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牧区的家庭与妇女
四川川西藏族详细介绍

四川川西藏族详细介绍一、生活习俗四川川西藏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藏族人民以青稞为主食,常制作糌粑,并喜欢饮用酥油茶和青稞酒。
藏族人热情好客,迎客时会使用敬语,并以躬腰曲膝、面带笑容的传统礼节接待。
在饮食上,藏族人讲究不食过饱、不发出咀嚼声,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才能接过来喝。
二、社会结构川西藏族社会结构传统上以家庭为单位,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参与农牧业劳动,负责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
藏族社会注重人伦,强调血缘外婚,避免近亲结婚,以利于后代的健康和智力发展。
三、婚姻制度藏族历史上存在多种婚姻形态,包括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
在一些地区,如安多玛曲,存在着“兄弟共妻”的婚姻形式,这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关。
藏族婚姻中,长子或长女承担起当家的责任,其余子女则出嫁或上门。
四、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对川西藏族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有许多祈福方式,如转神山、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等。
寺庙在藏族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宗教和社区活动的中心。
五、经济发展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以农牧业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驱动对四川藏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川藏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新时期以来,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化。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口援藏工作以及政府的民生工程等都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机遇。
七、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四川藏区的政府治理注重稳定和团结,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凝聚人心为落脚点。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增强了藏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八、文化保护与传承藏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都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人的日常生活

藏族人的日常生活
藏族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高原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神秘和色彩,让人们无法忘怀。
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信仰佛教,每天都会
去寺庙祈祷,燃香烧纸,虔诚地向佛祖祈求平安和幸福。
在节假日里,他们还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祭祀活动,庆祝佛祖的诞辰和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
除了信仰,藏族人的日常生活还与农耕息息相关。
他们生活在高原地区,靠种
植青稞、小麦等粮食为生。
每年春天,他们会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耕种作物,直到秋天才能收获丰收。
在农忙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出动,共同劳作,体现了藏族人的团结和勤劳。
此外,藏族人的日常生活还与传统手工艺品密不可分。
他们擅长制作唐卡、香包、藏毯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闲暇的时候,藏族妇女们会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绣制唐卡,传承着祖辈的手艺和智慧。
总的来说,藏族人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传统和文化,他们信仰虔诚,勤劳耕作,
善于手工艺,这些都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藏族人能够保持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西藏婚姻制度

西藏婚姻制度西藏的婚姻制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下面是我对西藏婚姻制度的简要介绍。
一、历史演变西藏的婚姻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古老的游牧时代,藏族社会普遍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性可以与多个男性共同组成家庭。
这种制度主要由于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家族利益的考虑而产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妻多夫制逐渐被淘汰,现在西藏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
二、现代婚姻制度1.恋爱自由:在现代西藏,恋爱自由是受到尊重的。
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建立家庭。
2.婚礼仪式: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在西藏,婚礼通常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新郎和新娘会穿着传统的藏族婚礼服饰,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3.家庭地位:在西藏的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受到尊重的。
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4.财产分配:在西藏,夫妻双方的财产是共同所有的。
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获得的财产,都归夫妻共同所有。
5.离婚:在西藏,离婚也是被允许的。
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方式离婚。
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三、传统习俗1.抢婚:在某些地区的藏族文化中,抢婚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男性会通过抢夺的方式将心仪的女性娶回家。
这种行为在现代已经逐渐被淘汰。
2.纳妾:在历史上,一些富裕的藏族男性会纳妾。
然而,这种现象在现代已经非常罕见。
总的来说,西藏的婚姻制度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
尽管存在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这些传统习俗也在逐渐被淘汰和替代。
在现代西藏,婚姻制度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平等和自由选择,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特色和文化元素。
藏民家访文档

藏民家访引言藏民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之一,在西藏地区集居较多。
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以藏民家访为主题,介绍藏民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民族。
家庭结构在传统藏民的家庭中,一般以核心家庭为主要单位。
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
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照顾子女和家务,传承家庭的文化传统。
在农村地区,一户人家通常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形成一个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协作合作,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生活习惯藏民有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大部分与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藏民崇尚生活的简单和平静,他们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会定期进行冥想,通过静心与自然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安慰。
此外,他们还注重身体锻炼,如散步、骑马等,以保持健康和活力。
在食物方面,藏民主要以牛羊肉、牦牛奶和青稞为主食。
他们通常将青稞磨成粉,制作成面食。
这种食物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富含营养,能够提供藏民在高原地区生活所需的能量。
风俗习惯藏民拥有丰富的风俗习惯,其中最著名的是藏族婚礼。
藏族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传统仪式和庆祝活动。
新郎需要在婚礼上穿上藏式服装,并跳起特有的藏族舞蹈,以表达对新娘的爱意。
而新娘则要穿上华丽的藏族婚服,戴上特制的婚冠。
整个过程充满了喜悦和祝福的氛围。
此外,藏民还有一种独特的节日叫做“藏历年”。
它是根据藏族传统历法来计算的新年。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宗教仪式、飞天舞龙等。
这是一个传承传统和互相祝福的重要时刻。
结论藏民家访是了解藏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深入家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独特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藏民的文化,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参考文献:1.王志杰. (2019). 藏族婚礼的习俗及风采. 中国婚礼智库.2.笔者亲自采访的藏族家庭.。
试述藏族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原因

试述藏族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原因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质资料也比较单一,长期与外界的联系甚少,对其社会制度,婚姻形式以及家庭制度等都产生较深的影响。
在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有着非常辽阔的疆域,但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由高耸陡峭的山脉和纵横交织的河流构成。
除此之外,植被覆盖率也是比较低的。
这样的环境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促使其农业或农牧业无法支撑更多家庭的发展。
除了对生存的要求,人们在这样地广人稀的牧业生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失群的恐惧,因此对家庭的稳定性和不分散性非常重视。
地形和气候的综合作用多形成自然灾害损害人们生命健康及财产等,这些自然环境对藏民们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为了生存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选择” 了一妻多夫。
这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社会制度及婚姻制度。
二、经济因素早前调查表明“无论在农业人口中,还是在牧民中,几乎到处都通行这一制度”。
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地区多为山区或者人烟稀少的牧区,也与农业有一定的关系。
人均土地面积在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地下降,新的家庭需要增加土地和收入来源,也就是分家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但具学者对日喀则某一村庄的调查显示“很难找到一块可以用来建造安置新家房屋的土地”。
西藏的一妻多夫制主要受该地区土地制度以及劳役制度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租用的土地中劳役是以户为单位计算的。
因此形成兄弟共娶一妻会减轻其劳役负担,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广大农奴深受农奴主的压榨和剥削,生产极端落后,生活极为贫困,这样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撑“一夫一妻”制所需的经济条件,他们只好选择一妻多夫这样的制度。
同时,以古儿乡的村庄为例,古儿村、田木村、禾乃村户均劳动力分别为2.94 、3.16 、2.34 ,一妻多夫的户数所占比例相应为23%、10%、9.7%,在这几个行政村的这些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户均劳动力与一妻多夫家庭的户数成反比,即户均劳动力越少,那么一妻多夫家庭就增多。
《藏北人家》解说词

人类的足迹,也许很晚才踏上地球之颠这块高高在上的土地。
神秘的藏北有无数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在这里. 发现比新石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牧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
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
藏北草原的地理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极其险恶。
然而,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了: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
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
他认为: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
藏北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
令人注目的是,藏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
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7000 多米。
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木湖,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纳木湖海拔高达4718 米,面积约1900 多平方公里。
当年到达湖边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
纳木湖畔水草资源丰富,是藏北主要牧场之一.。
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就在湖边搭起了一顶顶帐篷。
一座帐篷就是一个家庭。
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
措达今年28 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 3 个孩子,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罗追怀有8 个月的身孕,因为行动不方便,她的妹妹白玛来到她的家,帮忙干些家务活儿。
措达家有将近200 只绵羊和山羊,40 头耗牛和一匹马。
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
措达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
他一家人的衣、食、住,完全取自这些牲畜,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
在面积广大的藏北草原,几乎看不见一棵树。
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刮着寒冷的西风。
藏人的传统家庭结构是怎样的?

藏人的传统家庭结构是怎样的?一、封建社会时期的藏人家庭结构在封建社会时期,藏人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封建等级制度。
家族以家长为核心,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三代人的共同生活体系。
家长一般是家族最年长的男性,享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儿子们通常需服从家长的意愿,并按照严格的封建等级关系进行有效的血缘亲属分工。
封建时期的藏人家庭结构中,贵族阶层拥有更为复杂的家庭结构。
家族中,祖父和祖母在家庭权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贵族家庭通常重男轻女,并有着世袭制度。
男性继承家族财产和血脉,而女性则主要承担繁育后代的责任。
二、现代社会的藏人家庭结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藏人的家庭结构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尽管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已不复存在,但藏族人民对于家族的重视程度仍然较高。
家族仍然是藏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现代社会中,藏人家庭结构转向了核心家庭为主。
父母与子女构成了家庭内最基本的关系,夫妻间的平等与尊重逐渐被重视。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追求婚姻中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除了核心家庭外,藏人社会中也开始出现小家庭型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开支的增加,许多年轻人选择独立居住,形成独立的小家庭单元。
这些小家庭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然而,家族观念仍然深入人心,小家庭在重大事务中仍然与家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三、藏人家庭的特点与习俗藏人家庭结构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中。
以下是藏人家庭的一些特点和习俗:1. 尊重长辈:藏人非常尊重家庭中的长辈,长辈的话语具有权威性和决策力。
家族的传统聚餐和庆祝活动中,长辈往往会被优先照顾和尊重。
2. 婚姻与家族:婚姻对于藏人来说是一种不仅限于个人的决策,也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
在婚姻过程中,家族共同协商和决定,保证了家族间的利益和情感的血脉传承。
3. 子女教育:在藏人家庭中,教育子女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
父母会竭尽全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并注重培养子女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藏族婚姻制度

藏族婚姻制度
藏族婚姻制度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
从古至今,藏族婚姻制度一直是藏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婚姻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一夫多妻制:在一些较富有的家庭中,男性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
这种制度在较为传统的藏族社区中仍然存在。
2. 群居制: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多个家庭会共同居住在一起。
这种制度在一些较为偏远的藏族村落中比较普遍。
3. 续娶制:如果一个男性的妻子去世了,他可以再次娶妻。
这种制度在藏族社会中比较常见。
4. 同姓婚制:在一些地区,藏族人会嫁娶同姓的对象。
这种制度在一些古老的藏族传统中比较常见。
5. 包办婚姻:在一些地区,父母或其他亲属会为儿女或亲戚安排婚姻。
这种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减少。
总之,藏族婚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系统。
虽然现代化对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些传统的婚姻制度仍然在藏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 1 -。
四川藏族的婚嫁习俗

四川藏族的婚嫁习俗古老的“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复杂的婚姻制度。
关于藏族婚嫁习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四川藏族的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四川藏族的婚嫁习俗藏族简介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2013年)。
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婚嫁习俗风情藏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复杂的婚姻制度,民主改革前的藏区,除了普遍流行的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
并且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制度,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严禁通婚,奴隶主内部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基础不是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财富和地位。
由于广大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对奴隶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农奴和农奴结婚时,必须先求得农奴主的准许。
藏区解放后,旧的的婚姻形式已经被彻底抛弃,实行一夫一妻制。
自由恋爱成为男女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
男女双方有意,先请活佛卜合属相,如果卜算结果吉祥,即进入第二步,求婚。
一般由男方家长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各种礼品并提出求婚,若对方同意,就将礼物收下,并回赠一条哈达。
然后,选定吉祥日子,举行订婚仪式,向女方父母赠“吾仁”(养育费、奶钱)及其它礼物,向证婚人献哈达。
藏族婚姻习俗

藏族婚姻习俗2006年09月07日【浏览字号:大中小】来源:四川旅游信息网藏族因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开有成了特殊的传统婚姻习俗。
因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
渗透至今已有变异,但那些蕴深厚的古老婚俗仍情趣盎然。
历史上,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
一夫多妻限于历史上的上层阶级内,但和汉族的娶妻纳妾不同,一个男子以姊妹两人为妻,婚礼中明媒正娶1人,其他姊妹则与姐夫(或妹夫)同居为妻。
几个妻子无尊卑之分,能和睦相处。
一妻多夫是藏族广大平民百姓中最典型的婚姻形式。
1949年前广泛存在条件下,男子多入寺为僧或在外奔走,女子在家中操持家业。
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就只为长兄举行婚礼。
婚礼后,主妇在自己成婚时的房屋中,可轮流与其他几个弟兄之间。
一般不会冲突,因为常有在外的,或者是“弟娶寡嫂”。
即使同时在时在家,也不会互相冲突仇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1949年后一夫一妻逐渐取代了上述两种婚姻形式。
但长女留家的习俗一直不变,妇女在家中操劳的程度、主持家业的地位根深蒂固。
其余兄弟姊妹或出家、或入、或入寺,也有姊妹留做家庭尼姑的。
藏族以豪放、深情的歌舞丰富着生活,所以有了歌舞中的婚礼。
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在相恋后以情歌情卦谈情说爱。
婚礼中,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
中甸藏族嫁者(或入者)出门前,父母作临行嘱咐。
出门时唱告别歌,如泣如诉。
届时,喜官手中要捧着洁白的哈达,带领队伍绕柱而歌。
送亲者骑马而行,途中唱路歌村歌,将一份深怀藉歌传给途中景物,传给全村人,以喜气祝愿村中万事万物美好兴盛。
娶方已在门前列队迎候,备好香案、下马桌和背水女童。
当送亲队伍到达时,充当迎亲队伍首领的喜官就上前恭请送亲队伍,喜官在下马桌上下马。
有的地方的婚礼,在下马前还要举行迎福仪式。
送亲队伍派一个骑手,手擎箭旗往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迎候,社为迎福。
送亲队伍则唱着福歌而来,表明将福份带来了,呼唤福主迎接。
藏族婚姻制度

藏族婚姻制度藏族婚姻制度,是指中国西藏自治区藏族人民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藏族社会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藏族婚姻制度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以下是对藏族婚姻制度的一些介绍。
藏族婚姻制度主要包括结婚、嫁娶和离婚等几个方面。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经过谐婚、相亲、媒人等程序,互相认可并获得父母、亲戚朋友的祝福后,举行婚礼正式成为夫妻。
嫁娶是指女方离开自己的家庭,到男方家庭生活。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经过协商,或者由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
在藏族传统婚姻制度中,普遍存在着包括强制婚姻、娶妻财物和家族联姻等现象。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法律改革,这些陋习逐渐被淡化和禁止。
结婚的年龄一般较早,男性在20岁左右,女性在18岁左右,但上述年龄也不是绝对的,因各地区、各家庭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法律规定女性结婚时必须年满20周岁,男性必须年满22周岁。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是以父系制为主要特征。
男方的亲属要为结婚仪式支付一定的彩礼,女方则会以质问半价的方式还礼。
男方还要向女方家庭提供一定数量的赠礼,以示尊重。
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婚姻制度中逐渐淡化,重视平等和个人自主。
离婚是目前藏族婚姻制度中一种常见现象。
离婚的主要原因有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暴力、婚姻无爱、外遇等。
通常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并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婚姻关系。
然而,在传统婚姻制度中,离婚通常是受到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的。
总的来说,藏族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改革,尊重个人权利和平等的婚姻观念也逐渐得到普及。
现代的藏族婚姻制度更加注重个人自主、平等、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并逐渐摒弃了强制婚姻和娶妻财物等传统观念。
试述藏族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原因-最新年文档

试述藏族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原因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质资料也比较单一,长期与外界的联系甚少,对其社会制度,婚姻形式以及家庭制度等都产生较深的影响。
在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有着非常辽阔的疆域,但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由高耸陡峭的山脉和纵横交织的河流构成。
除此之外,植被覆盖率也是比较低的。
这样的环境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促使其农业或农牧业无法支撑更多家庭的发展。
除了对生存的要求,人们在这样地广人稀的牧业生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失群的恐惧,因此对家庭的稳定性和不分散性非常重视。
地形和气候的综合作用多形成自然灾害损害人们生命健康及财产等,这些自然环境对藏民们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为了生存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选择”了一妻多夫。
这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社会制度及婚姻制度。
二、经济因素早前调查表明“无论在农业人口中,还是在牧民中,几乎到处都通行这一制度”。
一妻多夫制存在的地区多为山区或者人烟稀少的牧区,也与农业有一定的关系。
人均土地面积在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地下降,新的家庭需要增加土地和收入来源,也就是分家需要一定条件的支撑,但具学者对日喀则某一村庄的调查显示“很难找到一块可以用来建造安置新家房屋的土地”。
西藏的一妻多夫制主要受该地区土地制度以及劳役制度的影响,也就是他们租用的土地中劳役是以户为单位计算的。
因此形成兄弟共娶一妻会减轻其劳役负担,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广大农奴深受农奴主的压榨和剥削,生产极端落后,生活极为贫困,这样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撑“一夫一妻”制所需的经济条件,他们只好选择一妻多夫这样的制度。
同时,以古儿乡的村庄为例,古儿村、田木村、禾乃村户均劳动力分别为2.94、3.16、2.34,一妻多夫的户数所占比例相应为23%、10%、9.7%,在这几个行政村的这些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户均劳动力与一妻多夫家庭的户数成反比,即户均劳动力越少,那么一妻多夫家庭就增多。
藏族农区与牧区留守妇女生活现状比较

藏族农区与牧区留守妇女生活现状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甘肃的夏河和卓尼两县进行田野调查,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农牧区留守妇女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得出由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原因,使同为藏民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藏族农牧区;留守妇女;生活现状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9-02一、基本情况分析甘肃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又称甘南,其中夏河、碌曲、玛曲为纯牧业县,卓尼等其他藏区为农业县或农牧混合县。
人口都相对较少,资源丰富,但气候相对寒冷,农作物一年一熟。
(一)人口学特征2010年底,夏河县的人口为8.05万人,而妇女约有3.9万余人。
在妇联的联村联户走访中,140多人属于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大夏河两岸。
打工地主要集中在县城里的基础设施建筑工地上,也有去拉萨、青海、临夏和兰州的。
主要是卖酸奶、酥油、毛皮等,少数去修建铁路。
卓尼县恰恰相反,外出务工的相对较多,男女都有。
据统计数据显示,卓尼县到2005年时,人口为101285人,根据访谈现实,70%以上的家庭都有外出务工的现象。
年轻人很少在家闲着,都出去打工,很多都是夫妻双方外出,这样就影响了留守妇女的比例。
务工的地点主要是在内蒙古、新疆等,兰州也有一部分,去西藏的反而很少。
主要是在工地上打工,从事其他行业的较少。
(二)负担及地位对比“妇女家庭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中拥有与控制家庭资源的能力和享有的各种权力与威望。
它相对妇女社会地位而言是一个微观层面概念范畴。
”[1]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妇女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看其在家中掌握的权力来决定的,通俗地说就是谁说了算。
在调查中,两个县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多数老人在时老人说了算,老人不在时夫妻共同协商。
这样看来女性的地位在提高,在家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夏河和卓尼的留守妇女的负担有所不同。
夏河县的妻子在家做饭、背水、捡牛粪、打酥油、挤奶、喂养小孩、照顾老人等。
藏族女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心目中的藏族女性是一个智慧、美丽、善良、博爱、宽容、健康、实在而知羞的女性。
在西藏,女性占总人口的51%,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人类的延续等重任,但她们非常善良,待人热情友好,并不给人神秘感。
在我的心目中藏族女性是具有承受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她们自强自立,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而且乐观地面对人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追求完美是人性的本能。
但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要求,记得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一生的伴侣要善良,一夜的情人要漂亮。
”这或许是藏族传统意义上对妻子的一种衡量标准和心理把。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我们藏族的男士们,想必他们会得出更精彩的答案。
藏族的审美与汉族的审美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牧区的文化。
他们对妇女的美貌的称赞与汉族截然不同。
比如描写格萨尔王的妃子珠牡,说“她前进一步价值百匹好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好肥羊,冬天好比太阳暖,夏天犹如柳荫凉”,这样一种描写,汉族人肯定不能理解,不知道她美到什么程度。
但是在牧区,在以物易物仍然有遗留的今天,人们会体验到珠牡的美貌是非同寻常的。
我们有的时候翻译起来很困难,如果直译就是这样的。
一妻多夫的家庭主要是发生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半农半牧地区。
当然,一妻多夫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财产的不分割,如果每一位兄弟各娶一个妻子,妯娌之间会产生矛盾,导致分家,使财产分散,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保存家庭劳动力的集中,可以使家庭不断的富有。
在这种家庭中,妻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妻子是一个很贤惠的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时安排丈夫的工作,有的丈夫可以从事农业,有的丈夫放牧,有的可以去做农牧业交换,这样的家庭反而比一妻一夫的家庭更富有。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藏族地区妇女的生育处于自然状态。
呈高生育率,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医护条件,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很高。
西藏的婚俗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西藏的婚俗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西藏的婚俗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西藏作为中国的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婚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而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西藏的婚俗文化,带您了解藏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一、婚前准备与联络在藏族人民的婚姻文化中,婚姻的开始是由双方家长进行的。
当一方家长决定把自己的儿女嫁接到对方家庭时,首先会派出“媒婆”或者亲戚好友拜访对方家庭,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种方式被称为“种广”,意味着正式的提亲行为。
如果双方均满意,那么婚姻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始。
二、聘礼与彩礼在藏族的婚礼中,聘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聘礼包括金银、绸缎、藏族传统服饰等财物,双方家庭会相互商议确定具体的聘礼金额和项目。
而女方家庭也会给男方家庭准备一些彩礼,以示双方的友好和认可。
三、婚礼仪式藏族的传统婚礼仪式通常有多个环节。
首先是“萨婆”,即婚期确定的日子,女方家庭会邀请喇嘛为新娘祈福。
而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身着传统的藏族婚纱,由亲友伴随着进行婚礼仪式。
其中,新郎新娘会交换戒指并进行祝福。
同时,还会有喇嘛为新人祝福、吉祥物的引领、舞蹈表演等传统文化表演,给整个婚礼增添了独特的欢乐氛围。
四、婚后习俗藏族人民的婚后习俗也非常有趣。
新娘到了新家后,她必须接受公公的试探,通过掌握筷子的技巧和分辨咖啡的香味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同时,新郎新娘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拜请祖宗保佑和家庭幸福。
五、婚后居住问题在西藏,婚后夫妻一般住在男方家庭中,属一夫多妻制。
如果男方家庭有多个兄弟,他们的妻子都将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
六、传统服饰的重要性在西藏的婚俗文化中,传统服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来宾,都会穿着传统的藏族服装。
男子一般身着“许印”的长袍和藏式长裤,女子则穿着鲜艳的藏式袍裙。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使婚礼更加庄重隆重。
藏族牧民生活

藏族牧民生活
藏族牧民生活在高原上,他们依靠着牛羊为生,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
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面对着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他们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藏族牧民的生活充满了朴实和真诚。
他们居住在简陋的藏式帐篷里,白天放牧,晚上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唱歌、跳舞。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在藏族牧民的生活中,牛羊是他们的生活支柱。
他们依靠牛羊提供的牛奶、羊毛、肉食等来维持生计。
每到春天,牧民们就会开始放牧,带着牛羊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而在冬天,他们则会把牛羊赶到低海拔的地方,以躲避严寒的天气。
在牧民的生活中,信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信仰着藏传佛教,每天都
会进行祈祷和供奉,以祈求风调雨顺、牛羊平安。
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使他们拥有一颗宽容而坚定的心。
虽然藏族牧民的生活简朴,但他们却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的服饰、
歌舞、民间艺术等都充满了浓厚的藏族特色,每一样东西都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藏族牧民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纯朴和真诚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愿我们都能像藏族牧民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阅读、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从适婚范围、婚姻缔结、婚后习俗和几种特殊的婚制等四个方面描述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
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变迁理论及其相关流派、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和西方婚姻理论分析了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变迁的特点,即家庭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文化形成了冲突与融合、婚姻观念产生了巨大裂变以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促使了婚俗文化的变迁。
最后根据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与现代婚俗文化预测其未来的变迁趋势,提出了婚姻观念的转变会进一步加大,婚姻文化的融合度会进一步加强,妇女的家庭地位会进一步提高等三个方面发展趋势。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论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主要对选题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介绍了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
如牧民们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婚龄、婚礼仪式、家庭形式、妇女地位、生育文化、财产继承以及婚姻的解除等。
第四章是对当今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变迁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五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当前青海安多牧区婚俗文化的变迁及其未来的变迁趋势。
第六章是对全文的简要结语。
藏民的生活和风俗

藏民的生活和风俗第一篇:藏民的生活藏民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藏高原上。
藏民的生活和其他少数民族有很多不同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1. 家庭生活藏民的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一般都是由父亲、母亲、子女和祖父母组成。
在藏民的家庭中,尊重老人是很重要的传统。
年长者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往往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同时,藏民的家庭也非常注重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2. 饮食习惯藏民以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饼、奶酪等为主要食物,辅以大米和蔬菜。
他们认为,牛羊肉和酥油茶是能够给人提供足够能量的最好食物。
此外,藏民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就是用手抓食物,不需要用筷子或勺子。
3. 衣履装扮藏民的传统服装是高原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
藏民男性穿长袍,头戴帽子;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和头巾,手臂上佩戴手镯和香囊。
在特殊场合,藏民还会穿上华美的节日服装,以庆祝节日。
4. 生产方式藏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他们根据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
在春季,他们会在田里种植青稞和豌豆;到了夏季,他们则开始放牧,让牲口到草地上吃草;到了秋季,他们就会收获庄稼,制作奶酪和酥油。
5. 宗教信仰藏民的主要宗教信仰是藏传佛教,他们认为佛教能够保佑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平静、幸福和安宁。
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众多的宗教活动如祷告、唱经、念佛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藏民的生活充满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他们的风俗和文化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二篇:藏民的风俗藏民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非常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接下来,我们将会介绍一些藏民的风俗,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而有趣的少数民族。
1. 吐蕃时期的文化遗址吐蕃在藏历第七世纪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大国,并且在那个时候,藏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因为这个国家而有了极大的发展。
现在,吐蕃时期的文化遗址已经成为了藏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
我的牧区生活作文200字藏族

我的牧区生活作文200字藏族
藏地阳光真猛烈,晒得皮肤都有点疼。
不过,这天气正好适合放牧,牛羊们都懒洋洋地在草原上吃草。
帐篷旁边,几个藏族阿妈正在聊天,她们笑得特别开心,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我走过去听了听,原来是在讲哪个小伙子追姑娘的事,真是有意思。
晚上,大家都聚在篝火旁,有人拿起吉他弹唱了起来。
那歌声真是好听啊,像高原的风一样自由。
大家都跟着节奏跳起了舞,我也忍不住加入了进去,跳得满头大汗,真是太开心了!
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星空,感觉像是被宇宙包围了一样。
这里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有种说不出的美好。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希望牛羊都健健康康的,日子也能一直这么快乐。
从几个藏族家庭看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

从几个藏族家庭看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族际通婚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在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有很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关系也相对普遍。
本文将从几个藏族家庭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族际通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农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农田种植和牧区养殖。
由于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限制,这些地区的资源相对有限。
一些青壮年人会选择外出打工,以寻找更好的收入来源。
经济的诱惑力会促使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通过婚姻来改善生活条件。
文化交流是促进族际通婚的重要因素。
不同民族之间有共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通过婚姻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在中国西南地区,藏族与汉族、彝族等民族之间的通婚关系较为常见。
这种通婚关系不仅带来了文化交流,也改变了民族之间的单一文化模式,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
家庭因素是影响族际通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对于个体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藏族家庭中,父母更加开明和支持子女的婚姻自由,不拘泥于民族和地域限制。
他们更加注重子女的幸福感和婚姻的和谐性,而不是过分强调血缘关系。
家庭环境的开放和宽容能够促使族际通婚的发生。
教育因素也对族际通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视野,让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中国西南地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并深受先进思想和理念的熏陶。
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人的平等性,拒绝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能够催生更多的族际通婚。
经济、文化、家庭和教育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族际通婚的产生。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家庭中,一些家庭更加开明和支持子女的婚姻自由,同时经济的诱惑和文化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也为族际通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族际通婚将会越来越普遍,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藏族牧民家庭中,各种劳动都有习惯性分工。民主改革前,成年男子除保护家人和部落的 生命财产不受侵害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支应乌拉差役。在家庭生产劳动中,男子主要承担 女性力所不支的重活,如鞣皮、剪毛、抓绒、屠宰之类,此外,挖盐、商品交换等也由男子 承担,这些工作女性很少参与。妇女主要负责照料家务,如打茶、做饭、磨青稞、打酥油、 挤奶、做酸奶、拣牛粪、织氆氇、看孩子等等,丈夫对此也基本不过问。有些工作由家人共 同承担,如放牧、背水、捻毛线(一般男子捻牛毛绳,妇女捻羊毛线)。一般来说,男子的 劳动条件较为艰苦,女子的劳动负担更为沉重。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认为牧区有60%以上 的劳动量是由妇女来承担的1。
安多牧民家庭决策状况 表2
总户 男 女 老人 孩子 共同 未回
数
答
家务主
46
38
3
2
0
2
1
持
百分比
―
82.6 6.5 4.3
0
4.3
2.2
%
在我们调查的46户家庭中,有29户承认家庭劳动主要由女方承担,有9户表示家务由双方共同 承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38户的家政由男方作主,2户由老人决定,只有2户表示由 双方共同商议。妇女在家中能够完全作主的是全家的饮食消费。在购买食物的种类、数量等 问题上,丈夫一般都听从妻子的安排,而出面购买一般是丈夫的事情。添置家常日用品亦是 如此。牧区的妇女偶尔会有出门的机会,多数时间只是跟在丈夫背后,很少发表意见。在家 庭中,男性掌握着财政大权,现金一般都由丈夫使用或保管,现在有不少人将钱存入银行。 牧区妇女也有一笔属于她们个人的财产,就是贵重的衣物和装饰品。民主改革以前,家境较 好些的妇女都有一套祖传下来的银质或珠宝首饰。文革期间这类东西都被归入四旧,或上缴 或毁坏了。改革开放后,许多牧民重新置办给妻子和女儿,这些饰品和衣物价格从数千元至 数万元不等,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比较隆重的场合才穿戴,这部分财产基本属于妇女自己所有 ,丈夫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般无权单独处理,母亲去世后,将其留给自己的女儿或妹妹。
比如妇女每天磨青稞的时间,但基本可以反映出目前一般牧民家庭的生活规律。
安多牧民家务主持状况 表1
总户 男 女 老人 孩子 共同 未回
数
答
家务主
46
4
29
0
3
9
1
持
百分比
―
8.7
0
%
63.0
6.5
19.6
2.2
妇女在家庭生产和生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但是她们能够行使权力的范围却十分有限,关于
这一点,我们只要将表1、表2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
应当指出的是,自民主改革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牧民的劳动条件在逐步改善,负担 也在减轻,但具体到妇女而言,情况却不完全相同。乌拉差役被彻底废除,减去了牧民的一 大负担,青藏公路贯通,使沿途牧区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商业活动渐渐活跃起来,以往需 要长途跋涉到盐湖挖盐以供食用并到农区交换青稞,现在牧民可以到商店中购买。90年代以 来,安多牧区基本实现了定居生活,使频繁搬迁所带来的劳动量大大减弱。这些劳动基本属 于男子所承担的范围之内。因此相比之下,女性的劳动负担相对增加了。尽管如此,妇女的 劳动条件还是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定居后的家庭能够添置较多的生活用品,牧民们可以不 必担心搬迁时行动不便而不敢置办各种东西。据我们调查的结果,铁皮炉、高压锅、汽灯等 等,已经普及到了几乎所有定居的牧民家庭中,而且一些人家还购买了牛奶分离器、缝纫机 等耐用消费品。很显然,这些用品减轻了妇女们的家务劳动强度。
藏族牧区的家庭与妇女 (Family and Women Among Nomads of Northern Tibet)
卢 梅 (Lu Mei)
对于妇女自身而言,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社会则是一个放大的家庭。妇女地位的高 低,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此,我们根据牧区调查,将西藏妇女放在 家庭的背景之下来讨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2.6 5. 1
注:调查人数为39人。
在传统的藏族社会中,通行的是比较严格的等级内婚制,特别是富人不愿与穷人结亲,夫妇 双方社会和经济地位基本相当。人们无法通过婚姻来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新婚 夫妇在日后能否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劳动技能和水平。我们前面已 经分析过,牧区妇女承担了比男子更多的家庭责任,整个社会都非常看重她们的劳动技能和 持家能力。可以说这是牧区社会一致的价值取向。当父母为子女考虑婚事的时候,比较注重 实际问题,更多考虑到经济因素。而将女性相貌和性格列入择偶条件的男子,则没有明显的 年龄差异。
我们将50年代末— 60年代对该地区进行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与此次调查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牧区男女的劳动 分工,除乌拉差役和挖盐之外,至今没有太多的变化,特别是妇女所承担的劳动,如照料家 人饮食、挤奶、拾牛粪、磨青稞、看护子女等,与以往别无二致。以打酥油为例,牧区(其
1 西藏自治区妇女境况》,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第20页。
牧区的妇女很少出门,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接触外界的机会少,所以她们比男子接受新事物 的能力要弱。在家中儿子可以很熟练地使用高压锅、汽灯,而母亲仍在循规蹈距地喝茶、吃 糌粑,根本不去动汽灯,这种情况在牧区屡见不鲜。我们还注意到,居住地点和丈夫的职业 与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在县城里,担任公职的丈夫往往可以给妻子找一份固定工作( 有些妇女本身也是国家干部、职工),另外还有一些从事商贸活动的妇女,她们在获得独立 的经济收入之后,对家政管理当然拥有较多的发言权,可以根据家庭生活的需要自己购买食 物和日用品。在县城附近的牧区,由于交通便利,外出的机会较多,加上受到外界的影响, 这里的妇女比偏远牧区的妇女也就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例如,腰恰五村的一家,他们居住在 离青藏公路干道不足200米的公路段宿舍内。丈夫本人是养护段工人,妻子是牧民,在这个家 庭中,家务劳动由夫妻共同分担,家庭财政大权掌握在妻子手中,遇到比较重要的问题时, 夫妻共同商议解决。他们共有6个子女,其中2个出生在医院。
民主改革前,虽然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但若与其它部落的人通婚,必须取得头人的允 许,并交纳一笔赎身费,称为本卓(dpon-
khrol),才可出嫁或入赘,他们的子女也属于娶入一方的部落。在历史上,赎身费的价格有 所变化,各部落间也不一样,有以钱和牲畜两种支付形式。既便如此,部落头人也往往不愿 意本部落属民离开,有时会要求对方部落换婚。赎身费、聘礼、陪嫁以及新婚夫妇分户另过 所需的牲畜,均从原来的家产中分出,因而往往有些家境贫困的妇女无法成家。腰恰乡五村 的洛珠即是一例。洛珠现年66岁,出身贫寒,年轻时以帮佣和乞讨为生,因为支付不起结婚 费用而孤守终身。也有不少牧民根本不举行任何仪式就组成了一个新家庭。在46户调查对象 中,已婚妇女为61人。现年50岁以上的妇女(其大多数于民主改革前结婚)举行与未举行婚 礼的比例为3:14,也就是说近80%的妇女未举行过婚礼。这种情况除了社会制度和经济方面 的原因之外,与牧民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流寓不定的生活给牧民之间的来往造成诸多 不便,而且他们对两性关系的看法比较开放,只要不属于同骨系内的通婚,一般都会取得社 会承认。对于未取得头人的同意,未交纳赎身费而结合的不同部落的男女,其子女则男孩归 父亲所属部落,女孩归母亲所属的部落。
当恋爱的男女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告知自己的父母。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包办婚姻还 是自由恋爱,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流都是父←→子、母←→女的形式,一般不会出现父←→ 女、母←→子交换看法的情况。这说明随年龄增长,在童年时代子女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已 经被明显的性别差异所取代。男孩由于即将独立生活而更多地向父亲学习社会交往的技巧, 女孩则继续向母亲学习执掌家务的经验。
家庭条件,特别是是否门当户对作为重要的择偶条件,见表3。
安多牧民择偶观 表3
择偶
职 收 能 前相 性 健 门 家 命 未
标准
业 入 干 途貌 格 康 当 庭 运 答
户条安
对件排
人数
15 2 4 2 14 10 2 41ຫໍສະໝຸດ 12百分比
38. 5. 10. 5. 35. 25. 5.
2.6
5 1 3 1 9 6 1 10.3
它地区亦如此)妇女每打一桶酥油,需要上下捣动酥油桶中的木棍1000余下。近年来,有比 较富裕的牧民家中购置了手动牛奶分离器,虽然仍需手工操作机器,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妇女的劳动强度。但是对于人口较多或牲畜较多的家庭,一台牛奶分离器往往不敷使用 ,还需有妇女以传统方式打制酥油。
文革期间,这种分工方式曾经一度所有改变。政治上的极左路线要求妇女们彻底与一切传 统观念决裂,“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的到”。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平等观念 使牧区妇女不仅需要继续承担原有家务,而且还要承受社会激变给她们带来的额外压力。有 些妇女为表示自己摆脱思想束缚的决心,加入到屠宰、剪毛等过去由男子所承担的工作中2。 应当说,这些超越妇女生理及心理能力界限的行为,并没有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也不可 能促使这一社会范围内的两性间的协调发展,反而使妇女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义务,从而 增大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因而一旦这种社会环境消失,这种超越性的行动也就不复存在, 牧民的家庭劳动分工又基本回复到以前的状态。
在现年30岁以下的已婚妇女中,举行婚礼与未举行婚礼的比例为12:5,也就是说只有40%的
妇女未举行婚礼。比民主改革前下降了过半。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结婚时已处于改革开放以后
的年代,首先她们不存在对部落的人身依附;其次,根据我们对牧民经济状况的调查,她们
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足够的能力筹措婚礼开支(见表4)。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
更注重礼仪交往,家庭和妇女本身会更加重视社会舆论的评价,婚礼为她们提供了一次表现
才干、炫耀财富以博取赞叹的良机。自90年代以来,安多牧民基本实现了定居,改变了以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此同时,交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盛,为牧民相互间的交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