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

合集下载

昆明一名楼,上有中国最长的对联,字字体现文人骨气,名扬海内外

昆明一名楼,上有中国最长的对联,字字体现文人骨气,名扬海内外

昆明一名楼,上有中国最长的对联,字字体现文人骨气,名扬海内外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景区对联,比如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北京潭柘寺的“大肚联”,黄埔军校的大门上的“升官发财请往他出,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些景区对联都是名震海内外。

在所有的景区对联里,有一副对联最特别,因为它特别长,而且写得极好,历来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声名远扬。

这副天下第一长联就是昆明大观楼上的那副对联。

大观楼长联一共是180字,上联90下联90。

其实,真要说最长的对联,还有比大观楼更长的,比如潘炳烈在黄鹤楼上题的一联有350字,张之洞的“屈原庙湘妃祠联”有408字,更长的是清代才子钟耘舫在重庆江津临江城楼上题的一联,有1612字,是现存的字数最多的对联。

但是,这些字数更多的对联,都没有昆明大观楼的这副受到的赞誉高。

虽然有三四百字甚至一千六百字的对联在,但偏偏是大观楼这副180字的对联获得了“天下第一长联”的赞美。

原因很简单——虽然它字数不是最多的,但在所有长联里,它是写得最好的。

这副对联,我把它摘抄一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呢?上联就是在写滇池的景色,空阔无边。

“看”后面那几句,写的是滇池周围几座山的气势。

滇池周围有四座山,东边是金马山,西边是碧鸡山,北边是蛇山,南边是鹤山。

这四座山都是以动物的名字命名,作者就把这几座山和这几个动物联系起来,赞美一番,很有想象力。

上联的后面两句,就是说大家都应该登上大观楼,来看看这里的各种美景,不要辜负了它们。

云南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

云南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

云南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赏析雲智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异,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纬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川,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卷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燕,一枕清霜。

这是清代的孙髯(1685年生人,卒于1774年)作的,原籍是陕西三原人氏,由于其父一直在云南作武官,因此从小随父亲在任上,传说他从一出生就是个大胡子,因此叫孙髯,取字“髯翁”。

历史上的孙髯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可以说是无书不读,懂的知识非常广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问家。

相传一班骚客文人来到大观楼吟诗弄文,酒至半酣,就胡乱吹嘘说云南没有人才,乱通通的一概而就。

就在这个时候,从这里经过的孙髯翁听到了这些无行文人的话语,就上前问道:”你们怎么知道云南人不会写诗填词?”这些无形的文人就讥笑说:“可否请先生一试如何?”于是,孙髯翁就走上前去,略加思索,运笔一挥而就这天下第一长联,也就是我今天所说的大观楼长联。

书毕,一众文人大吃一惊,试问在座的哪位能够一会儿就这么一副上下对称的长联,上篇90字,下篇90字,这分明是极其难对的一手长联啊?于是众人皆惊叹,真有个地缝都能钻进去,没想到在昆明这个地方还有如此学问深厚的人才,不仅都啧啧称赞佩服。

相传孙髯翁以前参加过进士考试,一想到进门的时候要进行搜身,就感觉到莫大的人格屈辱,从此后再也不进考场考取功名,专心致力与学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诗词歌赋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所以能够一挥而就今天的长联,是与他的常年学习分不开的。

上联九十字写的是大观楼的四外景致,下联说的是云南的历史沧桑,有情有景,有诗有事,诗情画意尽在笔底下活生生的跳耀着走来,不禁让人望诗生感。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篇一: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大观楼位于风景秀丽的昆明西南郊滇池畔,建于康熙二十九年。

大观楼四周视野开阔,滇池烟波浩渺,从西山俯瞰,大观楼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可谓洋洋大观,故取名大观楼。

大观楼自建成后便成了省城第一名胜,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

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寒士孙髯翁超凡脱俗,所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堪称一绝,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幼时随父入滇,天资聪颖,年轻时参加童试,因不愿受其搜身之辱,便愤然离去,从此不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为布衣。

髯翁博学多识,却贫困潦倒一生,晚年只能靠卖卜为生。

他所作的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共180字,就字数而言,并不是最长者,但就思想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论,大观楼长联古今第一的美誉实至名归。

关于此联的艺术成就,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但就文化内涵而言,前人涉及较少,所以本文试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长联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大观楼长联的语言特色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一般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为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意在挖苦袁世凯,虽然上下联字数不等,却很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也被接受和广泛传诵。

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要求上下联平仄要对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是要求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四是要求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

髯翁所作的大观楼长联立意高远,气势磅礴,除了具备对联的根本要素之外,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值得玩味。

〔一〕长联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长联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气势如虹,意境深远,为长联增色不少。

昆明大观楼长联内容欣赏

昆明大观楼长联内容欣赏

昆明大观楼长联内容欣赏1. 大观楼简介昆明大观楼,听名字就觉得很气派吧?这座楼不光是昆明的一大地标,更是风景如画的地方。

站在楼上,你可以俯瞰滇池的美景,远眺群山环绕,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说到这,真想带着朋友一起去看看,吹吹风,聊聊天,简直太惬意了!1.1 长联的魅力大观楼最有名的,莫过于它那副千古流传的对联了。

你要知道,这长联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里面蕴含了多少文化和智慧啊!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真是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

这对联就像是大观楼的灵魂,既有气势又很贴地,绝对是游昆明的“必看项目”之一。

1.2 对联的内容这对联的内容啊,可以说是长得让人眼花缭乱。

上下联的对仗工整,内容丰富,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研究”一下。

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故事,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豪情壮志。

真是让人想要多读几遍,回味无穷。

2. 文化底蕴说到文化,这个地方可真是宝藏!大观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古人常常在这里吟诗作对,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每当夕阳西下,微风拂面,坐在楼上,听着旁边的游人吟诵,心里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1 诗词与对联在大观楼,诗词和对联就像是老朋友,互相陪伴,互相辉映。

那种意境,简直让人陶醉。

想象一下,古代文人聚在一起,或喝酒,或吟诗,真是个热闹的场面。

而今,站在这里,虽然少了古人的身影,但那份气氛依然在,让人忍不住想要参与其中。

2.2 游玩体验来昆明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这里。

大观楼周围的环境也很不错,春天的时候,花开满地,简直是“人间仙境”。

我每次去都想拍一大堆照片,发朋友圈,让小伙伴们都羡慕一下。

还有那里的小吃,别提多好吃了,边看风景边吃美食,简直是享受!3. 对联的意义再聊聊这副对联的意义,简直是深刻得让人想要多思考一下。

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大观楼长联赏析

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大观楼】:出昆明城西南三公里的滇池之滨,本为草海湖滩,在明末还是一片野景。

徐霞客在其《游太华山记》中描述这里景致时写道: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明代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曾在此建花圃。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湖北僧人乾印来此建莲花寺,其讲《妙法莲花经》,听者常千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王继文对此处风光大加赞赏,遂命建三层方楼一座,登楼远眺,极目所及,海阔天空,烟波浩淼,湖光山色,真可谓洋洋大观,故取名大观楼。

同时建成楼阁一群,有华严阁、涌月亭、催耕馆、观稼堂等。

此地远浦遥岑,风帆烟树,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此渐成游览胜地,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并写下许多联额、名作。

其中清代著名诗人孙髯翁所撰长联,共一百八十子,内容深刻,对仗工整,传颂海内,脍炙人口,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

咸丰七年(1857),清军镇压回民起义是,大观楼被焚毁。

同治五年(1866)重建,历时三年建成,此即现今所见的大观楼及附属的建筑群。

民国五年(1916),大观楼辟为公园。

解放后又经多次修建,并加大扩充,现已成为大型旅游区。

至今大观楼三楼悬有郭沫若1961年登大观楼诗句:“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掾,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现在所挂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长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读懂《大观楼长联》:滇池美景如仙境,英雄历史如烟云!

读懂《大观楼长联》:滇池美景如仙境,英雄历史如烟云!

读懂《大观楼长联》:滇池美景如仙境,英雄历史如烟云!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长联》。

在滇池边,湛蓝的湖水如练铺展,一望无际。

大观楼长联,乃是孙髯翁于乾隆年间登上昆明大观楼所作的诗联。

上联娓娓道来滇池的辽阔景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作者放下衣帽,畅游湖畔。

仰望东方,金马山上神骏奔腾,眺望西边,碧鸡山上灵仪翱翔,北面蛇山蜿蜒起伏,南方鹤山洁白高飞。

豁然开朗的滇池景致,仿佛仙境般展现,令人陶醉其中。

壮观的景象唤起了高人雅士的诗兴,他们何妨选在这优胜的地点登临观赏。

螺蛳般的小岛和蟹似的沙洲,仿佛嵌在垂柳如风鬟、薄雾如雾鬓间,湖中的翠羽与丹霞交相辉映,映衬着九夏的芙蓉和三春的杨柳,这一幅幅美景让人心驰神往。

下联揭示了历史沧桑,数千年的故事如流水般注入心头。

饮酒时,人们心怀感慨,为那无数英雄豪杰表示敬意,然而现在,那些英雄辉煌的事迹又在何处?想象着,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印度的水路,于滇池练兵修船;唐中宗打击吐蕃,建立铁柱纪念伟业;宋太祖手持玉斧,描绘版图,将西南划为边境之外;元世祖率军跨越革囊及筏子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这些英雄丰功伟绩,真是付出了移山倾海的心血啊!但世事变幻,朝代兴衰,犹如瞬息之间的雨霭,转瞬即逝。

那纪功的碑文残缺不全,仿佛凋零的古碑断碎在夕阳的余辉中。

最后,只剩下孤寂的钟声,湖上淡淡的渔火,高空孤独的雁阵,以及寒霜覆盖的大地。

历史的传奇,如今不过是苍茫一片。

《大观楼长联》带我踏上了一段奇幻之旅。

诗人的笔墨,将滇池辽阔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湖光山色、螺洲蟹屿,一幅幅美丽画卷在眼前展开。

而历史的碎片也浮现于诗联之间,让我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沧桑。

这些文字流淌着作者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让我不禁陶醉其中。

读完《大观楼长联》,我仿佛走过了一段时间隧道,似乎亲历了滇池的壮美和历史的风云,心灵得到了一次美妙的洗礼。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长联——昆明⼤观楼长联⼤观楼长联⼤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

评价⼤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长联”。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被誉为“海内第⼀长联”、“古今第⼀长联”、“天下第⼀长联”等。

长联挂在“五百⾥滇池”岸边的⼤观楼前两百多年,滇池⼤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名楼之⼀。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这副长联(原⽂⽤繁体字书写,⽆标点符号)多⾄⼀百⼋⼗字,对仗⼯整。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好河⼭及农民的⾟勤耕耘。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

孙髯翁的长联⼤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诗⼈有感⽽发;在写景的同时触景⽣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60年代陈毅副总理读⼤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联想⼈类五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穷死⾮不幸,迄今长联是预⾔。

”可见新中国的领导⼈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的,也是很正确。

对联上联五百⾥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蜿蜒,南翔缟素。

⾼⼈韵⼠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丹霞,莫辜负:四围⾹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斧,元跨⾰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杵疏钟,半江渔⽕,两⾏秋雁,⼀枕清霜。

作者孙髯(1685(⼄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于清康熙⼆⼗四年⼄丑岁(1685)。

因其⽗在云南任武官,随⽗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观楼题楹⼀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长联、海内长联第⼀佳作,被后⼈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的举措有辱斯⽂,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

欣赏昆明大观楼长联

欣赏昆明大观楼长联

欣赏昆明大观楼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名满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今大观楼上悬挂赵藩所书长联乃至网上流传的大观楼长联,广为人知。

但在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戴公式孙《昆明县志》中记载的大观楼长联,却有多处字句与今天所见长联不同。

戴公式孙(1796-1857年),字袭孟,别号筠帆,又号云帆,云南昆明人。

肄业五华书院,博学工诗,与池生春、李于阳、戴淳、杨国翰并称“五华五子”。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任云南乡试考官,戴中举,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历官吏部、户部给事中,浙江、贵州等道监察御史。

著有《昆明县志》《谏垣焚余草》《知非续录》《味雪斋诗文钞》等。

戴公式孙用5年时间撰写的《昆明县志》,在成书60年后才正式付印。

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字髯翁,被后人尊为联圣。

据说他生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髯”,字髯翁,终老并埋骨于弥勒,是云南历史文化名人。

《昆明县志》有:“孙髯,字髯翁,博学多识,诗、古文、词皆豪宕有奇气。

尝作小印曰:‘万树梅花一布衣’。

晚年寓螺峰之咒蛟台,更号‘蛟台老人’,卜易为活”。

《昆明县志》所收大观楼长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衮衮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仅珠帘画栋,剩吟将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荒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熟悉大观楼长联的人不难发现,其中的“晴莎”“衮衮”“仅珠帘画栋”“剩吟将暮雨朝云”“荒烟”等字句,在今天通行的版本中为“晴沙”“滚滚”“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苍烟”,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上联写实,摹景状物,视野开阔,由水及山,粗中有细,多维度地展现滇池之美,令人神往。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1. 哇塞,昆明大观楼长联那可真是太了不起了!就像一幅超级长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你看那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多有气势啊!这不就好比你站在海边,看着那汹涌澎湃的海浪向你扑来嘛!是不是特别震撼?
2. 嘿,大观楼长联里的文字简直绝了!“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哇,那种洒脱和畅快,就像你在一个超级大的草原上尽情奔跑一样!你能想象到那种感觉吗?
3. 哎呀呀,长联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啊!“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简直就是把周围的景色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面前呀!这不就像你在看一部超级精彩的风景大片嘛!
4. 哇哦,想想那“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得是多么美的场景呀!不就跟你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花园一样嘛!你难道不想去感受感受?
5. 昆明大观楼长联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呀,就像我们不能错过生活中的小确幸一样!对吧?
6. 哇,那“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是不是感觉历史的长河在你眼前流淌啊!就如同你在看一部讲述千年故事的纪录片一样!你说神奇不神奇?
7. 嘿呀,“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这是多么有感慨的一句话呀!就好像你在思考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都去哪儿了一样!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
8. 昆明大观楼长联真的是瑰宝啊!“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一连串的历史典故,就像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一样!是不是很厉害?
9. 哇塞,“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这得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呀!就像我们为了实现梦想而拼命奋斗一样!你难道没有共鸣吗?
10. 昆明大观楼长联绝对值得你细细品味!它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等着你去挖掘其中的奇妙之处!我觉得这长联真的是太牛了!。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
昆明滇池大观楼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畔的一座古老建筑,也是昆明市的地标之一。

下面是一篇关于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联:昆明滇池大观楼映霞,山水交融秀美如画。

第二联:湖光山色真醉人,花香草绿迷人心。

第三联:丰收季节清风劲吹,绣球花开迎来春。

第四联:鸟语花香人悠闲,游客赞叹无尽欢。

第一联描述了滇池大观楼的壮丽景色,它倚山傍水,映衬着美丽的霞光,使整个滇池的山水景观更加绮丽如画。

滇池大观楼是一个观景台,游客可以站在上面远眺滇池的美景。

第二联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滇池大观楼所在地的美景之处。

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陶醉。

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滇池湖光,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景,使游客心旷神怡。

而且这里还有花香草绿,各种植物繁茂,营造出一个迷人的环境。

第三联将滇池大观楼与季节联系起来。

在丰收的季节里,清风吹拂滇池大观楼,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而滇池大观楼周边的绣球花绽放,更是美丽的象征,也预示着迎来了春天的到来。

第四联则表达了滇池大观楼作为旅游景点所带来的欢乐和轻松。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悠然宁静。

游客们赞叹不已,无尽的欢乐和快乐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总的来说,这篇长联通过诗意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滇池大观楼的壮丽景色、迷人的花香和清风、以及带来欢乐和轻松的旅游体验。

这样的长联可以用于宣传滇池大观楼,吸引更多游客的参观和探索。

《孙髯大观楼长联①》注释、翻译、赏析

《孙髯大观楼长联①》注释、翻译、赏析

《孙髯大观楼长联①》注释、翻译、赏析孙髯名句: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导读】孙髯(约1711—1773),字髯翁,号颐庵,原籍陕西三原,后随父迁居昆明。

布衣。

清代诗人。

年轻时参加童试,考官下令搜查考生“夹带”。

孙怒曰:“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便“掉头去,从此不复与考”。

著有《金沙诗草》、《永言堂文集》等,但大部散佚。

其作品以本联最负盛名。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生,诗人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

他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做是“苍烟落照”里的“断碣残碑”。

在当时来讲,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具有“犯上”的嫌疑,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

由于髯翁长联已广为流传,深得人心,他们又不敢公然撤销这副著名的长联,于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仿照孙髯翁的格式,另外又写了两副大观楼长联出来,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替代原有的长联,为封建统治者所用。

但改来改去,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不少笑话,反而扩大了髯翁长联的影响。

现在昆明大观楼前所挂的长联,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后,命云南近代白族书法家赵藩以工笔楷书书写,刊刻后制成的。

【原诗】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②,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③,西翥灵仪④,北走蜿蜒⑤,南翔缟素⑥。

高人韵士⑦,何妨选胜登临⑧。

趁蟹屿螺洲⑨,梳裹就风鬟雾鬓⑩,更天苇地○1,点缀些翠羽丹霞○12,莫孤负○13:四围香稻,万顷晴沙○14,九夏芙蓉○15,三春杨柳○16。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17,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18,唐标铁柱○19,宋挥玉斧○20,元跨革囊○21。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2,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23,只赢得:几杵疏钟○24,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25。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摘要:一、引言二、大观楼长联概述1.背景介绍2.联句作者及创作时间三、长联内容解读1.上联解读a.描绘景色b.表达历史感慨c.寓意人生哲理2.下联解读a.描绘景色b.表达历史感慨c.寓意人生哲理四、大观楼长联的艺术价值1.文学价值2.历史价值3.哲学价值五、结论正文:【引言】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云南大观楼长联,领略其魅力所在。

【大观楼长联概述】大观楼长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大观公园内,为清朝诗人孙髯翁所作。

这副长联创作于公元1789年,全长180字,分为上、下两联,是我国对联史上最长的一副。

长联以滇池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光和历史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联内容解读】首先,我们来解读上联。

上联“滇池水阔千顷,滇南古渡”,描绘了滇池的壮丽景色。

作者通过“水阔千顷”展现了滇池的宽广,而“滇南古渡”则传达了这里历史悠久的一面。

接着,作者运用“南宋名城,元朝世族”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这里,南宋名城指的是昆明,元朝世族则是指当时的统治者。

在这里,作者不仅感慨于时光的流转,还暗示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最后,作者以“铁马金戈,巷战烽烟”寓意人生哲理,传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再来解读下联。

下联“五百里滇池,沧桑世事”,再次强调了滇池的广阔和悠久历史。

紧接着,“东汉名士,唐朝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景仰。

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身份认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下联的后半部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寓意着人生百态。

作者通过对葵花的描绘,传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同时,这句话还暗示了人生如梦,万事皆为过眼云烟的意境。

【大观楼长联的艺术价值】大观楼长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文学角度看,这副长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堪称佳作。

孙髯翁及大观楼长联赏析

孙髯翁及大观楼长联赏析

孙髯翁及大观楼长联赏析孙髯翁及大观楼长联赏析孙髯翁塑像人物简介孙髯(1685—1774),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

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

孙髯祖籍是陕西三原,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

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

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

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

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

孙髯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

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孙髯更忧国忧民,但登大观楼,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海内第一长联”。

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

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孙联一出,震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

孙髯晚年贫困落魄,寄居昆明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后投靠子女,终老云南红河州弥勒。

今弥勒还有孙髯墓,在弥勒城西,墓碑上的题书是:“滇南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

孙髯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又修过云南县志,全都流失无存。

幸而《滇南诗略》收有孙髯诗20首,近代又发现《孙髯翁诗残钞本》,还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都是研究孙髯的重要资料。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是昆明著名的旅游景
点之一。

长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色,通常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的门楣上。

云南大观楼的长联是对楼堂的描述和赞美,展现了云南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

云南大观楼长联的第一副对联是:“成就非凡之盛事引领多彩之客域”,这句
对联通过描述大观楼的建筑壮丽和吸引游客的能力,展现了云南的辉煌成就和多元文化。

第二副对联是:“春来秋往见繁华乐享人事富精彩”,这句对联强调了大观楼
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角色,通过春秋的更迭,见证了云南的繁荣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这也暗示了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

云南大观楼长联的第三副对联是:“天籁之声抚心灵云海蓝天银地色”,这句
对联将大观楼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它强调了大观楼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带来的自然美景和引人入胜的声音。

天籁之声意味着大观楼周围的自然音乐,云海蓝天银地色则形容了云南的迷人自然景观。

总体而言,云南大观楼的长联通过赞美大观楼的建筑和云南的自然风光,以及
回顾历史和文化,彰显了云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长联以简洁、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云南大观楼作为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无论是想感受历史文化,还是沉浸在自然美景中,云南大观楼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撰昆明大观楼联【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3)岸帻:岸在这里做动词,推高的意思。

帻即头巾。

岸帻这是推高头巾。

(4)骧:指马昂首奔驰。

(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

”(6)翥:即飞翔。

(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

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

此山也由此而得名。

(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

(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

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

(11)韵士:即诗人。

(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滇池中的小岛。

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

(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

(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

(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

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

(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

(17)丹霞:即红霞。

(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

孤负与辜负相通。

(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

(20)芙蓉:即莲花。

(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佳联{员析y对联二零一九年第九期小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周学朝昆明大观楼长联,I经问世,四座皆惊,洋洋洒洒I百八十字,字字珠玑,句句莲花。

大多昆明学者不乏倒背如流,已成为文学史上『I大观』。

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它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并把写景状物抒怀巧妙地 融为I体。

大观楼长联标志着楹联足以 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从 而成为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从 古到今,历久弥新,叹为观止,令人百读不 厌,余味无穷!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駿’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 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 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的作者是孙髯翁,号颐庵,自 称『万树梅花一布衣」。

祖籍陕西三原,生 于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幼时随父寓昆 明。

据史料记载,长联最早撰写于乾隆年 间’由当时的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 刊刻,挂在大观楼前,曾轰动一时,被誉为 『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大观楼原是近华浦 一名湖北和尚讲经的「茅庵』,后来,听讲经 的人多了’改为『观音阁0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此基础 上修建第二层楼,因面对滇池,烟波浩淼,风 帆苇墙,远山近树,尽收眼底,才改为『大观 楼』。

两层的大观楼建成后,王继文写了一副对联:突兀见楼台,到此开怀,洗净尘俗几许;晶莹连水月’自他补耀,应增智慧三分。

可是’到了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大 观楼和长联同时毁于兵燹。

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第六页增建为三层后,这副对联又挂在了三层的大观楼上。

大观楼长联赏析

大观楼长联赏析

大观楼长联赏析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

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

云南大观楼长联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大观楼长联的背景和意义1.地理背景2.历史背景三、大观楼长联的文学价值1.对仗工整2.意境深远3.抒发豪情壮志四、大观楼长联的解读1.上联的描绘2.下联的抒怀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既具有诗歌的韵味,又具有散文的表达方式。

而长联,则是对联中的佼佼者,其字数较多,意境深远,往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抒发内心的感慨。

其中,云南大观楼长联是众多长联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远的意境,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

二、大观楼长联的背景和意义1.地理背景云南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近华浦南面,是昆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大观楼之所以著名,除了其建筑风格独特外,还因为它拥有一副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对联,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云南大观楼长联。

2.历史背景云南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人。

他以大观楼为背景,创作了这副对联。

这副对联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其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大观楼长联的文学价值1.对仗工整云南大观楼长联共有 180 个字,上下联各 90 个字,对仗工整,毫无瑕疵。

上联以描绘大观楼的美景为主,下联则以抒发历史豪情为主题。

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副优美的对联。

2.意境深远云南大观楼长联的意境深远,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下联则以历史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整副对联寓意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引人深思。

3.抒发豪情壮志在云南大观楼长联中,作者孙髯翁以宽广的胸怀,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虽然自己已经年迈,但仍然怀有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决心。

这种豪情壮志,令人敬佩。

四、大观楼长联的解读1.上联的描绘上联以描绘大观楼的美景为主,用了许多生动的词语,如“蟹屿螺洲”、“翠羽丹霞”、“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等,形象地展现了大观楼的美丽景色。

大观楼长联“领字”赏析

大观楼长联“领字”赏析

大观楼长联“领字”赏析大观楼长联“领字”赏析韩崇文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而大观楼长联中的领字,堪为领字的典范。

为了深层次、全方位展示大观楼长联领字的魅力,先把其领字去掉,赏读一下联文: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茫茫空阔无边!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选胜登临。

蟹屿螺洲,风鬟雾鬓,萍天苇地,翠羽丹霞。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滚滚英雄谁在?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移山心力。

珠帘画栋,暮雨朝云,断碣残碑,苍烟落照。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读过联文,这是一副意境优美,词清句丽的佳联。

但是,和完整的大观楼长联相比,总觉得那情趣、神韵、气魄逊色了不少。

那么,大观楼长联领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其特色有四:(一)多少相宜大观楼长联180字,运用了8组领字。

这8组领字,有一字领,四组;二字领,一组;三字领,三组;总计用领字30个,占全联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是黄金比例。

亦可谓三管齐下。

有一字领一句的,有一字领四句的,有二字领一句的,有三字领一句的,有三字领四句的,真是纵横跌宕。

作者运用领字匠心独俱,手法纯熟,挥洒自如,下笔有神,极尽调谴领字之能事。

因此,这八组领字,一组也不能少,一组也多不得。

正像古人所说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些领字已经和联句完美地融化在一起,既是水乳交融,也是血脉相通。

(二)如桥似带笔者认为,领字是联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大观楼长联的领字,是绝好的诠释。

上联中有一个“看”字,它犹如一座高架立交桥,雄视四野,东西南北尽收眼底,且连接八方,形成四通八达的畅路,一个“看”字,竟领有16字之众,真是力有千钧。

下联一个“想”字,有如一条纽带,它联系着汉、唐、宋、元,提挈四代,使16个字齐集“想”字麾下,“想”就成了统兵之帅,在8组领字中,只要看看这一组领字,就明白了领字强大的凝聚力和统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撰昆明大观楼联【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

(3)岸帻:岸在这里做动词,推高的意思。

帻即头巾。

岸帻这是推高头巾。

(4)骧:指马昂首奔驰。

(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

”(6)翥:即飞翔。

(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

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

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

此山也由此而得名。

(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

(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

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

(11)韵士:即诗人。

(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滇池中的小岛。

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

(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

(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

(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

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

(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

(17)丹霞:即红霞。

(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

孤负与辜负相通。

(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

(20)芙蓉:即莲花。

(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

(22)把酒凌虚:高举着酒杯对着天空。

(23)汉习楼船:据《史记·武帝纪》及《史记·平淮书》载云,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周围40里“治楼船高十余丈”以操习水军。

(24)唐标铁柱:典出《新唐书》及《大唐新语》。

云公元707年,因“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遗御史唐九征率兵回击,大败之,在今云南祥云县建铁柱以示纪念战功。

(2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写字时镇纸用。

相传北宋初年在论定边界时,宋太祖赵匡胤竟手持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置大渡河以外而不顾了。

(26)元跨革囊:革囊即皮筏子。

据《元史·世宗本纪》云,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统兵取云南,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收回大理,统一云南全境。

(27)伟烈丰功:即丰功伟烈,指功业多而且伟大。

(28)尽珠帘画栋:珠帘画栋,形容宫廷的豪华,以珍珠串成帘幕,以雕梁彩画构建宫室。

尽:尽管之意。

(29)卷不及暮雨朝云:卷即卷起。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的化用。

(30)断碣残碑:碣为圆形的碑。

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碣碑,经过风化雨蚀而断裂残破。

(31)苍烟:暮色苍茫中的烟雾。

(32)落照:落日时那昏暗的光线。

(33)几杵疏钟:寺庙中那疏落的钟声。

(34)一枕清霜:一觉醒来,遍地寒霜。

(3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

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

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

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副长联。

(36)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

园林初辟于明代。

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

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长联注解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高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

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

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

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

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

上下联各90字,全联计180字。

是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

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

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

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比喻为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喻为凤凰在展翅挎翔;把北边的蛇山喻为长蛇有蠕动;把南边的鹤山喻为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

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有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那一簇簇的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

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

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

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

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于1252年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扫平内乱,迁都大都(今北京),故灭南宋,定国号为元。

这一系列壮观伟大的场面,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

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

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长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意境高妙,气势非凡。

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

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

故道光初,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

其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

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

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一般认为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文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

阮元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斥责。

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

诗云:“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

”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芸台是阮元的字),用以讥讽嘲讽他。

阮元一离任,孙髯的长联又挂出来了。

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

《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

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难免留下笑柄。

除阮元之外,清代另一位官僚程月川,亦随意将孙髯之佳联在21处胡编乱改,其篡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

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

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

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

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

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孙髯佳制遭劫,被清代官僚两次砍杀,然而,众人慧眼识骥,终于恢复孙髯联之旧观,使长联与山河同辉,与日月同在,对后代楹联创作影响甚巨。

陈毅同志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云:“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郭沫若亦赋诗赞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毛泽东同志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

据杨尚昆同志《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中说,毛主席“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