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简史概述ppt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详解ppt
医结合治疗骨折等。
指导康复锻炼
中医骨伤科理论指导下的康复 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 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等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02
中医骨伤科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骨伤科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部分详细论述了 骨骼系统及伤后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的骨伤科
认知度不足由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期长,难度大,导 致人才匮乏。
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骨伤科在很多地 区认知度不足。
中医骨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
中医骨伤科应积极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骨伤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水 平和社会认知度。
科技支持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术更新和创新 ,提高诊疗水平。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适应症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骨伤科疾病 ,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等。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中药治疗方法
01
02
03
中药治疗
通过服用中药,以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
药物治疗
中医骨伤科药物治疗以中药为主, 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制不同的药方 ,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等作用。
中医骨伤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补充现代医学
中医骨伤科在骨折愈合、关节 功能恢复、防治感染等方面有 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现代
医学的不足。
与现代医学结合
指导康复锻炼
中医骨伤科理论指导下的康复 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 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等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02
中医骨伤科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骨伤科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部分详细论述了 骨骼系统及伤后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的骨伤科
认知度不足由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期长,难度大,导 致人才匮乏。
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骨伤科在很多地 区认知度不足。
中医骨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
中医骨伤科应积极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骨伤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水 平和社会认知度。
科技支持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术更新和创新 ,提高诊疗水平。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适应症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骨伤科疾病 ,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等。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中药治疗方法
01
02
03
中药治疗
通过服用中药,以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
药物治疗
中医骨伤科药物治疗以中药为主, 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制不同的药方 ,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等作用。
中医骨伤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补充现代医学
中医骨伤科在骨折愈合、关节 功能恢复、防治感染等方面有 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现代
医学的不足。
与现代医学结合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详解PPT课件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麻药的应用 骨科器具应用
刀、制药用具、
复位用工具、
材料选择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蔺道人的《仙》未载入正史,以秘方形式流
传,《苏沈良方》中的“神授散”与《仙》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王寿《外台秘要》 1. 大分类:内、外伤
2. 小分类:骨折、脱位、
内伤、金创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接骨丹”相同
宋元时期,骨伤科文献与外科集中一起 北宋:“大医局”——疮疡兼折疡科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 五世医家祖传
2. 集元以前大成,承蔺道人之学,发展整
复术
3. 首创脊柱手法——“悬吊复位法” 4.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推危氏言其
整复手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 椅背复位法(肩关节脱位)先进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 肘、腕、髋脱位的复位方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建立诊疗常规 改进固定方法 复杂骨折治疗原则 对整复手法贡献 麻药的应用
二药:草乌(麻醉) 生葱(解除)
《中医骨伤科课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 适当的运动。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和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饮食调理。
四肢麻木和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方法
四肢麻木和关节炎是常见的神经和关节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 拿和中药疗法。
针灸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缓解
针灸能够缓解骨伤科疾病引起的 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康 复过程。
舒缓肌肉紧张
针灸可以舒缓病患的肌肉紧张, 提高灵活性。
推拿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1
经络舒通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舒通经络,促进气血流动。
2
肌肉松弛
推拿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使患者更舒适。
中医骨伤科课件
中医骨伤科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骨折、关节疾病和运动损伤等。这个课件 将介绍中医骨伤科的基本概述和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中药和饮食调 理的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概述
1 传统与现代
探索中医骨伤科的传统背景 和现代发展。
2 基本理论
了解中医骨伤科的核心理论 和病因病机。
3 常见病症
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病症及其特点。
3
关节活动性
通过推拿,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灵活度。
中药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外敷药膏
使用草药制成的外敷药膏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伤口愈合。
中药煎剂
服用中药煎剂可以帮助调理 体内气血和促进康复。
草药熏蒸
利用草药的蒸汽进行熏蒸疗 法可以舒缓肌肉和缓解疼痛。
饮食调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营养均衡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推拿、针灸和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饮食调理。
四肢麻木和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方法
四肢麻木和关节炎是常见的神经和关节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 拿和中药疗法。
针灸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缓解
针灸能够缓解骨伤科疾病引起的 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康 复过程。
舒缓肌肉紧张
针灸可以舒缓病患的肌肉紧张, 提高灵活性。
推拿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1
经络舒通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舒通经络,促进气血流动。
2
肌肉松弛
推拿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使患者更舒适。
中医骨伤科课件
中医骨伤科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骨折、关节疾病和运动损伤等。这个课件 将介绍中医骨伤科的基本概述和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中药和饮食调 理的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概述
1 传统与现代
探索中医骨伤科的传统背景 和现代发展。
2 基本理论
了解中医骨伤科的核心理论 和病因病机。
3 常见病症
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病症及其特点。
3
关节活动性
通过推拿,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灵活度。
中药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外敷药膏
使用草药制成的外敷药膏可 以缓解症状和促进伤口愈合。
中药煎剂
服用中药煎剂可以帮助调理 体内气血和促进康复。
草药熏蒸
利用草药的蒸汽进行熏蒸疗 法可以舒缓肌肉和缓解疼痛。
饮食调理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应用
营养均衡
中医骨伤科课件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 冶炼术的发展 青铜器(殷墟遗址----刀、针、斧、矢等) “韩非子”:以刀刺骨。 疾手、疾肘、疾胫、疾骨等(甲骨卜辞) 活血化淤(桃红)等30种药(商代遗址) 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中医伤科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中医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元谋猿人---170万年前: 生活、劳动 北京猿人---60万年前 : 石器和骨器, 学会用火 河套入---20万年前:烘火取暖、烤炙食 物
中医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伤科手法及外用药物 烘火取暖、烤炙食物---热熨疗法 抚摸按压伤处----理筋按摩手法 树叶、草茎、矿石粉----外用药物
3学时 2学时 3学时 2学时 3学时 17学时 8学时 10学时 2学时 7学时 2学时
陈永强教授 裘敏蕾副教授 樊天佑副教授 樊天佑副教授 樊天佑副教授 陈永强教授 戴季萍副教授 吴文虎副教授 戴季萍副教授 陈永强教授 陈永强教授
中医伤科学
如何学好中医骨伤科: ANATOMY BIOLOGY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OF ORTHOPEDICS & TRAUMATOLOGY
中医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外科手术器械 “三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 下多箴石。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 旧石器晚期:骨针、骨锥等(山顶洞人,1.8万 年前)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石镰。 石镰----可以刺,切割。
“史记.扁鹊仓公传”:上有之时,医有 俞跗….。
中医伤科学
BIOLOGY «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 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 病之所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不明经络脏腑,开口动手便错” ------骨骼与经络之关系
中医骨伤科学培训课件
• 外因:“外损”泛指导致伤患发生的各种外在因素,包括外力作用,六淫邪气、饮食饥饱、虎狼 毒虫、疲极精力、金疤踒折等。在伤科疾病中,外因在疾病发生上起主导作用。
• 一、外因
• (一)外来暴力
• 凡跌仆闪挫、坠堕撞击、负重挤压、扭捩牵拉、金创火器、过度活动等原因引起的伤病,都与外 力作用有关,造成损伤的外力,一般可分为四类:
4、骨伤科兴盛
明清时代(公元1368年—1840年—1911年)中国古代骨伤科进入全盛时期。
5、骨伤科创新
中西医结合
先进西医诊疗技术、电子显微镜、活检、X、CT、核磁共振
专科学校
各类造影技术、关节镜、自体移植、异体移植、抗菌、输血、内固定
专科研究机关
1953年成立上海伤科研究院、洛阳正骨学院、成都体院骨伤科、1960创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上,篇不能作总为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第一章 发展简史
• 一、中医骨伤科学的慨念
•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组织伤病的科学(防治人体损伤的 学科)。
• 二、结合体育系卫生方向(体卫)的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情况:
•
第二章 病因病理
•
第一节 病因
• 病因指创伤发生的原因。伤病同其它疾病一样,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 伤病的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外因(损害机体的外界因素),它们是引起伤
病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内因:“正气”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的身理机能、防御能力和精神因素;
• ③各部骨折的性别、年龄分布:
• 骨折:95.7% 脱位:3.48% 韧带损伤:0.813% 男性:68.6%
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精选ppt
46
第二阶段:原始骨痂形成期(4-8 周)
内、外骨膜的成骨细胞 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
骨样组织
软骨组织
内骨痂、外骨痂
环状骨痂、腔内骨痂
膜内化骨
骨折愈合
软骨内化骨
膜内化骨过程短、愈合快 ,临床上应防止较大血肿
精选ppt
47
原始骨痂形成期示意图
精选ppt
48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 周)
骨小梁的排列不规则 应 力
规则
精选ppt
49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周)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致密,骨折 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形成骨性连接,这一 过程大约需要8~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 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 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最终骨折的痕迹从成 骨细胞大量产生,钙盐也逐渐在成骨细胞周围沉积下来,纤 维组织逐渐变为骨组织。此期相当于损伤三期辩证的后期,
精选ppt
6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共同发展的政策鼓舞下,中医 骨伤科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 坏死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治疗 拇(足+母)趾外翻及相关畸形”,山东文登整骨医院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范围多元组织毁损的研究” 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肝肾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
精选ppt
50
第三阶段:骨板形成塑型期(8-12周)
精选ppt
51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①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 局部无反常活动;(勿试) ③ X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无异常; ⑤ 去除外固定后,上肢向前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1、马王堆汉墓的医学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五十二 病方》和《帛画导引图》等,系战国 时代的文献, 保存了当时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包 括手术、练功及方药等。
2、《五十二病方》描述了“伤痉”的临床表现,这 是对创伤后严重并发症——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应 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这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 伤科的最早记载。
4、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 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以及伤损按早、 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分 前后脱臼两型,采用手牵足蹬法整复髋关节后脱位。
5、对骨伤科的进步有突出贡献的尚有南齐·龚庆宣 《刘涓子鬼遗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翼方》及唐·王焘《外台秘要》等。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记载用苏合香丸救治跌伤重症; 《夷坚志》记载了邢氏同种异体骨移植颌骨成功病例。宋 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
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 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 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
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 亨提倡养阴疗法。 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 柱屈曲型骨折,创制手术缝合“曲针”。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治疗脊柱骨折,创制麻醉药“草乌散”。 《回回药方》还吸收阿拉伯医学知识。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公元960~1368年)
宋朝“太医局”设立“疮肿兼折疡科”, 元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括“正骨科”和“金镞兼
疮肿科”。主要成就有: 宋代《欧希范五脏图》,描绘了内脏形态及解剖关系;宋慈
《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介绍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 太医局《圣济总录》,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骨伤医疗经验。 张杲《医说》,介绍了脚踏转轴及竹管的搓滚舒筋练功疗法。
4、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留下的“诊籍”记录了 两例完整伤科病案:一则是堕马致伤;一则是举重 致伤。
5、东汉《神农本草经》载入骨伤科药物近100种。
6、汉代著名外伤科医家华佗发明麻沸散,施行于 剖腹术、刮骨术,还创立五禽戏。
7、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 医学巨著,创立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 法,记载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创伤复苏术。
奴隶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代已有了人工酿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消毒 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消毒,这对治疗 创伤疾病很有意义。
商代冶炼技术有很大发展,“刀”已经作为骨伤科手术工 具了,并已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周代已有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医生分为“食医”、 “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 伤科医生,其职责是:“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 药、 杀之齐”。当时,损伤分为伤(皮肤损伤破裂)、 创(皮肤与肌肉损伤破裂)、折(骨骼折断)、断(皮、 肉、筋、骨完全断裂)四种不同类型,同时采用“瞻”、 “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这既是法医学起 源的记述,又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
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摸索出一些简易 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 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 生肌、敛疮等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 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
(1.8万年前-公元21世纪)
古代人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逐渐 产生导引法。新石器时代已产生外科手术器 械——砭镰(bian—石),并出现了外伤科名 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 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 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兴盛
(公元1368~1840年)
明初,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其中“接骨”、“金镞(zu)”两科 属骨伤科范畴。隆庆五年(1571年)改名为正骨科(又名正 体科)。
清朝太医院设九科,其中有“疮疡科”和“正骨科”。此期 主要成就有: 1、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用骨擦音诊查骨折的方法; 2、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
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总结按穴位受伤而施治的方药,其 “用药歌”广为流传。
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其“气血学说”、“平补 法”影响甚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
3、《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因、 病机、诊断、治疗等基础理论,奠定了中医理 论体系。
《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 脾主肌肉、心主血脉及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 理论,一直指导着骨伤科的临床实践。
《吕氏春秋·季春纪》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主张用练功疗法治疗足部 “痿躄”,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了 基础。
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960年)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 骨折,并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口腔内复 位法。
2、北魏太医署已有骨伤专科医师——折伤医。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
专著,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 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 清除异物、结扎血管止血、分层缝合等方面的论述, 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医骨伤科简史概述
骨伤概念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 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 骨”、“正骨”、“伤科”等。
中医骨伤的起源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在烘 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 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