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理论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Marxism)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全人类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它创建于1840年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在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建的。
在实践中创建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从其创造者和后继者的知识出发,各个年龄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断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体系。
就阶级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科学理论,并且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组成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伟大科学思想创造的,这一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基础以及时代发展中的创新性延伸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条件推动下的历史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和动态性,指出根据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改革和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主张从实际中抽象,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延伸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揭示了帝国主义与工人革命的联系,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其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新的策略和战略。
最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总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实践基础和时代创新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原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其他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斯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社会背景: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工人极端困苦,知本家不断压榨工人,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
二、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资勘10级黎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哲学就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一般还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和社会的看法。
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上的一切哲学都按照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要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和抵制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
哲学除了要回答物质和精神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还要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是错误的。
所以,在哲学中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
⼏种唯物主义唯⼼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独⽴存在;⼈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五⾏”(⾦、⽊、⽔、⽕、⼟)或⽓(阴阳、元⽓、精⽓),古希腊⽤原⼦、⽔、⽕,古印度⽤“四⼤”(地、⽔、⽕、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上学唯物主义,以孤⽴、静⽌、⽚⾯的观点即形⽽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推动;认识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起过重要作⽤。
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的唯物主义,⼗七世纪和⼗⼋世纪盛⾏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机械⼒学原理来解释⼀切现象和过程,⽤孤⽴的、⽚⾯的观点观察世界,把⾃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辩证⽅法研究⾃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固有的对⽴统⼀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类社会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实践: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规律: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精选5篇)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复习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第一,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且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资本家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博立叶,罗伯特.欧文)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结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意识的本质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惩罚)。
②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形式利用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开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根本组成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根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理论经历的科学总结。
根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根底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道路的方法等等。
◎人类文明成果: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立·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列宁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1.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2.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成功的学说3.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科学性: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精选6篇)《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篇1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
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
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
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
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及其真髓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1期发布时间:2011-11-2 13:19:5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多方面的和非常深刻的。
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
要在有限的文字内阐述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具有相当的难度,难免挂一漏万。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中的主要文章为依据,遵循恩格斯《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著作的思路,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对这个问题做出初步概括。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
”①哲学世界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宜先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世界观。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卡尔•马克思》的词条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②。
列宁在另一个地方还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③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对欧洲近代,特别是18世纪末叶以来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当时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等展开决战中,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一切迷信和伪善行为,是唯一彻底的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具体态度是捍卫、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多次地指出:“一切离开这个基础(唯物主义——引者注)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
”④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这种立场。
尽管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是进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止在这个水平上,而是向前推进了这一哲学唯物主义,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价值的成果丰富了它。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姓名:张兴宝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作业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作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
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格斯的思想。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什么范文汇编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什么范文汇编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分析历史。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 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概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概论一、什么是马克思答:马克思主义是由恩格斯和马克思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马克思主义的的鲜明特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力求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四、实践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五、从实践出发理解生活本质答:从实践出发理解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六、论述题一:怎样看待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七、答:发展是指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理论;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我们要正确看待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客观、全面的角度看待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信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产物;人类的生产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界,忽视保护自然界将会制约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同时人类社会生产滞后将会阻碍自然环境保护,因为自然环境保护需要生产发展的经济资金共同存在;为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同样的,为了发展,保护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理念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八、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辩证唯物法答: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强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名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九、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答:1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常考: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可能考: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十、坚持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中的否定因素引起的自我否定;并不是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举例:蛋孵化成小鸡,就是蛋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就是自己推翻自己;如果蛋被人吃了,这也是一种否定是外力的否定,它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引起发展,所以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途径;没有辩证的否定就不会有事物的发展;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因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排斥一切的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而使得新旧事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否定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十一、论述题二:尊重客观规律性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联系生活和实际答: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的生活资料归根到底是自然界提供的;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包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二者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十四、论述题三:真理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没有真理的相对性,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意义:一,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论;二,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既然是统一的,因而就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应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作法;十五、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她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性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从而检验主观与客观的实际是否相符合;十六、论述题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11-115答: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二者关系: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意义: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十七、论述题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15-119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预支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3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前提,即上层建筑要变不适合为尽可能适合;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十八、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答: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是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十九、论述题六: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重性;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作用:1.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3.军事影响;军事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世界战略格局中军事力量的较量;4.政治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与人类利益相背的消极后果,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深化,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即“全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濒临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严峻挑战,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全球问题”;要解决“全球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发展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等;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二十、人名群众的概念以及人名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口中的绝大多数;常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十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关系;答: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十二、价值规律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积极影响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更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更易考: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二十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资本有机构成;答:剩余价值三点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的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 C:V;例如,某产业资本家以1000万元投入钢铁生产,其中用于炼钢炉、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方面的不变资本为 900万元,用于雇佣劳动力方面的可变资本为 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就是9:1二十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答: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基本矛盾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二、阶级矛盾:其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三、生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
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
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
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
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
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
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
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
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
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他着重地
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