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关于种群的特征的知识点】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
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
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学习的易错的知识点】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酶都是蛋白质。
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减数*也有细胞周期。
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有丝*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RNA中有T、DNA中有U。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K值与K/2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 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环境最 大容纳量)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 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 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 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 敌等),降低K值
1.“S”型增长曲线中K值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 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 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 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 会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
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 密度相比可能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误将部分未标
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 会____偏__小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
连续观察7天,统计 数目
(5)绘图分析
将所有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 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 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三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笔记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一、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来源: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2.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二、数量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波动(最常见)三、种群增长模型1.“J”型增长(注意书写规范打引号)(1)实例:a.刚迁入适宜环境的初期(如19世纪澳大利亚野兔)b.实验室理想条件(如细菌培养)(2)条件:理想条件具体条件是: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无传染病,无迁入迁出等。
(注意题目问法)(3)建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实物,图画形式直观表达。
如: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动画模型数学模型:公式(准确),坐标图(直观)表达。
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tλ概念模型:语言文字表达。
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构建:模型假设: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起始数量N0 ,t年后种群数量N t为:①公式N t=N0tλ⋅②坐标曲线图像:⨯区分概念:a:增长率=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b: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的个体数增长速率=增长的数量/时间(有单位,增长曲线的斜率)增长率≠增长速率C:增长倍数:λ某种群的数量是前一年的几倍λ种群密度增加若:1>若λ<1:种群密度减小若λ=1:种群密度保持稳定计算:去年1000个,今年1500个,求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倍数λ思考:增长率和增长倍数的关系?增长倍数=增长率+1计算:实验室培养酵母菌原有20个,增长率100%,半小时分裂一次,4小时候后多少个?(提示:N t=N0tλ⋅)(4)特点:以一定的倍数(λ)持续增长。
(λ>1)增长率不变(λ-1),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S”型增长(1)条件:现实条件具体条件是:食物空间有限,有敌害等有限的自然条件。
(2)构件数学模型——图像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也增加,使该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 D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 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三、答题技巧1.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2.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高考生物6年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高考生物6年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合成B.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C.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D.胰岛素促进糖原分解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体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
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D.筛选出具有优良火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4.图1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B.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D.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6.以下为某兴趣小组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正确的是A B C 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官能团 B.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咪的主要成分C.油脂的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和丙醇 D.蛋白质的水解产物都含有羧基和羟基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者不答的得0分。
高考生物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知识归纳总结
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知识归纳总结一、J 型曲线:(1)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无病疾等理想条件。
即不存在自然选择。
○1不存在生物个体因生活改变而发生的生存斗争,无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如无捕食和竞争等。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3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无K 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0N 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λ倍。
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0t t N N λ= (注:λ不表示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1000001N N N N N N λλ--==- (1)λ> (3)J 型曲线特点:○1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率不变,与密度大小无关。
(4)种群增长率变化:J 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植为1λ-。
种群增 长 率时间(5)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a. 实验室条件下,当一种细菌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在细菌增长的开始阶段,由于条件适宜,细菌增殖可看作J 型增长。
b. 自然环境中,当一个种群刚刚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如外来物种入侵,由于条件适宜,没有天敌,该种群增长可看作J 型增长,二、S 型曲线:(1)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 间引起的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1K :表示环境最大容量;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 种群不再扩大,种群不会增长。
○22K :此时曲线斜率最大,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最短。
○3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3)种群增长率变化 :0−−−−→逐渐增加最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大到最大值)−−−−−−−−−逐渐下降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0种群增 长 率0 (K/2) (K ) 时间(4)应用:○1在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但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一定时期内可看作“J”型曲线。
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012 上海)15.相对真细菌而言,古细菌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原因是古细菌①往往生活在极端条件下②转录不受利福平抑制③细胞壁合成不受青霉素干扰④某些菌种的蛋白质耐高温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利福平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了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使此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了细菌的RNA合成,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而古细菌还不具有真细菌的这些生理功能。
古细菌生活在极端条件和蛋白质耐高温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无关。
【试题点评】本题以古细菌耐药性为背景,考查抗生素抑菌的原理及古细菌与真细菌的区别,情景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2011 江苏卷)21.研究发现,砷( 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
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答案:BCD(2011 江苏卷)29.(9分)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在生物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很多好玩的知识点,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介绍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高三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
高三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
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
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
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
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C
【总结升华】
曲线图是在生态学部分考查过程中的常考形式,一定要看清坐标,注意把握曲线的总体和细节变化,仔细分析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卷整理:Sunflower (瓦常惠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5.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见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D.密闭光照培养蓝藻,测定种群密度及代谢产物即可判断其是否为兼性厌氧生物【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d3浓度下的总光合作用强于d1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因此单位时间内光反应生成的[H]较多,A正确,d3浓度下呼吸速率小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比d2浓度下的要少;B错误。
在d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蓝藻的增殖,故d2浓度的K值最大,d3深度呼吸作用弱,也不篮球蓝藻繁殖。
故K3较K2小,但K2最大,故C错。
光照再密闭,蓝藻会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仍可提供氧气,供蓝藻进行呼吸作用。
因此无法根据呼吸产物来判定,故D错。
【试题点评】主要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净光合速率,种群密度等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难度适中。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 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 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 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增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100%,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增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
属于理解运用水平,难度适中。
(2012 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可判断7-12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试题评价】通过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以坐标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与综合归纳能力。
试题难度适中。
(2012 广东)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垂体抗利尿激素(2)J b K2(3)【解析】(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
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2011 江苏卷)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2011 北京)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2011 四川)31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
答案:(1)三或第四(1分)竞争和捕食(1分)(2)垂直结构(1分)(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2分)一定的自动调节(2分)解析:(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2)沙氏变色蜥向上、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变化了。
(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011 安徽)29. II.(8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城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