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新教材八年级上《老山界》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老山界教案苏教版20170904254
老山界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一、预习交流:(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 )呜咽.()澎湃..()骨碌..()缀.()2、多音字组词:嚼:jiáo ( ) jué( )咽:yān( ) yàn ( ) yè( )落:là( ) luò( ) lào (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难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事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ppt课件1
合作学习:
读课文,完成问题,有疑惑小组讨论: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 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了红 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
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 文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
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
的革命豪情。
开端 老 山 界
经过 结果
决定翻山
上山
下山 翻山以后
革 命 英 雄 和 乐 观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
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 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 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也一定有过这样的 感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 法。
时间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地点
人物
活动
瑶民家 山脚下 半山腰 山路上
瑶家大嫂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 后
雷公岩
山顶
半夜露宿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午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 章层次。
品析语言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 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
者是否矛盾?
6836.初中语文苏教版新课程标准八上 第2课《老山界》(教案)
思维发散。
由长征,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写作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2017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课题
老山界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知识目标
5.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有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像落花飘零在水面,像狂风掠过松林。
6.归纳主题
《老山界》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充分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写作特点: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9.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参考课件
信仰 景致
山路险阻,悬崖峭壁:
走路
难
红军 翻山 困难 重重
反衬红 军战士 睡觉 难 在困难 夜宿“之”字路,寒气逼人: 面前不 低头 的英雄 粮食奇缺,肚饿难熬: 吃饭 难 气概。 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处境 难
1、本文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 间顺序写的。请在文中找出时间变化 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明确:
作者作品: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省无锡市 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长征时,在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 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写作背景: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 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 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 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与 1934年冬翻阅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 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 位于的思想内容,感受红 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 移安排材料是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 背诵精彩的语段。
辨音:
落(得很远) là 澎湃 Pé pà ng i wūyè 呜咽 解释词语: 惊惶 苛捐杂税 峭壁 咀嚼 蜷 捉摸 zhuōmō 欺侮 qīwǔ quá n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 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 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 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
2、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 “四难”,试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语 句填入下表。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 课文的中心 思想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表现了红 军战士不 怕艰难险 阻的顽强 意志和革 命乐观主 义精神。
处境难
阅读《导学导练》P11的《丰 碑》,完成练习。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老山界》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赏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老山界》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赏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
文章开头介绍了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接着按照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整 个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包括白天行军、夜间行军、攀登险峰等各个 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人物形象分析
总结词
文章通过描绘红军战士的言行举止,成功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英雄 形象。
详细描述
文章中通过对红军战士的描绘,如“一瘸一拐地支撑着前进”、“咬紧牙关攀登 险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对 红军战士充满敬意。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表达直接有力,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语言特色分析
总结词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表达生动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表达直接有力,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问题设置与思考
总结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情感表达。
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老山 界的风景如何?作者描绘老山界的目的是什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老山界》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mǐn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长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课件
半夜
半山腰
半夜露宿 山路上 第 黎明 二 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战士
夜行军
山顶 红军战 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经过: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 绘出瑰丽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 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 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 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 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 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 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 下去”到“清得透底”。)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 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 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 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 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 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 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 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 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 石缀在夜幕上。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 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 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 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 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 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 必胜的信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版)老山界教案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精神的关系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例如,学生需要理解“老山界”不仅是自然界的山,更是象征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精神堡垒。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写作中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如何将比喻、拟人等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如作者将山峰拟人化为“巨人”,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老山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历。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
2.学习生字词:崇峻、陡峭、凌空、屏障、巅峰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如何文中表达的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5.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课文《老山界》所展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精神。
4.在实践活动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老山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和人物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修辞手法,以及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红军战士面对的困难。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我觉得问题设置可以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6、《老山界》课文
老山界陆定一(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2)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4)“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5)“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6)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7)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8)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9)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10)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老山界 (共53张PPT)
嚼
)呜咽 (yè 咽 (yān)咽喉 n)吞咽 (yà
巧记乐背
吃饭时,他一边细嚼(jiáo)慢咽,一边咀嚼(jué)着
父亲告诉他的一些耐人寻味的话。
形近字 陡(dǒu)陡峭 徒(tú )徒弟 缀(zhuì )点缀 辍(chuò )辍学 歉(qià n)道歉
谦(qiān)谦虚
驰(chí )奔驰 弛(chí )松弛
8.(四川雅安中考,T12)第13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 何作用?请简答。 这句话属于细节描写,“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既 说明老山界山势险峻,迂回曲折,又表明连夜翻山的红军人数
之多。
9.(辽宁沈阳中考,T15)第14段到第18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 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 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
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生难字瑶山(yáo)
惊惶(huáng) 篱笆(lí) 欺侮(wǔ) 矗立(chù)
陡(dǒu)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蜷(quán) 咀嚼(jǔ juã)
呜咽(yâ)
澎湃(pãng pài)
多音字 盛 (ché ng)盛饭 (shè ng)茂盛 (jué )咀嚼 (jiá o)细嚼慢咽 颤 (zhà n)颤栗 (chà n)颤抖
10.第22段中,“横着心躺下去”和“一会儿就酣然入梦”是 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是不顾一切的意思,这一心理活动
描写,既表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说明 红军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酣然入梦”则是因为战士们 生理上已经疲劳到极点,一躺下便沉沉入睡,同时体现了他们 高强的心理素质。 11.(甘肃白银中考,T9)赏析第23段中的画线句。 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课件《老山界》第一课时
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
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 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 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 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 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 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 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
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 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 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 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 (“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 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 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 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 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为自由而战的人,人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时代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 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 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 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 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 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 越老山界。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细 3、本文把红 军战士的顽强意 读 志和乐观刻画得 具体形象,靠的 品 是生动的描写。 你能揣摩出来吗? 味
提示:行动、 语言、场面、景 物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 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 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优秀课件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老山界》课件 (共33张PPT)
艰难。
课文讲解
8. 这部分写景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既突出了山之高 、险、陡,强调了红军长征的 艰苦,又有力地烘托了红军战 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乐观坚毅 的性格。
课文讲解
9. 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 【答案】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豪迈、 团结向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讲解学习目标1. 体来自重要词句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和精
神。 2.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理解生 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3. 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字词积累
攀 )谈 pān(
蜷 )曲 quán( 酣 )然 hān(
缀 点zhuì( )
课文讲解
11. 思考: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 感人,找出写人的语句谈谈感受?
【答案】“浑身打着颤”、“把身子 蜷起来”、“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
声地谈着话” ,
“颤”和“蜷” 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 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 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 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课文讲解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 ): 简介老山 界。 第二部分(2—
33): 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
经过。 第三部分(34 ):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 座难走的山。
课文讲解
1.红军翻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 嫂,她的丈夫为什么躲藏起来,“按
【答案】“生怕”是“很怕”的意思,“ 显眼”是 “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 ,用这两 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
课文《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课文《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老山界》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作者借宿山中的老山界,以清新、自然的笔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境界,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困难、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中的“老山界”就是一座起伏的山峦,一个物产丰富、景色迷人的地方,那里留下红军战士爬山的足迹,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也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与信仰。
作者在爬山的过程中,由最初对“老山界”的期望、惊奇与赞叹,到爬上山后的疲惫、看见雪山时的惊喜,再到晚上躺在山上观赏“满天星光”时的乐观自信,以及最后要离开“老山界”时的留恋与怀念。
这四个层次,展现了红军长征路上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
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分 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 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 (12—— 19) 2.山腰露宿(20——23) ;3.攀登雷公岩 (24——27)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28—— 30) ;5.山顶所思及下山。 (31——33)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 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 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 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 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 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 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 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 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 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 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 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 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 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 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 文的中心意思.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 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 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 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 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 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 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 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 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 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 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 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 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 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 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露宿奇观
视觉 1、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 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 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 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 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听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像山泉在呜咽
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么 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 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 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 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 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 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 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 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 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 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
学习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革命传 统。 • 2、课文安排材料的特点 • 3、体会重要语段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 段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 19段——半山腰 天空(仰望) 就在脚底下(俯视)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曲折、迂回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 是星星。 ——高峻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 底下。 ——陡峭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 ‘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 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 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 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 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 到“清得透底”。)
视角变化
13段——山脚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 民理解了红军。
第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一 天黑 山脚下 天 夜里 半山腰
半夜 山路上 第 黎明 雷公岩 二 以后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半夜露宿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 (1)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特 别是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 活。 • (2)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 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 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 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 石缀在夜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 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 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 的丰富情感。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 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老 山 界
老山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ǐn
Wēi yí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 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 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 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 (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 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 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 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 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 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 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4、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 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 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强调我们的部队 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 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 意思,体现出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 现了红军的严明纪律。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
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 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 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 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 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 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 委三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 老山界。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
峻,
“许多”,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 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 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 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景物描写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而在这 样险峻的环境里,红军战士还能欣赏天上的 星星,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 响”,表现了他们身处险境而能镇定自若的 乐观主义精神。
总结这一 部分内容。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
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生字词:
惊惶 huá ng 呜咽 yè 咀嚼 jué 矗立 chù 蜷曲 quá n 酣然入梦 hān 点缀 zhuì
落下 là
打着颤 zhà n
闪烁 shuò
骨碌 gū lu
澎湃 pé ng pà i 马匹 pĭ 苛捐杂税 kē 攀谈 灌输 不可捉摸 道歉 野马奔驰
篱笆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 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 点的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 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 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 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 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 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 (34)
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跳读、勾 画、概括)
走路难: 悬崖峭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