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2 中国史 必修2 第3讲
把握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货币(交易媒介)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交通(商品交易渠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商业基础)
商业组织与金融要素(商业要素)
政治与政策:国家统一,重农抑商
是进官一步府发管的隋奴唐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
易展。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
坊既空前, 是繁属 具荣司有空一宋管定元辖技。艺这 水些 平手 的工 工业 匠作 ,坊 又的是各从类事生手产工者业称生为产百的工管,理他者们。
新阶段 明清
汉代丝绸之路
康居
大秦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3.商业城市发展
历代主要城市 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宋代
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 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 北宋:开封、益州(交子) 南宋:临安
元代: 大都、杭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中小工商业市镇 大批兴起。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
(2)表现: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运用严密的法律进行经济管理。 汉代:西汉对商人实行重税,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唐代: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和废止,限制市的交易时间,严格管制商人和 市场。
明清: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专卖制度,不断加征商税
(3)影明太响祖告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
的政策。抑商允许商业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强调对商人打击以及 国家对商业的控制。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货币(交易媒介)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交通(商品交易渠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商业基础)
商业组织与金融要素(商业要素)
政治与政策:国家统一,重农抑商
是进官一步府发管的隋奴唐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
易展。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
坊既空前, 是繁属 具荣司有空一宋管定元辖技。艺这 水些 平手 的工 工业 匠作 ,坊 又的是各从类事生手产工者业称生为产百的工管,理他者们。
新阶段 明清
汉代丝绸之路
康居
大秦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3.商业城市发展
历代主要城市 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宋代
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 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 北宋:开封、益州(交子) 南宋:临安
元代: 大都、杭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中小工商业市镇 大批兴起。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
(2)表现: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运用严密的法律进行经济管理。 汉代:西汉对商人实行重税,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唐代: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和废止,限制市的交易时间,严格管制商人和 市场。
明清: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专卖制度,不断加征商税
(3)影明太响祖告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
的政策。抑商允许商业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强调对商人打击以及 国家对商业的控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法点拨
商业发展的基 本要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 金融:纸币、柜坊、飞钱、票号的出现和应用
(3)新变化: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 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文化影响: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①工商业城镇兴起,市镇经济繁荣; ②农副
空前繁荣
宋元
产品大量入市(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④商帮形成(晋商、
徽商);⑤白银广泛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在古代,城、市、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坊[fāng]”是居住区。
材料二:“两京(长安和洛 阳)诸市:令一人,从六品 上,丞两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 众, 日入击钲[zhēng]三百 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西都禁城街衢, 有执金吾(保卫京城的官员) 晓暝[míng 黄昏]传呼,以 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 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 放夜。”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笔记1
阶段
朝代 商人出现和商业表兴现起和(特“点工商食官”)
兴起 初步发展
商周 春秋战国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法点拨
商业发展的基 本要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政治:国家统一安定;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 金融:纸币、柜坊、飞钱、票号的出现和应用
(3)新变化: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 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文化影响: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①工商业城镇兴起,市镇经济繁荣; ②农副
空前繁荣
宋元
产品大量入市(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④商帮形成(晋商、
徽商);⑤白银广泛使用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在古代,城、市、坊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坊[fāng]”是居住区。
材料二:“两京(长安和洛 阳)诸市:令一人,从六品 上,丞两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辩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 众, 日入击钲[zhēng]三百 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西都禁城街衢, 有执金吾(保卫京城的官员) 晓暝[míng 黄昏]传呼,以 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 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 放夜。”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笔记1
阶段
朝代 商人出现和商业表兴现起和(特“点工商食官”)
兴起 初步发展
商周 春秋战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PPT
ຫໍສະໝຸດ 13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阅读并归纳
1、 概 况
历史时期
概况
西汉 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唐朝 两宋
元朝
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 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 国家重要财源。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14。
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
36
《 清 明 上 河 图 》 中 的 街 市
37
乔家大院
中国第一家票号
38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 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39
7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 政府强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 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 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 即难以携持。”
分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为什么会在四川首先出现?
四川地区商业繁荣;商业交易
范围扩大;金属货币笨重不便
携带;纸币轻便。
8
41
(3)商业发展逐渐冲破政府抑 商政策的限制,由城市向城郊 和乡村扩展;传统的政治性城 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 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 口增多;商业发展促使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2
学案第11页12题 (1)商品种类丰富;纸币“交子”的
出现;商业税收成为政府财源;商业 都市和四大名镇;海外贸易发达。
表现
宋朝 以前
宋朝
阅读并归纳
1、 概 况
历史时期
概况
西汉 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唐朝 两宋
元朝
外贸港口广州;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 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 国家重要财源。
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14。
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
36
《 清 明 上 河 图 》 中 的 街 市
37
乔家大院
中国第一家票号
38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 在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39
7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 政府强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 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 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 即难以携持。”
分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为什么会在四川首先出现?
四川地区商业繁荣;商业交易
范围扩大;金属货币笨重不便
携带;纸币轻便。
8
41
(3)商业发展逐渐冲破政府抑 商政策的限制,由城市向城郊 和乡村扩展;传统的政治性城 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 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 口增多;商业发展促使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2
学案第11页12题 (1)商品种类丰富;纸币“交子”的
出现;商业税收成为政府财源;商业 都市和四大名镇;海外贸易发达。
表现
宋朝 以前
宋朝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648人民版PPT课件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为主要形式)
b意义:勾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 a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是硬道理 ⑦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意义: ①为中共十四大奠定理论基础 ②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b意义:党探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a背景:同上+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理论基础 b内容: ①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③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意义: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化,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2)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③判断标准(3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二者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手段)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或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1)背景: ①国际: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意义:勾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 a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 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是硬道理 ⑦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意义: ①为中共十四大奠定理论基础 ②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1)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b意义:党探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a背景:同上+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理论基础 b内容: ①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③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意义:标志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化,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 (2)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①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③判断标准(3个有利于): 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关系: 计划和市场不是二者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手段)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或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1)背景: ①国际: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347人民版PPT课件
B 答案:
A.①②③④ 2020/6/16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谢谢观看
2020/6/16
2020/6/16
邓小平南巡讲话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⑥关于发展问题;
2020/6/16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
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2020/6/16
一、历史性的跨越;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从此,中国的改
革开放步入一个
2)中共十四大; 新的阶段
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
2020/6/16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你代获的取豆什腐么票主和要粉票的历史信息?
2020/6/16 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2、中共十五大 (1997年);
2020/6/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决策过程。
2020/6/16
十二届三中全会
思 想 解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4.10 )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放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解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解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PPT模板
1、 1925年,卢作孚离开成都教育界,选 择从事交通运输业。 2、1926年,他组建的民生实业公司成立。
3、1937年, 卢作孚说:“国家对外的战 卢作孚 ( 1893-1952 ) 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材料三:在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共运送出川部队270.5万人,各种武器、 弹药等战备物资100万吨,共有16艘轮船被炸沉炸毁,69艘船被炸坏117名船员壮 烈牺牲,76人因伤致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03
合作探究
04
新知导入 拓展练习
学习目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贻来牟机器 磨坊1878
南海继昌隆缫丝 厂187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聚焦“状元实业家”张謇
晚清时期
材料四: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数据资料)
材料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示意图、《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示意图(地图册P26-27)
中国参加世界博览会获奖产品介绍 在1915年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在茶叶类比赛中, 夺得了4枚大奖章。另外,东北的大豆,山东的丝、茧、油,北 京的地毯、绢花、毛线、果脯,四川的白蜡、桐油,江苏的苏 绣、棉纱,浙江的绍酒,福建的海产品、樟脑,广东的乌木家 具等,都让参观者大为赞叹,中国展馆前常常是人头攒动,熙 来攘往。
发 展 趋 势
19世纪末初步发 展
1912-1920 短暂春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酝酿产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20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2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时段:秦汉→隋唐→明清
2)秦汉:重农抑商,缓慢发展 原因:稳定统治;保障农业;保证税收
措施:商人不准穿绸缎、坐马车、为
官;限制商业时间、地点
时段:秦汉→隋唐→明清 影响: 束缚商业,但商业继续发展
商人政治地位降低,经济地位高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老 大 嫁 做 商 人 妇 。 ”
“ 门 前 冷 落 鞍 马 稀 ,
士
(士大夫阶层)
农
(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
(手工业者)
这说明了什么? 商
(商人)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春秋末期
范蠡
史学家笔下的范蠡:
1.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2.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史记·货殖列传》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奴隶制的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奴隶制的商业 商业行为由政府进行。
5)明清:继续繁荣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4)宋元:空前繁荣 表现:品种多; 纸币出现;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北宋时 产生于四川, 便利了商业活 动,促进了商 业的发展。
元代宝钞 元代“至元通行宝 钞”是元世祖至元 二十四年(公元一 二八七年)颁发于 全国的纸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共27张ppt)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 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 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 ,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 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 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安徽绩溪湖里村“红顶商人” 胡雪岩。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布局的变化 (1)坊、市分立: ①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 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 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区称作坊。 (2)坊、市界限被打破: ①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汉口镇、 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②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
补充:宋朝时,坊市界限、现。
2.功能的变化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 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 移等,催生了一批批纯商业性质的城市,扬州、成都等一批 南方城市兴起,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宋元时期 ①两宋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 现在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等方面。 ④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⑤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 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 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 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 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 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 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 ,赚大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共38张PPT)
[特别提醒] 纵观古代中国商业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可知,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 展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政局是否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 况;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状况;货币的统一与发展及新金融体系的出现;政 府的政策。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现代“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和“市”才 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秦汉
艰难 “重农抑商”政 发展 策
时、空受限制
隋唐
进一 农、手工业发展; 步 大运河开通,政 发展 局稳定等
农村出现集市; 金融业雏形(邸店柜坊飞钱)
宋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空前
环境相对宽松 (宋)
商品种类增加;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成为
繁荣 交通发达(元) 政府重要财源;元大都为国际性大都会
明清
依然 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商品化);区域性长途贩 运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出现商帮 (徽商、晋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历代城市布局图
“诸行有正铺 者,不得于铺 前造偏铺”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凡市以日午,击鼓 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 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的市:(1)在城中特定位置、
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空前繁荣 宋:环境相对宽松 元:交通发达
1、商品种类增加; 2、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3、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4、元大都为国际性大都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93人民版PPT课件
案例: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 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 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 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 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隔壁两厂不能横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⑤社会主义本质
开创性的回答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 义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 重大而深远意义。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 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 谁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市场经济(market-oriented economy)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④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1989年世界政治大地震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 改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 沙条约组织国家。事件以1991年苏联解体告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思考探究三: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军 事重地,唐之后以经济中心为主; ②从商业活动看:宋朝以后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逐步放宽;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商贸城市、中小工商 业市镇兴盛; 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 对应;明清新兴共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
D展.,工而商不业是者教的育事社业会的地发位展得,到排提除C高项;明清时期
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
一定得到提高,排除D项。
课后练习:
3.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 家种地。到了明朝又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
3.给C官员做师爷,给商人做参谋,甚至还可以 【去解戏析班】子写戏。据此可知明代 A根谋.据,甚科题至举干可制“以度落去趋第戏文于班士衰子可写落以戏给”官,结员合做所师学爷可,绐知商明人朝做的参 B士.人戏可曲从备事受的士领域人变推宽崇,不再拘于教书先生,而无论 C是.做城师市爷经、济参发谋或展写繁戏荣,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繁荣促 D进.了社当会时等社级会秩风气序和混士乱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故C项正
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 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 了。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 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所以选B。
课后练习:
5.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唐都城长安 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市、西市两地。到 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商业活动则散布于城 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 5材.C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优秀课件
1、秦汉时,商业经营是否自由?当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重农抑商”政策是禁止商业经营吗?
严格限制商业经营;
(二)、秦汉时期——商业的初步发展
3、秦汉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但“法律贱商人,商人 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结合以下图片和材料 分析其中原因?
(二)、秦汉时期——商业的初步发展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 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 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 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 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各个阶段商业发展概况、原因; 2、了解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探究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成因、影响;
4、总结:(1)、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 习 重点
1、了解隋唐时“邸店、柜坊、飞钱”的产生;
(一)、先秦时期——商业的产生
6、据上述图片和课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商人地位提高; (3)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7、据所学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有所繁荣的因素? a\“工商食官”政策破产,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b\社会分裂动荡,环境较为宽松; c\生产力进步,封建私有制产生,有经营积极性; 7、结合所学,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富商巨贾? 子贡 吕不韦 范蠡 白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ppt课件精选ppt
精选ppt课件
8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精选ppt课件
2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精选ppt课件
3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社会主义建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1953—1976)
精选ppt课件
15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 建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 恢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 年底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 也基本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过渡。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0)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992—1997)
精选ppt课件
4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1953— 1976)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时间 建国初 1953-- 1958年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8年
期
1956
后
名称
经营方 式
土地改 革
农民个 体经营
农业合 作化
集体合 作经营
人民公 社化
集体合 作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农民个 体经营
所有制
农民个 体所有
集体所 有
集体与 国家所 有
农民个 体所有
14
•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 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 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 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 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2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3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社会主义建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1953—1976)
11
四、伟大的转折(1978—1990)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
15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 建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 恢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 年底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 也基本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过渡。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勾画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十五大的召开(1997年9月) 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 的时期。
12
特征: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 进。
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探索:中共八大(1956)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即文革时期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2.周恩来、邓小平的领导整顿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级4班 马艳红
1
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制目标
中共十四届三中 全会关于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高举邓小平理论
7
专题线索
•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三大时期 、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 (1949—1956),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8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9
•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 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 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 煌成就。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0)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992—1997)
4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1953— 1976)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 他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对外 贸易等方面对建国初期的经济进行了详细客 观的论述和研究。
16
• 他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一文中 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49—1956年, 也是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后,为了 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 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经济体制。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的探索
主要任务
曲折历程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十年动乱中 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5
伟大的历史 性转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 市的改革
对外开放格 局的初步形
成
工作重点的转移 改革开放的决策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上海浦东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初步形成的特点
6
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阶段
历史性的跨越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时间 建国初 1953-- 1958年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8年
期
1956
后
名称
经营方 式
土地改 革
农民个 体经营
农业合 作化
集体合 作经营
人民公 社化
集体合 作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农民个 体经营
所有制
农民个 体所有
集体所 有
集体与 国家所 有
农民个 体所有
14
•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 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 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 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 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2
4.概述我国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 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义。
3
知识结构
• 本专题有三个课时的内容:
社会主义建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1953—1976)
11
四、伟大的转折(1978—1990)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
15
学科前沿
• 1.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 建立时期的有关研究:
• 武力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和国民经济的 恢复》一文中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到1952 年底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国民经济 也基本恢复并超过抗战水平,并且从1953年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明确向苏联模式的社 会主义过渡。因此,1949—1952年又被称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勾画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十五大的召开(1997年9月) 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 的时期。
12
特征: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 进。
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探索:中共八大(1956)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即文革时期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2.周恩来、邓小平的领导整顿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级4班 马艳红
1
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制目标
中共十四届三中 全会关于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高举邓小平理论
7
专题线索
•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 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
• 三大时期 、六个阶段:一是过渡时期 (1949—1956),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
8
• 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 1976),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 年(1956—1966)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 三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 放的探索(1978--1992)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1992至今)两个阶段。
9
•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 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 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 煌成就。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0)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阶段(1992—1997)
4
社会主义 建设在探 索中曲折
发展
(1953— 1976)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
立 (1953— 1956)
曲折发展 的十年 (1956— 1966)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 他从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对外 贸易等方面对建国初期的经济进行了详细客 观的论述和研究。
16
• 他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一文中 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49—1956年, 也是国民经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 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后,为了 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 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 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经济体制。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的探索
主要任务
曲折历程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
“十年动乱中 的国民经济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 “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5
伟大的历史 性转折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从农村到城 市的改革
对外开放格 局的初步形
成
工作重点的转移 改革开放的决策
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上海浦东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初步形成的特点
6
走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阶段
历史性的跨越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