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研究
国内语料库中介语研究综述
文_读天下学术探讨322I N S I G H T摘要:本文对国内近5年研究者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研究,从研究概况、研究成果等方面展现了中介语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中介语近五年的研究趋势,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介语指明方向。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CEA;CIA一、前言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 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在“Interlanguage”论文中正式使用:即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目标语知识系统和由此相互连接而引起的一种连续体(Selinker,1972)。
中介语是既不同于学习者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独立语言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和母语和目的语没有任何关系,中介语既有学习者母语又有目的语的特征。
“语际语”和“过渡语”等译名在其他文献里也有出现。
术语命名的不同展现了研究者不同观察角度。
中介语研究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文秋芳、王立非,2004)。
本文对国内近5年研究者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研究,总结了中介语研究状况及研究趋势。
二、基于语料库中介语整体研究概况本文以语料库及中介语为主题,通过对近5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进行检索,得文献355篇。
通过人工删除非相关文献158篇,所研究文献共197篇。
2010-2014年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的期刊分别为39,50,43,35,30;其中核心期刊分别为5,2,4,2,3,可见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一直保持平稳趋势,变化不大。
2010-2014年基于语料库的理论研究分别为12,10,7,13,5;实证研究分别为27,40,36,22,25。
可以看出国内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处于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局。
最后对所研究的文献中使用的语料库分布做了统计(见图1),共30个不同的语料库出现在所研究的论文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语料库分别是CLEC (57.28%)、自建语料库(24.12%)与WECCL(21.1%)。
中介语理论研究概述——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口张 婷
2 世纪6 年代末,人们开始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 对学生造成 困难 ,困难的程度 如何 :对学生 已经出现的理论 O O
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 习得者使用 目的语所产生 加以分析和解释 。因此,它是 ~种 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
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 ,调整修 订所获得的规律,对 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步创立 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 出现的背景
研 究者们对 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Nm e ,17 )称之 W e sr 9 2 为 “ 近似语言系统 ” ( p r x m t v s s e s a p o i a i e y t m ),科德
中介语 的涵义及其特 点 根据S ln e 的定义;I tr a g a e r f r o te e k r i n e ln u g e e s t h
s p r t n s o s c n l n u g l a n r s s e , e aa e e s fa e o d a g a e er e y tm a s s e 。 t a h s a s r c u a l i t r e i t s a u ytm h t a t u t r ly n e m d a e t t s
环境 ,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主体。而 中介语是 以普遍语法理论 斯基对语言心 理的研 究,行 为主义心理 学受到 了很 大的冲 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它的研究把重点移到语 击,认知心理学随之重新抬头和发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
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 的种种 基础 的对比分析 ,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人们发现外语学
中介语理论研究概览
Ab ta t Thsa t l a o a a iey o e alds u so b u n e ln u g s d b e o d/o eg a — sr c : i ri eh sac mp rtv l v r l ic sin a o titra g a eu e y s c n fr in ln c
一
于 受 到 行 为 主 义 的 “ 激 — — 反 应 ” 和 心 灵 主 义 的 刺 论
“ 生 ” 的影 响 , 们 曾 一 度 只 重视 语 言学 习 的 外 天 论 人
部环 境 , 略 了语言 学 习 的主 体 。 中介 语的研 究 把 忽 而 重点 转 移 到语 言学 习者及 其 在第 二语 言 习得 或外 语 学 习 中所 采 取 的种 种 学 习手 段 , 对第 二语 言 的过 如
CU IIi “ ( c ly o ri n La g a s Lio ig N o ma ie st Dai n. a nn 1 0 9 Ch n ) Fa ut f Fo eg n u ge , a nn r lUnv ri y. la Lio i g, 1 2 , ia 6
d fe e a t v opm e . tfna l um marz s h i fc nc ft t dy ofi era gua he y if r ntstgesofis de el nt I i ly s ie t e sgniia e o he s u nt l n ge t or
度 概 括 (v r e ea z t n , 及 有 意 回 避 学 习 者 o eg n r 1 ai ) 以 i o
、
中 介 语 概 念 的 界 定
中 介 语 ( tra g a e 是 近 2 i eln u g ) n O年 来 第 二 语 言 习得 中的 一个 重要 理论 。 一概 念最 早 是 由 S l k 这 ei — n el6 r 9 9年 在 其 论 文 I n u g rn fr中 提 出 来 g a e T a se a 的 , 又于 17 后 9 2年 发 表 了题 为 Itr n u g nel g a e的 论 a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在外语教学理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通过对这三大理论框架的详细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外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外语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我们将概述对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接着,我们将关注错误分析,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我们将详细讨论中介语研究的概念、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其与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在对比分析部分,我们将关注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
我们将评估对比分析的有效性,并讨论其在预测和解释学习者错误方面的局限。
在错误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错误来促进学习者的进步。
我们将讨论错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错误分析来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介语研究部分,我们将关注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中介语系统,分析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我们将探讨中介语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其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之间的互补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的综合讨论,本文旨在为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外语教学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主张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差异,来预测和解释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对比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即母语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外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对比分析理论中,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被分为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的是母语与目标语相似的部分,这些相似之处能够促进外语学习,使学习者能够更快地掌握目标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中介语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发
中介语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发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其研究成果使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对于二语学习者语言系统有了更合理清晰的认识。
了解中介语理论,以及中介语研究成果和启示,对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在外语教学中,若教师能充分地系统地掌握中介语知识,认清中介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并将理论知识及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会日益显著.该文旨在探讨中介语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外语教学提出性建议。
ﻭ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ﻭ1中介语定义“中介语"是由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最先提出的,并在1972年以Interlanguage为题发表了一篇,这一的发表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建立。
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的语言学习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
”(1972)对“中介语"这一概念的表述,不同学者有着不同,例如有学者称之为中际语,或过渡语,又如科德在《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目标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1967)。
奈姆塞尔称它为“接近系统”.诸多与中介语相似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介语”现象的关注及该理论的可研究价值。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母语体系知识框架,在不断接受目的语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的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体系虽然深受母语和目的语体系的双重影响,但却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它只会随着二语信息的不断输入,无线接近但却永远会等同于目的语。
中介语是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环节,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必然过程.我国学者桂诗春认为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套既不属于源语又不属于目的语的的语法体系。
它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只能存在于由第二语言学习的语境所产生的语言系统中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这种语言处于两种语言之间,可称为中际语。
中介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介语研究发展历程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中介语,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国外研究发展历程正文:一、中介语研究的相关概念1、王永德和盛永生(2005)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结余学生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科德称它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特异方言”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奈姆塞尔称它为“接近系统”。
2、张磊(2012)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势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因此也被称为“中间语”。
二、中介语研究的发展历程1).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历程4杨连瑞(2005)认为SharwoodSmith(1994)在阐述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时,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以前,研究的重点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到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研究重点转到以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对学习者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performanceanalysis)。
这以后,研究重点又转到80年代各种理论模式发展的阶段。
二语习得研究呈现出了扩大、深入、再扩大的发展趋势,6汪玲玲和盛楠(2007)认为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盛行于20 世纪中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的过程, 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
这种理论强调, 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不是一种思维现象, 语言的发展被描述成一系列习惯的养成。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探讨——兼谈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如在 不 同的会 话 场 合 , 话 者在 同一 单 词 的 发 说
ibly 。所谓 语 境 可 变 性 指 学 习 者 由于 不 同 a it) i
的 文本 环 境 和情 景 环境 . 产生 不 同 的 中介语 变
学 者 的观 点 , 中介语 有如 下一 些特 点 :
1 1 系统性 (y tmai t ) . s se t i cy
异 。前者 如 : Mr a g ejy edn .② ① .W n no sra ig l
的 自然规 律和过 程 , 为外 语教 学方 法 、 目标 和 内 容 的选择 提供理 论依 据 。
可变性 是 中介语 中复 杂而 又相 当富有研 究 意义 的概念 。可变性 包括 系 统 可变 性 (y tm— s se
ai v r bl y 和非 系统 可 变 性 ( o -y tm— t ai it) c a i n ns se ai v r bl y , t ai it) 限于 篇 幅所 限 , 文 只简要 探 c a i 本
于说 话 者 的社 会 背 景 、 教 育 程 度 及 对 话 者 。 受
习者 的语 言 能 力 向 目的语 不 断 靠拢 、 逐渐 完 善
的过程 。在 语 言学 习 过 程 中 , 习者 积 极 利 用 学
已有 的 知识 和学 习策 略 来完 成 学 习 任务 , 断 不
对语 言规 则 进 行 假设 一 验证 , 断 修 正偏 离 目 不 的语 的语 言 现象 , 之 接 近 目的语 系 统 。学 习 使
讨 系统可 变性 中 的语 境可 变性 (o txu l a— c ne t a v r ibly 和个体 差 异可 变性 ( dvd a vra i a it ) i i iiu l ai l n b—
第八章 中介语
17
• 需要注意的是, Corder的中介语假设 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事 实上,如果我们按照Selinker(1969, 1972)的看法而真正地把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看做一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就 没有所谓“偏误”的说法。因为学习 者不可能对自己的系统产生“偏误”。 “偏误”这样的提法还是没有能够真 正地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 系统。
18
• 二、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中还有一位不应忽视的 学者William Nemser。他提出的理论假设与 Selinker的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主要观点如 下: • (一)近似系统 • 1971年, 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根据Nemser的说法,“近似系统”是 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指的是学习者在试 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他的“近似系统”有如下几层含义: • 首先,“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 的语系统的。换句话说,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 一个独立的系统。
• 例如,当留学生接触到“一个月”、“一个 星期”这样的语言材料时,系统生成器便会 建立一个关于数量结构的规则。在此基础上, 学习者不但会产生上述的正确形式,还可能 会产生出类似“一个年”这样的用法。而当 学习者不断地接触到正确的目的语形式“一 年”后,系统生成器便会将“一年”和“一 个年”进行比较,从而生成一个新的规则, 而“一个年”这样的过渡形式将会消失。 •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 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 有时候对外汉语教师会发现甚至一些中级水 平的留学生还经常说类似于“吃饭在饭馆” 这样的偏离目的语形式的结构。问题是,留 学生接触到的材料不可能有“吃饭在饭馆” 这样的形式,而且一旦出现,教师通常会在 课堂上给予纠正。那么留学生为什么还会有 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下面要讲的“内 在大纲”的问的观点相呼应,Corder 提出需要区分“输入” (input)与“吸 纳” /“内化”(intake)。所谓的“输入” 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 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 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 中真正“吸收的东西”。按照Corder的 观点,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 “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 纳”。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一种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目标语上,而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形成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不断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和变化。
学习者会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作用下进行调整和修正,逐渐接近目标语的规范。
中介语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也不是无法纠正的,而是通过合适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交际环境得到修改和改进的。
中介语理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发展起了一种概念,即“语言交际能力”的层级结构。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阶段来描述和分析,从最初的母语干扰阶段,到目标语近似阶段,再到最终的目标语规范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描述和分析对于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轨迹和指导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对语言教材编写和语言测试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言教材编写中,教材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和练习形式,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系统。
在语言测试中,应该关注学习者是否在中介语系统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者是否达到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语水平。
总之,中介语理论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我们可
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文献综述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二十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
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
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母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往往以偏概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作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作者:蔡艳艳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1969年,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
1972年,他在论文《中介语》中对“中介语”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中介语假说”,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奠定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然而,中介语理论并非Sehnker一个人建立的,尽管他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早起的中介语理论还应该提及另两位先驱,即Corder和Nemser。
他们几乎同时提出了与Selinker相似的理论假设。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学者有关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早期;二语习得;中介语一、中介语概述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和僵化性等特点。
国外学者将中介语研究发展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早期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理论发展阶段。
在两个不同的阶段,由于理论假设的不同导致研究方法有很大区别。
早期中介语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对比分析阶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
试图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由于涉及到两种语言是否具有可比性和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这种理论遭到激烈批评,最后面临瓦解。
随后在70年代被中介语理论取而代之,这种理论不近考察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还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
后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研究中介语的社会语言学模式,拓宽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
二、三位学者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献的。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中介语概论中介语( 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年提出的。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 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开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性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其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
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为“渗透性〞。
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系统性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那么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
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那么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
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
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那么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
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反复性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2、Selinker潜在的心理结构(一般的认知结构)
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
语言迁移过程、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来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
图书馆后面有操场。
这三条原因对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
大意——小意(细节)(瑞典的学生)
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
A、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把字句
“把”字句的例子。教学中最先教的是可用可不用的形式,并且通过练习强化这种可用可不用的特点,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把”字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用可不用的,遇到非用“把”字句不可的时候,学生不用,而出现句型的误代偏误。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教必须用“把”字句表达的形式,使学生先树立一个“把”字句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概念,等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形式,再教那些“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可以互相变换的形式,学生就不会产生混乱了。就是这样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1)现在进行时;
2/3)介词(in/on);
4)复数;
5)不规则过去时;
6)所有格;
7)非缩写的系词;
8)冠词;
9)规则的过去时;
10)规则的第三人称现在时;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
然而,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主要研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阶段。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偏误。
中介语理论认为,这些偏误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失败,而是语言学习的正常过程。
通过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语言学习特点,并对汉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元音偏误由于外国人的母语中的元音系统与汉语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汉语的元音发音时常常出现偏误。
比如,在汉语中没有英语中的/θ/、/ð/等音素,所以外国学生在发音时容易将这些音素替代,导致发音不准确。
2.轻声偏误汉语的轻声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声调不明显的现象,而外国人的母语中往往没有类似的语音特点,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轻声时容易出现偏误。
外国学生常常会把汉语的轻声读成浊音,影响语音的准确性。
3.声调偏误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而很多外国语言并不是。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常常会出现偏误。
比如,英语中的重音与汉语的声调不同,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的声调使用上出现问题。
三、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1.母语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语音特点带入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音偏误的产生。
2.缺乏汉语语音训练由于汉语语音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一些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所以导致他们在汉语的语音学习中出现偏误。
历史回眸_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王建勤1.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历史回顾1.1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历史界定如果从时间上来界定,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Selinker 等人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
但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显然不是Selinker一个人建立的,这一理论的代表还应包括Corder,Nemser等几位应用语言学的先驱。
尽管这几位学者用于描写和阐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术语不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到了80年代,中介语研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
有些理论模式是在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Ellis(1994:351)本人就声称,他和Torane关于中介语的“可变能力模式”(variable competence model)就是在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有些理论模式,如Shumann(1985)的“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 of L2),Micheal Long (1983)的“言语输入与交互作用模式”(the model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在理论方法上与最初的中介语理论已有相当大的分别。
因此,Ellis(1985:47,1994:351)将以Selinker为代表的最初的中介语理论称作“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Meara(1984)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称作“传统的中介语研究”,与“当今的(中介语)研究”相对。
国外学者这种划分实际上反映了中介语研究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早期的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
我们之所以将后者称作“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是因为后期的理论发展,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发展。
后期的理论发展有很多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都是以中介语系统为研究的客体。
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发展历程,探究其理论渊源、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中介语理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揭示其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启示,以期对当前的二语习得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明确中介语的定义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地位。
接着,本文将梳理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包括塞林格(Selinker)的中介语假说、拉多(Lado)的对比分析假说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分析早期中介语理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本文还将反思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局限性,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将总结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贡献,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为二语习得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中介语理论的历史背景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语言学发展。
在这一时期,语言学领域逐渐从结构主义转向转换生成语法,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语言的生成机制和习得过程。
这一时期的理论大多侧重于语言的内部规律和语法结构的解析,对于语言学习的实际过程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语言学习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中介语理论应运而生。
它试图解释在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语言系统——中介语,以及这一系统如何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受到了多种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
中介语理论研究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 词语、 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词语、“了”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 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 关系。 关系。
目
语言学 的
语
错误+语
错误=中介语
中介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 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 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 言系统。 科德(S.P.Corder)称它为具有独 特风格的“特异方言”或“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奈姆赛尔(William Nemser)称它为“接近系 统”(approximate system ,19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的特点:
1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中介” 的含义就是“中间” (intermediate),既不同于本族语, 又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两种语言的混 合体。 2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中介语 有一套规则,学生是这套规则的创造 者。学生不是随意地使用这些规则, 而是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这些规则。 中介语反应学生的实际的语言水平, 代表他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3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中 介语随学生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是鲁键骥,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是鲁键骥,他在 1984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 年发表了《 年发表了 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 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首次引进了 中介语” 偏误”两个概念。 “中介语”和“偏误”两个概念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 对外汉语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 词语、 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词语、“了”字的使用,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 误地或不适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交际策略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 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 关系。 关系。
西方学者一般把中介语看成是由错误组成的语言系统。 狄东尼(Renzo Titone)图示中介语的组成成分。
本 族 语 语 错误 语 错误 的 中介语 语
目
语言学 的
语
错误+语
பைடு நூலகம்
错误=中介语
中介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 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 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 言系统。 科德(S.P.Corder)称它为具有独 特风格的“特异方言”或“语言学 习者的语言”。奈姆赛尔(William Nemser)称它为“接近系 统”(approximate system ,1971)
(四)关于学习环境 四 关于学习环境 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的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 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语境可以帮助言语交际者排除歧义、 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语境可以帮助言语交际者排除歧义、 补充信息、领会会话含义。 补充信息、领会会话含义。
(五)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的影响 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入, 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引入,尤其 是中介语的引进, 是中介语的引进,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某 些观念。(如改变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 。(如改变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 些观念。(如改变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不再逢错 必究等) 必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