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部编本(RJ)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24.3 雁门太守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预习案【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知识预习}(1)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探究案1、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思、有所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边塞将士的坚毅和勇气?”(举例说明,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边塞诗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诗词意境的领悟:尤其是对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雁门太守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对作者岑参的生平背景介绍,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剖析。《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边塞风光的刻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全文的理解与背诵:《雁门太守行》的全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意,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并能流利背诵。
-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对战争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雁门太守行2-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雁门太守行2-部编版
-诗歌意象与艺术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运用和艺术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通过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意象和修辞,理解诗人的艺术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探讨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例如:讨论诗人在诗中对边关将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把握: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雁门太守行》,掌握古诗词பைடு நூலகம்韵律节奏,理解诗歌的音乐美。
-例如:通过示范朗读和集体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平仄韵律,学会断句和重音的处理。
-词语意义与文化背景: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对古代社会风貌的认识。
-例如:对“雁门”、“太守”等词语的解析,联系到古代地理、官职制度等背景知识。
-诗词创作背景的把握:学生对古代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知识背景。
-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历史地图、人物介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诗歌仿写技巧的应用:学生在仿写时可能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例。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仿写模板和句型,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进行创作,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雁门太守行》。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诗词仿写活动,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虽然我进行了示范和指导,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节奏把握不准、情感表达不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7)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7)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答:
3、描绘颔联的场景并赏析?
答:

4、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题组训练: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句中的“压”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六、【达标测评】: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题:《雁门太守行》课时:第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掌握重点语句的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练而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在此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三、【学习难点】:诗歌意境的体味。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四、【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长吉、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诵并背诵诗。

2、理解诗中“三奇”与诗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三奇”与诗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看投影上出示的这句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请你猜猜看这两句诗是写什么的??提示:凤凰叫是声音这两句诗是写梨园艺人李凭弹奏箜篌的动听乐声。

没有人听过凤凰叫声也没有人听过昆仑山玉碎声倒也可想象雏凤清声玉碎清脆。

但芙蓉泣露而香兰笑你听见过吗?诗人非常敢想常人所不能想发奇想能得妙句。

(有奇想)关于这位诗人有如下描述——?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有奇貌)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父晋肃曾官陕县令。

(奇出身)?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奇作诗法)其母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能苦吟)这位诗人的父亲给儿子取名“李贺”而字“长吉”是希望他一生都吉祥。

他后来登上诗坛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人齐名他就是——?“诗鬼”李贺。

他诗中奇特的用语、奇妙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带我们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雁门太守行》。

(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二、初读诗歌。

1、经过预习相信不少同学已经读过这首诗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试读一遍注意字音与停顿。

?他/她读得挺好有这样一处我们来一起注意一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黄金/台上意”还是“黄金台/上意”??对书上注释把“黄金台”放在一起这是一个词在之后才停顿。

那么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之前我们学律诗的时候说过律诗很注意节奏和韵律尤其颔联、颈联一定对仗工整。

这首诗呢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吗?它是律诗吗??不是它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是乐府诗的一种平仄韵律字数都比较自由。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导入新课
元和二年(807)深秋的一天,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一、预习自测
1.概括每联主要内容。

2.请设想“半卷红旗”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诗中哪些词语渲染了形势的危急?哪些词语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哪些词语写出了战斗的悲壮?
二、合作探究
1.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字的妙处。

2.赏析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由“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词语“易水”,你联想到了什么?简要说一说。

三、解难答疑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3.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进
行赏析。

4.尾联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李贺写诗,常常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5.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3 雁门太守行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4.3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背景透视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体裁。

2、深入认识李贺,理解诗歌奇特的想象与用典手法。

3、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师:我们来看一则视频。

视频中的少年就是李贺。

17岁的李贺带着《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希望在长安崭露头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

二、读标题,识诗体1、标题什么意思?雁门太守:地名+官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种,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后代诗人常套用乐府古体,抒发自己个人情感,《雁门太守行》这个古题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三、展其画,临其境(一)自由朗读1、全班自由朗读,注意读音、节奏。

2、全班齐读。

(二)感受战争画面1、根据标题,这首诗歌写的是边塞战争。

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师:老师来尝试一下,以首句为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天边乌云黑压压一片,几乎要摧毁城墙的画面。

“黑云”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席卷而来,兵临城下的紧迫。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摧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情势紧急,感受到敌军来势汹汹。

(2)甲光向日金鳞开:战士们的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锦瑟鳞片般闪闪发光。

甲光:甲光是战士们铠甲的光芒,战士们身着铠甲,说明他们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

金鳞:金鳞本来是指金色的鳞片,这里指战士的铠甲。

因为太阳的照耀,呈现为金色,也是体现展示们的整装待发,斗志昂扬。

金鳞,动物身上的,排列整齐。

那用金鳞比喻铠甲,写出了士兵的铠甲向鱼鳞一样排列整齐、坚硬,说明士兵将不可,斗志昂扬,已经整装列队,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师:黑云压城给人一种阴暗、沉重之感,而战士们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仍然能严阵以待,永不言弃,斗志昂扬,正如冲破重重黑云的一丝阳光,给人鼓舞与激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3)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学习指导和
即时感悟
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2)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结合优化方案或精讲精练,力争找全。真正掌握。课下整理到积累本
仔细阅读相关知识,注意知识的积累。
3.诗的第三联写了什么内容?
4.如何理解诗歌的尾联?
四、反思提升
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6)诗中有两处运用典故,找出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三、当堂达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24《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背景、诗意、重点难点以及鉴赏方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古诗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歌的背诵与默写: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默写,以提高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1)边塞风光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融合:学生需要理解诗中边塞风光的描绘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与诗人豪情壮志的融合。这是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悟。
6.教学内容:
(1)课文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诗句的分析与感悟。
(4)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5)课后练习及拓展阅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分析、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的含义及诗意: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雁门太守行》中每句诗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境。例如,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学生需要理解其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诗人的情感表达: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和赞美,以及诗人自身的豪情壮志。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和对英雄的怀念。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雁门太守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雁门太守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中华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理解中华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方法和艺术形式,理解古人创作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情感表达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组合讲授法:先比较讲解背景、作者、创作背景、意象等,然后结合课文讲解理解难点、语言表现和情感内容;•归纳演绎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重因素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表现内容和内涵。

教学内容学前导入1.引进课题,检测学生对诗歌的了解情况;2.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和艺术魅力;3.简单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课前准备(15分钟)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诗句,并协助他们分析诗意和表现手法。

然后,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期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二部分:学习和理解(30分钟)•表演环节: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将面对一个独特的学习小组活动,即将整体诗句搬上舞台,将诗句变成实际的表演,以更好地理解诗句。

•辞藻研究:在学习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老师结合诗歌的辞藻、雅言,帮助学生挖掘诗歌的更深文化内涵,并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魅力。

•情景模拟: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模拟太守行的情境,保持诗歌表情的高度专注并相互沉浸。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有关《雁门太守行》的诗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交流与分享(15分钟)老师邀请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和分享,综合分析情感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效果和课程收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24.3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优质课导学案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24.3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优质课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接着,我会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雁阵”、“霜雪”、“戍楼”等,并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
在此基础上,我会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的英勇形象。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王之涣为何要赞美边塞将士,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代表了什么价值观。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
4.教学难点突破:
(1)针对生僻字词和句式,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边塞将士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如“雁阵”、“霜雪”、“戍楼”等边塞特有的意象。
2.领悟诗人王之涣通过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对边塞将士的赞美。
3.分析边塞诗的特点,把握其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区别。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将士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将士生活入手,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拓展延伸,比较边塞诗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总结课堂,强调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第【1】篇〗教材解读《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

声音洪亮。

3、范读(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2)、生配乐朗读、齐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 péng xiāo jì yān雁都
3.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