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和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①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规划期限?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③中国知名古城的建筑格局(周王城、元大都、唐长城、曹魏邺城)④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组团(人口规模、道路宽度情况、公共设施服务半径)⑤管线系统铺设原则(重力管和压力管、大径管和小径管、临时管和永久管、新建管和已建管)⑥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⑦居住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区别与作用)⑧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⑩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11“一书两证”12可持续发展(提出日期、发源和内容)1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14城市性质城市职能15城市用地评定、城市用地分类、评定成果16城市的主要功能17现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18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内容、核心)19城市道路分类20城市道路综合系统21城市用地坡度标准22影响城市间距的因素23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气候改良24城市用地指标25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26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评定27热岛效应28城市化水平29城市规划区30干道密度网31CBD32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33自然环境条件34可持续发展35田园城市36城市化(定义、阶段的划分、诺瑟姆曲线)37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38《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39CIMA、田园城市、功能分区、新城、卫星城理论、可持续发展、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带型城市、工业城市40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层面规划41城市规划(定义和具体流程)42各种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3城市规划的编制(定义、阶段、内容、要求)44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核心、内部个体的联系)45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规划46城市规划(基本职能、定义)47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一化二系三结构”?48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平衡49城市用的的划分5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51城市各类设施的位置选择(客站、航空港、港口、仓库)52居住用地(选择原则、构成、分布形成)53人居环境54公共设施规划布置原则和要求55市中心交通组织状况优化的措施56生态城市、园林城市57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程序、规划成果及审批制度)58结构规划和概念规划59城市综合交通(定义、内容、组成)60城市分类61公路交通(类型、布置形式)62城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63城市规模64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65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的区位“门槛”66城市道路系统、各种道路线(红线、黄线、紫线、蓝线)、建筑红线、干道网密度、道路线密度67道路(分类、横断面)68城市总体布局(概念、任务、内容、基本原则)69分区规划70雷德朋原则71城市气候7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任务和地位73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和意义74中心城市75。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城市规划原理中,有许多考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功能区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政府机构区等,以便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考试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区划问题。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及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便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

在考试中,需要着重关注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三、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考点。

绿化规划涉及到城市内的所有绿色区域,包括公园、绿带、广场、街道绿化等。

在规划绿化时,需要考虑到绿地率、绿地分布及绿地类型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指规划城市内的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住宅、商业楼、特色建筑等。

建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文化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是规划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观规划需要关注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以便为城市营造更加多元化和有特色的生活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考试也需要关注到法律、政策、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在考试前,需要仔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流程,以便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2 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3 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4 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5 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

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

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1)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

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

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4。

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

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

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25.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工业布局: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的干扰对外交通。

26.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土方量,便于城市管理。

27.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归根到底就是集中式(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和分散式(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28.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比例尺为1:2000~1:1000;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29.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30.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通过“一书两证”(建筑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来保证的。

31.城市用地分类情况: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U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32.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5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3.一般认为干道网的恰当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²34.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为km/km²35.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制度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36.就具体地块而言,区位就是它的空间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37.居住区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400~500m38.居住小区中道路用地的控制指标为9~17%,公共绿地建筑控制指标为5~15%39.6层是最优建筑层高。

合理提高住宅建筑层数是提高建筑面积密度、节约土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

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

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40.“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41.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美国人雷德朋提出来的,又称“雷德朋系统”“人车混行”(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形式“人车共存”(荷兰的德尔沃特首先提出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42.道路线密度(道路长度/公顷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公顷43.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停放方式,一般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4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45.《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6.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47.城市道路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8.城市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25%49.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有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技术体系50.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两套指标是指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5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负责核发“一书两证”52.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

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5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54.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

包括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和家庭组成结构。

55.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的总和56.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7.现代城镇的三个基本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58.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城镇化。

59.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转向复合开放型思想;有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0.人车交通分行(雷德朋系统、人车共存(德尔沃特61.在城市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人口在200万以上或城市长度超过30km的带型城市都应设快速路(双向8车道,行速大于80km/h62.工地对地震的要求是选址不应在7级及7级以上地区。

63.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和自由式布置。

6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65.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6.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够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7.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8.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69.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使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有道路的功能决定。

70.居住区级的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7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

7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由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组成。

74.城市职能的分类: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75.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罗马7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英国77.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以教堂作为城市中心78.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实现79.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随后一些工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城市规划法,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法定职能。

80.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称为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81.城市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的议题的立法。

82.城市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

专项法和相关法。

8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84.规划技术系统是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

规划的技术系统是建立一个国家完整的空间规划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建设控制规划等多个层面。

85.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范围两个层面,分别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规划。

86.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88.英国的行政体系是中央集权型的代表;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其规划行政系统是地方自治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