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代的姓氏名号】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词类活用)【圣才出品】
通论十词类活用10.1 复习笔记一、使动用法1.概念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致使”义,宾语是“致使”的对象,整个谓语部分表达“使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除了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使动动词以外,形容词、名词也具有这样的用法。
2.分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动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发出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可以分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典籍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含有致使义的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从形式上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的标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当中的“惊”为“使姜氏惊”。
②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没有致使义的及物动词有时也用于表达致使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般用法从形式上看没有差别,只能依靠上下文来辨识;中古以后人们采用改变读音的方式来区分这两种情况,称为“破读”;所谓破读,就是把用作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改变读音;例如:“治於人者食”当中“食”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楚欲弱我也”当中“弱”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名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发生以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为对象的有关动作;这种情况不常见;例如:“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中“国”为名词,在此活用为“使各个诸侯国不同姓氏”。
二、意动用法1.概念意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等义,宾语是“认为(以为)”的对象,整个谓语部分表达“认为(以为)什么怎么样”或“把什么当作……”的意思;具有意动用法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2.分类(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为意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甘其食,美其服”中“甘,美”意为“认为……甘/美”。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通论十五古书的注解15.1 复习笔记古书的注解分为古人注解和今人注解两类;今注虽通俗易懂,但是较简单,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各持己见,古注因作者距离原书时代较近,注解则比较准确、可信。
一、古注的发展概况1.汉代(1)发展背景秦焚书坑儒后,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使得很多经典在流传中产生讹误,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古书,因此汉代出现大规模注释古书的情况。
(2)代表作当时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等。
2.魏晋南北朝(1)发展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唐代(1)发展背景唐代人们对汉代以前的古书和汉代人所做的注解难以看懂。
(2)代表作①孔颖达等人奉旨对古书以及古书注解进行解释,这种“二度注疏”的古注被称作“疏”或“正义”;例如“五经义疏”——《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②“义疏”类的古注讲究“疏不破注”,对原文和注文进行解释,不改变旧注的观点,内容上没有创新;唐代其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李善的《文选注》等。
4.宋代(1)发展背景宋代理学兴盛,注家常常借注释古书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2)代表作①和汉、唐注家求实的风气相反,宋代注家大胆疑古,不受旧说束缚;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常用虚词)【圣才出品】
通论十四古汉语常用虚词14.1 复习笔记一、虚词1.定义虚词(字),古代叫做辞、词、语辞、语词、语助、助语、助辞、助字等。
2.语法功能虚词大多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达语法意义,表示概念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句子语气等等。
3.分类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我们把虚词划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几类。
4.前后缀另外,古汉语中还有词头和词尾,它们本身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有的语法书称为“前缀和后缀”。
二、代词代词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可以指代词、词组和句子。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特殊代词几个小类。
1.人称代词:主要用于称代常做主语、蜜语、定语。
分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余、朕①魏晋以前,“吾”字一般不做宾语。
②“朕”先秦以前是一般的自称,到秦代以后才成为帝王专用词。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中庸》)(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若、尔、而、乃等“而”“乃”常常做定语。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尚书·商书·汤誓》)(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①上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等都具有指示代词的性质,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②“之”一般做宾语。
③“其”一般做定语,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可以翻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④“彼”有很强的指示性,而且出现频率不高。
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左传·宣公十二年》)(4)人称代词的“数”①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单复数要根据上下文而定。
②有时第一、第二人称后面添加“侪、属、曹、辈”等名词,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你们)这些人”。
2.指示代词:主要用于指示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可以分为近指和远指代词、泛指和特指代词、旁指代词等。
(1)近指和远指代词:是、此、斯、兹、若;彼、夫①“是、此、斯、兹”是近指,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大致相当于“这”“这些”。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姓氏名号)【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二古代的姓氏名号22.1 复习笔记一、姓、氏1.姓姓是区别氏族、即家族系统的称号;姓的作用有以下三点:(1)维系人伦关系、分辨感情亲疏,使人有别于动物;(2)能“别婚姻”,古时同姓意味着同氏族,也就意味着有血缘关系;(3)能“纪世别类”,它是氏族子孙延续的记录,是与其它氏族区别的符号。
孔颖达在《左传•隐公八年》疏中明确指出姓是家族互相联系的符号,不能改变:“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2.氏氏是表明宗族的称号,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
;“氏”是家族子孙繁衍出不同分支后的称号;氏代表贵贱的身份,因此仅贵族有氏,平民则无;汉、魏以后姓、氏合而为一;“氏”有两个特点:(1)氏是可以自立的,可以以封地名称、官、以祖父的谥号与字为氏;(2)氏是可以改变的。
二、名、字字是人们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一个称号;一个人如果没有名,就无法和其它人区别,因此在出生后都要取名;古人的名、字之间常常存在某种联系:(1)有些名、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班固,字孟坚;(2)有些名、字意义相关;例如:老子名耳,字聃;“聃”是耳朵又长又大的意思;(3)有些名、字意义相反;例如:管统,字异之;(4)名、字完全相同的,例如:殷仲文,字仲文。
三、号在字之外,又有其它的字,即号;名与号合称名号。
1.别号别号是本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宋以后流行取别号;例如:王安石号半山。
2.谥号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由礼官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分为:(1)美谥,是赞美死者的品德;(2)恶谥,是否定、批评死者的行为;(3)平谥,是对死者的生前行迹不褒不贬;(4)私谥,及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所立的谥号。
3.尊号尊号是尊崇皇帝、后妃的称号。
四、称谓古人在称呼自己或别人时,除使用自称、他称代词外,与姓氏名号有关的称谓还有以下一些情况:1.上古名、字连说时,先称字,后称名;如:解张,名侯,《左传》中称为张侯。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通论(5-8) 【圣才出品】
(10)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答:助词,“见于”表示被动,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2.说明下列加点字的用法(词性、作用、今译)[北京师范大学 2013 研]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答:句首语气词。表示劝告,使语气更加委婉,可不翻译。
(6)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否定副词,表示否定,译为“没有,无”。
(3)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答:副词,表示程度加深,译为“稍微”。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答: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5)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答:副词,表示次数多,译为“多次、屡次”。
6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8.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答:难闻的气味。
19.不迁.怒,不贰过。 答:转移。
20.遇丈人,以杖荷.莜。 答:担、挑。
21.贤者识.其大者,不贤昔识其小者。 答:看、观察。
22.是谓大同.。 答:和、平。
5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答:镇守。
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答:启封。
3.舍瑟而作.。 答:站起来。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答:使……拜见。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
通论七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一、填空题1.须臾、逍遥等属于复音词中的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答案】单纯复音词【解析】复音词包括单纯复音词与合成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不能拆开解释。
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逡巡、须臾、窈窕等。
合成复音词是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偏正式如:天子、布衣、横行等。
联合式如:旌旗、婚姻、首领、倾覆。
2.双声指两个字的______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______相同。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答案】声母;韵母【解析】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mí)两个字同属“i”韵。
二、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双声兼叠韵的连绵字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4 研] A.辗转B.参差C.窈窕D.踟蹰【答案】A【解析】“双声”,前人认为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反切”上字相同,必为双声;“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之下字与所切之字相同,必为叠韵。
也就是说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就是叠韵。
辗转的汉语拼音为zhanzhuan,符合双声叠韵的定义。
2.“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园圃”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4 研]A.单音词B.复音词C.同义词D.双关语【答案】B【解析】单音词指的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现代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山﹑水﹑花﹑草﹑人等。
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单音词组成的词,古代文言中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如本题的园圃。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音通假)【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古音通假20.1 复习笔记一、通假的含义通假是古代人们在用字过程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的现象,属于有本字的假借;例如“早”“蚤”,二者能够通假,是因为上古同属精母幽部字。
二、古音通假的种类古音通假从声音关系上看可以分音同和音近两类:1.古音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如:畔——叛(同属并母元部)《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古音相近(1)双声: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相近;如:胥——须(胥是心母鱼部,须是心毒侯部)《战国策•缉策》“太后盛气而胥之。
”(2)叠韵:通假字与本字韵相同,声母相近;如:信——伸(信是心母真部,伸是书母真部)《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3)声韵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声、韵相近;如:归——馈(归是见母微部,馈是群母物部)《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三、学习古音通假应注意的问题1.古音通假中的双声和叠韵以“古音相近”为前提有些字虽有双声关系,但韵部相差很远,它们之间不能乱加通假关系;即使读音相同相近,也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们有通假关系。
2.音同音近只是通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并不是任何音同音近字之间都可以任意通假,通假字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古音通假主要是先秦缺乏文字规范的时代常见的现象,在上古典籍中比较多。
20.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
[暨南大学2013 研]【答案】蚤【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厦门大学2012 研]A.夫晋何厌之有?B.许子奚为不自织?C.取妻如何?D.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答案】C【解析】通假字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C项中的“取”通“娶”,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2.《漢書•地理志下》:“宣帝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
”顏師古注:“召讀曰邵。
”注語中“讀曰”這個術語是用來()。
[西南大学2012研]①給漢字注音②以本字釋假借字③以具體釋抽象④聲訓【答案】②【解析】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汉字的字际关系)【圣才出品】
2.差异
(1)形体构造类型丌同
泪(会意字)——淚(形声字)
岳(会意字)——嶽(形声字)
(2)形体构造类型相同而构件丌同
①构件位置丌同
峰——峯 群——羣
②会意字构件丌同
明——朙 鲜——尠
③形声字构件丌同
褲——袴 蚓——螾(声斳丌同)
迹——跡 雞——鷄(形斳丌同)
村——邨 迹——蹟(声斳形斳都丌同)
④书写时笔画略有改发
5.下列四組字中,屬於古今字癿一組是______。[西南大孜 2012 研] ①丑醜 ②粮糧 ③自鼻 ④早棗 【答案】③ 【解析】其它三组都是异体字。
6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下列四組字中,屬於古今字癿一組是______。[西南大孜 2011 研] ①達辫 ②竟境 ③照炤 ④禮礼 【答案】② 【解析】第一组是繁简字,第三组是异体字,第四组也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古今字癿一种特殊形式;汉字简化历代都有,建国以后,政府对简化字做了大规模、
系统性癿整理并将乊推行。
2.简化斱式
(1)部分代整体
聲——声 習——习 開——开
(2)偏斳更易
①把繁体字复杂癿偏斳改为简单癿偏斳
貨——货 錢——钱 種——种
②把繁体字复杂癿偏斳改写为简单符号
鷄——鸡 區——区 趙——赵
义,有了意义上癿分工,丌再是异体字。
(2)政府对异体字有意识地迚行整理和规范
从秦代大规模废除六国异体字,到 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公布《第
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都是以规范文字为目癿癿政府行为,并丏是最主要癿废除异体字癿途
徂,从而使文字能更简便、更科孜地记彔诧言。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通论(1-4) 【圣才出品】
2.《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是《释诂》、《
》、《
》。[北京师范大学 2014
研]
【答案】释言;释训
【解析】《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语义分类词典。该书
一般被认为是秦汉间学者采集六经训诂成说,相继增益而成,并非一人之作。“尔”通“迩”,
近也;雅,正也,此处专指雅言。《尔雅》取近正之意,说明是一部以当时规范的标准语训
二、选择题 1.下面哪部字典最先确立了用部首编排汉字的方法?( )[北京大学 2011 研]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 C.《字汇》 D.《玉篇》 【答案】A 【解析】A 项,《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著,它是中国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把 9353 个汉字归为 540 部。B 项,清《康熙字典》分 210 部。C 项,《字汇》由明朝梅膺祚 编著,分 210 部。D 项,《玉篇》由南朝梁顾野王撰,分 542 部。
7.许慎提出的“六书”名称是
、
、
、
、
、
。
其中
、
、
、
四书是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
和
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中国传媒大学 2011
研]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借
【解析】“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之
4.《读书杂志》的作者是
代的
。[北京师范大学 2014 研]
【答案】清;王念孙
【解析】《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 该
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一、填空题1.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____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2013 研]【答案】声母;声调;韵母【解析】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即为被切字的读音。
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
其方法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案】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解析】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
3.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南京大学2010研]【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二、选择题()的产生使汉字的注音方法改进了一大步。
[南开大学2011 研]A.直音法B.譬况法C.读若法D.反切法【答案】D【解析】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
三、注音题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1.爾有母遗,緊__我獨無。
【答案】yī【解析】原文出自《郑伯克段于鄢》。
意为:你有母亲,可供给她食物。
惟独我一个人却没有。
繄,句首语气词,无义,相当于“惟”。
2.豈不穀是為__,先君之好是繼。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翻译题】
五、翻译题1.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众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眴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局(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答:(1)标点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
景帝时,为中郎将。
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
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
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
至则诛眴氏首恶,余皆股栗。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2)译文郅都,是河东大杨人。
以郎官的身份服侍汉文帝。
汉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当面训斥大臣。
他曾经跟随皇上进入上林苑,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进入厕所,皇上对郅都使眼色,郅都不动。
皇上想自己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去一个美姬,又有一个美姬被送进宫来,天下缺少的难道是贾姬这类人吗?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祖庙和太后将怎么办呢?”皇上回转身,野猪也没有伤害贾姬而离去。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选择题】
7.下面对画框词解释错诨的一项是( )。 A.叔孙侨如如齐逆女。(《春秋·成公十四年》)——如:往,去。 B.猛如虎,很如羊。(《史记·项羽本纪》)——如:像。 C.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僖公四年》)——如:……样子。 D.子乊燕居,申申如也。(论诧·述而)——如:……样子。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 A.亦恐二世誅乊,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B.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C.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尚丌覺寤而丌自責,過矣。 【答案】B 【解析】“责”的本义是债款,债务。A 项,“以塞責”的“责”是责任、差使的意思; B 项,“責畢收”的“责”是债款、债务的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C 项,“薄責於人”的“责” 是责令,要求的意思;D 项,“自责”的“责”是责备的意思。
3.“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乊师侵蔡。”句中“以”的意义是( )。
1/7
圣才电子书
A.不、同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使
C.率领
D.凭借
【答案】C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以”在这里是“率领”的意思。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 A.《论诧》 B.《左传》 C.《尚书》 D.《史记》 【答案】B 【解析】《左传》,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共 18 万 余字。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汉字的形体变迁】
通论二汉字的形体变迁一、填空题1.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 研]【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字体是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1 研]【答案】楷书【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①甲骨文: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②金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③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
④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秦隶是秦代产生的隶书,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⑤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⑥草书:章草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
⑦行书:产生于东汉末,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3.以秦汉为界,秦代小篆极其以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 研]【答案】古文字;今文字【解析】本题考查文字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
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
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
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
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4.战国文字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比较保持传统的______,一是变异较大的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 研]【答案】秦国文字;东方六国文字【解析】战国时代文字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比较保持传统的秦国文字,相当于《说文解字》中的籀文;一是变异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相当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
5.隶书又分作______和______,分别是______和______通行的字体。
[南开大学2011 研] 【答案】秦隶;汉隶;秦代;汉代【解析】秦隶又称为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判断句】
通论十二判断句一、选择题1.古代汉语构成判断的基本格式是()的句式。
[南开大学2011 研]A.……为……B.……者……也C.……乃……D.……即……【答案】B【解析】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2.下列四例中畫線的詞是判斷詞的有()。
[西南大学2011研]①此必是豫讓也。
(《史記•刺客列傳》)②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論衡•死偽》)③余為伯鯈,余而祖也。
(《左傳•宣公三年》)④桀溺曰:“子為誰?”臼:“為仲由。
”(《論語•微子》)【答案】①②③④【解析】第一句的意思是,这一定是豫让。
第二句的意思是,我是你所娶的妇人的父亲,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是伯鳌,我是你的祖先。
第四句的意思是“你是谁?”二、词句分析题1.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答:判断句。
“……也”是判断句的基本标志。
2.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中国传媒大学研]答: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3.桓公九舍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中国传媒大学研]答:判断句。
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4.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中国传媒大学研]答:这个一个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来帮助表示判断。
三、简答题1.“是”的几个意义和用法[武汉大学2014研]答:(1)作为指示代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用法。
可翻译为现代汉语的“这”。
在判断句经常用到“是”字。
可做主语,也可作谓语。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词类活用】
通论十词类活用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句所作判断错误的是:()[北京师范大学2014 研]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是代词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厚”后省略了动词“责”C.范增数目项王。
——“目”是名词作状语D.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人”是“为”的宾语【答案】C【解析】“目”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用眼睛看”的意思。
2.以下各句中,属于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北京师范大学2014 研]A.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C.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D.以为武人一时奇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答案】B【解析】形容词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类典型的词类活用。
B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中,“少”译为“认为……少”,“轻”译为“认为……轻”,都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仲尼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仁义轻”。
3.“甘其食,美其服”(《老子》)这里的句法是()[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A.名词用如动词B.动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C【解析】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今词义的异同)【圣才出品】
通论五古今词义的异同5.1 复习笔记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和自然现象名称等,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如图5-1:图5-1 古今词义的异同2.古今词义差异很大(1)单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别大多是由于词义远距离引申造成的,还有一些属于来源不同的词偶然音形相同;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由于语素义不同,也有一些是来自词义引申。
(2)例如“乖”字,古代指违背、背离、不协调;今指听话、乖巧;古今义差别很大,其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1)汉语中相当数量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表现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同中之异,掌握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2)例如“捐”字,古义指舍弃;今义指捐献;其古今义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有联系,具体而言,“捐献”义包括“舍弃”义,指舍弃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者,已对他者有所帮助。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1.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词义系统和义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从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来看①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语所具有的义位不完全对应;如:贼(杀害);②一个多义词的某些义位古今都有;如:愤(憋闷、郁闷);③而另有些义位古代有,现代已不复存在;如:报(判罪);④或者现代的某些义位,古代并未出现;如:卑鄙(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一个词的某几个义位古今都有①但它们在这个多义词的古今词义系统中地位不同,即古汉语中的常用义现在并不常用;如:“勤”古义指勤劳、辛苦;今指勤奋、勤快;与“懒惰”相对,而这一义项在古代只是偶尔出现;②反之,现在的常用义古代却极少出现;如:“去”古指离开;今指到……去;现在“离开”义只保留在“去世”等几个词语中。
2.古今詞义的异同类型从词语古代和现代相关的义位来分析,可以把古今词义的异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 【圣才出品】
10.在汉字字体演变中,________的地位最重要,它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答案】隶书 【解析】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4.古汉语的声调有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上、去、入 【解析】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际,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人。
4 / 5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5.“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13.隋陆法言编定《________,宋陈彭年增广修订为《________,其书 206 韵,按________ 四声分卷。
【答案】《切韵》;《广韵》;平、上、去、入 【解析】《切韵》系隋代陆法言著,共 5 卷,收 1.15 万字。分 193 韵:平声 54 韵,上 声 51 韵,去声 56 韵,入声 32 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 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广韵》共分 4 卷,平声 1 卷,上、去、入声各 1 卷。分 206 韵,包括平声 57 韵(上 平声 28 韵,下平声 29 韵);上声 55 韵;去声 60 韵;入声 34 韵。
2 / 5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音通假】
通论二十古音通假一、填空题“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
[暨南大学2013 研]【答案】蚤【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厦门大学2012 研]A.夫晋何厌之有?B.许子奚为不自织?C.取妻如何?D.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答案】C【解析】通假字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C项中的“取”通“娶”,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2.《漢書•地理志下》:“宣帝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
”顏師古注:“召讀曰邵。
”注語中“讀曰”這個術語是用來()。
[西南大学2012研]①給漢字注音②以本字釋假借字③以具體釋抽象④聲訓【答案】②【解析】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
三、字词释义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请注出通假字。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答:“生”通“性”,本性,天性。
2.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答:“知”通“智”,智慧。
3.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答:“离”通“罹”,遭受。
4.率時農夫,播厥百穀答:“时”通“是”,这些。
5.師死而遂倍之答:“倍”通“背”,背叛,违背。
6.被薜荔兮帶女蘿答:通“披”。
四、词句分析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然後寫出相應的本字,並解釋它們在句子中的意羲。
[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1.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輿淮北之地也。
(《戰國策·楚策》)答:与,通“举”,攻下。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禮記·禮運》)答:矜,通“鳏”,老而无妻。
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易·系辭下》)答:信,通“伸”,伸展。
4.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答:“上”通“尚”,崇尚。
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诗经·七月》)答:壶:通“葫”,葫芦。
6.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楚辞·哀郢》)答:鼌:通“朝”,早晨。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文的标点和今译)【圣才出品】
通论十六古文的标点和今译16.1 复习笔记一、古文的断句1.概述古人所受教育中,断句是一种基本训练;“”可能就是古人表示语意已完的符号“句”,“、”可能就是语意未完而需停顿的符号“读(dòu)”,两者合称“句读”;宋代馆阁校书时开始使用“圈点”这样的断句记号;一句话完了,就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瓜子点,叫做“读”;句读和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不同,它基本只起断句作用;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也称之为“句读”。
2.断句的注意事项(1)明意义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句读错误常常源自不明意义。
(2)合事理断句应当符合事理。
(3)通文理断句时也应当注意文章以及语句的条理。
(4)顺语法给古书断句必须顺应古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
(5)晓音韵有时给古文断句还涉及到音韵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读者查阅相关的工具书,避免将该押韵的地方断错。
(6)遵常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缺乏了解,也难以正确断句。
二、古文的标点1.句号句号用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通常用于具有主谓成分、表示陈述的句子末尾;古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明确一个句子的主谓成分,就可以在谓语后加句号。
2.逗号逗号用于句子中间,表示较小的停顿;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谓之间通常不用系词,而语气上有短暂的停顿,因此加标点时常要加逗号。
3.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主要用于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词组中间。
4.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5.冒号冒号表示提示下文,主要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
6.问号问号表示问句末尾的停顿。
7.叹号叹号表示感叹句或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有时也用于不成句的词语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二十二古代的姓氏名号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的姓氏文化中,“子产”、“子犯”、“子胥”等称呼中的“子”的意义是:()[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A.姓
B.氏
C.封地
D.对男子的尊称
【答案】D
【解析】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贵族;子犯,姓狐,名偃,字子饭,晋国贵族;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吴国大夫。
“子”在古代为男子美称,其他如杜甫字子美等。
2.古代姓氏文化中,以官名为氏的是:()。
[中国传媒大学2014 研]
A.北郭佐
B.司马牛
C.屈完
D.孔丘
【答案】B
【解析】北郭,以地名为姓氏。
屈,《说文》云“无尾也”,本指鸟类短尾,为楚国公族
之姓,或与图腾崇拜有关。
“孔”《说文》云“通也”,是嘉美之词。
选项中唯有“司马”为官职,司马源出于嬴姓,为中国复姓。
相传帝少昊开始设置司马一职,为天下军事长官,周代称为夏官大司马。
周宣王时帝姬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一职,曾在征伐徐方(今江苏)的战斗中立过很大的功劳。
程伯休父的子孙世续其职,子孙称司马氏。
二、名词解释
避讳[南京大学2010研]
答: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
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邦”改成“国”。
《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三、简答题
下面各詞表示的是古人的名還是字,各詞中的第一個字分別表示什麼意義?[西南大学2010研]
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答:这里说的是“字”。
(1)“伯”,本义是长子。
许慎《说文解字》:“伯,长也。
”引申为排行第一,指兄弟中最年长的,就是“老大”。
“伯”也可以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长的。
(2)“仲”,本义是“中”。
许慎《说文解字》:“仲:中也。
”《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
”高诱注:“仲,中也。
四中,谓太阴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
”引申为排行第二,就是“老二”。
(3)“叔”,本义是“拾取”。
“九月叔苴(qū),采荼薪樗(chū)。
”毛亨传:“叔,拾也。
”“叔”,表示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即“叔父”,是它的假借义。
后来假借义成了常用义,本义反而消亡不用了。
“叔”由表示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叔父”引申为在兄弟排行中表示第三。
(4)“季”,本义是“少子”,即最小的儿子。
许慎《说文解字》:“季,少称也。
”段玉裁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小於叔。
”引申为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后的、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