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 知识点整理资料

合集下载

第6课 求谏

第6课 求谏

第6课求谏1.通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正、藉、任、后、幸、纵、业”等实词的含义;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2.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3.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求谏》即是其中一章,作者记录了很多唐太宗论述求谏的言论,这些言论非常系统,是唐太宗在借鉴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认识。

他一方面认识到帝王一人执政的不足,强调大臣进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臣进谏。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则天实录》记述了张昌宗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世董狐”。

吴兢一生修史,成就巨大,修编有《隋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实录》《贞观政要》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过去的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上疏,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上疏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谏官制度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贞观政要》就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和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

1.反复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第2节从君臣两方面阐述了怎样的君臣关系?(2)第3节中,唐太宗的话主要阐述了哪两层意思?(3)第4节中,唐太宗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4)第5节从哪些方面阐述了纳谏的必要性?(5)第6节从君臣两方面阐述进谏和纳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6)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3.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高二文言文进谏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进谏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进谏知识点归纳在高二的文言文学习中,进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进谏是指臣子对君王表示劝谏的行为,文中常可见于史书、诗文等形式之中。

下面将对高二文言文进谏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进谏的定义和分类进谏是指朝臣在古代对君王陈述自己的意见、提出忠言。

按照表达的形式和手段,进谏可分为以下几类:1. 书谏:即写信劝谏的方式。

臣子通常会以书信的形式,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写给君王。

这种进谏方式常见于《史记》等史书中。

2. 帖谏:即以贴帖的形式提出劝谏。

臣子通常会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贴在朝廷内外的显著位置,供君王或官员阅读。

3. 疏谏:即以陈述理由的方式劝谏。

臣子通常会写一篇疏文,详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期能够使君王接纳自己的意见。

4. 史谏:即通过编写史书来进谏的方式。

臣子在编写史书时,会将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和解析,以引起君王的注意并传达自己的意见。

进谏的技巧和要点在进行进谏时,臣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和要点:1. 诚恳敬畏:进谏者需要展现出对君王的敬畏之心,同时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诚。

只有真诚的劝谏才能获得君王的认同和接纳。

2. 事由明确:进谏者要有明确的事由和原因,以合理的逻辑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意见。

清晰的陈述事实和理由是有效进谏的关键。

3. 言简意赅:进谏者要力求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避免冗长和碎句。

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君王的重视。

4. 所用先例:进谏者可以引用历史上的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之前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或采取过相似的行动,可以成为有效的进谏依据。

进谏的例子和反思以下是一些关于进谏的例子和反思:例一:庄周劝谏楚灵王庄周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向楚灵王提出忠言,劝其推行仁政、努力修身养性。

然而楚灵王未能接纳庄周的劝谏,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衰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进谏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劝谏,也需要君王具备明智的决策和慎重的考虑,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治理。

《求谏》第二课时

《求谏》第二课时
三、学习选文第四段
1、全班齐读这一选段。
2、点拨重点字词和句子:
怨滞: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犯逆鳞:触犯君主的威严
忤:冒犯触犯
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比:近来
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3、理解选段内容
在这一节中,唐太宗阐述了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在这一节的后半部分,唐太宗阐述了他的又一英明举措。唐太宗见到许多前来奏事的大臣,“多有怖慑”,使得说话语无伦次。对此,唐太宗表示理解,甚至更做了一层思考:“寻常奏事,情犹如此”,何况是抗言直谏呢?那一定要有很大的勇气,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才行。想到这一层,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6 求谏

6 求谏

《求谏》教学资料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

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

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为了增强说服力,吴兢还就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己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求 谏》(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 谏》(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返回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假:不真实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寻:不久
B.①必须极言规谏
极:竭力
②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理:道理
返回
C.①冀凭直言鲠议 ②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鲠:耿直 纳:采纳
D.①喜则滥赏无功
滥:泛滥
②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返回
幸以.兹诸避公祸数,相匡幸.救而获全 幸幸财今儿幸财今儿幸幸以...物事已物事已可可兹诸无有薄无有薄广广避公所急禄所急禄问问祸数取,相取,相讯讯,相,故,,故,,,匡幸.妇妇不不幸幸幸幸救而....女女得得来复来复获副无无便便告得告得全词所所相相良此良此,动许许妇妇幸幸..辛副词亏动词副动,词,词词希,有,,望宠幸侥希幸幸望
5.积名句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主__欲__知__过_,必__藉__忠__臣__。 惟君臣相遇,_有__同__鱼__水_,则海内可安。 木从绳则正,_后__从__谏__则__圣__。
返回
一、多维探究 激活你的思维 1.《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D 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的加点词与现代 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 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
返回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3.辨用法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颜色”古,今_异__义__词__,__文__中__指__脸__色_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

《求谏》课文详解课件

• 仁厚、虚心、宽容。 • 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 害怕,要有勇气来进 谏。 • 即使所进谏言不合心 意,也不会降以忤逆 之罪,否则,臣僚们 更不敢言,反而会堵 塞言路。 • 为了求谏,煞费苦心。 • 小结:本节阐述自己 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 用心。
九、学习第五段
•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 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 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 词拙迹,於是乃见。 • [译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 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 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 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 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 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 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 艺就会显现出来。
•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 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 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 怀战惧,岂肯更言!” • [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 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 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 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 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 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 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 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 2、《贞观政要》 • 1)“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 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 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 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出现了安宁的 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 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 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 2)、《贞观政要》 :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

高中资料 求谏

高中资料 求谏

《求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寻”“理”“信”“遇”)的含义,提高在语境中推知词语含义的能力2、搜集整理古今异义词(“颜色”“举措”“相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文化背景1、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2、《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3、唐太宗李世民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玄武门之变后,取得皇位第一课时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太宗威容俨肃2、必假颜色3、冀闻谏诤4、必藉忠臣5、臣下钳口6、卒令不闻其过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第2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2、冀凭直言鲠议3、纳刍荛4、太宗称善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6、预闻政事第3段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第4段1、恒恐上不称天心2、下为百姓所怨3、但思正人匡谏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第5段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第6段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飞来峰上千寻塔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2、当窗理云鬓3、文理有疏密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信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低眉信手续续弹遇1、惟君臣相遇2、进,与曹遇于赤壁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四、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古义:;今义:举动措施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古义:;今义:遇见彼此五、词类活用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2、实愿罄其狂瞽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4、百僚进见者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3段)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5.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4段)6.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第5段)7.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第5段)8.首创奢淫,危亡之渐9.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八、问题研讨1、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唐太宗精湛的领导艺术着墨尤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A:论证:例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例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B:论证:例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C:论证:例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D:论证:例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E:论证:例①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意义?(不少于150字)4、你还能想起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第二课时一、课内检测试题1.下列画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3.“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二、基础知识链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束之高阁络绎不绝恪守胳臂B、悄声细语霄壤之别讥诮硝烟C、论资排辈羽扇纶巾伦理沦落D、脍炙人口市侩哲学杂烩刽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耗费突如其来元气大伤言必行,行必果B、返聘一如继往攻城略地有志者事竟成C、扫瞄怀瑾握瑜流芳百世风马牛不相及D、引申要言不烦无以名状不以一眚掩大德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之势②农业部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备耕工作,以免耽误()③深夜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涪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江水太湍急了A、对峙农事由于B、对峙农时因为C、鼎足农时由于D、鼎足农事因为4、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平民的感同身受的心态,目睹并体验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B、那些几年前才兴建起来的“达标升级”工程,曾几何时,竟灰飞烟灭,先后在安丰塘附近的地平线上消失了C、航天公司早早就将“杨利伟”三个字注了册,使得这群如同闻腥而至的秃鹫一般的人们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D、可是病毒毕竟痴愚颟顸,既不听操盘,亦不知收敛,终于闹成比反恐还草木皆兵得多的大动静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热情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D、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C.庄周霍地跃起,敲着空桶唱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D.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求谏》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yǎn zhèng gěng guī chú ráo huì sāng zhǔwú dǐ hē qiān zuǎn shè qìng gǔ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面容严肃 2、做出 3、直言规谏 4、借助5、闭口不说话6、终于7、不久8、百姓第2段:1、我 2、耿直的进言 3、粗野之人4、对,正确5、商议6、参与第3段:1、放纵性情 2、从早到晚 3、因为第4段:1、常常 2、被 3、只4、怨结5、近来6、表结果第5段:1、确实 2、写文章 3、指出过失4、切中照出显现5、于是勉励第6段:1、案板 2、丝带 3、端倪,兆头 4、停止 5、近来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不久 2、寻找 3、长度单位理:1、顺,指天下太平 2、梳理 3、纹路 4、道理信:1、确实 2、信任 3、信用 4、随手,随意遇:1、对待 2、遭遇 3、接触 4、礼遇,恩待四、古今异义1、和颜悦色2、举止3、相互对待五、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使……保全2、使动用法,使……用尽3、意动用法,以为……贤4、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1、被动句2、被动句3、被动句4、定语后置5、定语后置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1.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2.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3.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4.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5.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6.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7.一天之中,国事纷繁,有一个人去听证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见见事都处理好呢?8.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9.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八、问题研讨1、参考答案:①勤于政事“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虚怀若谷“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④处事谨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假设论证 D:对比论证 E:事实论证3、参考答案: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4、参考答案:历史上从善如流的佳例:尧设谏鼓,禹拜昌言;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历史上闭目塞听的例子: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邵公;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隋炀帝第二课时一、课内检测试题答案1:选C.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2:选D.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3:选B.自己,其它选项中的“其”为“他的”二、基础知识链接答案:1、A.2、 D(A行信 B继既 C瞄描)3、B.(“对峙”意为“相对而立”;“鼎足”用来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农时”意为“适合农事活动的季节”;“农事”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工作”“由于”表原因,不用于倒装句,应当用“因为”)4、A.(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5、答案B(A“教育问题”与“过程”不能搭配,与后文也不能搭配应去掉“问题” C“中旬前后”语意模糊,让人费解;“有个重要会议”是指去参加会议还是筹备召开会议?表述不清,造成歧义D不合逻辑,对于“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余震”与“再次“重复)6、B.7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求谏》详细版

《求谏》详细版


• 1、必假颜色 • 2、善假于物也 • 3、假令仆伏法受诛 • 4、愿大王少假借之 • 5、因求假暂归
1、改换 2、凭借、借助 3、如果、假如 4、宽容 5、假期

①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
③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
• 教学目标
• 一、简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概 况;
• 二、了解《贞观政要》及其政治思想,明 辨可以借鉴的地方;
• 三、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文中比喻、 对比等论证方法。
本文选自《贞观政要》 卷二《求谏第四》,记 载唐太宗积极求谏的做 法和言论。
“贞观”[zhēn guàn]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
随手,随意

• 1、举其愆过 • 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4、众议举宠为督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参与
商议国家大事
• 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
虚己纳之。
进言,陈述
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
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 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问3:本段唐太宗怎样进一步阐述了 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的?
• 继正反对比论证之后,运用比喻论证法。

• 1、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 2、我欲因之梦吴越 •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4、因前史绝国功 • 5、周因于殷礼
1、于是,就 2、趁着,凭借 3、通过,经由 4、因为,由于 5、沿袭

• 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齐策》《战国策》是一部的历史著作。

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二、整体把握.1、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的故事。

2、标题中的“讽”是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谏”是指。

3、全文共分三段,请分别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词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的前提。

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的道理。

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

从全文看,第一段叙事是第二段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段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段则是第二段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5、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三、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窥镜()期年之后()间( )进解四、释加点词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形貌昳丽..之后()..()臣之妻美我者,私.我也()期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

()..()()时时..于市朝五、通假字有:六、解释下列词语1、词类活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朝服衣冠朝:()服:()臣之妻美我者,私我也私:()闻寡人之耳者闻:()吾妻之美我者美:()2、古今异义词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暮寝而思之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七、相关成语——(根据原文填空)八、用原文填空。

求谏

求谏

小 结
这一节君臣的议论还是围绕君臣 的关系展开的。 1. 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 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 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
2、谏议大夫王珪一席话是承接唐太宗 的话而来的。
他首先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 用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比喻国君 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 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 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 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 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这番议论既颂扬了 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 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 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 纳之”。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 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译: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 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 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 单独保全他的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 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 须极言规谏。” 译: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 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 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 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 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 一定要直言规劝。”
第三段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 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 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译: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 “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 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 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 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

《求谏》知识点罗列

《求谏》知识点罗列

第二段: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正直的君主)/任/邪臣,不能致理(天下太平);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相互对待),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shuo4多次)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geng3直爽、正直的议论),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gui3)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木材依照魔线就能锯得笔直),后(君主)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诤)臣七人(几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言而(如果)不用(不被接受),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chu2rao2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qing4完,尽)其狂瞽(愚妄无知)gu3(尽自己浅陋之才)。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进言),必虚己纳之。

第三段: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sang1死亡祸乱),莫不由此(没有不是由这此引起的)。

朕今夙夜(日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常常)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四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常常)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但(只是)思正人(正直的人。

补充:正主,正臣)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停滞,不流通)。

(耳朵眼睛和外界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又比(近来)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摄(bu4 she4害怕,恐惧),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触犯君主威严,如:触逆鳞、披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四段:太宗希望得到规谏良苦用心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信(确实)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写文章的人)、伎巧之徒(有技巧的人),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比不上)。

《求谏》详细版共91页文档

《求谏》详细版共91页文档
《求谏》详细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谏知识点整理
注:各空答案在文档最后,可对应查看
1、举措古
义:今义:2、颜色古
义:今义:3、相遇古
义:今义:
三、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注意它们的特殊含义
1、知政教得失
2、臣下钳口
3、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4、实愿罄其狂瞽
5、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7、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8、必当畏犯逆鳞
9、纂组伤女工
10、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四、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关注课后重点实词寻、理、信、遇)
1、比:
①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求谏》)
②比及三年(《侍坐》)
③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
④比翼齐飞
⑤朋比为奸
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⑦比去,以手阖门。

(《向脊轩记》)
⑧与天地兮比寿其可也(《屈原列传》)
2、假:
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求谏》)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④乃悟前狼假寐(《狼》)
⑤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魏世祖记》)
⑥乃以吴叔(吴广)为假王(《陈涉世家》)
⑦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
3、属
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求谏》)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举酒嘱客(《赤壁赋》)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藉: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求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陈涉世家》)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5、致:
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求谏》)
②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求谏》)
③言语致失次第(《求谏》)
④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
⑥言语致失次第
五、虚词:
1、则: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求谏》)
③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求谏》)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求谏》)
⑤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辜(《求谏》)
⑥此则危亡之祸(《求谏》)
2、而: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可反手而待也(《求谏》)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则》)
④就有道而正(《<论语>十则》)
⑤同出而异名(《<老子>五章》)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更:
①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求谏》)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
③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战国策•韩策》)
④少不更事
六、请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意思:
①冀闻谏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③喜则滥赏无功
④欲令耳目外通
⑤常念魏征随事谏正
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⑦护短不纳
七、请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②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③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④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⑤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⑥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二、
1、举措古义:举手投足,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2、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相遇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相互遇见。

三、
1、治理和教化。

2、闭口不言喻指没有进言的机会。

3、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4、愚妄无知,多用作谦辞。

5、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6、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

唐中期以后,地方高级长官也称”平章”,或者”平章事”。

7、进言、陈述。

8、倒生的鳞片。

喻指君主的威严。

9、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制绣、缝制等工作
10、繁多的政务;审查、决断、处理
四、
1、①近来。

②等到。

③近来。

④并着,挨着。

⑤勾结。

⑥并着。

⑦等到。

⑧齐等,同等。

2、①改换②借助③借来④假装⑤宽容⑥代理的,非正式的⑦借给,赐给
3、①连缀,写作②通”嘱”,嘱咐③劝酒④相连,接连不断。

此项以前读”zhǚ”⑤属于⑥类⑦隶属、归属。

此项以前读”shǚ”
4、①借助、凭借②垫、靠③借给、供给。

前几项读音为”jiè”④”jí”,狼藉是凌乱、纵横杂乱的样子。

5、①达到;②使得、达到;③以至于;④表达、转达;⑤达到,⑥致使。

6、B (A,幸好,幸亏;宠幸。

B,都是皇帝。

C,事物的开端,苗头;浸染。

D,放任;任用。


五、
1、①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就”;②连词,用在条件关系中,相当于”才”;③连词,表承接,”就”;④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那么,就”;
⑤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并列;⑥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
2、①连词,表假设;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递进
3、①副词,再;②副词,再;③副词,更加;④动词,经历。

六、
①动词用作名词,直言进谏的言论;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以保全;③活用作名词,没有功劳的人;④名词作状语,与外面;⑤形容词做动词,匡正、纠正;⑥名词作状语,用金子。

⑦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缺点
七、
①②③被动句。

④⑤定语后置句。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