.2 运用合理的方法治疗,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偏差大部分取决于其本人对周围世界的不正确的解释、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想法、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所以我们要想消除这些认知偏差,就要纠正这些深藏在内部的不合理的信念。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者认为一个人的困扰大部分来自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而首因效应中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中的“以点盖面”,自我中心中的“我最好”、“我最差”等都是非理性认知。
要想处理这些负面认知的非理性观念,并努力将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性的思考方式转为实际、成熟、合乎逻辑和讲求证据的思考和行为的方法,就要遵从治疗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向当事人说明他们持有许多非理性的“应该”、“最好”、和“必须”。
当事人要学习区别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
第二步向当事人说明是他自己通过持续非理性的思考,以及一直重复暗示自己,所以他们要为自己的问题负大部分的责任。
第三步协助当事人矫正不正确的思想和放弃非理性思考
第四步激励当事人发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学,并教导当事人如何以理性的信念与态度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与态度[2]。
我们也要不断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科、心理讲座和心
理咨询等各种渠道,由表及里,由果到因,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协调情绪、控制行为,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的认知他人,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个体的自我教育法,和运用群众性的互相讨论、互相评议、互相监督、互相勉励的集体教育法。
2.3 社会规范制约,营造社会参与氛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规范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教育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大学生逐步增强社会认知能力,形成一种信念、习惯、传统来制约个体的行为,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是倾注了力量,但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行为规范未能完全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
因此,要在引导、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学生由外化教育的客体变化为内化教育的主体。
在制约和内化教育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班级年纪的各类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时间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练习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增强自我调试能力和个体社会性[3]。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84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29
[3]季朋,陈晓东.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