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概念(一)
精气学说的概念(一)精气学说的概念简介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精气学说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精、气的运行和调节密切相关。
精气的概念•精:精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它包括了身体的营养物质、细胞和组织等。
精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气是指人体内的功能活动,它包括了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功能活动。
•精与气:精和气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精气的运行与调节•精气的生成:精气的生成主要来自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肺的呼吸作用。
消化系统将食物转化为精,而呼吸系统将空气中的气转化为精气。
•精气的运行:精气通过经络系统在人体内运行,它沿着经络的路径分布,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精气的调节:精气的运行和调节主要依赖于脑、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发挥。
这些脏腑通过精、气的生成、运行和贮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精气的平衡。
精气与疾病•精气的不足:当精气不足时,人体的各个脏腑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衡,易发生疾病。
•精气的盛衰:精气的盛衰与人体的年龄、体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的增长、体力的消耗、情绪的波动等都会导致精气的消耗和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精气的调理:中医通过调节饮食、作息、运动、药物等方法,来调理精气的盛衰,保持人体的功能平衡和健康状态。
总结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精和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精气的运行与调节是维持人体功能平衡和健康的关键,因此,通过调理和平衡精气的盛衰,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管子精气学说
管子精气学说引言管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包括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管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家、医学家以及哲学家们产生了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什么是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管子发展起来的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它主要是以”精”和”气”为核心概念。
在精气学说中,“精”代表物质的本质和能量的集中,而”气”则代表物质流动的力量和运动的能量。
按照精气学说,宇宙万物都是由精和气构成的。
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着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生成。
精和气相互转化,形成了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有在精和气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中,宇宙才能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
精与气的关系在精气学说中,精和气是密不可分的。
精是物质的本质和能量的集中,而气是物质流动的力量和运动的能量。
精和气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具体来说,精和气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1.精是气的基础:精是气的基础,没有精就没有气的产生和存在。
精的集中和积累是气流动和流转的前提和条件。
2.气是精的载体:气是精的载体,它能够传递精的能量和力量。
只有通过气的流动和运动,精才能够在宇宙中发挥作用。
3.精和气相互转化:精和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当精集中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气的流动和运动;而气的流动和运动也会促进精的集中和积累。
精气学说的应用精气学说不仅仅局限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还可以应用于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
根据精气学说,人体也是由精和气构成的,精和气的流动和运动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命活动。
具体来说,精气学说在医学、养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1.医学:根据精气学说,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的精气失衡和不调。
通过调节精气的流动和运动,可以恢复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2.养生:在养生方面,精气学说强调个体的精气的养护和调养。
只有通过调节和保持个体的精气平衡,才能够延年益寿,保持健康和活力。
总结精气学说是管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精”和”气”为核心概念,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规律,以及精气对人的健康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我国古代哲学理论。 精气学说认为 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 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 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 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运动观)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中 介说)
•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本原的 物质。 •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 很强有力的精微物质。 • 神: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表现为生命活 动的外在表象。亦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周易》中关于万物生成的根源
• 《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精气的升降出入,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精气的运动,促进了生命体的生长、发育; 精气的衰退,引起了生命体的衰老; 精气运动停滞,导致了生命活动的终结。
(二)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界的整体 性和联系性
各组织器官在物质组成上的同一性, 以及无形之精气贯通其间的中介感应, 使得各组成部分密切相关,功能活动协 调平衡,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杨勇
中医系(5教303室)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注意:这三种学说能解释大部分中医内容, 但不是全部。有其适应范围,超过此范围 就为不合临床实际的强解,学医者切忌!
精 气 学 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我国古代哲学理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本原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的, 宇宙万物的生成皆是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宇宙万 物共同构成的质料元素。 自然界之清阳之气上升为天 宇宙
精气学说
汪绮石《理虚元鉴》:“以先天生成之体质
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 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治 之原不相离。”
(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三)阐释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
《景岳全书》:“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 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气是运动不息的,取决于气自身内在的矛盾,取决 于阴阳的对立统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气的运动:气机。包括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
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成、变化、壮 盛、衰败等变化过程,都取决于气化。
精 气 学 说
( 气 一 元 论 )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
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 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 种古代哲学理论。
精气学说核心思想
1.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王充《论衡》: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形体与道德精神的
唯一本原。“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四)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灵枢.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藏,则知所病矣”。 “四诊合参” 治疗:1.注重整体的功能性调整;2.以调气为基本治疗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调其气,使其平也”。
2.无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 体之间的无形的极其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
人体生命的体现。
《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后被发展为“气一元论”,是对中医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源于“水地说'。
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源于“云气说”。
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氳和合而化生万物。
精气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以弥散面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因细微而分散,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无形”。
另一种是以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存在,由细小分散的气,凝集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形与气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如《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精气的运动变化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气化”和“ 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
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
精气学说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擅变为精为万物之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筋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
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元”({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内经》亦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
精 气 学 说 的气,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 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精气自身运动变化,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 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 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 生物不休".气是运动不息的,取决于气自身内在的矛盾,取决于阴 阳的对立统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气的运动:气机.包括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是 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 状态下进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冲气即阴阳和谐之气.《淮南子.泰族训》:"阴阳和则万物 生矣".
精 气 学 说
( 气 一 论 ) 元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是研究精气 规律,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理论核心思想: 理论核心思想:
1.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 精气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本原 2.无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 无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 无形的极其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 无形的极其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 气的存在形式 3.由于精气的联结和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天 由于精气的联结和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 由于精气的联结和中介作用 地一体的整体. 地一体的整体. 整体 4.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有精气构成. 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 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有精气构成. 5.精气(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五 精气( 阴阳二气 精气 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 行之气的运动变化 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的运动变化, 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失来自精气的聚散。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精气学说应用到医学中,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精者,万物之精粹,《管子·内业》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指一切无形的或有形的物质。
因气极其细微而分散,肉眼难以见及,故古人谓之无形。
气又可以凝聚的状态存在,细小分散的气又可以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看的见的实体。
精气学说被引入医学领域后,就有了《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精气学说认为天地和自然界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万物的生成是由于精气的聚合,万物的消亡是由于精气的离散。
虽然万物的生长和消亡在于精气的聚散,但作为物质元素的精气是永恒存在的,其运动变化也是永恒的。
原始的混沌精气演化为性质相反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进一步以不同的形式和组合、演化为更多的物质,以至无穷。
(二)气化理论精气的聚散构成“气化”。
它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也是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气化是指精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气聚生成万物,同时又推动和激发万物的运动变化。
故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运动变化。
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式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保持机体的内部有序稳定和维持机体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人同样也是禀受了精气,构成了人体的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等人体的基本物质。
《灵枢·经脉》篇称“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3
精气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和来源,精气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前者主要指生殖之精,后者则指水谷精微 和呼吸之气。
精气的性质
精气的无形性
精气是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通过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来体现。
精气的活力性
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能
精气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部 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精气与中医的关系
02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依靠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 脏腑的功能状态。
脏腑功能失调与精气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精气生成、运行和分布的异常,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调理脏腑功能是维护精气的重要手段。
全身各处,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精气的运行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
02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精
气的运行也与之密切相关。
精气的运行受情绪影响
03
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影响精气的运
行。
精气的分布与功能
精气分布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精气则是维持这些功能正常 发挥的物质基础。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精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 过经络的调节,精气得以输布全身, 发挥其滋养和调节作用。
经络不通与精气失调
经络不通会导致精气运行受阻,引发 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调节经络,以调动 机体内在平衡,恢复精气的正常运行。
精气与气血
精气阴阳学说新
0 0
水
金 +
+ 木
++ 火
土 ++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确立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系统结构理论)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天地、时空、自然、人体 •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结构系统。
天人一体
五脏一体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方气 化 色味 季
中 濕 化 黃 甘 季 土脾 胃 口 肉 思
西 燥 收 白 辛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北 寒 藏 黑 鹹 冬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表
目
筋
推演络绎法
耳
胆
骨 膀胱 肾
肝
(木)
舌 脉 心 小肠
(水)
(火)
肺 大肠 (金) 皮 鼻
脾 (土) 胃
肉 口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1、五行生克制化
2、五行生克异常: (1)相生关系的异常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异常 “相乘” 1)含义: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
行的过度制约。又称“倍克”。 2)次序: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
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乘
“相侮” 1)含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生,又相克,以 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变 化与发展的关系。
(1)相生
1) 含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 次序:
3) 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1)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
《内经笔记之“精气学说”》
《内经笔记之“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核心内容。
“精气学说”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气”是万物的本源。
对宇宙万物有根源的探索,是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国初期,《老子》提出了“道”的学说,并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于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
《中国哲学史》中说:在《老子》“道”的内涵中,一方面提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真”,指的是带有物质属性的实体。
而另一方面所说的“道”,又是一种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虽说其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细微的实务存在,但这只不过是形容“道”的恍惚幽深情况而已(《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以上关于“道”的内涵,虽然在《老子》书中说得含糊不清,陷于精神与物质没有明确区分的混沌状态,带有自我矛盾的两重性,从而为道家学派向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奠定了分化的基础。
现存《管子》书中《心术》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而庄周一派则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主观唯心论。
道家学派的分化,是封建制形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分化在哲学上的表现!稷下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就是稷下学派的宋钘、尹文学派所倡导的,它说:“凡物之精,比(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民)气。
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萃(卒)乎如在屺(已)。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为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一声,而可迎以意(音)”(《管子-内业》)。
《中国哲学史》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万物。
五谷、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怀藏于胸中就能为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 气
6.一切可感知的现象或状态。
张载《正蒙.乾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气也。”孟子“浩然之气”、宋代理学“气象”、民气、士气、勇 气、骨气、正气、和气、傲气、霸气、娇气等。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 气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 一 )
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形而上:“道”;形而下:精气只是“道
精 气 学 说
( 气 一 元 论 )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 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理论核心思想:
1.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无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 无形的极其细微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 3.由于精气的联结和中介作用,宇宙构成了一个万物相通、天 地一体的整体。 4.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也有精气构成。 5.精气(气)自身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二气与五 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和”。冲气即阴阳和谐之气。《淮南子.泰族训》:“阴阳和则万物
生矣”。
《春秋繁露》认为阴阳中和是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运行的最佳状态和法则。
《管子》认为“天地精气有五”,即将精气化分为五行之气。《国语.郑
精 气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 三 )
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木火土金水是一气运动变化而成 的,也是阴阳之气的表现。
生物不休”。气是运动不息的,取决于气自身内在的矛盾,取决于阴 阳的对立统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气的运动:气机。包括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是
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必须在“和”的 状态下进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质料 或元素。两汉元气说提出,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元者,始 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王充《论衡》 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气为万物之本原, 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形体与道德精神的唯一 本原,其上没有“道”或“太易”等,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 的最高范畴,并以气来构建哲学思想体系。后世称为“元气一元论” 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精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明代哲学家王 廷相:“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气也;无 形,元气也”(《慎言.道体篇》)。张岱年:“气是未成形质之有, 而为形质所由成者”。
2.气本一气,人身诸气皆一身之气之划分。
3.气分阴阳,升降交感,和畅有序。 4.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精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活动表现,包括代表人体生长壮老 已、脏腑气血运动变化的现象。《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
精 气 学 说 的 主 要 内 容 ( 二 )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
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精气自身运动变化,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升降交感, 氤氲交错而化生万物。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
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
《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精气概念的基本内涵(二)
4.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物质媒介,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 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载体。
《易传.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 燥……”;《吕氏春秋.召类》:“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 应。” 事物之间感应的形式: ①同气相感:性质相同事物间的相互感应。“同气相求” ②异气相感。 《庄子.天下》:“天地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 日月相应也”。 5.是人体生命的体现。 《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四、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四诊合参”和辨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灵枢.本
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治疗:①注重整体的功能性调整;②以调气为基本治 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调其气,使其平也”。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
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三、阐释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举痛论》:“余知 百病生于气也”;《景岳全书》:“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 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 本所在之处也。”;
宝,惟精、气、神。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气之本, 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汪绮石《理虚元鉴》:“以先天生成之体质 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精气神 养生家谓之三宝,治之原不相离。”;《养生三要.存神》:“聚精在于养 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 消。”
2.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灵明神气,以及这种灵明神气所具有的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
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神无营于众物。”“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素问.
针解》)。
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类证治裁》:“一身所
气化的表现形式:气化形、形化气、形化形、气化气。《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喻嘉言《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一、构建中医精气神理论
(一)中医学精的概念 精: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 (二)中医学的气理论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的极精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气充形,形寓 气”,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 生命信息的载体。 1.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
冲气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万物之中寓含阴阳,阴阳之中又各有对
立的两个方面,因而推动着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
二、气化 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成、变化、壮盛、衰 败等变化过程,都取决于气化。
气化是一种自然过程,有两种类型:①化:张载《正蒙.神化》:“气有 阴阳,推行有渐为化”。量变。②变:张载《正蒙.神化》:“化而裁之谓之 变,以著显微也”。质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 变”。
2.是宇宙的本原或本体,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质料 或元素。
《吕氏春秋.尽数》:“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 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 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藑明。”
3.为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分阴阳二 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升降交感,氤氲和合,五行之气运 动搀和,产生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变化。
精气概念的基本内涵(一)
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概念的基本同一,精气一般泛指气而言。 《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1.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虽无形但是 物质的实在)。
精 气
《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 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淮南子》:“精气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