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陶渊明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 感后,进一步有感情 地朗读全诗,达到当 堂背诵。
17
18
•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 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 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 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 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 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 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 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 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 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 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9
10
•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 劳动生活。
•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 生活情形?
•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 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 春末夏初。
•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11
•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 乐此不疲。 •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
•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 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 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 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20
• 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 为主。
21
ຫໍສະໝຸດ Baidu
22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 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 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 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 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 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 “镜头”供大家欣赏:
心充实而自由。 • 2.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
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 足。 •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 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 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 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
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4
•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 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 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 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 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 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 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 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 愉悦的心境。
7
8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 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 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 的内容和情感。
19
•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 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 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1
2
3
•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 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 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 赏诗作的方法。
•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 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 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吗? •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
真,逃离世俗。
12
•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 意何在?
•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 小人当道。
•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 诗人的辛勤。 •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 劳动的艰苦。
15
• (14)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 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 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 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 底如何感想。
•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 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 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 也达到了高潮。
•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14
• (13)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
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 1.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
13
•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 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 (11)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讨论。
•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 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 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 的喜爱。
• (12)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 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 园生活。
5
6
•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 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 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 孟嘉的女儿。
•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 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 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 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 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 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 感后,进一步有感情 地朗读全诗,达到当 堂背诵。
17
18
•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 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 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 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 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 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 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 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 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 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 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9
10
•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 劳动生活。
•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 生活情形?
•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 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 春末夏初。
•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11
•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 乐此不疲。 •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
•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 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 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 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20
• 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 为主。
21
ຫໍສະໝຸດ Baidu
22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 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 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 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 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 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 “镜头”供大家欣赏:
心充实而自由。 • 2.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
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 足。 •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 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 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 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
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4
•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 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 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 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 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
•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 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 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 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 愉悦的心境。
7
8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 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 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 的内容和情感。
19
•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 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 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1
2
3
•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 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 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 赏诗作的方法。
•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 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 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吗? •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
真,逃离世俗。
12
•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 意何在?
•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 小人当道。
•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 诗人的辛勤。 •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 劳动的艰苦。
15
• (14)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 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 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 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 底如何感想。
•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 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 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 也达到了高潮。
•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14
• (13)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
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 1.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
13
•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 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 (11)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讨论。
•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 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 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 的喜爱。
• (12)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 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 园生活。
5
6
•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 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 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 孟嘉的女儿。
•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 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 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 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 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 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