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古希腊的政治对比
1、政治趋势:
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经济: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政治体制:
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体系性质:
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
中国近现代政治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表5“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编)学习目标重点关注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比较项宰相明朝内阁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参考答案:(1)(2)(3)(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2)(3)(4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比较辨析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两组概念辨析四川省西昌市阳光学校房波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
不过明太祖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于是他「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立下祖训不许再立丞相。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据学者统计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并且遇到重大向题也无人商量。
面对如此繁多的政事,朱元璋自作一首诗概叹道:“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于是,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不过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与决断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时,选拔了几名翰林院的官员(正五品)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并超过了六部(官秩变成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职权也不断扩大,地位逐渐上升,可以得替皇帝草拟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明宣宗以前,内外诸臣的奏章均由皇帝亲自批答。
明宣宗时,始将大臣的奏硫交给阁臣,让他们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奏疏面上。
呈给皇帝,称为“票拟”。
然后由皇帝亲自审定,让太监用红笔仿照阁票抄写,交给有关部门施行,称为“批红’。
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内阁的一项专责。
从此,内阁成为辅佐级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到明中后期,某些主持阁务的大学——首辅,威权显赫,权压众臣‘虽无相名,实有相权”,‘赫然为真宰相”。
六部级不隶属于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其地位反在内阁之下了。
但是,明朝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它的职权范围并不明朗,而且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演化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予以牵制。
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同?
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同?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同?篇一:英国内阁制度和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差异比较英国内阁制度和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差异比较篇二:西方政府制度的异同西方政府制度的异同通常可以把西方国家的政府制度分为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和委员会制政府三种类型。
美国、法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采用总统制,多数欧洲国家采用内阁制。
瑞士采用委员会制。
(一)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是指美国的总统制政府制度和英国的内阁制政府制度。
由于这两种政府制度都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因此,它们有诸多相同之处:1.遵循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美国人在争取独立和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接受并发挥了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形成了美国式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以及相应的政府制度。
它统摄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两个层面。
纵向分权即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划分,这就是联邦制。
横向分权即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分立,美国宪法将联邦政府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将它们授予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相互独立,相互平衡,但在行使权力时又相互依赖,相互重叠。
在英国,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在形式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方面与美国一样,遵循分立与平衡的原则。
2.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无论是在美国总统制政府制度下,还是在英国内阁制政府制度下,政府都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即执政党)出来组阁,当选的总统和首相一般都要任命本党政治家为内阁成员(人们称英国的内阁制为“政党内阁制”)。
所以,政府实际上是由执政党把持的政府。
执政党通过掌管政府,就能在内政外交各方面推行本党的政策和主张,通过各种途径为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服务,这也可说是现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
3.总统和首相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这首先表现为二者都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他们既可以通过议会中的本党党员,提出法律议案和预算案,又可以根据宪法行使国情咨文权,还可以运用否决权干预议会的立法活动。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内阁的出现: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届机构。
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
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的设立:1、原因: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明成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职能: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存在不确定性(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在知识上写文章的初衷就是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这次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文章。
在撰写过程中,我将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开始,逐步展开对于其在中外国家中的演变和影响的评估,最后总结并分享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外内阁制度的发展。
-->标题:探索中外内阁制度:演变、影响与个人观点导语:内阁制度作为现代政治中的核心机构,始于西方,而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接纳和改进。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内阁制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内阁制度的起源开始,对中外内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内阁制度的起源及演变1.1 内阁制度起源于英国- 介绍英国内阁制度的起源,强调其与英国民主传统的紧密联系 - 分析英国内阁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1.2 内阁制度在中国的引入- 回顾中国近代史,阐述内阁制度引入中国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中国内阁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特点二、中外内阁制度的异同2.1 内阁组成与权力分配的差异- 对比中外内阁制度在内阁成员组成上的不同- 分析中外内阁制度中权力分配的异同2.2 内阁制度对政治决策和政策实施的影响- 借鉴国际例子,探讨内阁制度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 分析中外内阁制度对政治稳定和民主发展的影响三、内阁制度的议题管理与全球化挑战3.1 内阁制度中的议题管理- 探讨内阁制度如何有效地管理议题,并提高政府效能- 分析议题管理在中外不同内阁制度中的实践与成效3.2 内阁制度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内阁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适应方向- 探讨中外内阁制度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变革和挑战四、个人观点和理解4.1 解读内阁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 分享个人对内阁制度在政府运作中优势和局限性的理解- 强调内阁制度的发展需要根据国情进行改进和完善4.2 探索内阁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内阁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结语:通过本文对中外内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内阁制度在不同国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中央政权机构,主要用于处理政务和决策。
以下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 内阁的设置:明朝内阁由皇帝设立,最初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政权机构。
内阁成员通常由翰林院学士或官员担任,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2. 内阁的职责:明朝内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审议法令、草拟奏折、管理文书、处理政务等工作。
内阁学士们还负责监督六部官员的工作,并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3. 内阁的权力: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
内阁学士们可以参与国家最高决策,并且对六部官员的工作具有监督和管理权力。
4. 内阁制度的优点: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点在于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
内阁学士们作为皇帝的亲信,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使得政策执行更加有效。
5. 内阁制度的缺点:明朝内阁制度的缺点在于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由于内阁学士们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的权力可能受到皇帝个人意愿的影响,导致权力集中和官僚腐败。
总的来说,明朝内阁制度是一种相对完善的中央政权机构,加强了皇帝对政务和决策的控制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6、明代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一样吗?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
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
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西方 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 独裁。
二、军机处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 1、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废宰相设内阁带来什么 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影响?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 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 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实时劾奏,将犯 人凌迟,全家处死 !”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 治保障。
•消极作用: 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
社会的创造力,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进步。导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
相 权 日 益 削 弱 并 最 终 废 除
时 期 明
加强专制 的措施
废丞相 设内阁 军机处
评
价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宦官参政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边疆和少数民族管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的评价
明朝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然而,内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化和科学化。
内阁制的核心是内阁,内阁是由皇帝任命的大臣组成的,负责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内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化和科学化,但也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决策的滞后和不灵活。
内阁制的实行,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制度基础,否则容易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
明朝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内阁制的实行,使得政治决策更加集中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然而,内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
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内阁制度,而英国如今也有内阁制,那对比两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吗?下面是分享的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
不过明太祖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于是他「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立下祖训不许再立丞相。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据学者统计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并且遇到重大向题也无人商量。
面对如此繁多的政事,朱元璋自作一首诗概叹道:“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于是,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不过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与决断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时,选拔了几名翰林院的官员(正五品)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后来,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并超过了六部(官秩变成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职权也不断扩大,地位逐渐上升,可以得替皇帝草拟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明宣宗以前,内外诸臣的奏章均由皇帝亲自批答。
明宣宗时,始将大臣的奏硫交给阁臣,让他们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奏疏面上。
呈给皇帝,称为“票拟”。
然后由皇帝亲自审定,让太监用红笔仿照阁票抄写,交给有关部门施行,称为“批红’。
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内阁的一项专责。
从此,内阁成为辅佐级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到明中后期,某些主持阁务的大学;;首辅,威权显赫,权压众臣‘虽无相名,实有相权”,‘赫然为真宰相”。
六部级不隶属于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其地位反在内阁之下了。
但是,明朝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明朝历史】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
【明朝历史】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首先来看明朝的内阁: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
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试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
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
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
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14]。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典型材料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岳麓版)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12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请回答:(1)根据材料归纳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
(2分)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
(2分)(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周代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3分)(3)为保证中枢权力体系和地方控制网络的畅通,秦朝、西汉、北宋、明朝是怎样逐步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督?(4分)秦朝:中央设御使大夫,监察百官。
西汉:承袭秦朝在中央设御使大夫;并在各州设剌史,监察地方。
北宋: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
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监督百官,镇压人民。
(4分)(4)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明太祖权力最大。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分)2.(12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制的三幅图:图三图一 图二(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些朝代的哪种制度?(3分)西周:分封制;唐:三省六部制;元:行省制度(3分)(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维护周朝统治(2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古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下,明朝政治制度尤为重要。
明朝时期,特殊的内阁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不仅在历史上有所发展,而且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它在中国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封建帝国政治体系的改革;其二是建立政治机构的科学性制度化管理。
在明朝时期,新的政治体系被建立起来,统一的政治机构被设立,它的内部组织也被固定起来。
首先,明朝内阁制度被改造成封建帝国政治体系的改革。
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意在确立封建帝国的政治统治体制,以中央朝廷的统治为形式,以州县级政府为实体,以三公九卿为领导,以六部吏治官制为分工,形成政治体制以及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明朝内阁制度建立了以科学性制度化管理为基础的政治机构,以保证政府机构的顺利运行。
明朝内阁制度建立了官制、分工、行政组织、编制、考核和监督等政治机构,构成了政府行政机构的制度化管理体系。
这种管理制度在明朝实行着,除了给政府工作提供了基本规范之外,也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明朝内阁制度还起到了统一政府机构的作用,以及完善政府管理的作用。
当时,政府机构统一地定位作为国家重要机构,其职能受到国家机构的重视。
政府机构在日常行政管理中负责收集信息、研究决策和实施等工作,从而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封建政治秩序,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这种制度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它引领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起来,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有:封建帝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以科学性制度化管理为基础的政治机构的建立、实施统一的政府机构的作用,以及改进政府管理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政府机构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得以稳定,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参考答案: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参考答案:(1)历史原因: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3)个人原因:明太祖个人性格因素。
(4)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
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参考答案:(1)明代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发展的结果。
(2)是宦官机构完备的结果。
(3)宦官对厂卫的操纵。
(4)宦官文化素质提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较大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参考答案:(1)“厚往簿来”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2)耗费巨大,国库枯竭。
(3)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4)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工匠大量逃亡。
(5)明朝国力日益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异同
我们选择英国来和明朝对照,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政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明朝的内阁制
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
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
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
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
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
虽然内阁首辅在法律上始终没有得到丞相的地位,但如果这样就认为“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加强了皇权”否定“内阁”的进步意义是不正确的。
内阁可以驳回皇帝旨意,事实上牵制了皇权,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说明朝内阁的工作流程:皇帝授意——内阁票拟——皇帝(或太监代笔)批红——付诸实施
英国内阁制
准确的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应该叫“责任内阁制”或“代议制”。
体现的是西方常见的“分权”原则,虽然没有美国的总统制那么明显的三权分立,但事实上至少已经达到了两权分力的程度,即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
“代议制”起源于18世纪初,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君主立宪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长不是一个人,国王或女王代表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仅作为国家的象征。
首相手中握有实权,进行行政管理。
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中产生,然后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首相是内阁的统领者,内阁和首相都对议会负责。
议会如果不信任内阁,内阁就要集体辞职。
或内阁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这个很少见)。
英国内阁的工作流程:内阁提案——议会审批——首相签署——元首颁布
将两者对比,我们发现,在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事实上充当了“议会”和“元首”两个角色。
而“议会”的公平性代表着社会的民主程度。
明朝皇帝
虽然会忌惮内阁,但远未到达“统而不治”的地步。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虽然起到了牵制皇权的作用,但其仍然是独裁政治的一种形式。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内阁或许可以发展。
但那不是我们历史的研究范畴了。
客观评价明朝内阁:有进步意义,但还和民主相距甚远。
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大贵族势力妥协的产物,应该有经济的繁荣,然后是向民主社会越进的一种象征。
中国在明代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内阁制度,而且经济也很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且活跃,思想理论界也有了标志性人物,李贽等。
内阁制度在三杨时期一直到明孝宗弘治18年都是非常良好的运行着,当然不算成化年间出现的万岁阁老~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世宗皇帝对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摧残使得百官惊怵,内阁也从此变的迎合“上意”起来,如后来就出现了严嵩那样的奸相。
反过来说,不管怎样,终明一代,内阁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
包括世宗后期、穆宗时期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以及万历时期争国本时内阁与百官的努力!让人看到内阁竟然如此的与众不同并且与我们如此之近。
或许也与明代的士人风气和崇尚气节有关吧。
明代人似乎是不会弯曲的一朝,我很欣赏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