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小题1】下列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破灭之道也道:规律B.不能独完完:保全C.与战败而亡者亡:灭亡D.固不在战矣固:所以【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李牧连却之B.与战败而亡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D.至于颠覆师不必贤于弟子【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⑴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苏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九象,当……时候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情)。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B.第二段作者指出,赂秦是导致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强援的支持,六国无法独自完整。
C.第三段作者比较了XXX与诸侯在战争中所得到的利益,认为秦的欲望是诸侯的大患,因为诸侯的土地有限,而秦的侵略欲望无限。
D.第四段作者以齐国为例,说明即使不赂秦也不能幸免于灭亡,但同时也提出燕、XXX没有赂秦而能守土的例子,认为只有各国团结起来,才有可能不被秦所灭。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个观点是作者的主张(1分)A.只有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抵御秦国的侵略。
B.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不善,需要加强军事训练。
C.赂秦是导致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拒绝向秦国进贡。
D.即使不赂秦也难以幸免于灭亡,因为秦国的军事力量太强大了。
2)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覆灭的故事,去模仿他们的失败,那么我们也将沦为六国的下场。
(5分,大意对2分,“苟”“之”各1分)B.在第三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国通过受赂所得到的疆土比通过战胜所得到的要高出百倍,同时诸侯通过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通过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在第四段中,作者指出如果三国珍惜自己的土地,不依附于秦国的齐国,不派遣刺客的燕国,不杀XXX的赵国,团结一致与秦国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D.本文中,作者不仅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练,富有表现力。
13.翻译。
1)因此,即使燕国是个小国,却最终灭亡了,这就是兵法效果的体现。
直到XXX采用XXX刺杀XXX的策略,才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5分,大意对2分,“而”“始”“速”各1分)2)如果我们按照历史上六国覆灭的故事去模仿他们的失败,那么我们也将面临六国的命运。
(5分,大意对2分,“苟”“之”各1分)。
苏洵、苏辙《六国论》高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苏辙《六国论》高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正义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D.佐当寇之韩、魏寇:侵略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洎牧以谗诛以阴助其急C.秦之用兵于燕、赵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苏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秦朝的大欲望和诸侯的大麻烦就不在战争中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秦朝革命被彻底摧毁的时候,阎、赵处于思想孤立的危险之中,战败而死。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此,决定了强者或弱者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的胜负判:决定b、对丹来说,以京青为计划,开始加速灾难速:招致c、让这三个国家热爱自己的地方向:以前d、与秦朝相比,它不容易测量当:当……时候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暴力秦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杳不知其所之也b、为了对付秦朝,我们仍然拿着柴火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因此,虽然燕国很小,但他后来去世了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长武在秦朝作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柴救火”为例,说明秦的地方事务必然导致灭绝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各个领域,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洵《六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六国论苏辙【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六国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苏洵撰写了《六国论》,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六国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六国论》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六国论(节选)苏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帧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六国论》文言文阅读题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小题2:下列四组句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杳不知其所之也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而四国休息于内小题3: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文言文《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C.始速祸焉速:快速D.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1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B.第一段末尾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第二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D.选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说理,极具说服力12.C13.C14.C【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洵《六国论》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小题1】下列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破灭之道也道:规律B.不能独完完:保全C.与战败而亡者亡:灭亡D.固不在战矣固:所以【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李牧连却之B.与战败而亡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D.至于颠覆师不必贤于弟子【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
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不及战争的损失。
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D.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⑴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廉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文言文苏洵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二:六国论(节选)苏辙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六国论》阅读附答案.doc
《六国论》阅读附答案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韩、魏塞秦之冲()(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六国论(含有解析)
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它,指赵国 坚持到最后 使…退却 等到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消灭 几乎 时候 智慧国力 孤立危急 而且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假如 韩魏楚 实在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命运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轻易 衡量(出高低) 命运 =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用 用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合 向西(对付秦国) 吃饭 礼待
B、作者批评燕赵错误,但认为破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此,
而在于其“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与“悲夫”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的联合力量,如果
它们不赂秦,就可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解析 A、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 B、不仅是都城沦陷,更是整个国家都灭 亡了,无都可迁了。 D、“城”在与“郭”并称的时候才是指 内城。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后分别从“ 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逻辑严密。 B、文章以齐、燕、赵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不赂者以 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 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 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 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 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 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解析 A、用/因为 B、和/比 C、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D、均表转折
苏辙,六国论,原文与译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与译文篇一:苏辙《六国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苏洵阅读下⾯的⽂⾔⽂,完成8—11题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A.暴秦之欲⽆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国⽽后亡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青于蓝10.下列对⽂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选⽂引⽤古⼈的话,以“抱薪救⽕”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字体现了苏洵⽂风特点:⾏⽂纵横恣肆,⽓势逼⼈;语⾔朴素简劲,富有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六国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六国论
(选自宋·苏辙《栾城集》)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
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
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
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
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
④折:屈服。
【译文】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
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①埸(y):边境。
【译文】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窃怪天下之诸侯
(2)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3)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山峻高而蔽日
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与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句中的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发愤西向
C.故夫天下所重者
D.素善留侯张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5.阅读全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责备,责怪(按:这是《大赛》的答案。
而《古文观止》等均解释为奇怪。
)
(2)笼络,拉拢 (3)缘故,原因 (4)摈弃,排斥
2.A(题干和A:掩护;B.遮住;C.隐蔽,躲藏;D.受蒙蔽)
3.CD(题干:保全,形作动;A.使完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
方位名词作状语;C.看重,重视,形作动词;D.与友善,形作动)
4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2)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
5.(1)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
(2)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
(1)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