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例子大全

合集下载

乐冲刺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乐冲刺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

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

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篇一: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升华和液化)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11、早晨的浓雾(液化)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18、灯丝(钨丝)变细(升华) 19、灯泡(钨丝)发黑(凝华)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淞、“窗花”(凝华)、雹(凝固)、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珠。

】【篇二:关于物态变化的例子】用蒸笼蒸馒头,出笼时手上沾点水,再拿馒头就不烫了(汽化吸热);常常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放的越长,樟脑丸就越小,最后就没有了(升华);舞台上常常用干冰作出云雾的效果(升华);我们平时用的“液化气”,是将煤气压缩成液体,然后使用时就变成气体(凝华与升华冰化成水;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冰雪融化;点燃的蜡烛掉眼泪;铅块熬成铅水(2)熔化吸热的应用:①海货市场的小摊贩为保证海货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货上。

②烙铁的温度很高,可以使金属锡熔化成液态。

③电焊的高温,使得钢铁熔化。

④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3)熔化吸热的危害①下雪不冷,化雪冷。

②吃冰糕吃多了,容易闹肚子。

2、凝固(1)凝固的实例:①冬天水结冰②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③冰雹④冬天晾在窗外的湿衣服变成硬块。

(2)凝固放热的应用冬天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菜被冻坏,放几桶水,水凝固会放热,能够对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性质及定理】凝固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性质及定理】凝固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物态变化的例子

物态变化的例子

物态变化的例子
一、熔化
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
2、铁变成铁水;
3、沥青被晒化;
4、松香熔化;
5、焊锡熔化。

二、凝固
1、水冻成冰;
2、铁水铸造成铁;
3、蜡烛油变成蜡;
4、熔化的松香凝固;
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
1、水沸腾;
2、酒精蒸发;
3、液氮沸腾;
4、液化气变成气体;
5、汽油挥发;
6、雾水散去;
7、湿衣服变干;
8、地上的水变干;
9、橘子干了;
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
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
2、雾、露的形成;
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
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
5、眼镜片上起雾;
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
8、雨的形成。

五、升华
1、樟脑丸消失;
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
3、干冰降温;
4、碘(先升华再凝华);
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
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

六、凝华
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
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及解释熔化现象及利用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①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凝固现象及利用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汽化(蒸发)现象及应用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③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④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⑤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液化及其应用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初三物理相变与物态变化区分

初三物理相变与物态变化区分

初三物理相变与物态变化区分物理相变与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相似但又有一定区别。

相变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而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保持相同物态下发生的改变。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中的相变和物态变化进行区分并进行详细解释。

一、相变1. 冰的融化冰在低温下是固态,当温度升高到0°C时,冰开始融化,转化为液态的水。

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相变过程,冰的分子结构由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的液体状态。

2.水的汽化水在100°C时开始沸腾,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也是典型的相变过程。

水蒸气的分子结构比液态水更加无序,这也是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3.水的凝结当水蒸气冷却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凝结,形成小水滴或云朵。

水蒸气的分子重新排列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同样是相变的体现。

二、物态变化1. 温度变化物质的温度变化是最常见的物态变化。

当物质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当物质散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温度下降。

2. 物质的膨胀与收缩物质在受热时会膨胀,体积增大;在受冷时会收缩,体积减小。

例如,金属在加热时会膨胀,因此可以利用物质膨胀的性质制造温度计等。

3. 物质的溶解溶解是溶质和溶剂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充分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时,溶质可溶于溶剂中,形成溶解的物态变化。

4. 物质的聚合与分解某些物质在高温下可以发生聚合,多个小分子结合成大分子,这是物态变化的一种表现。

相反,当分子间的键结被打破时,大分子可以分解成小分子,也是物质的物态变化。

结论相变与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中需要区分的两个概念。

相变是物质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如冰的融化、水的汽化和凝结。

物态变化指物质在相同物态下发生的改变,如温度变化、物质的膨胀与收缩、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聚合与分解。

初三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应注意理解并运用这两个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准确区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相变与物态变化的概念,并给出了几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总结物态变化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嘿,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吧。

大家都知道,物态变化主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就像是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时而严肃,时而调皮。

你看,固态的冰块就是个老实人,坚硬得像块石头,站得稳稳当当,完全不怕摇晃。

冰块在水中融化,瞬间变成了水,嘿,真是让人惊讶啊,水可就活泼多了,四处流淌,像个调皮的小孩,哪里都去得了。

再往下说,水蒸气可真神奇,水一热,立马就变成气态,瞬间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飞扬的少女。

想象一下,水在锅里沸腾,冒出的水蒸气就像是小精灵在跳舞,轻盈又自由。

谁能想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蒸气,其实在空气中无处不在,像个隐形人,既给我们带来湿气,又悄悄滋润着大地。

就像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要说物态变化,那就离不开温度。

温度就像是个调皮的老师,控制着物质的行为。

天气一冷,冰块乖乖待在冷库里,天气一热,冰块就乐得融化,成了水。

温度高的时候,分子活动可就像开了车,疯狂得不行,碰撞得咣咣响,搞得气态的水蒸气满天飞,形成了朦胧的雾气。

天气一变,水蒸气遇冷又冷凝成水珠,滴滴答答,像是在唱歌。

说到冷凝,真是一场美妙的表演。

那些小水珠,慢慢从空气中聚集,仿佛在开派对,最后聚成一滴滴清水,挂在窗户上,真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想象一下,早晨的阳光洒在这些水珠上,闪闪发光,简直像是点缀了无数颗小星星,真是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再来谈谈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小家伙简直就是物态变化的明星。

升华就像是那种勇敢的冒险者,直接从固态跳到气态,省略了液态的那一层。

比如说,干冰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放在常温下,立马就变成气体,真是快得让人目不暇接。

凝华则正好相反,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晶,就像在空中施了魔法,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毯子。

物态变化不仅仅是物理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天气热的时候喝冰水,水从冰块变成了液态,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冬天里,看到窗外的雪花飘落,心里那份温暖与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重温无忧无虑的日子。

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物理物态变化(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冰雪遇暖消融B. 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 草叶上形成“白霜”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答案】 B【解析】【解答】A.冰雪的消融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B.水烧开时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符合题意;C.草叶上的“白霜”是水蒸气形成的固体,C不符合题意;D.干手器烘干时,加快了汽化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水蒸气变化为液体的过程。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0.05m3B. 教室楼层之间的高度约为5米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60℃D. 空调电流约1A【答案】A【解析】【解答】解:A、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体积在V= = =0.06m3左右.故A符合实际;B、学校广场上的国旗旗杆高度在6m左右,教室楼层高度大约是此数值的一半,在3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实际;D、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100W左右,正常工作的电流在I= = =5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3.我国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图所示是我市某公园植树的一个场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植树中,把土扬起来的铁锹属于省力杠杆B. 扬起来的土最终要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C. 劳动中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汗液蒸发吸热的缘故D. 人们能闻到附近一棵早开花的桃树的花香,这是扩散现象【答案】A【解析】【解答】解:A、铁锹在使用的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A错误;B、土被抛出后,受重力作用,重力使土向下运动,落向地面,故B正确;C、出汗的头顶经风一吹感觉凉爽,这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C正确;D、由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花香中含有的分子通过运动,向四周扩散,接触到我们的嗅觉细胞,所以我们可以闻到花香,故D正确.故选A.【分析】(1)结合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由于重力作用,抛出的物体都要落向地面.(3)加快空气流动可加快蒸发,蒸发吸热;(4)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C. 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速度约为3km/hD. 家用电饭煲的额定功率约为800W【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略高于正常体温,约为40℃,A符合实际;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B符合实际;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C不符合实际;D、家用电饭煲正常工作的电流在4A左右,所以额定功率在P=UI=220V×4A=880W,接近800W.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温度、长度、速度、功率单位的认识选择合适的选项 . 5.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C. 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答案】 A【解析】【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进行着物态之间的变化.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冬天湖面结冰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答案】 B【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遇冷或压缩体积.7.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8.下列估测数据明显错误的是()A. 人居住环境的适宜温度约为25℃B. 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WC. 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做的功大约为1.5JD. 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答案】B【解析】【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接近25℃.故A符合实际; B、一台壁挂空调的功率约为1000W,故B不符合实际;C、物理课本的重力在2N左右,课桌的高度在1m左右,小明同学将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起放到课桌上,此过程中他对课本所做的功大约是W=Gh=2N×1m=2J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400cm2=0.04m2,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 = =1.25×104Pa,接近1.5×104Pa,故D符合实际.故选B.【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9.关于图中所示四幅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表示ρ甲>ρ乙B. 表示晶体熔化的图象C.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 表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答案】 A【解析】【解答】解:A、由图看出,同样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由ρ= 可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A符合题意;B、由图看出,液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表示晶体液体的凝固图象,B不合题意;C、如图表示物体速度不随时间变化,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但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不合题意;D、由p=ρgh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当是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如图表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恰好相反,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密度公式,比较两种物质同体积时的质量或同质量时的体积,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密度的大小;B、温度有下降的趋势的图像是凝固图像,温度有上升趋势的图像是熔化图像;C、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即物体做匀速运动,不能确定它运动的路线是否是直线;D、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B.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答案】 B【解析】【解答】A、初春,早晨河面结有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凝固放热,A不符合题意;B、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B符合题意;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C不符合题意;D、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结冰是凝固,放热,霜是凝华现象,放热,白气是液化现象,放热,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吸热.11.刻度尺、温度计、弹簧秤、电压表是我们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测量仪器.下面四幅图表示的是一些同学对这四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A. 观察被测物体的长度B. 测量水的温度C. 直接用此弹簧秤测力的大小D. 测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答案】C【解析】【解答】解:A、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方法和读数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弹簧测力计使用之前,指针没有在0刻线处,直接使用是错误的,符合题意;D、电压表使用方法和量程选择、电流方向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①读取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测量工具的刻线相垂直;②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电流、电压和力时,要注意测量之前指针是否在0刻线处;③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路电流或电压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使电流“+”进“﹣”出.12.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3.请看下面这些物理现象:①夏天打开冰箱门,马上“跑出”一团“白汽”;②冬天窗户玻璃上结出冰花;③地面上的水慢慢消失;④结了冰的衣服在室外凉干;⑤春天来了,冰雪消融;⑥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物理变化例子

物理变化例子

物理变化例子
1. 哇,水变成冰不就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变化例子嘛!你想想,液态的水在低温下慢慢就变成了固态的冰,这多神奇呀!
2. 嘿,你看那铁块被打磨后变小了,这也是物理变化呀!就好像一块大面包被掰下一块似的。

3. 哎呀呀,把纸张撕碎,这不就是物理变化嘛!原本好好的一张纸,一下子就变成了好多碎片呢。

4. 哇塞,盐溶解在水里,消失不见了,但水变咸了,这也是物理变化哦,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5. 嘿,你知道吗?玻璃被打碎了,从一整块变成了好多小碎片,这就是很明显的物理变化呢!
6. 哇哦,把木材加工成桌椅,木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可它还是木材呀,这物理变化就在咱身边呀!
7. 哈哈,折断一根树枝,树枝断了,但本质还是树枝呀,这就是物理变化呢!
8. 哎哟哟,把面团揉成各种形状,面团还是那个面团嘛,这也是物理变化呀!
9. 你瞧,铁管被弯曲了,形状变了,但它还是铁管呀!这都是物理变化呢!
结论:物理变化其实到处都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好多有趣的例子呀!。

6个物态变化的例子

6个物态变化的例子

6个物态变化的例子
1. 哇塞,冬天的时候,河水会结冰,这可是典型的液态变成固态啊,就像我们的心情有时候也会突然“冻结”一样。

2. 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烧开水的时候,水变成水蒸气飘起来啦,这就是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呀,就像我们开心的时候仿佛要“飞”起来了呢!
3. 哎呀呀,秋天的早晨,草地上会有露珠,这其实是空气中的气态水变成了液态,这多神奇呀,不就像是我们的情绪有时也会突然“凝聚”起来嘛!
4. 你们想想,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固态冰直接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呀,是不是很有意思,就如同我们的困难也会不知不觉地“消失”呢!
5. 哇哦,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的雾气,那是固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呀,多像我们有时候也能华丽丽地“变身”呢!
6. 哈哈,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可是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小水滴啦,这和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些奇妙的“变化”不是很像吗!
我觉得这些物态变化真的超级有趣,就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呀!。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实际生活1.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精品文档5页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精品文档5页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物态变化与天气吧!一、雨、雪和冰雹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气成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又有凝结核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

如果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雨。

雪是结晶的水。

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凝集起来变得足够大的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雨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二、雾和云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就形成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充沛,有凝结核存在,有使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

云和雾的本质上的一回事,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

可以说,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与雾相同,所不同的是,形成云要有空气的上升运动以及上升运动而引起的绝热冷却。

三、露和霜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也可以发生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

夜晚,地表明因向外辐射而冷却,温度迅速降低,与地表明接触的空气,温度也逐渐降低;当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两个经典实验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两个经典实验

物态变化经典实验总结一、晶体熔化实验:(1)安装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中,将试管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上图所示,其中的“适量”指的是。

(3)相比于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用图中装置进行加热的好处是,同时使温度升高(选填“迅速”或“缓慢”),便于观察物质的状态、温度并记录。

(4)实验中应选用(选填“大块”或“碎粒”)的固体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便于实验过程中测量温度,同时受热更均匀。

(5)在固体加热的过程中,搅拌棒的作用是,陶土网的作用是。

(6)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时,待温度升至5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得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熔化过程持续了min,加热到第6min时,物质所处的状态是(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7)在熔化的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装置上取下来,试管中的物质会停止熔化,将试管重新安装在装置上后又继续熔化,这说明了。

(8)若用冰做此实验,发现不必用酒精灯加热冰就能熔化,原因是。

(9)实验时,如果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记录中找不到正确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10)下表是同组的同学未完成的数据记录表,请你接着把表格设计完整。

二、水沸腾实验:(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应该使用酒精灯的(选填“外焰”或“内焰”)加热。

(3)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完成本实验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4)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3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这时观察到水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如图(选填“A”或“B”)所示。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典型例题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典型例题
态的窗花,所以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B 【例题39】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
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解析:因为干冰在常温下易升华,干冰升华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热,
【例题3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这 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 答案:吸;不变;不同
【例题33】液体蒸发时温度______,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 此液体蒸发有______作用。要使液体沸腾,须使液体温度达到______ 点。
答案:降低;致冷;沸 。
【例题34】蒸发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 象。 ( ) 答案:×
【例题35】液体在任何温度时都能蒸发。 ( ) 答案:√ 【例题36】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解析: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它不经过液态,因此A选 项浓雾是液化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液滴,B选项是升华现 象,它是冰冻的衣服直接变成水蒸气。C选项霜是凝华现象,它是水蒸 气遇冷凝华而成的。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 成的。
答案:B 【例题3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解析:凝华现象是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它不经过液态。A选项铁 水浇铸成工件是凝固过程;B选项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因为固态冰直接 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因此是升华现象;C选项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 气遇冷直接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它是凝华现象;D选项,湿手是指液态 水,粘手是指水滴遇冷结成冰,它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过程。

6种物态变化的例子

6种物态变化的例子

6种物态变化的例子
1. 嘿,你知道吗?冬天咱们呼出的白气那可是气态变液态的典型例子呀!就像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不就是液化嘛。

就好比天上的云,不也是水汽聚在一起形成的嘛。

2. 哇塞,你想想,夏天冰糕拿出来一会儿就开始滴水,这可就是固态变成液态呀,是熔化呢!这就好像我们的心,遇到温暖的事情不也会渐渐融化嘛。

3. 嘿呀,你看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呢,这可是固态冰直接变成了气态水蒸气,这就是升华呀!这不就跟我们努力向上,直接跨越到更好的状态一样嘛。

4. 呀,下雨过后,地上的水慢慢消失了,这是液态变成气态呀,是蒸发呢!就如同我们的烦恼,慢慢也会消散掉的。

5. 哎呦喂,秋天早上草上的露水是咋来的呀?那是空气中的气态水变成液态水呀,是液化啊!就像我们的情感有时候也会凝聚起来呢。

6. 哇,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多漂亮呀,这可是屋子里的气态水遇到冰冷的玻璃直接变成固态的冰呀,这就是凝华呢!如同我们的记忆有时候也会瞬间定格成美好的画面呀。

总之,这 6 种物态变化真的是太神奇太有趣啦!。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生活例子-汇总

物态变化与实际生活1.熔化吸热:医疗上用冰袋吸热、饮食行业用冰块降温(葡萄酒里加冰);冰雪熔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即使有太阳,也使人感到寒冷。

2.凝固放热: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而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3.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原因是:微胶囊凝固时放热。

4.寒冷的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是因为:寒冷的冬天,用比较湿的手摸金属时,手上的热会迅速传递到金属上,手上的温度下降,使得手上水分凝固,就是粘手现象。

5.汽化吸热:沸腾;蒸发(蒸发致冷)。

6.液化放热:100度的水蒸汽烫伤比100度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7.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因为: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

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高温水蒸汽经过蒸格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钱,先将手上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使手不会被烫伤。

)8.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9.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
(2)雾的形成
(3)霜、雪的形成
(4)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5)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管壁发黑
(6)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
(7)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变小
(8)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9)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10)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11)暖瓶口出现朦胧的“白气”
(12)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13)铁矿石变成了铁水
(14)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
(16)冰雕没看见“化”就变小了
(17)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
(18)冬天开车出行,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上有一层水雾
(19)①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白花花的“粉”
②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冒“气”;
③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外出“汗”
(20)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21)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22)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消失,出现紫色的碘气体(23)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24)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25)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
(26)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27)狗喜欢把舌头伸出
(28)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29)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30)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1)夏季,冰雹的形成
(32)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
(33)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①先向外拉动活塞,乙醚液体消失
②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
(3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①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