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设计_加工_装配一体化技术_叶浩文

合集下载

(完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完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业化的“三个一体化”发展思维

建筑工业化的“三个一体化”发展思维

谈 到 框 架 结构 .柱 子 的钢 筋 、梁 很 复 杂 。简 易 墙 的加 工 生产 标 准 很 高 , 国外
标 准 没 那 么高 .所 以 自动 化 比较 好 。 中 国 的要 求 非常 高 为 了牢 固 按 照现 浇
理 论 做 出 来的 构 件 又不 太 适 合 。如 何把 节 点 简单 化 .钢 筋 变粗 变 少 .工 厂 自
, 6H F
, 6
第 十 三届 中外 绿 色 人居论 坛 ・ 主 论坛
专 家演讲—— 中国建 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 师 、中建科 技集团董事 长叶浩文 :
件 .通过 不 同的组拼 .结 果可 以多样化 、平 面化 。
” 三个 一 体 化 的发 展思 想 第一 个 一 体 化是 建 筑 结 构 、机 电 、装 修
配 式 建 筑 的协 同 ,要通 过 B I M信 息 技术 研 发 .共 享数 据 现 在很 多工 厂 的 设 备 软 件相 对 落 后 .没 有 设计 出可 以让工 厂 直 接读 取 的 软件 。现 在 国外 有 几 个
分 阶 段软 件 。 国 内在 这 方面 的设 备 软件 还 需 要 改进 完 善 .最 后 实现 工 厂 智 能 化 存储 。5 D— BI M是全 信 息化 平 台 中建 也在 用 .可 以 引入 工厂 。 第三 个 一 体化 是 技 术 、市 场 、管理 一体 化 ,从 产 业化 发 展 的要 求提 出 。 装 配 式 建 筑 的技 术 是 引领 的 .把 技 术 设 计 引 领 了 .才 可 能 在 工 厂 装 配 一 体 化 。我 们 可 以通过 E PC五化 一 体 来实 现 .使 得 我 们 设计 的 东西 可 以蠹 接通 过 工 程 总 承 包 ,完 成 设计 方 案 .投 资 者 只 需要 在 方 案里 明确 建筑 的功 能 、结 构

叶浩文:建筑人“登高”永不止步

叶浩文:建筑人“登高”永不止步

16◎本刊记者 李玲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项荣誉,我倍感荣幸,这是我们建筑人共同的荣誉,传递着党和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殷殷关爱,鼓舞着我们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叶浩文说。

叶浩文:建筑人“登高”永不止步“我将继续引领更多建筑人一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叶浩文从事建筑行业40多年,叶浩文主持建造广州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东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超高层重大工程;发明了“空中造楼机”,创造了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新速度;研发C120混凝土并一次性泵送到500米,创造了超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新纪录。

他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一体化建造理论与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多个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中实践应用,助力我国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四十年来,他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索,把工程建设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叶浩文说,“我将继续引领更多建筑人一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传承工匠精神 立志建筑报国从广州沙面建筑群沿江而上,一座15层的白色骑楼建筑分外显眼,这就是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占据“广州第一高楼”名号的爱群大厦。

“我的父亲曾参与过爱群大厦的建设。

”叶浩文说,除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父亲,家族里还有很多人从事建筑工作。

叶浩文也因此对建筑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怀。

叶浩文小时候,正值我国“三线建设”的高潮。

父母亲作为“三线”建设者,奔走工程工地,他也跟着家人四处辗转,从贵州的贵阳、六盘水、安顺到湖北的荆“同时,我们还研发了施工电梯直达顶层作业面提升技术,大型塔吊新型附着技术,塔吊高效自爬升技术,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术,群塔协同安全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引领了百层高楼垂直运输配置技术的发展。

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

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

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叶浩文;周冲;王兵【摘要】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从有利于实现工程建造组织化、系统化、精益化,有利于降低工程建造成本、缩短工程建造工期,有利于实现技术集成应用和创新,有利于全过程信息化应用等7个方面,阐述了EPC工程总承包管理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上的优势;剖析了目前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了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Development of assembly building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it need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 with the matching. Advantages of the EPC projec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ssembly building are presented, including organization,systematic,lea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project cost,construction period,the realiz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whole process of informationization applic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assembly building are analyz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ssembly building in EPC mode.【期刊名称】《工程管理学报》【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6页(P17-22)【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EPC工程总承包【作者】叶浩文;周冲;王兵【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70;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41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就如何“推行工程总承包”,从招标要求、责任主体、管理机制、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创新指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7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7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目录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 总则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应运而生。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将其组装到现场形成建筑物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快速、精确、高质量等诸多优势,并且能够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以及其中关键技术。

一、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1.设计与规划:在实施装配式建筑之前,需要进行精确而周密的设计与规划。

包括确定建筑结构、制定详细图纸以及确定各个构件及其之间组合方式等。

2.预制加工:预制加工是装配式建筑最核心的环节。

根据施工图纸,在专业设备支持下,将各个构件进行精确加工,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相关表面处理(如涂层、喷涂等)。

3.运输与装载:经过预制加工的构件需要通过合适的交通方式(如卡车、船舶等)运输到建筑现场。

为了保护构件的安全,需要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并严格控制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和撞击。

4.现场安装:到达建筑现场后,将各个构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组装。

在该环节中,需要使用专业的安装设备和工具,并尽量减少人工操作,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5.收尾工作:施工完成后,进行相关的检验和测试。

如果有问题需要修复或调整,在确保质量合格后进行清洁和维护,并办理相关手续以移交给使用单位。

二、关键技术介绍1.信息化技术:装配式建筑依赖于大量数据和信息流动。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设计、制造、物流以及施工等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

其中包括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ERP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物联网等技术应用。

2.结构连接技术:由于装配式建筑是通过连接各个构件来形成整体结构,因此结构连接技术是重要的一环。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螺栓连接、焊接、粘结等。

关键在于确保连接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3.防火安全技术:装配式建筑需要满足相关的防火标准和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符合防火安全规范的材料,并设计合理的防火措施,如设置消防通道、灭火器布局等。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1 总则 (1)2 方案设计 (2)2.1 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 (2)2.3 设计图纸 (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 (8)3.2 设计总说明 (8)3.3 总平面 (9)3.4 建筑 (11)3.5 结构 (14)3.6 建筑电气 (17)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4 施工图设计 (30)4.1 一般要求 (30)4.2 总平面 (30)4.3 建筑 (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 (43)4.6 给水排水 (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 热能动力 (53)4.9 预算 (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 (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 (69)条文说明 (74)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 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目录1 总则12 方案设计22.1 一般要求22.2 设计说明书22.3 设计图纸63 初步设计83.1 一般要求83.2 设计总说明83.3 总平面93.4 建筑113.5 结构143.6 建筑电气173.7 给水排水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43.9 热能动力263.10 概算284 施工图设计304.1 一般要求304.2 总平面304.3 建筑324.4 结构364.5 建筑电气434.6 给水排水464.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504.8 热能动力534.9 预算575专项设计585.1 建筑幕墙585.2基坑工程615.3 建筑智能化645.4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69条文说明741 总则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年11月前言本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62号令),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

——新增建筑幕墙、基坑支护及建筑智能化专项设计内容。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审批、施工等方面对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的变化,对原规定中部分条文作了修改,使之更加适用于目前的工程项目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

本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规定的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李霆总则、一般要求部分:刘炳清建筑、总平面部分:翁皓、党春红、李春舫、林莉结构部分:李霆、徐厚军、郑瑾建筑电气部分:杜毅威、熊江给水排水部分:金鹏、涂正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部分:郑小梅、杨允立、吴光林、马友才技术经济部分:张变兰、聂钢建筑幕墙部分:王书华基坑工程部分:陈义平建筑智能化部分:耿望阳装配式建筑部分:叶浩文、樊则森、李文、孙占琦、蒋杰、马涛、王炜、张沂目录1 总则 (1)2 方案设计ﻩ22.1一般要求............................................................. 22.2 设计说明书ﻩ22.3 设计图纸ﻩ63 初步设计 (8)3.1 一般要求ﻩ83.2 设计总说明ﻩ83.3 总平面............................................................... 93.4建筑................................................................ 113.5 结构ﻩ143.6建筑电气........................................................... 17 3.7 给水排水............................................................ 203.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24 3.9 热能动力.. (26)3.10 概算............................................................... 28 4施工图设计 (30)4.1一般要求ﻩ304.2 总平面ﻩ304.3建筑ﻩ324.4 结构................................................................ 364.5 建筑电气ﻩ434.6 给水排水 (46)4.7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0)4.8热能动力 (53)4.9预算ﻩ575专项设计................................................................ 585.1 建筑幕墙 (58)5.2 基坑工程 (61)5.3 建筑智能化ﻩ645.4 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ﻩ69条文说明 (74)1 总则1.0.1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 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协同技术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协同技术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协同技术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它以工业化和规模化制造为基础,在现场进行快速组装。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优化设计和紧密合作,实现了设计、制造和施工各环节的协同效应。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协同技术,并介绍其应用前景。

一、综述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施工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

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并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

装配式建筑采用模块化构件,在工厂里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

相比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劳动力成本,还具有更好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设计与制造协同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往往是分离开来的,这导致了很多沟通问题和信息不对称。

而在装配式建筑中,设计师和制造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师需要了解制造工艺和材料特性,制造人员需要参与设计过程,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意见。

1. 设计-制造流程集成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首先要求将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进行流程集成。

通过将参数化设计软件与模块化生产线连接起来,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衔接。

设计师可以直接在软件中生成模块的CAD模型,并将相关信息传输到生产线上,实现定制化、精确化的生产。

2. 信息共享与沟通另外,设计师和制造人员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也十分重要。

采用云平台或BIM 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数据的共享与管理。

例如,在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材料选择等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及时反馈质量检测、进度控制等数据给到设计方。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协同装配式建筑施工协同技术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1. 堆场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堆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堆放区域和制定堆场管理规范,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施工荒废率。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和高效施工需求的增加,装配式建筑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

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协同创新。

一、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概述在传统建筑领域,设计和制造往往相互独立,各自为了追求最佳效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需求。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这种独立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成为必然趋势。

二、设计方面的协同创新1. 技术交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设计师需要与制造商进行技术交流,并充分了解装配件材料、生产工艺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实际操作要求。

2. 优化构件连接方式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于构件的连接方式,设计师应当与制造商密切合作,优化构件的连接方式,确保连接牢固可靠、施工简单高效。

例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使得构件可以快速拆卸和组合。

3. 建立标准化设计设计方面需要根据现有材料和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推动标准化设计的发展。

通过标准化设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设备通用性。

三、制造方面的协同创新1. 自动化生产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该引入自动化生产线。

这需要制造商主动与设计师沟通,并根据设计要求调整生产线设置、加强自动控制技术。

2. 质量管控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质量是关键问题。

制造商应与相关监管部门和标准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并执行质量管控标准。

同时,在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检验和品质把关,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3.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装配式建筑制造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必要的。

通过集成设计、工艺规划和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实现设计与制造之间的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协同创新的优势1. 提高效率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紧密协作能够减少沟通成本和工期延误,提高施工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5月上第46卷第9期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17DOI :10.7672/sgjs2017090017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叶浩文,周冲(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70)[摘要]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的分析,以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装配及一体化集成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并对此提出了只有通过技术上的创新,建立并完善装配式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全专业的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技术体系,才能推进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一体化集成;设计;加工;装配[中图分类号]TU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98(2017)09-0017-03Desig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Precast BuildingsYE Haowen ,ZHOU Chong(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of precast construction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precast buildings is as breakthrough to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And it puts forward only through techn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design ,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profession including precast architecture ,structure ,electromechanical and decoration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ecast building.Key words :precas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design ;processing ;assembly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701904)[作者简介]叶浩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 :yehw@cscec.com [收稿日期]2017-01-121装配式建筑发展形式2016年以来,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

自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到3月17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三五”纲要》,再到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不仅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的目标,还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将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发展阶段。

2016年11月19日,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号召全行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装配式建筑抓到底。

形势充分表明:全国范围内一场大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高潮已全面掀开。

2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及分析在迎来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当前,迫切需要突破困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瓶颈。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针对装配式建筑设置了系统化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拟通过一体化的研发和实施,解决目前阻碍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没有形成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导致目前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通过对已建的不同预制装配式若干工程的分析比较,还存在成本增量等问题,导致市场接受程度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发展。

3技术创新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难题3.1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技术3.1.1结构设计创新通过结构设计创新,实现结构ʃ0.000以上即可预制,有利于建立以“预制装配”为主的技术体系。

1)剪力墙结构体系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可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①结构布置18施工技术第46卷与标准层一致,水平、竖向结构布置均匀、连续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高宽比不大于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未实施)第5.1.3条的规定;②合理控制构件轴压比,适度提高底层构件受剪承载力,全部墙肢两端为构造边缘构件;③结构ʃ0.000嵌固部位墙肢边缘构件竖向连接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计算或构造要求的1.2倍。

2)框架结构首层柱可通过技术措施实现首层柱即可预制:①框架柱钢筋连接部位应避开底部塑性铰区,或纵向钢筋连接面积≤50%;②首层柱底部连接钢筋面积不小于柱纵筋面积的1.2倍。

3)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实现地下室、楼梯间、电梯间、核心筒部位采用预制装配设计。

4)创新装配式建筑与减隔震技术的结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简化结构连接节点,便于装配,提高效率。

5)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等同现浇”设计理念,创新以“预制装配”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

3.1.2节点连接设计创新通过节点连接设计创新,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现场高效安装。

1)双皮墙连接工厂预制2片板叠合,2片墙之间内芯预留后浇混凝土区域。

其主要优点是上下层剪力墙现浇连接,内外墙板与内芯整体受力;预制部分代替了部分模板。

但现场仍需浇筑大量混凝土,湿作业较多。

2)环形筋连接剪力墙上下端部预留环筋,连接时,环筋相互扣合,纵向穿筋,后浇混凝土。

其主要优点为施工进度快、施工成本降低。

3)组合节点设计柱为钢筋混凝土柱,梁采用钢梁的混合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现浇混凝土。

其优点是节点连接便捷,且竖向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结构整体的抗侧刚度;水平构件采用钢梁,可减小自重,实现大跨度。

4)双T板连接节点通过连接件与梁、柱连接;柱设置牛腿。

其优点是无后浇作业,安装速度快;采用简支梁,梁钢筋无外露,广泛用于停车场等跨度大的建筑。

5)单排筋连接连接钢筋由双排优化设计为1排,并根据设计规定,增大钢筋直径,便于钢筋的连接,提高装配效率。

3.1.3构造设计创新通过构造设计创新实现装配式建筑的防水渗漏。

1)外墙板的连接节点设计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点支撑连接形式和线支撑连接形式2种。

点支撑连接形式:是目前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的主要支撑方式,它们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可分为承重节点和非承重节点2类。

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应采用预埋件,不得采用后锚固的方法。

其特点为:①外挂墙板点式连接,传力明确,外挂墙板刚度清晰,结构分析清楚明确;②安装工法一致,安装简易方便;③生产及埋件的精度要求较高,外墙板接缝处需特殊处理,生产成本较高;④外墙板后于主体结构施工,安装埋件较多,施工精度要求较高。

线支撑连接形式:预制外挂墙板和主体结构的一种湿式连接方式。

通常是一个横侧边预留钢筋沿接线缝均匀布置,锚入梁或板构件现浇混凝土层,另一横侧边为自由悬臂或设置调节连接铁件与相邻板连接,两侧竖边均为自由悬臂。

其优点主要有:①埋件多位于梁侧,不占用空间,建筑处理方便,且数量较少,可降低成本;②外挂式墙板结构刚度贡献清晰;③限位角铁需要特殊处理,暂无国标图集,不易标准化;④外挂墙板接缝处需特殊处理。

2)预制墙板拼缝构造连接设计为保证接缝的防水性,水平和垂直接缝处宜采用企口设计,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的接缝处防水应采用不少于1道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做法。

针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外围护挂板材料与钢结构主体材料由于材质不同,热胀冷缩导致易渗漏难题,可采用嵌入式构造设计,解决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易渗漏难题。

3.2装配式建筑制造关键技术工厂生产是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建筑业本身特有的固性,工厂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偏低,还存在很多人工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需要研发应用装配式建筑制造关键技术。

1)研发形成与预制结构体系相适宜的工厂生产工艺布局技术基于结构构件设计体系,结合构件产品制造工艺特点和生产方式,对设备布置、操作工位、通道设置、空间设置等进行系统性规划布局,提高生产工效。

2)研发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筋骨架自动组合成型技术基于预制混凝土墙板构件钢筋骨架中钢筋间距、弯折形状、组合形式等标准化设计参数,研究钢筋骨架的下料、弯折、定位、焊接成型自动化工艺技术,研制钢筋骨架的自动组合成套技术。

3)研发形成预制混凝土构件相配套的模具设计及安装固定技术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研发与构件相配套的标准化模具,实现易搬运、易精准组装、固定和易拆解,复合振捣过程中不变2017No.9叶浩文等: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19形、不漏浆;研究与生产线相配套的模具高效清理、回传、存储系统。

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和工装摊销成本。

4)研发预制混凝土钢筋骨架与模具的自动化组装技术通过专用自动化机械设备,根据生产工序要求,实现模具、钢筋骨架的自动精准定位、自动传送、自动组装、自动固定,突破工艺生产的瓶颈限制,大幅节省人工,提高效率。

5)研发形成智能化精准布料技术和低噪声、高效振捣技术基于复杂预制构件信息参数,研究预制构件布料的位置、料量的精准控制技术;研究混凝土预制构件低噪声、高效多维振动成型技术。

6)研究工厂生产设备、工装系统联动的生产技术研发集成预制混凝土构件工业化生产设备,实现整体生产线的智能化系统联动,形成预制混凝土构件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体系。

3.3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关键技术目前,现场装配还未建立起以装配为主的施工工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还难以发挥,装配效率、资源节约、劳动强度降低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研发。

1)研发形成以“装配”为核心的标准化装配工序工法研发确定构件吊装、支撑、定位、固定连接、安装等系列工序的标准化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

建立周期性标准化工序工法。

2)研发形成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全专业协同的系统装配技术基于全专业的协同深化设计,在主体施工基础上,结合构件精细化预留预埋,按照干法作业原则,进行部品部件的模块化集成装配。

3)研发形成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相匹配的系统化、工具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吊装、堆放、安放、支撑、防护等系列工装。

4)研发形成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包括原材料、构件检测、关键连接部位质量检测与控制、施工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