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颗粒的群体沉降速度分析
郑邦民1,夏军强2
(1.武汉大学河流系,湖北武汉430072; 2.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100084)
摘要: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数值模拟非均匀沙随机分布对流场的影响,推导出固体颗粒群体沉速的理论解。该公式不仅量纲和谐,浓度变化不超过极限浓度值,能反映含沙量与非均匀沙级配变化对群体沉速的影响,而且可避免其它公式量纲不和谐,计算中出现负值或降得过快的缺点。采用黄河实测资料对该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符合。
关键词:固体颗粒; 群体沉速; 干扰流核;极限浓度
1 引言
泥沙在静止的清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在多沙河流的浑水中,泥沙颗粒的沉降特性比清水中与低含沙水流中复杂。此时泥沙颗粒下沉相互干扰,部分颗粒或全部颗粒成群下沉,其下沉速度称为群体沉速[1,2]。群体颗粒沉降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多沙河流的河床演变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中广泛应用。单个颗粒的沉速与群体沉降可以相差10倍,故50年前有人说泥沙运动严格地讲只有一个半理论。为此应进一步分析颗粒群体沉降规律,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不致有太大的误差。
本文在研究流体力学粘性流中圆球绕流规律的基础上,得出固体颗粒群体沉速的理论解,它可反映泥沙浓度与组成对群体沉速的影响。然后将该公式与现有的群体沉速公式进行比较,并用黄河实测资料进行验证。
2 理论前提
Navier_Stokes方程是流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它是求解流体力学诸多问题中普遍应用的方程。对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有势外力作用下,可得Helmholtz 涡量方程
(1)
上式中为流速矢量:Δ为哈密顿算子(Hamilton Operator);ν为流体的运动粘滞系数;t为时间。一般情况下,三维流函数为向量,它与流速
有如下关系
。而流速与涡量,亦呈旋度关系,
即。为了便于数值计算,它可写作一般曲线坐标系的张
量形式:
。其中
。式中ui为逆变分量,Δj 为协变导数,为协变基向量,
它不一定是正交基,也不一定为单位基。对正交曲线坐
标,则有
其中u k为单位正交(局部)基上的物理分量;H k为Lami系数或标量因子,它反映微元弧长dd i与坐标微元dξi之间的比,即ds i=H(i)dξi。
根据上述关系,我们可以将涡量方程写作一般曲线坐标形式或正交曲线坐标形式,以便于数值计算。它可以用来计算形体绕流等外部流动。对于二维流或在柱坐标、球坐标下的球对称,轴对称流动,式(2)可以简化。例如,在球坐标下有H1=1、H2=R、H3=Rsinθ,可得ds1=dR、ds2=dθ、
ds3=Rsinθdλ。上式中R、θ、λ为球坐标系下的三个坐标线。因轴对称时,且物理量只在R、θ方向上有变化,故有ψ3=ψ。同时可得R、θ坐标线上的速度分量
(3)
这对小雷诺数下的圆球绕流,上述沉降分析是合适的。恒定流情况有
惯性项均可忽略。对于外部绕流,流函数是无源场,则有
,因此可得。此时流函数与涡量的关系方程。如果是轴对称流动,则涡量只有3=Ω 为标量,流函数亦只有ψ3=ψ也为标量,而有
Ω+Δ2ψ=0(4)
即在小雷诺数时,对轴对称的圆球绕流,解Navier-Stokes方程,可变为解流函数ψ满足的重调和方程▽2▽2ψ=0。
3 单个球形颗粒在粘性流中匀速沉降解
单个球形细颗粒在粘性流中匀速沉降的速度ω0,可从流体力学分析得到。单个球形颗粒在粘性流中绕流时,其Stokes流函数为ψ=1/4Vsin2θ(α3/R-3αR+2R2)。如将球坐标原点放在球心,利用(3)式,可得圆球绕流时R、θ坐标线上的流速分量分别为
(5-1)
(5-2)
通过对作用于球面上的压力积分,可求得圆球所受阻力为3πμdV,其中V为球与流体的相对速度,当球体均匀沉降时,有效重力(γs-γ)πd3/6与阻力相平衡。其中球体半径为α,直径为d。一个球体直径为d所占的距离为d+l,N个均匀颗粒占的距离当N(d+l)。一个球体体积为πd3/6,N个πd3/6,所占空间为
N3(d+l)3,体积比浓度
(6)
当l d时,则S v→0;当l→0,均匀沙排列均匀,得S v=0.5236。此为极限浓度S vm的下界,随机紧密填充可达S v=0.5612,如果为非均匀沙随机排列,该值还可
以再取高一些。如S vm≈0.65,但只要达到这种情况,流体将很难在颗粒间流动,因此,此下极限浓度值也是可用的,随着l/d的改变,浓度值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浓度S v随l/d变化
Table 1 Concentration S v change with the variable l/d
l/d 100501075 2.710.50.30.2
4×10-4
0.0010.0240.010.06550.1550.23830.303
S v0.5×10-50.4×10-5
不论如何,只要我们随机地给出粒径大小d与它所在位置,我们可以求得其它函数ψ及阻力值。因为对于Stokes解,可以按奇异子线性叠加而得,可数值求解。而对于过渡区及紊流区,则非理论可解,而由实验决定。随着浓度Sv的增加,颗粒沉速有由过渡区趋向滞流区,紊流区趋向过渡区的趋势,因此重点放在理论分析滞流区沉降是合适的。
4 现有的群体沉速公式
目前,对单颗粒泥沙在静水中的沉降规律己基本掌握,但对群体颗粒的沉降规律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前人对颗粒群体沉速公式的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粗颗粒均匀沙的沉速,二是含较多细颗粒的非均匀沙沉速[1]。
(1)Batchelor(1972)认为球体在低含沙水体中沉降时,颗粒间及颗粒与周围水体的相互影响,其沉速与其在无限清水中沉速的差异,是平均值不为0的随机变量[3]。他从统计理论出发,最后推导出低含沙量情况下群体沉速的理论公式 ωs/ω0=1-6.55S v(7)
上式中当S v≤0.05时,计算结果能与实验值基本符合;当S v较大则偏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