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研究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1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

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

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

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

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

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

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

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学经典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渐渐成为热点话题。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在推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出发,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研究目的如下:1. 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2. 研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讨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3. 提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为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1. 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2.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探究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如何运用国学经典,哪些国学经典更适合小学生,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等。

3. 认识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征,为设计国学经典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4. 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采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方法,建构国学经典课程设计模型,提出具体运用方法、策略和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等理论知识,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 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情况,了解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3. 实验法选择一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国学概论论文期末总结

国学概论论文期末总结

国学概论论文期末总结引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

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就国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意义进行探讨,并总结国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国学的起源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士人学问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门独特的学科。

国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典文献、历史、哲学、语言文字等方面。

国学不仅关注古代文化传承,更致力于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国学的发展国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先贤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引领了后世学者的研究方向。

自秦汉之际经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到宋明以后国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奋钻研和经典文献的不断传承,使得国学在历史上得以延续并逐步完善。

三、国学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国学的研究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和启示。

国学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国学的学问精神可以培养人们的品行和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国学的研究和传承还可以促进国家的软实力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国学的启示和影响国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智慧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国学的启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经典文献和历史,发掘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可以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并得到具体的实践行动。

国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自觉维护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总结:国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

国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

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2)中国国学经典相关论文篇二论国学经典教育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

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

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

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

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

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

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

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经历的上下五千多年的洗礼,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而没有出现中断,在这悠久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丰富的积累;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许多成果。

四大发明的出现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同样它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成于中国,但不仅仅作用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将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影响它们的文化。

现代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在这些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也在走向世界,也在影响着世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典型事例;在当代,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化一直并将长期持续影响世界各国。

本文就主要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事例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学院;中国年;朝鲜;日本;东南亚;欧洲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下面我就简单阐述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小学教育大专毕业论文(2)

小学教育大专毕业论文(2)

小学教育大专毕业论文(2)小学教育大专毕业论文篇2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现状及对策经典诵读是一种回归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

“诵”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不仅包括“诵”,还侧重于内容的理解,即反复思考或涵泳。

[1] 中国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种类繁多,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典作品进行诵读,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读能力、解读水平,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在“学语文、用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小学低段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非常明显,笔者从学生的诵读习惯、教师的诵读活动安排和评价方式这三个角度总结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现状:1.学生诵读形式化2013年浙江省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做到小学每天诵读不少于10分钟。

[2] 但是由于经典诵读时间大多是由语文老师自行安排,所以会出现常规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就压缩经典诵读时间的情况。

尤其是在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多的情况下,“每日一诵”活动开展就更有难度了。

甚至很多学校只有在临近诵读比赛时,语文老师才开始“临阵磨枪”,使得经典诵读流于形式。

此外,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大部分的低段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概念并不清楚,存在着诵读形式单一、诵读内容模糊、诵读进度不紧凑等问题。

2.教师指导低效化笔者在小学见习期间观摩过一次比赛前的“低段经典诵读指导活动”,诵读内容是一组古诗。

教师选择了二年级学生熟悉的《春晓》《小池》《枫桥夜泊》《江雪》四首古诗。

由于学生对这几首古诗都非常熟悉,所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上,让学生反复地练习。

但教师对诗歌的句型节奏、读音轻重以及语调变化等并没有具体地展开指导,这大大地降低了经典诵读的效率,以致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印象停留在了刻板地背诵古诗文上。

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

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

《国学经典概论》课程平时作业讲评(1)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两部分。

(X)2.孟子的“君贵”思想,继续并发展了《尚书》以来的民本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政治理论健康发展的方向。

( x )3.对于《春秋》做出详细解释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 v )4.纪事本末体史籍出现的比较晚,它是在纪传体史籍的基础上出现的。

( x )5.在诸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 v)二、名词解释1.指事:用抽象符号构成字形的造字法,用得更少。

在《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占1.1%。

是介于象形和会意之间的一种方法。

2.象形字:指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

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跟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

3.《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

4.别史:指居正史之外而与正史非常接近的一个历史记述系统。

5.赋体诗:由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所创立的一种诗体。

其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人称做骚体。

三、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国学”的三次大洗礼。

(1)一次是五四时期。

一批青年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之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把中国的落后归咎到了传统文化上。

于是出现了一边读中国书,一边骂中国文化的现象。

(2) 第二次是“文革”。

如果说“五四”的反传统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展开的,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的。

“革命”的目标是所谓的“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3) 第三次是八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开放打开了久已封闭的国门,原来号称要解放全人类的中国人,这时发现自己要解放的那部分人却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巨大的反差引起了国人再一次的反思。

于是演出了与世纪初雷同的一幕,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的力量再次兴起。

2.简述《中庸》重点谈及的三个问题。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中庸》的写作内容。

常见错误:学生在回答时对“修道”的阐述不够全面。

中华十德课程内容与实施论文

中华十德课程内容与实施论文

中华十德课程内容与实施论文2018年8月20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正式落下帷幕。

在为期8天的“哲学周”里,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哲学家代表和哲学爱好者在超过1000场次的学术活动中,围绕“学以成人”的主题,彼此聆听、深度对话。

这是世界哲学大会第二次在亚洲(2008年在首尔举办)、第一次在孔子的故乡——中国举办,是对中国哲学、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肯定和认可。

“学以成人”,凝聚着穿越古今的智慧。

以此为主题的世界哲学盛会,既为了回归到“人”以反思文明历程,更为了从“人”出发展望未来发展。

中国的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便是以“人”为本,尊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基本内涵的传承和发扬,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廉、耻、勇”,从而成为“十德”。

中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可塑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键期,特别是对德行品质的塑造和培养。

当今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蜜罐中长大,全家上下都把孩子当成宝贝,由于家长对孩子在感情和生活上的溺爱,无形中造就了孩子这种“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忽略了对孩子这个年龄应有的品德教育。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论语》中写道“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国学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璀璨明珠,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宝贵财富,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态度、做人的道理。

中国古语云:教儿初孩,儿童时期,天真无邪,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凡为人父母、师长者,在孩子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空叹为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国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博雅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要想成才先学做人”的基本素养,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修养。

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诸多思政元素,是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新文科背景下,着眼变局,主动求变,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在授业传道中提升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提高知识积累度古代汉语课程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深入挖掘古代汉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提炼出爱国、处世及修身方面的思想、理念,强化责任、使命与担当意识,针对民族高校特点进行课程思政规划,将课程思政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内容整合等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和作业考核等环节。

教师发挥主力军作用,心怀“国之大者”,精心组织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古代汉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专业学习,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种“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凸显了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其古今嬗变关系,提升文化自信,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活化了教学,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以创新实践为依托,提高能力提升度古代汉语课程构建了实践体系与体验体系,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补充与实现路径。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坚持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运用导学式、平台式、体验式和过程化“三式一化”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网上课程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多元化课程。

国学养正 毓德树人

国学养正 毓德树人
《养正毓德》读本包含“爱国”“诚信”“孝敬”“廉俭”“为学”等12个教学体系,均围绕国学经典名句展开.《小学国语读本》则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学中《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章,选取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诵读得经学篇章、历史文章、散文、童谣、诗词等,文体兼备,既有理性思维内容,也有情感教育及审美养成,同时设计了简洁得赏析点拨和实践园,融文化得民族性、教育得时代性、小孩得进展性、学习得趣味性于一体.教材既可供教师讲授用,也可作为学生得诵读读本,还可作课外读物.
国学养正毓德树人
国学养正毓德树人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得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究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得国学教育之路.
一、建构国学教育得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得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给予校园丰富得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观赏传统文化之美,体会国学得魅力.
开展“孝亲尊长”系列活动.每年得元旦文艺汇演,学校始终以“感亲恩颂亲情”为主题,要求同学们汇演一年来“孝亲尊长”得真实事件,并邀请家长参与评奖,活动融艺术、文化、道德教育于一体,弘扬“孝亲尊长”得传统美德.
实施“绿叶对根得情谊”典礼教育.如每年入学季,学校都会凉快新生开笔礼,活动分感恩父母、拜师启蒙、朱砂启智、开笔写人四大篇.每年得毕业典礼上,学校都会向学生提出六个咨询题——一咨询:六年前,你有多高?你穿得衣服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二咨询:六年前,你认识多少字?现在,你学会了什么?三咨询:六年前,你有几位朋友?现在,你拥有了多少同窗好友?四咨询:我们学校得历史.五咨询:学校得校训是什么?谁来讲讲你对它得理解?你做得好吗?六咨询:听了学姐学哥得介绍,你有何感想?如何为母校争光?“六咨询”将感恩教育深深烙印在学生得心国学得精神价值和实践智慧,对国学,学生不仅要学而知,更要学而行,而只有实践指向方能给予国学旺盛得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了“国学养正,做一名有道德得人”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坚持“古为今用”,将国学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将国学得内蕴要求与学生得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融合,在诵读中移植国学精神,让学生在“铭言、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共2篇)

第1篇: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历了从培养目标偏重实用性、功利性到更注重书法人才人品和修养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古代书法教育特点的梳理,旨在发现其内在规律,能够对当代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1.实用性与功利性结合的教育目标古代书法教育重在培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实用性与利禄的挂钩古代书法教育主要从文字的实用性目的来考虑。

周代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之一的“六书”,指的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音”六种选字法则,是文字学范畴。

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选出《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字书,作为标准文字,教学童识字。

在汉代,低级的文史如果“能书”,就可能升迁为长吏乃至个高级别的大官,因为上级将“能书”作为考察、提拔的一项重要条件,在敦煌、居延出土的汉简中,能见到这方面的实物证据。

如:“肩水侯官执胡隧长公大夫奚路人,……,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家去官六百五十里。

”(《居延汉简甲编》1014号简)。

上面的实例表明政府把文字学作为书法教育的内容,同时又和利禄挂钩,带有很重的功利色彩,但却是推广文字学和提高书法实用性的最有力办法,从而促进了书法的普及。

1.2科举重书直接影响书法教育隋唐产生科举制度以后,能否写好楷书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

在“科举重书”政策驱使下,书法的教育直接偏重科举制度的要求。

唐代中央学校隶属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书学”专科,是六学之一。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通其学者为之”。

“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书馆三人。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之事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
兼组长负责专业引领总体筹划
岳亮
世纪先锋学校
小高
小学语文
精选与教材相辅的诵读内容
吕冬琴
世纪先锋学校
中高
小学语文
国学课外诵读策略的研究
王凤君
世纪先锋学校
小高
小学语文
国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课题主持人:高丽
所在单位:郑州市世纪先锋小学
申报日期:2011.7.30
一、课题研究人员根本信息





姓 名
高丽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04.02
行政职务
教科室主任
专业技术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
〔3〕经历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展归纳、提炼,进展分析,得出能提醒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展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例谈教学目标中能级水平的偏差问题?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11
??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合编
凤凰语文出版社2008.3
?走一条平实的语文教学之路?
?河南教育?2006.1
?从纸面课标走向课堂课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5篇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精选篇1)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

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

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

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

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从“民间工艺”对人类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后用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事例真实,极富说服力。

结尾段的议论深化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议论文作文(精选篇2)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的“国学热”“孔子热”,以及申报文化遗产热,都在致力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觉悟与借鉴。

20世纪50年代,北京古城楼开始逐渐被拆除。

一天,梁思成进城看炮声中的城楼,发现城楼都没有了,当他赶到广渠门时,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的梁思成痛心疾首,泪流满面。

他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汉字文化在国学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汉字文化在国学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汉字文化在国学教育中的意义研究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五篇:国学教育中汉字文化的意义研究摘要:在“国学热”盛行的当下,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国学教育,汉字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汉字不仅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加速社会的交流进步,更蕴含着古代人民无穷智慧。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明的瑰宝,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泉。

在国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汉字文化教育以及汉字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

关键词:汉字;国学;传统文化;引言随着“国学”一词出现的频率日益增高,国学教育也日渐发展。

当下国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济贸易以及异域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在国学热的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和发展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一、国学热潮兴起,汉字缺乏重视。

国学是我国文化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国学热”的掀起,使得国学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大热点,为了满足社会对国学知识的需要,不仅有面向中小学群体的国学教育机构的出现;还有国内多所高校国学院的设立。

在青少年受教育阶段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国学热”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掀起,如今我们在提倡国学,大力发展国学教育时,往往选择诸子百家名篇以及各类历史文本,纵观从中小学到高校的国学教育,都忽视了最初的“小学”,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汉字文化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汉字经过古人的不断摸索和历史沉淀,其形式和种类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形式上,由最初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六国文字、大篆、小篆,再到后来的隶楷阶段,直至今日的简化汉字;在种类上,逐渐形成了以“六书”为代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六大类别。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期评估表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期评估表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中期评估表作者:郑国庆课题类别___溧阳备案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分类小学语文课题名称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负责人郑国庆郝永军负责人所在单位___溧阳市河心小学______________评估时间___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制一、课题组成员(含课题组长)研究概述(略)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一)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和计划,确保研究顺利完成。

1、确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为了确保“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

我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抽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成员,选定了六个教学班为初期阶段的实验班。

明确分工后,我们还制定《“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到课堂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交流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确保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支持和激励教师做好研究工作。

3、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009年12月1日,举行了课题《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的开题论证会。

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及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会议。

并就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作了具体的指导,对今后的实验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积极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搜集资料,交流学习。

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实验内容积极主动地查找、搜集相关理论资料。

二是课题组还利用学校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了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学习、交流有关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在会上,教师们积极发言、大胆交流自己学习后的感想,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二是派送实验教师参加有关课题方面内容的知识培训。

一年多来,每位实验教师都得到了外出参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

(三)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打造精美文化环境为增强小学生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国学经典课题申请报告

国学经典课题申请报告

一、课题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价值,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我们特提出以下课题申请。

二、课题名称《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融合研究——以中小学教育为例》三、课题研究目标1. 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梳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 探索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国学教育体系。

3.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培养具有国学底蕴的教育人才。

4. 增强中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

四、课题研究内容1. 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 分析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 探讨国学经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融合研究- 研究国学经典与现代课程体系的融合策略。

- 探索国学经典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路径。

- 构建国学经典与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融合机制。

3. 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现状。

- 探索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 建立健全国学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4. 国学教育实践研究- 设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 开发国学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

- 探索国学教育评价方法。

五、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国内外国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知和需求。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学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验研究法:在部分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验,验证国学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课题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调查等工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受其影响,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以致于不少学生对传统的记忆日渐淡漠,人文知识几乎一片空白“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的开设,为高职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典雅高贵,意境深远自然与社会,形式与内容,往往表现为高度、美妙的统一……不只是具有映入眼帘的外在形式上的艺术之美,更可贵的是格调高雅、陶冶情操的主导精神闪烁其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品味大有裨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老子的“无为”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观日本动漫《幽灵公主》有感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的作品《幽灵公主》的剧情,并结合老子学说的核心观点“无为”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作者结合国学经典研究这一课程所学的内容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点浅显的思考。

文章首先对该动漫的剧情进行简要回顾,同时对导演通过这部动漫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的命题引出文章探讨的主题,继而结合老子的“无为”之说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给出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老子无为人与自然一、《幽灵公主》剧情简介《幽灵公主》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1997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电影,该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幕府大权旁落,武家压倒贵族。

影片讲述了虾夷族少年阿西达卡为保护部落而射杀了从西方而来的邪神拿各(由被人类射杀的猪神死时心怀怨恨而化为邪神拿各),从而受到了诅咒,为了消除诅咒,阿西达卡接受了女巫的建议,削去长发,离开部落前往东方寻找解除诅咒之法。

在东方旅行之时,阿西达卡亲眼目睹了塔塔城与麒麟神守护的森林中的白狼神和猪神率领的群猪之间的争斗,并且偶遇被入侵森林的人类遗弃而由白狼神抚养长大的女孩桑。

阿西达卡一方面惊叹于塔塔城人向自然开战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片中由诸神所代表)和人类之间的不断冲突则想极力劝阻。

当他得知邪神拿各正是由塔塔城女都督幻姬率众射杀的猪神幻化而成,并且对幻姬与祭司妄想完全主宰森林,射杀麒麟神的举动无能为力之时,阿西达卡不禁慨叹:人与自然难道真的就没有“不争”之道么?在幻姬和祭司射杀麒麟神取得其首级后,塔塔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被麒麟神化为的黑色液体所吞噬,尽管最后阿西达卡和桑合力夺回了麒麟神的首级,并将其归还给了麒麟神,从而使得塔塔城幸存的余众幸免于难,但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

人类为了生存的更好而向自然开战的“正义性”和自然的神圣不可侵犯(无止境的掠夺必将招致自然的猛烈报复)之间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平衡,作者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留给了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

二、老子的“无为”之说老子提出的“无为”,世人多误解为什么都不做的意思,从而认为老子的学说是消极避世的学说。

其实,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凡事应做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强调无人为之为,在做事时应遵循规律,顺应自然。

通过为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这样一种状态。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本身都蕴含了潜在的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人们不应该通过外力的强加来强迫事物发生改变,这样只会招致祸患。

外力之于外物的变化发展应当是辅助性的作用,应当通过外力的辅助,让万物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其变化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在这引用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变化作为例子来论证外力的辅助作用。

万物本身都蕴含了产生、发展、衰亡和新生的力量,大自然要做的只是提供外部条件,如阳光、雨露等,来促进万物自身的生长,而并没有通过任何外力来强迫万物的生长。

天地之于万物,没有任何偏爱,万物在天地的滋养下,自由自在的生长繁衍,从而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以大自然为例,告诫人们不可妄为强为,妄想通过人为来改变事物本身的“道”。

这样做虽然能图一时之利,呈一时之快,然而终将不能长久,所谓“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外力强加于万物之上终将是不能长久的。

通过以大自然的例子作比喻,老子将无为之道进一步引入社会现实,强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最高明的统治者,懂得如何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去为百姓们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滥用权力,束缚百姓的自由。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为用于国家治理,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百姓在政府所提供的辅助下自由发展,似乎只是知道政府的存在。

三、从“无为”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自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困扰着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问题。

上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一切生存的资给均来源于大自然。

古人朴素的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并将大自然予以人格化,将人世间的种种现象与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对应起来,心中始终存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人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而大自然也慷慨的向人类供给着其生存所需的资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在这一阶段看上去是最为和谐的。

随着农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能力有所加强,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冲突已经开始显现。

人口的增长,文明的进步,统治者和世人的贪婪,这一切的一切都驱使着人们开始掠夺自然。

然而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掠夺的最终结果是招致自然猛烈的报复。

古巴比伦王国和楼兰古国曾经兴盛一时,但最终却在自然的报复下遭受灭顶之灾,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汉代以后却由于过度的开垦,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水土流失之地。

《幽灵公主》这部电影的背景就设定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人们刚刚从对自然的蒙昧和无知之中走出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且对于对于向自然“开战”,争取自身的幸福充满了信心。

电影中的塔塔城人,多是出身穷苦的妇女和农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总督幻姬的带领下来到麒麟神所掌管的森林里,通过辛勤的劳作,建立了一座富庶的塔塔城。

塔塔城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同为人类的我们无可非议,这是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无可争议的“正义”。

但是,在塔塔城繁荣的同时,却是人们和森林其他物种的不断的冲突,无休止的冤冤相报。

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相互怨恨化为了无休止的争斗,这种怨恨,使得猪神死后不得安生,化为邪神拿各,使得阿西达卡在射杀拿各之后也不得不品尝猪神死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与仇恨,甚至最后连掌管森林的至高无上的麒麟神在首级被取之后也丧失理智,疯狂的毁灭一切。

最后,人类虽然想通过赢得与自然之间的战争来争取自己的幸福,但结局却是双输的局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到了工业文明和现代的后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似乎已经可以征服自然。

然而这只是错觉,当人们醉心于征服自然所取得的成就时,自然却总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展开疯狂的报复。

文明的进步一方面使得人类更好的生存,但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加剧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并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古时代,文明最为落后,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实最为和谐的,而到了现代,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却极度紧张,并最终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似乎是文明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一个悖论。

人类文明当然应该发展,我们有权力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且也不可能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退回到上古时代的那样一种蒙昧落后的状态,但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最终却会阻碍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

也许,是时候该考虑下如何在人与自然之前找到平衡了。

再来看看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与自然之所以会出现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人的贪婪,也有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关于贪婪,这也许是人类本性中恶的一面。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各种物欲的诱惑,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动物性的一面,常常难以抵挡,并且为此失去理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物欲横行,常常使人经不住诱惑,失去理智,从而疯狂的掠夺自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自居,认为自己能掌握万物乃至大自然的生杀予夺大权,但人类究竟为什么能成为万物之灵,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是因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可以更加不受限制的开发甚至掠夺自然吗?是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从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吗?显然这些都不是理由。

人类并不能征服自然,更不是自然的主宰。

每次人类妄想自己能征服自然从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之后,都逃不脱自然的报复。

人类开发自然同样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在这点上,我们和自然界其他万物并无区别。

所以,在物欲、贪婪的趋势下,妄想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宰,本身就是一种强为、妄为,与老子的“无为”之道相背离。

自然界像对待万物一样,“以人类为刍狗”,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人类在自然界中自由的发展到今天。

而人类为了贪欲而妄图用外力改变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道”,也即内在平衡之道。

还是那句“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靠强力来改变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平衡之道,终究不能长久。

老子在《道德经》中呼吁“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

”,摒弃掉物欲的诱惑,持守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安足的生活,回归到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平衡之道的理性认识,为无为之道,顺天之时,随地之性,最终达到无不为之境界。

对于当前人类由于贪婪而过度开发自然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老子的“无为”之道无疑为缓和这种紧张关系的醒世良言,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人类的贪婪也许并不是造成今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唯一原因,或许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没有找到与自然相处的内在平衡之道,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仍然具有更深层次的不可调和性,而这种不可调和性,直到今天,人类的智慧仍然无法解决。

宫崎骏先生的这部作品的结尾将这一思考留给了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整部电影洋溢出了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气息,对于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争斗,导演并没有在影片中给出正邪、对错、美丑的价值判断,而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去怜悯双方在这种争斗中所受到的伤害,并且引导人们反思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

老子的“无为”之道,在这里给我们提供的方启示在于,人类应该竭尽所能的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探寻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平衡之道,然后为无为,从而达到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这样一种无不为的境界。

虽然宫崎骏导演本人对于人类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持悲观的态度,但是看完影片之后,我却坚信随着人类理性的回归和智慧的发展,终有一天人类会找到与自然相处之道,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到那时,万物同处一片蓝天下,山更清,水更秀,社会更加富足,人类终于成为了万物之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