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
·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y=c+i+g+x-m)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 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 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 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3.消费函数: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C (Y )。
4.消费倾向: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5.边际消费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C 。
6.储蓄函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这就是储蓄函数。
7.平均储蓄倾向: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
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MPS 。
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4.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6.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17.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式中,∆Y 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 是支出的变化)。
1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税条件)中,其值为MPS
MPC k i y k i i 11111=-=-=∆∆=,或β;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1(11t g y k g --=∆∆=β。式中,∆y 是增加的收入,∆i 是增加的投资,MPC 或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S 是边际储蓄倾向。
1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值与投资乘数同。
20.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以三部门经济为例,定量税条件下,其值为ββ--=∆∆=1T y k t ;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1(1t T y k t ----=∆∆=ββ,t 为税率。 2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2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1=b k 。
第三部分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IS 曲线的含义和性质:IS 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该曲线具有负斜率,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 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 曲线向左移。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
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三是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 1表示)和收入水平同向变化,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L 2表示)和利率水平反向变化。因此,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可表示为:L =L 1(Y)+L 2(r)。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