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陶渊明《饮酒》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词析句,感受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3.结合背景,感悟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

他热爱读书,却不求甚解。

他乐于农事,却草盛苗稀。

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不戚贫贱、不慕荣利。

他住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很明显,他是谁呢?

明确: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近陶渊明,共饮一杯美酒。

二、检测

对于陶渊明,其实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你们对陶渊明到底了解了多少?

出示填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等

注: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非官方的;靖节意为恬淡自守、高风亮节。

三、解题

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饮酒》,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诗歌内容并没有涉及到酒的地方,为什么叫《饮酒》。

明确:看注释,《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四、整体感知

1.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默写这首诗,还不会背没关系,我读你们听。其他同学也请你们拿出本子一起默。

2. 修改错误,疏通诗歌大意。

3. 带着对诗歌大意的理解,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五、读悠然

1.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很整齐。但是这首诗如果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一点,还要读出什么感觉?用诗中的一个词表达这种感觉。

明确:悠然(板书)

2.那么,怎么能读出悠然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些方法。

五言诗的节奏:二二一;二一二

请同学斜线标出,提醒诵读时注意自然停顿,切忌机械

诵读的语调:回缓

对于这首诗的朗读,应回缓些,尤其作为韵脚的字更要回缓。

好,结合以上两点要求,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读一读,读出悠然的感觉。等会请同学来给我们展示。

展示、评价、指导。

齐读,读出悠然。

六、话悠然

1.通过刚刚的朗读,同学们认为哪几句诗最能表现陶渊明的悠然?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这几句诗极具画面感,请适当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心理描绘画面,表现陶渊明的悠然心境。

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展示评价。

出示教师描绘:

信步在门前的小径上,看到那隐逸在篱笆下的菊花又凌霜绽放了,我向来是喜爱秋菊之人,惹得我忍不住要去采下细细欣赏,正当我悠哉地采摘一朵花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便和远处的南山轻轻地打了个照面。

时至傍晚,南山云气缭绕,夕阳像酒醉了一般铺着漫天的红晕,渐渐地沉入了南山的云气里。陆陆续地,鸟儿也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地飞回山林中的家。如此美妙的画面,真让人的心儿也沉醉啊!

“信步”、“隐逸”、“细细欣赏”、“悠哉”、“不经意”、“轻轻”、“云气缭绕”、“酒醉”、“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沉醉”。有悠然之景,有悠然之情,还照应了“饮酒”。

特提菊花:知道菊有什么品格吗?菊秋天傲霜怒放、不与百花争妍,虽败而不轻易凋落,“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品格高洁。“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人也为品格超逸之人。

3.这几句诗中有一个字老师还要特提一下,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过“悠然见南山”和“悠然望南山”两个版本,你认为“见”和“望”用哪个字更好?

明确:“见”字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地一回头,哦,原米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而“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如果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做个区分,“望”就是“有我之境”,“见”就是“无我之境”,后者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物我两忘。

齐读四句,再次感受这份物我两忘的悠然。

七、悟悠然

1.陶渊明在诗的开头说他“结庐在人境”,那么他是如何在喧闹的“人境”中保持这份悠然的呢?

明确:心远地自偏。(板书:心远)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

这句诗后来衍生出很多说法,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道出隐的本质,陶渊明就一语道破天机,心远地自偏,关键是内心要清净,非常有哲理。

追问:那么,陶渊明的心到底是远离了什么,才觅得一份宁静和悠然?

出示资料: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闲适简朴、怡然自得的生活。《饮酒》大约写于他归隐田园20年。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陶渊明的心远是远离了官场的追名逐利、阿谀奉承,才觅得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悠然。有些人归隐但未必是真隐士,我们熟悉的王维一直是半官半隐,拿着高工资,享受着田园生活,弹琴品茶,顶多算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半个隐士。而真正的隐居生活是很清苦很简朴的,像陶渊明就是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要亲自参加田间的劳作,没有外物傍身,在亲近自然中获得了更多的生命体验,所以陶渊明的隐是真隐,陶渊明的悠然才是真悠然。至于那些纯粹为了附庸风雅而去隐居的人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2.现在回到老师最初问的问题,陶渊明说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陶渊明很肯定地说“此中有真意”,自己却说不出来,“欲辨已忘言”。

预设:我们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有些时候,我们明明想的是那样,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或者不知道如何详尽地表达,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叫言不达意,言不尽意,这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还有一种可能是,“忘言”不是说不出,而是不需要说。这里,老师用两首偈语来说明,其中一首曾经给咱们班的一位同学当过随笔的评语。前几天批寒假随笔的时候,正好又看到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

这两首偈语还有一个小故事,惠能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初五祖想要传位之时,让弟子作偈看看他们的悟性,神秀在墙上先写,惠能虽不识字,听人读后,也托人写了偈语,高下自见分晓。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尘埃,又怎会需要拂拭。有即是无,这是真正的放下了,忘记了。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大概也不需要去说了。这是忘。(板书)

如果说非要知道真意是什么的话,那就自己用心去悟吧!画心,真意(板书)

八、陶诗风味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

齐读评价。

平淡自然中极富韵味,让我们再次齐读,感受这种艺术风味。

九、板书设计

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