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材料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 ,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2.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 ,是遇价贱增价买进 ,价贵那么低价卖出。
此价上下是与当时市价相比拟而言 ,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 ,既不亏蚀本钱 ,也不谋求赢利。
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 ,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 ,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
所谓“必也官无可买 ,官无可卖〞 ,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 ,商货通流、物价平稳 ,到达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
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 ,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 ,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 ,这样 ,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 ,从而扩大赊贷额 ,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 ,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 ,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 ,促进商品流通 ,抑制富商暴力掠夺。
手段: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 ,价高降价卖出 ,实际为贱买贵卖 ,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 1043年 ,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 ,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 ,民困于外 ,夷狄骄盛 ,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那么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微清其流 ,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高二历史下册第2课《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第2课《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安石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A.诗赋B.经义和时务策C.律令、断案D.武学、律学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二、非选择题(共80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
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
(10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
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分)(3)如果通过时空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10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请回答:(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10分)(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王安石变法练习题
王安石变法练习题王安石变法练习题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5. 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 B.军器监 C.参知政事 D.兵部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9.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11.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B.宋神宗动摇不定C.宋神宗反对变法D.宋神宗软弱无能2.【改编】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A.保甲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改革科举制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青苗法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保甲法的特点是 ( )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8.下图中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B.灌溉C.引用D.防洪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1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12.“皇祐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王安石变法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材料一: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失败原因 宋仁宗动摇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 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 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 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 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 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 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 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 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 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 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 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 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调控市场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内容
淘汰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减少政府支出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试题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试题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均输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青苗法是在保护农民们春耕、夏种、秋播时的风险利益,所以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 青苗法。
另外,农田水利法是保护农业,方田均税法是打击地主,均输法是在保护商品畅通无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青苗法2.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A.废科举以培养变革人才B.增加进士科和武举C.以经义策论取士D.倡导八股以统一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
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题干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所以应选C。
【考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3.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
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恩格斯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
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
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9.[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
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9.(15分)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北宋统治者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材料二从仁宗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发生过暴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真宗时期中央财政状况如何?(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材料一、二所述现象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何影响?(3分)答案(1)状况:中央财政处于亏空状态。
(2分)原因:北宋对辽、西夏作战,耗资巨大;给辽、西夏两国付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央对各级官员贪污问题处罚不严,使中央财政大量流失、更加匮乏。
课时作业20: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有魏继宗者自称草泽,上言:“宜假所积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则市物不至于腾踊,而开阁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北宋政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根据材料三,分析该措施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也(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死而金生。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竟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
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
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安石集》(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王安石与商鞅观点的相同之处。
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3.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主张儒佛合一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5.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7.《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3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3)(1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对官僚地主妥协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 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3分)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
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
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
王安石变法试题
“王安石遗规”是( )
A. 将兵法
B. 保甲法
C. 保马法
D. 均输法
11.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
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
革重点在于( )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D.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8.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
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 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 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 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 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9.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是“上户自足,无假(借)官钱,而强与之,使出
他评价的是( )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保马法
D. 募役法
24.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 )
A. 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 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 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 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25.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
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
A. 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 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C. 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D. 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3. 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苗之令行
课时作业17: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
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
”他是要说明()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2.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3.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更戍法的弊端所采取的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4.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5.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6.“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8.“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
”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市易法B.免役法C.均输法D.青苗法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10.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王安石变法习题
B
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 ) A.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农民与国家的矛盾。 C.国家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C
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 ) A.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D 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 的局面。
(2)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 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步训练
北宋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②寇盗横炽:农民起义; ③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 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士: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商:均输法、市易法
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 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 ①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 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官僚机构臃肿(“冗官”),禁军数量激增( “冗兵” )。 原因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⑵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 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三件“事”?依据材料二, 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 财政收入增加。
王安石变法试题
王安石变法最新试题一. 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B .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剧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 .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5.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
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农田水利法 D .方田均税法6.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哪一项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 募役法C. 方田均税法D. 保甲法7.“熙宁( 宋神宗年号 ) 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 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 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9.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试题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试题1.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关于青苗法中所收利息对农民来说是否能够承受得了的争议。
青苗法的实施目的是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避免受高利贷盘剥,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对农民剥削过重,故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正确选项为B。
【考点】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图片反映两者的斗争焦点信息的掌握。
其斗争焦点是青苗法的利息农民是否能够承受同,故分析的角度应从农民入手。
2.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因而盗贼减少了,C项正确;保马法使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A项排除;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排除B项;军队精简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以及军队战斗力的提高,D项排除。
故正确选项为C。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点评: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
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②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答案】A【解析】“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而“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二 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C.均输法D.市易法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高二历史选修1_材料题: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题: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2015·福建厦门一中)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又以财不足。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
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弄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材料三自海通以后,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之说,日腾播于士大夫之口,安石之新法,遵为时论所推重,较之前此称誉安石,如陆象山、颜习斋辈,殆又过之。
惟是安石锐意欲行之新法,所为权制兼并,均济贫乏者果与现代之社会政策相吻合乎?——《王安石政略》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主张“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特点。
(3)概括材料三中“安石之新法,遂为时论所推重”的原因。
试简析其理财措施与现在社会的哪些政策和现象相吻合。
参考答案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可知,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皇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封建政府的中央集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土地兼并、横征暴敛又不断破坏小农经济。
王安石要调节的是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变法的措施是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大商人的囤聚垄断市场发生了矛盾,其还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变法的措施是市易法。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改变。
积贫积弱补的局面,特点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回答。
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论述。
参考答案:(1)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变法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
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
(2)“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轼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
(3)“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切实可行。
【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分)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分)(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1分)(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1分)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
(2分,任答2点)2、(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6分)【考点】(1)梭伦改革(2)王安石变法【解析】(1)由材料一“对民主社会ˋ人民ˊ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想到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由”唯财是举“可想到打破了传统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民主。
(2)由材料二“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再联系史实,可想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举措的影响,要考虑实际情况,即肯定要有有利于国家的,但同时不应忽略他的变法举措必然会遭到社会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导致过早夭折。
【答案】(1)认识: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分)(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任答两点得2分)影响: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4分)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3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
(3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市易”“市易司”说明是实行市易法,材料二中“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说明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府收入和市场垄断视角分析成效。
(2)第一小问从“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说明是青苗法;第二小问从”吏缘为奸”“州县之事不胜烦”等信息中概括答案。
(3)此题属于开放题型,建议可以从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2分)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分)(2)措施:青苗法。
(1分)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3)建议: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
(任答三点给3分)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宋)熙宁四年(1071),“太学”开始实行“三舍法”。
三舍法规定:太学“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生),不限员;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生)以百员,内舍(生)以二百员为限”。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
元丰二年(1079)颁《学令》,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舍试”,得优、平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行(“师教不戾规矩”)、艺(“治经程文合格”),决定是否升舍。
上舍生分三等,上等者可直接任命为官,中等者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可直接参加“省试”。
但要求很严,上舍上等生“自元丰(二年)以来,十余年间,上舍生推恩(特命官)者林自一人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三舍法”的特点。
(10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政府实施“三舍法”的意义。
(5分)【考点】王安石变法——“三舍法”【解析】(1)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生员分三等”“上舍(生)以百员,内舍(生)以二百员为限”“(以)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作为教科书”“外舍生……(考)试……升内舍生;内舍生……(考)试……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行、艺”“上舍生分三等,上等者可直接任命为官,中等者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可直接参加‘省试’。
但要求很严”作答。
(2)可根据材料中考试升舍、上舍生与官员任用相结合、考试教材为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等信息思考作答。
【答案】(1)特点:太学生员分为三等,上舍和内舍有人数限定;编撰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从外舍到内舍通过定期考试逐级进升;升舍标准把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相结合;上舍考试和科举考试、官员任用相结合(或上舍上等者可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但要求很严格)。
(10分)(2)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有助于太学教学质量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有利于北宋社会改革。
(5分)5、(10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
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
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
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6分)(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考点】(1)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等;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材料信息,“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从中可以得出二者成败的原因。
(2)该问难度较小,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回答即可,从材料“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中,可以直接得出问题的答案。
【答案】(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4分)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2分)(2)理解: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借贷”,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4分)6、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
……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
……轻用已私,纷更法令。
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材料二“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