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要点一、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

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

义为“实质上”)二、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吹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枹.止响腾(用鼓槌敲击)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事不目.见耳.闻(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形容词作名词:枹止响.腾(声音)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有大石当(于)中流余固笑(之)而不信也(代李渤的作法)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所在皆是也/或曰此鹳鹤也/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四、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鼓起)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声)如钟鼓不绝(一种乐器。

名词)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抓;动词)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通“暮”,名词)故莫能知(不。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③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③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状语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八、重点句子翻译(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翻译:(被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

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

(完整版)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石钟山记_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 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 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 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 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 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 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微风鼓浪 而此独以钟名 不知其浅深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大石侧立千尺 事不目见耳闻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 ②微风鼓浪 焉 ①微波入焉 ②硿硿焉 ③如乐作焉
四、一词多义
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言 ①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然 ①然是说
一、文言实词
所在皆是也( ) 适临汝( ) 余固笑而不信也 () 绝壁之下( ) 与向噌洪者相应( )( ) 笑李渤之陋 (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桴止响腾(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二、通假字
1、扣而聆之 (“扣”同“叩”)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

《石钟山记》1苏轼《水经》2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3郦(lì)元4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5浪,水石相搏6,声如洪钟7。

是说8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qìng) 9置水中,虽10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1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12,南声函胡13,北音清越14,桴(fú)止响腾15,余韵徐歇16。

自以为得之17矣。

然是说18也,余尤19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20,所在皆是21也,而此独以钟名22,何哉23?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26,送之至湖口27,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 28硿焉。

余固29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30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31;而山上栖鹘(hú) 32,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 33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34也。

余方心动35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36如钟鼓不绝。

舟人37大恐。

徐而察之38,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 39,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40,涵澹澎湃而为此41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42,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43,与风水相吞吐44,有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之声45,与向46之噌吰者相应,如乐(yuè)作焉47。

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48?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49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50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5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52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53与余同,而言不详;士大夫终54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55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56。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共有大类: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六重点词义七翻译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8、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9. 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七翻译《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高三一轮复习-《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一轮复习-《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状】+谓语古文中:谓语+状语)谓语=动词/形容词状语=介词+名词(1)得双石于潭上(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而大声发于水上2、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定语)+主语或(定语)+宾语】(注: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3、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谓语+宾语文言文中:宾语+谓语)(注:宾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部分由动词充当,小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即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4、无标志被动句,即无标志词,但语义是被动的闻人声亦惊起——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二、重点字词是(这)说也/ 是(这)日也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余自(从)齐安舟(名作动,乘船)行适(到……去)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就职)饶之德兴尉寺僧使(派)小童持斧余固(仍旧,还是,本来)笑而不信也。

至莫(通“暮”,晚上)夜月明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浅深,偏义复词,偏指深)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汝识(通“志”,记住)殆(大概)与余同/ 殆(大概)有神护者今以(介词,把)钟磬qìng置而此独以(用)钟名士大夫终不肯以(用)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娘以(用)指叩门扉以(介词,用)手阖(关上)门问征夫以(用)前路农人告余以(介词,把)春及三、成语博闻强识: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拨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拨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拨一、重要词语释义《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面对)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击),声如洪(大)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把)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旧址),得(得到)双石于(在)潭上,扣(敲)而聆之,南声函胡(同“含糊”),北音清越(清脆、悠扬),桴(鼓槌)止响(响声)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

自以为得之(得名的原因)矣。

然是说也,余尤(更)疑之。

石之铿然(敲击金石发出来的响亮声音)有声者(定语后置),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动,乘船)行适(到)临汝,而长子迈将赴(到……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于是)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之,硿硿焉(形容词词尾)。

余固(本来)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极陡峭的)壁下。

大石侧(名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阴森的样子)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鸟鸣声)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有人)曰此鹳鹤也。

余方(正)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形容钟声洪亮)如钟鼓不绝(停息)。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偏义复词,偏深,深度),微波入焉(兼词,到那里),涵澹澎湃而为(形成)此(这种声音)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抵挡)中流,可坐百人,空中(中间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语气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通“志”,记住)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事不目(名作状,亲眼)见耳(名作状,亲耳)闻,而臆断(主观推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在夜里)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虽然)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语法1. 名词在《石钟山记》中,文言中的名词多使用原义,如「山」、「人」、「水」等。

同时,也使用了一些比喻修辞手法,如「山珍」、「鱼酥」等,以增加修辞效果。

2. 动词动词的使用较为简洁,多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如「感叹」、「行走」等。

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动词运用,如「驱驰」、「破碎」等,以突出情节的紧张感。

3. 形容词形容词的使用较为丰富,既有常见的修饰词语,如「美丽」、「富饶」等,也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如「伤心」、「惊讶」等。

这些形容词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句子结构句子结构多采用并列句和主谓结构,并以简洁明了为主。

另外,也有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排比句、反问句等,以增强文言的修辞表达效果。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石钟山记》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物体与事物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增加修饰效果的目的。

比喻多运用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上,如「红日如火」、「白云若雪」等。

2. 夸张夸张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而放大事物的特点或形容程度,使之更加生动有力。

在《石钟山记》中,夸张常见于描述景物和情感的描写,如「山色如画,美不胜收」、「心如火烧,无以复加」。

3. 对偶对偶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构思进行铺展,增加修辞的效果和音韵的美感。

在《石钟山记》中,对偶的运用常见于描述景物、感受、行为等方面,如「冰清玉洁,美不胜收」、「心潮起伏,忧愁难抑」。

4.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事物,形成明显的对比和呼应,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石钟山记》中,排比多用于描写景物和人物形象,如「丹桂飘香、松柏参天、草木葱茏」等。

三、修辞效果1. 幽默感《石钟山记》中偶有幽默感的描写,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读者产生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2. 情感表达作品通过形容词的运用和情境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石钟山记》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解释上面段落中加点的词语①虽()②访()③函胡()④清越() ⑤桴() ⑥腾()⑦余韵() ⑧徐歇()2.理解性默写①《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深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钟山记》中,表现山石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钟山记》中,写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2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最新《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最新《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要点一、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至今:适合,舒服)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

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

义为“实质上”)二、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吹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枹止响腾(用鼓槌敲击)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事不目见耳闻(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形容词作名词:枹止响.腾(声音)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有大石当(于)中流1鼓:微风鼓浪(鼓起)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声)如钟鼓不绝(一种乐器。

名词)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抓;动词)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通“暮”,名词)故莫能知(不。

否定性副词)9、得:得双石于潭上(发现,找到。

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助动词)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副词)始舍于其址(当初。

副词)」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

代词)所在皆是也(这样。

代词)12、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

动词)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
一、解释加点词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 风鼓( 激荡,掀动 )浪,水石相搏( 击,拍 ),声如洪钟( 大钟 )。是 说( 这种说法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置水中,虽( 即使 )大风 浪不能鸣( 使……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清脆悠扬 ),桴止响腾 (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 慢慢地 )歇。自 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更加 )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 这样 )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何哉?
答案: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 是为什么呢?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答案: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 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得不详细。
②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七年六月丁丑(这里指农历六月初九 ),余自齐 安舟行适( 往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余固( 本来 )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 晚上 )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 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阴森的样子 )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鸟鸣声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 内心惊恐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吰( 形容钟鼓的声音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

石钟山记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

石钟山记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

《石钟山记》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作者常识:苏轼(1037年TlO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追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文化知识:①磐: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②无射: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

据《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造了一套大型编钟,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十二律,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③歌钟:古乐器。

因其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故有“歌钟”之称。

④《水经》:中国古代一部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的书,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

郦道元为其作注,为《水经注》。

鬲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J (《左传•靖之战》),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如“庆历四年春”(欧阳修《岳阳楼记》)、“元和十年” (白居易《琵琶行》)、“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元丰七年”(苏轼《石钟山记》)等。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复习21页PPT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复习21页PPT
《钟山记》文言知识复习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_________时期的文豪,“___________”家族(另有其父
___________和其弟___________)成员之一,“___________”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___________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门六学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法“宋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__________”
2.南生函胡
..“函胡”通“__________”
3.至莫.夜月明“莫”通“__________”
4.汝识.之乎“识”通“__________”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__________”
二、古今异同词
1.郦元以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空中
..为多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此时所以
..不传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形适临汝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2、事不目.见耳闻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上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5、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四、句式特点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而大声发于水上()
6、余是以记之()
五、指出下列偏义复合词所偏之词1、郦元之所见闻
..(偏在"______")
2、不知其浅深
..(偏在“______”)
六、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郦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扣()而聆()之
6、余尤()疑之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空中而多窍()
10、汝识()之乎
11、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七、重要虚词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2、硿硿~()
3、微波入~()
4、如乐作~()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况石乎()
2、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3、~此独以钟名,何哉()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蔚()
5、徐~察之()
6、涵淡澎湃~为此也()
7、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
8、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9、空中~多窍()
10、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

1、~是说也,余尤疑之()
2、石之铿~有声音()
3、森~欲搏人()

1、自以为得之矣()
2、余~齐安舟行适临汝()

1、故~能知()
2、至~夜月明()
3、愿早定大计,~用众人之议也()
4、四境之内,~不有求于王()

1、而此独以钟名,~哉()
2、不然,籍~以至此()
3、徐公~能及君也()
4、豫州今欲~至()
5、水~澹澹()
6、樊哙曰: “今日之事~如?”()
7、隐隐~甸甸,俱会大道口()
8、良问曰:“大王来~操?”()
八、翻译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是说也,人常疑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6、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