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公众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
公众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公众考古的定义公众考古概念的产生存在本土[1]与外来[2]两说,现统一陈述如下。
最初,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文化资源管理”的概念后,学界确认了公众考古的概念:“为保护考古资源,在诸如学校、公园和博物馆等公共场合进行的公众教育和公众解释。
”[3]其性质是说教性的,并未明确参加相关知识普及活动的群体,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大众科普教育。
我国学者将公众考古学的核心要素确定为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与解释。
[4]这一定义注重该项事业中个体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环节。
与美国不同的是,国内早期对于公众考古的发起人有预先的设定:考古学家。
[5]但是《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公众考古学)或可被视为文化资源管理者在处理文化资源社会化问题及调整社群与文化资源关切程度时须考虑的一系列问题的总和。
”[6]公众考古推广者在此基础上给出的最新定义为:“泛指所有涉及考古文博行业与公众、社会的实践与研究。
”[7]在此可梳理公众考古学概念的发展脉络。
在教育方式上:单方面的教育→互动性教育→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在这一系列转变之中,公众考古学的学理性、包容性、趣味互动性逐渐增强。
策划主体的学科背景则经历了由考古向文博领域的转变或外延。
参与主体增多的同时,仍以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士为主导,这也在汇聚更多力量的同时,保持了较多的学术性。
二、国内公众考古发展的趋势国内公众考古的发展存在阶段性。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阶段属于全国范围内公众考古有条不紊开展的时段,并未将更早时期内某些个人的论断与主张与孤立的个案包含其中。
(一)出现阶段:1970-1980年代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时段属于公众考古的准备阶段,相关特征可简述如下:1.非独立的形态。
公众考古的早期形态是与公众史学相绑缚的。
这一时段内所谓的“公众考古学”仍然是考古学研究性文章、史学基础知识普及的文章(史学公众化)。
2.发行量少,时间间隔长。
海昏侯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海昏侯,作为西汉时期一位重要的诸侯王,其墓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
为了深入了解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及其墓地的文化内涵,我们组织了一次海昏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报告将详细记录我们的实践过程、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感。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的一位诸侯王,因“昌邑海昏”而得名。
其墓地在2011年被考古学家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墓中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 实践目的(1)了解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包括其生平、政治地位、家族关系等。
(2)考察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了解墓地的结构、布局以及出土文物。
(3)探讨海昏侯墓地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反映的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实践过程1. 调研准备(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海昏侯及其墓地的历史背景。
(2)联系考古专家,了解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情况。
(3)制定实践计划,包括实践时间、地点、内容等。
2. 实践实施(1)参观海昏侯博物馆我们首先参观了海昏侯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量出土文物,包括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海昏侯的生活用品、丧葬习俗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2)实地考察海昏侯墓地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海昏侯墓地。
墓地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墓室、墓道、陪葬坑等组成。
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玉器、金银器、铜器等。
通过对墓地的实地考察,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汉代诸侯王的丧葬制度。
(3)访谈考古专家我们访谈了多位考古专家,了解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过程、出土文物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学术观点。
专家们详细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使我们受益匪浅。
3. 实践总结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了解了海昏侯的历史背景和墓地文化内涵,还学习了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我们对本次实践的总结:(1)海昏侯墓地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公共考古学发展历程
公共考古学发展历程
公共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从19世纪末的考古学展览和博物馆开始,到当今的数字化展示和社区参与考古活动。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开始将他们的发现展示在博物馆中,向公众展示古代文明的遗物。
这些展览和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激发了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
20世纪初,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教育公众对考古学的重要性。
一些考古学家开始在学校和社区组织讲座和展览,以促进公众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欣赏。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公共考古学开始关注古代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公共考古学家开始研究古代文明如何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考古学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考古学家开始利用虚拟现实和数字展示技术,将考古发现呈现
给公众,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参与到考古学的研究和展示中。
同时,公共考古学也强调社区参与。
考古学家开始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社区考古项目,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增强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展览和博物馆到教育和社区参与的演变,再到数字化展示和社区合作的发展。
公共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考古学家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和对古代文明的传播和保护。
江苏省徐州市大许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大许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其次次调研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的相,拥有军政大权,“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
”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设立相和将,相主管行政,将主管军事,“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
”这一转变A.推动了百家争鸣B.加强了国君权力C.巩固了小农经济D.扩大了斗争规模2.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考古队员只发觉载有錞于(军乐器)的金车,但专家组依据“有錞于必有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文献记载,认为旁边应当还有一架鼓车。
于是,考古队员在淤泥中接着找寻,发觉了零碎的建鼓残片、这说明,文献记载A.皆是真实可信的B.真实性依靠发掘推断C.可指导考古发掘D.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3.唐中后期,官营手工业出现通过“和雇”(劳务雇佣)“和市”(民间购买)等方式来补充劳动人手和手工业原料不足等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官营手工业A.产品可在市场流通B.丢失行业主导地位C.遇到了发展的瓶颈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开章明义,认为画家作画应“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强调山有大小尊卑之别。
这反映了当时山水画创作A.折射经济旺盛景象B.受主流思想的影响C.呈现世俗化的倾向D.追求风格上的写实5.明万历年间的吕坤在《去伪斋集》中指出,当时的贫民“或给帖充斗秤牙行(中间人),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揣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妻子儿女),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印证晚明时期A.商品经济旺盛B.资本主义萌芽C.土地兼并严峻D.手工技术发达6.据1842-1859年间实践中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见下图)可以推断,当时清政府A.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B.沦为“洋人的朝廷”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D.中心集权受到挑战7.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
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
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
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
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前言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推进,人类社会逐渐走向现代文明。
历史研究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古学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通过发掘各类文物古迹,可以揭示出不为普通人所了解的许多历史真相。
其中,海昏侯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深入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海昏侯墓的背景海昏侯墓是指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西南的一处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
其名称来源于墓中出土的大量玉石制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座墓葬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大王堆之宝”,也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海昏侯墓的重要性1. 揭示汉代贵族墓葬风貌海昏侯墓作为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展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文化。
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文物,如陶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不仅代表了汉代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贵族面貌和社会风貌。
2. 辅助研究汉代玉石工艺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制品,这些玉器不仅在数量上规模宏大,而且精美绝伦,因而对研究汉代玉石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玉器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汉代玉器的工艺特点、制作技术和审美观念,进一步揭示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3. 重构汉代社会结构海昏侯墓作为一个贵族墓葬,可以为研究汉代社会结构提供线索。
从墓葬规模、陪葬品的质量和种类等方面,可以推断出当时贵族阶层的地位和权力。
通过对墓葬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阶层分化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等重要信息。
4. 探寻海昏侯的身份海昏侯墓是一座未知主人的墓葬,对于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墓葬中的文字材料、陪葬品的款识和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可以逐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海昏侯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海昏侯墓的研究成果海昏侯墓的发现和研究,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对象。
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水平和政治格局。
【复习课件】从海昏侯墓谈史料实证[课件]
史料的解读的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 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 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 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 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 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 求的标准。”
——2015年11月27日新浪新闻《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 准确、论述合理)(12分)
史料实证之方法:史料要放到历史环境中去解读
史料“实刘贺证”印之章方法:对史龙料凤纹要玉合佩饰理利用,做“孔到子史屏风论” 结合、论由《发史现出海昏. 侯》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取第一手材料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专门技术的支持
(2016年浙江文综)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 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 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 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 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 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海昏侯的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
海昏侯的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海昏侯墓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处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考古遗址。
一直以来,海昏侯墓都备受各个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处普通的墓葬,而且其发掘所揭示出来的历史事实和文化内涵,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海昏侯墓在历史上曾是琅琊王朝的一个分支王国,它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在现代文献和史书中很少提及,甚至一度被人们遗忘,直到1951年,考古学家在南京东郊新厂考古遗址中,意外的发现了这座墓葬。
当时的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之久,出土的文物包括了6500多件金银器、玉器、瓷器、器皿和石雕等,规模之大,品质之优,令人惊叹。
由此,海昏侯墓成为了整个中国古代考古和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多年来,历代学者进行了多轮的研究和探索,对于这个王朝的历史、文化、政治、地理等重要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认识。
其中,海昏侯墓发掘出的金船模型、银壶、青瓷器、玉龙等文物,更是成为了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贵物品,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还帮助人们理解了古代商业贸易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技术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然,海昏侯墓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古遗址,它更是一段历史记载。
通过对这个墓葬的研究和探讨,学者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南方各个地域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经济节点,还能够揭示出更多古代浙江沿海、江苏沿海等地域的文化特征,丰富着中国古代历史的长度和深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昏侯墓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保护、发掘和研究这个遗址本身,更包括对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海昏侯墓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首先,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过程,为当今世界所未曾看过的古代人类的特有文化和探索古代世界提供了全新的价值观;其次,它也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警惕我们要注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自尊心,不要让时光流逝,而遗忘了自己的困苦历程。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海昏侯墓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也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展开,探讨其主要内容。
一、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关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例如,出土的《海昏侯墓竹书》中记载了当时封建王朝中各级官僚职位和职责,并详细描述了官员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遵循哪些规定和礼仪。
这些资料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封建王朝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都是罕见的。
这些文物中包括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金器等,以及大量的丝绸制品和漆木制品。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海昏侯墓作为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中一种典型形式,其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和遗址布局都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例如,海昏侯墓出土的各种陪葬品和遗址布局都反映了当时封建王朝中不同阶层之间在墓葬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海昏侯墓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等多方面信息,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因此,海昏侯墓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昏侯观后感
海昏侯观后感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海昏侯墓,这是一座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的古墓。
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昏侯墓的发现与特点海昏侯墓是在1990年代初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墓主是西汉时期的荆王刘贺。
刘贺是刘邦的后代,在西汉初年成为了一方的霸主,被封为“海昏侯”。
墓主身份的确认,使这座墓葬成为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研究重点。
这座墓葬由主墓和陪葬墓组成,主墓高大壮丽,采用了“木榻砖墓”结构。
墓葬内部陈设精美,出土了大量难得一见的文物。
墓葬上方还有一座宏伟的土山,被称为“仙女山”,以保护墓葬免受侵蚀。
古墓中的珍贵文物参观海昏侯墓的过程中,我被墓中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所震撼。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完整的丝绸嵌补册页,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主织物来自西方地区,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还有许多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貌。
除了这些文物以外,海昏侯墓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楚文竹简,这些竹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这些文字资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通过参观海昏侯墓,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座墓葬的规模和雄伟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庞大建筑工程和社会组织能力。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次,墓中出土的丰富文物证明了中国古代的制造技术和艺术水平。
那个时代的人们创造了众多精美的工艺品,而且这些文物经过千年依然保存完好,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墓中的竹简揭示了西汉时期丰富的文化活动。
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农业生产、医药知识等方方面面,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
对个人的启示参观海昏侯墓,我深切感到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先辈都为今天的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与新发现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发展与新发现中国古代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的古代考古学也得以展现其重要性和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内,挖掘出许多珍贵的考古学证据,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中国的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致力于发掘出远古时期的文化和历史线索。
其中最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应当是徐健。
徐健致力于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研究。
这样的工作最终产生了他的著作《清河县出土文物考》,也带动了后来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中国古代考古学的过程中,始终抱持的是尊重历史和珍视文物的态度。
这样的精神不仅保护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古代考古学扩大了其范围。
不仅在拓展预先建好的研究对象的同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比如说,在岛屿考古发现中,那些在中国的北方岛屿中发现的一些标识性遗物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地区贸易和文化的广泛交换。
这些重要的发现使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贸易关系中得到更全面的解释。
同时,中国的古代考古学家也展示出对于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希望发掘更多未知的文化和历史。
考古学家们正不断使用卫星和计算机技术来协助他们在处理数据和信息的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识别和挖掘遗博物馆和考古学研究所中积累的遗物。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考古学经历了一段长久的发展历程。
从徐健的时代直到今天,中国考古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和推进历史和文化研究。
如今,中国的古代考古学已经进入繁荣期,许多珍贵的文化和历史线索被发掘并公布在世界舞台上。
回望过去,挖掘出的一件件文化遗产不仅表达了中国原始的文化、人际和科技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的指路明灯和历史记载的延续。
在一席的演讲中有一个叫做《海昏侯墓考古》的演讲,其演讲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
在一席的演讲中有一个叫做《海昏侯墓考古》的演讲,其演讲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
开创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
如该墓发掘所揭示的以西汉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属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
如墓内及其车马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也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如出土的实用真车马陪葬坑。
如何讲好“海昏侯墓”考古故事
南 昌海昏侯 墓出土 》 荣 获中国新闻奖最 个无愧于 ̄ l - , J , f : 的大型 网络专题, 全方位 、 立 体化地呈现这次历史陛考古发掘。
如何 无愧 于 时代 呢?我们 从 党 的
再 次 全 面 审视 这 一 获 奖 专题 ,回 想起 团队漫 长的创作过 程 , 辛苦并快 乐
泛传播, 讲好 “ 北有兵 马俑南有海昏侯”
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的系列讲话 精
多、 种类之丰 、 工艺7 j  ̄ 7- 2 _ 高, 正是文化
着——能够通 过互联 网的特色表达和广 神 中悟 到, 南昌海 昏侯墓 出土 的文物之 的中圈考古 好故事 , 传 递文化 自信 的正 能量 。 打 磨作 品犹 如烹饪 一顿佳 肴, 选
传 播局推 荐 、 江西 日报 社中国江西 网制 作 的网络专题 《 千年大墓 惊世发掘—— 高奖—— 网络专题类一等奖 。
最 完备 祭祀体系 的西汉列侯 墓 园。 作 为
开 专题 策划会, 组建采访 、 编辑 、 技术、 美工等团队, 目标是一定要精心创作出一
月2 日揭晓。由国家网信 办网络 新闻信息 考古所在地的网络媒体 , 我们多次专门召
海 昏侯慕是我 国迄今发现 的保存最
、
昏侯墓 葬文物 , 体现 中华 民族博大精 深 的文化; 设置 系列互动环节, 引导价值取
向, 激发受众对文化自信 的自觉 。
具体 来说 , 从网络专题搭 建的雏形 开始 , 就 围绕 “ 文物与 文化 ” 来展 开, 如 “ 探索发掘 ”页设 置了 “ 专家解说”“ 文
构 完整 、 功能 布局最清 晰、 拥有
《 千年大藜 慷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 网络专题截图 供国7 中国汪西网
试论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主流知识、观点无关。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欧美国家对公众考古报以极
大的热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出版科普图 书、杂志,针对学生进行考古教育,开辟考古教育网站, 开展各种考古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而最体现公众 考古精神的则是在遗址的保护、发掘、建设中征求当地社 区的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由此可见,西方公众 考古的理念及实践极其关注公众的参与及主人翁意识的树 立,并以此来促进公众对共同的文化遗产的认可和保护。
高蒙河先生曾经指出,公众考古学不是西方的舶来 品。他认为中国的公众考古是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而渐次 发生的。④其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作者简介】盛越浦,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公众考古。 ①傅湘.身临其境去考古[J].中华遗产,2012(7):18-19. ②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4):54-60. ③松田明,冈村克幸,赵荦,等.全球公共考古学的新视角[J].南方文物,2014(3):168-172,167. ④高蒙河,郑好.论中国公众考古不是西方舶来品[J].东南文化,2013(6):24-29.
关键词:中国;公众考古学;现状;问题
公众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新的分支,在21世纪初由西 方引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 列的问题。一方面,在其诞生之初,公众考古就一直是毁 誉参半,部分学者认为考古的公众化就是考古的通俗化, 会破坏考古的纯洁性,部分学者认为公众考古能实现公众 对考古学科的广泛认识,能更好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 另一方面,考古学界内普遍缺乏对公众考古的认识、讨论 和实践,认为它是不务正业的。笔者深感公众考古作为一 门考古与社会连接的社会公众服务学科,意义重大,有鉴 于国内发展现状,现尝试对中国公众考古理论的发展、实 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大遗址的保护研究——以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为例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大遗址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大型聚落、城址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①。
随着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长,区域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大遗址被划进都市发展圈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难度不断加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大遗址,让大遗址对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实现两者的共荣,日益成为未来城市全方位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如今,对于大遗址保护的研究在不断进行中,世界范围内的保护理念不断更新,大遗址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
1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开展了对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在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同时建立宋、齐国就是恢复对它们先祖的祭祀,是中国最早的大遗址保护。
汉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刘邦对前朝秦始皇的陵墓委派专人进行管理,陵墓周边建设房屋专门供守陵人居住。
作为一项传统,之后的朝代统治者对前代帝王陵墓也都派遣专人保护,然而保护的仅仅只是历代皇帝的陵园,对于都城、手工作坊等其他遗址的保护几乎没有。
进入20纪以来,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渐渐被人们了解。
在最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条款有了详细的介绍。
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局面、经济发展等原因,“对大遗址的研究、保护以及展示关注度较低,50%以上的遗址只是在考古专业圈子里有名气,社会影响力小”②。
对于大遗址我国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没有具体概念,具体的大遗址概念的出现是由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于20世纪80年代讨论“古城、古文化、古国”时提议。
而关于大遗址的讨论会首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对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颇为重视,并提出“对遗址要采取法律形式保护,地方要立法,要对一个个具体的遗址立法”③。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海昏侯墓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墓葬之一。
该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物,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海昏侯墓对历史研究的深远影响。
海昏侯墓提供了关于西汉时期贵族墓葬的珍贵资料。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陶器、漆器等,展示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繁荣。
这些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差异,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经济、艺术和手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海昏侯墓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的研究空白。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转折点,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关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时期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材料,丰富了我们对于这一时期的认识。
通过研究墓葬中的文物和墓志铭等资料,可以揭示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海昏侯墓的发现还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与外国有关的文物,如西域的玛瑙、龙纹银器等,这些文物证明了西汉时期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和贸易往来。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可以了解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和方式,推测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变化和演变。
海昏侯墓的发现还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祭祀用品和祭祀场所,如青铜鼎、石砚、玉璧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当时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探讨西汉时期的宗教信仰体系、祭祀制度和祭祀仪式的演变。
海昏侯墓的发现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昏侯墓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推动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对墓葬的保护、修复和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观众调查报告与分析
法 ,2016年 1()月 21日至 2016年 12月 日对参 观江 西 省博 物馆 南 昌 汉代 海 昏侯 国 考古成果展的观众进行数据统 汁、分类 、 核 算 ,形 成了 参观 观众 的 各项 数据 .并 对 形成的观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对展览中 存在 的不 足和 问题 进行 探 讨 。
(2)观 众地域 分 布
l_一 甘仆 港 澳台地 区 囤井
本 次 展览 的 观众 主 要是 以南 昌市 及 省内的观众为主 ,两者数据所占总人数的 比例达 77.9% ll{于调查 卷统 汁的时 没 有任 何 节假 H,这 也是 导致 省外 的观 众 比 例相 对较 低 的重 要原 I 之 一 。
博 物馆 研 究 2018年 第 2期 (总第 142期 )
·博 物馆 学 ·
“,I京 世 大 发 现 — — 南 昌 汉 代 海 昏 侯 国 考 古 成 果 展 ’’
观众调 查报告与分析
范 丽 君 高劲 松
摘 要 :2 O16年 10月 11日,举世 震 惊 的 南 昌汉 代 海 昏侯 国考 古成 果展 在 江 西 省博 物馆 馆 正 式开展 。本次 展 览吸 引 了国 内乃至全 球 各地 的 目光 ,从 直播 考 古发 掘 的现 场到 本 次展 览的正 式展 出, 出现 了一 次 又一次 “海 昏侯 热”,如何 做好 南 昌汉 代 海 昏侯 国考古成果的展 览、服务好到博物 馆 参观的广大观众,是江西省博物馆人的 一 项 重要 使 命 。
新 媒体 , 经 成 为博 物馆 与 公众 沟 通的 重要 手段 ,可 以最 大限 度 的展 现博 物 馆 自 身价 值 ,吸 引更 多的观 众到 博物 馆 参观
(2)参 观 目的 (多选 )
调查数据硅示 ,参观本次展览的观众
发现海昏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主要收获
140发现海昏侯□ 隋晓霖·本刊特稿2016年3月4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作了“发现海昏侯—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主要收获”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主持。
杨军从“探秘海昏国”“惊世大发现”“事死如事生”“传奇帝王侯”及“科学的理念”五个方面层层梳理、步步推进,为我们揭开了海昏侯墓的发现、发掘、保护过程。
海昏侯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最初因为盗洞而被群众发现,由此拉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序幕。
2011年开始勘探,2014年完成了对主墓M1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及清理,2015年对主墓室的文物进行清理和保护,至今为止勘探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本确认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
结合文献记载,基本确认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紫金城址即汉代海昏都城,紫金城城址西面和南面为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平民墓地。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4万平方米,由园墙、门阙、两座主墓和多座¬葬墓、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
海昏侯墓和侯夫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的主要收获两座主墓同茔异穴,占据了墓园最高、最中心的位置,两墓共用一个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礼制性高台建筑。
该礼制性建筑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其中寝边长约10米,祠堂东西长约14米(相当于汉代6丈)、南北宽约10米。
海昏侯墓由墓葬本体及其西侧的一个车马坑组成。
车马坑为真车马陪葬坑,出土实用高等级安车5辆,马匹20匹。
侯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甲字形墓穴,墓穴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
椁室设计严密、布局清晰,由主椁室、过道、回廊形藏椁和甬道构成。
椁室中央为主椁室,周围环绕以回廊形藏椁,在主椁室与藏椁之间辟有过道,将主椁室与藏椁分隔开。
12424941_海昏侯墓:视死如生
像是一种交易。
路过一间供奉着佛祖的小寺庙,烛光还微微摇晃着,里面睡着一名乞丐。
头枕在坚硬的瓷砖上,黑乎乎的脚底对着门口,身上散发着酸臭味。
潦倒如他,却仍不忘记把拖鞋留在庙外。
绿肥红瘦住的地方是从AirBnB上订的民宿,一座吊脚楼埋在深深的庭院中,院子里什么颜色的花都有,每一处落脚点都藏着小小的心机:秋千前面垂挂着依依杨柳枝;石凳边一对天鹅造型的喷泉布景;慢卷珠帘,倚栏凭望便可看到小园香径;房东早已算好了时间,在屋内角落点上了蚊香,袅袅香炉紫烟,悠悠琴弦佳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WiFi一点不卡,浴缸香氛俱全,咖啡洋酒免费。
真可谓诗意其外,摩登其中。
房东是个德国人,操着浓浓的日耳曼口音,语速极快,早已按照约定的时间等候在门口交付钥匙。
“清迈是个好地方”,他说,“欧洲太不安全了,到处是难民,天天有恐怖袭击。
”简单地介绍了一些设施功能,参观了所有房间,叮嘱了一下安全事项后,他笑道,“这是我布置得最为用心的一间房子了,相信你会舍不得出去玩的。
”被他说中了。
因为刚住进去就下起了大雨。
雨水带走了暑气,拂去了灰尘,打到树叶上,顺着叶子的纹理汇聚而下,嘀嗒、嘀嗒……饮茶听雨,丝竹红袖,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直觉得宋词不应该读出来,而应该唱出来。
这3个深,如果用唱的,我相信一定是3种不同的声调,千转回肠。
诗和画不同,虽同为艺术作品,画作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逃避现实——越是张扬越是阴郁,才越能得到共鸣,它毫无规律可言,甚至不需要多数人的理解。
诗作正相反,它必须得符合一种韵律美和语言学上的必要性,它的存在是为了激活现实——就像是一个心灵,寻觅肉体但找到词语,朗朗上口白象门不忘脱鞋的乞丐寺庙内景清迈古城东门游记连老妪和幼童都可挂在嘴边。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记得高中的时候,老师解读这首诗,说欧阳修想表达的是深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禁锢,即使物质生活很丰饶,也缺乏精神上的自由,无人可以交流,因此是极度苦闷的。
海昏侯博物馆观后感
海昏侯博物馆观后感当我踏入海昏侯博物馆的大门,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座博物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为了纪念和展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发现——海昏侯墓而建立的。
走进博物馆的展厅,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王朝。
在博物馆的第一展厅里,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模拟了海昏侯墓的全貌。
海昏侯墓的规模之庞大令人惊叹,它是一座侯王墓,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代墓葬之一。
沙盘上的细节表现非常精细,仿佛把我带到了墓中。
我能清晰地看到陪葬品的分布以及墓室的布局,这让我更加迫切地想到一探究竟。
我继续前行,来到了展示陪葬品的展厅。
陪葬品是皇帝下葬时埋在墓中的随葬品,它们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王朝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窗口。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比如金银器、玉器、陶器等。
这些陪葬品无一不展现出浓厚的古代宫廷气息,使我仿佛置身于海昏侯王朝的璀璨盛世之中。
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展厅中的一组青铜器。
这组青铜器由十多件器物组成,包括酒器、器站和兽面铜方等。
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铜爵杯,它的造型独特,上面刻有精美的纹饰,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看着这些青铜器,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皇帝的威严和豪华。
除了陪葬品,博物馆还展示了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
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我了解到了考古学家们是如何在海昏侯陵墓中进行发掘,并逐步揭开了这个王朝的历史面纱。
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古代墓葬习俗,使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海昏侯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海昏侯博物馆则是展示这颗明珠的光辉殿堂。
在博物馆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王朝的繁荣和辉煌,也感受到了中国考古学的伟大成就。
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人们向往过去、思考未来的地方。
参观完海昏侯博物馆后,我深深地为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瑰宝所折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清理发掘,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探究和关注。
原本很小众、学术的考古发掘,是如何在4个多月里,发酵成了一桩人人刷屏的社会事件的?一夜之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位只当了27皇帝的海昏侯,人人变身成为历史爱好者,关切着考古事业发展,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海昏侯考古发掘的成果巨大,是目前发现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更是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另一方面是海昏侯本身,一生坎坷传奇,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变的人生经历,是人们出于猎奇心理便更多的去了解相关背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然,而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这其中公共考古学发展极大的推动作用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掘清理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提升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含金量。
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
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
现已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发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
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
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在文物进一步保护利用方面,江西考古所已经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从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局提出对该墓葬进行抢救发掘的申请,国家文物局研究后批准该申请,并要求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
2011年,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
2012年、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 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2014年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到2015年12月对主墓进行发掘,可以说,海昏侯墓发掘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极大的牵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到2016年3月,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便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这紧凑的时间发展不同于以往考古现场出土文物要经过文物库房统一修复,并做好研究后才能与观众见面,这样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而这样五六年过后,公众对出土文物的了解热情就不再如发掘时那么高,而海昏侯墓发掘一个月后,便在江西省博做了一次专题展览,并且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不仅在关键节点进行多次电视直播,央视等一些主要媒体全程持续跟踪在考古第一线报道考古发掘进展,公众通过电视直播便可以了解考古一线的最新动态,掌握考古现场第一手资料,公众可以与现场的考古队员在同一时间看到出土文物,一同发出惊叹,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同样的等待与惊喜,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入主椁室清理阶段后,考古工作者更是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展示出土文物和发掘进展,让公众能够直接感触到考古魅力。
而且尝试“边发掘边展示”,在遗址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在发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做了一点宣传的设施设备,比如在现场设置了一些介绍版面、材料,在墓园里还设了游步道,能让人比较完整地理解整个墓园的发掘。
以满足公众对考古文化的探知需求。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出土文物第一时间呈现给公众,这在全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也更好地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和文物保护意识。
这是第一次,一项考古发现的“配套设施”如此完美,事实上,海昏侯墓并非一夜爆红。
去年海昏侯墓刚公布时,大家还没啥兴趣,因为名气不如前年的隋炀帝墓和上官婉儿。
但是接下来,随着“火锅”、五铢钱、金器,直到主棺柩的发掘,大家的热情被吊得越来越高,海昏侯墓透露出的文物信息非常大,也意味着文物保护的任务很重,所以受到社会更高的关注度。
这很大程度上也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媒体,同步发布消息有关。
在网络时代,互动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越来jj越大。
通过各种新网络媒体也成为公众了解海昏侯墓的发掘情况的途径,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展览时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随后在江西省博物馆作为主题展览至今,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民众来省博参观,参观博物馆在社会公众眼里也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专家表示:这次发掘,代表了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有标本意义。
这个“标本”,指的是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把考古发现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也许,这就是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
那么这就是公共考古学。
公共考古学其使用语境与文化资源考古直接相关,包括文化资源管理合规过程,考古教育,公共阐述等行为,其发生场所包括学校,公园,博物馆等,包括考古行为中所有与公众互动的内容或可能存在互动潜力的内容,针对公众与考古职业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从早期的“灌输模式”,到随后趋于尊重公众视角的多元化,即“多元模式”前者认为公众只有在专业者指导下才能认知考古知识,专业者和非专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多的强调公众的能动性,认为考古行业应当改变从考古“本位”出发来对待公众的态度,而应当努力去满足公众的教育,社会,文j化等方面的需求,这两种对于公共考古学的基本认识框架构成了公众考古研究的主体。
基于后面的多元模式,目前的公众考古研究更加关注“公众”群体的构成,公众对于“去”的看法,使其形成现有看法的现当代社会背景因素,公众对于考古职业者所提供材料的“再解释”(古物在公众头脑中的意义生成过程)以及公众利用“过去’方式等,而海昏侯考古发现全过程紧密贴近公众,拉近公众与考古活动的距离,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把考古发现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让公众明白考古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公众更过加理解考古活动,理解考古学,理解考古工作者,也是考古成果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这是中国公众考古学的一大步发展,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公众考古研究致力于提高考古行业本身的社会化程度,即考古研究活动不能脱离群众,研究如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解决或缓解由行业特征所引发的社会冲突问题,如遗产权利问题,遗产归还问题,文化认同问题和一些伦理的问题困境,从而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寻找和调整考古学本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位置,而海昏侯这次考古发掘便做了一次极好的示范,为今后大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和公众结合提供科学依据,从近些年来看,中国对公众考古学的解读方式较为分散,但总体上,开始出现由国家通过考h古遗址公园,宣传日,遗产实践,媒体传播,和相关社会活动促进考古资源社会化的尝试,海昏侯考古发现的社会公共传播影响力的增强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进行尝试的初步成果。
媒体传播在这次考古发掘公众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众想要了解的,考古学家就得面对,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东西,也要借助媒体平台去展示。
考古活动的接地气化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在媒体的联通下的到实现。
目前虽然对公众考古的内涵和外延莫衷一是,但是公众考古绝不仅仅是考古工作、考古知识或者考古学的普及。
除了普及之外,至少还应该包括:1.对考古学和社会其他领域、学科、公众关系的研究2.在公共视角下,考古学和考古工作如何改进自身? 3.社会力量如何参与考古学建设。
还公共考古学有将向何处发展?这些都是现在公共考古学所存h f在的问题,并且是我们需要研究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公共考古学研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众考古理念建立在公众考古学的基础之上,就像田野考古学中地层学的使用要建立在一定的考古地层学理论之上。
公众考古学虽然身披“考古学”的外衣,但其本质是社会活动。
碍于学术共同体的僵化和知识结构的单向度,在通识考古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的前提下,中国的公众考bc古理念本身便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考古学者与《盗墓笔记》小说粉丝的战争中,大量考古学家在没有对《盗墓笔记》的亚文化粉丝群体“下马看花”的前提下就预设了一个想象的“盗墓群”,因为反身性而进一步加深了考古学—公众的二元对立。
由于中国自己搞自己的考古学以及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公共考古教育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最后,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最大的社会现实就是“镶嵌进化”痕迹明显,也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并存。
在此基础上,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公众考古”模式,也没有任何一套理论可以有效说明和指导一切公众考古实践。
因此大量的公众考古实践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但这种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受到考古学家自身和民众文化素质的双重限制,导致中国公众考古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上都发g展甚缓。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公众考古还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要打破这种结构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从考古学内部推行知识系统革命,去考古学知识的神圣性,去学习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其次,要充分尊重公众,将公众视为个体而非群体,放弃研究者的身份,建立与公众的亲密关系。
现今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并尊重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cdf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
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而海昏侯考古发现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考古学家和考古活动不再神秘,人民群众也能了解考古发掘现场的一线情况,那么公共考古便得到发展,而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考古活动f主要有以下类型1. 组织公众代表参观考古发掘现场或走进博物馆2. 联合电视台或影视公司拍摄文物考古类专题片3. 策划、组织面向公众的考古论坛或专题讲座,介绍考古新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4. 组织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5. 策划、组织面向公众的考古文博展览6. 媒体报道宣传7. 新媒体应用这些活动深刻的向社会阐明考古学的意义和考古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遗产保护中审视目前的公共考古发展状况,这一领域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偶发性向常态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建立专门的公共考古部门,中国考古学会也设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从而形成了组织机构保障,能够长期、固定地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并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
二是从不固定状态逐渐向制度化发展。
由于缺少制度保障,过去的公共考古工作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员的困境,主要靠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