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的国家应用标准
机制砂质量标准
指
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1.0 <2.0 <2.0
<1.0 <1.0 <1.0
合格 合格 合格
<0.5 <0.5 <0.5
<0.01 <0.02 <0.06
5.4 压碎指标
表4 机制砂压碎指标
项目 单级最大压碎指标(%)
指标
Ⅰ级 <20
Ⅱ级 <25
III级 <30
5.5 岩石抗压强度
3.5 上述证件不齐全或进场复检项目不 合 格的机制砂不得使用。
3.6 机制砂在堆放、装卸和运输过程 中, 应防止颗粒离析、混入杂物、粉尘飞扬,并应 按岩性、级别、规格分别堆放和运输,堆放高 度不宜超过10 m。
4 分级与规格
4.1 分级 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
Ⅰ级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的混凝土和有 高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 Ⅱ级宜用于强度等级 C35 ~C55及抗冻、 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 Ⅲ级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等于C30的混凝土。
机制砂母岩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火成岩不 宜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宜小于80MPa, 水成岩不宜小 于60MPa。对配制C60及以上混凝土的机制砂,其母岩抗 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宜小于1.2。
5.6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机制砂的表观密度、 堆积密度、空隙率应 符合如下规定: 表观密度大于2500 kg/m3、松 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 kg/m3、空隙率小于47%。
表1 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区
级配区 累计筛余(%) 方孔筛 9.50mm 4.75mm 2.36mm 1.18mm 600μm 300μm 150μm
Ⅰ区
0 10~0 40~5 65~35 85~71 95~75 100~85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
混凝土机制砂的应用技术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砂粒形状:砂粒应具备均匀的颗粒形状,无过于尖角和刚性等不合理形状。
常见的砂粒形状包括圆形、多角形和复合形状等。
2. 砂粒大小:砂粒的粒径应符合特定的要求,一般根据混凝土的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级配。
砂粒大小的范围通常在0.15mm
至4.75mm之间。
3. 砂粒含水率:砂粒的含水率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常要求砂粒的含水率不超过5%。
4. 粘胶土含量:砂粒中的粘胶土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和变形。
通常要求粘胶土含量不超过3%。
5. 砂质:砂粒的砂质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以确保砂粒的质量和稳定性。
6. 耐久性:砂粒应具备一定的耐久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保持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7. 销售和运输:混凝土机制砂的销售和运输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的来说,混凝土机制砂的应用技术标准主要涵盖砂粒形状、
大小、含水率、粘胶土含量、砂质、耐久性等方面,以及销售和运输等环节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砂粒的质量和稳定性,以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性能。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引言混凝土机制砂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
为了确保混凝土机制砂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应用技术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方面制定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以期使混凝土机制砂在工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一、原材料选择1. 石料:应选择质地坚硬、颗粒形状良好、表面光滑的天然石料,禁用含有过多粉末和泥土的石料。
2. 石粉:石粉应选用生产过程中生成的石头粉,质地细腻,不得掺杂其他杂质。
3. 水泥:应选用标准水泥,按照相关规范配比,不能使用劣质或变质水泥。
二、生产工艺1. 原料配比:合理确定石料、石粉及水泥的配比,确保混凝土机制砂的强度和密实度。
2. 破碎工艺:采用高效、低能耗的破碎设备进行石料粉碎,控制产生的砂粒大小和形状。
3. 砂制造工艺:采用先进的制砂设备,生产出质地均匀、粒度均匀的混凝土机制砂。
4. 混合工艺:在砂子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水泥、砂子的比例,采取湿法或干法混合工艺,保证混凝土机制砂的均匀性和质量。
三、质量检测1. 外观检测:外观检测要求混凝土机制砂颗粒形状规整,表面无杂质和粉尘。
2. 粒度分析:进行砂子的粒度分析,确保砂子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强度检测:通过压缩试验、抗压试验等手段检测混凝土机制砂的强度指标。
4. 吸水率检测:测试混凝土机制砂的吸水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应用要求1. 储存要求:混凝土机制砂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水分和杂质的侵入。
2. 使用要求:在使用混凝土机制砂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五、安全环保1. 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保政策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生产废水和废气。
2. 选用环保型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混凝土机制砂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通过科学、严格的应用技术标准,可以保证其质量和使用效果。
机制砂标准国家标准
机制砂标准国家标准机制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铸造、建筑、化工等领域。
为了规范机制砂的生产和使用,国家对机制砂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保障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
本文将对机制砂的国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了解和遵守相关标准。
首先,机制砂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在产品分类方面,国家标准对机制砂按照用途和材料进行了分类,分别规定了不同类别机制砂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这有利于生产企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制砂产品,并确保产品质量。
其次,国家标准对机制砂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颗粒大小、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
这些技术要求的制定,旨在保证机制砂的使用性能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机制砂的检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以保障用户的利益。
另外,国家标准还对机制砂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产品标志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用户识别和选择合格产品,避免购买低质量产品。
同时,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规定,有助于保护产品质量,防止产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受到损坏,影响使用效果。
总的来说,机制砂的国家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保障用户权益。
因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使用。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机制砂产品的监督检查,确保市场上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综上所述,机制砂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加强对机制砂国家标准的学习和遵守,共同维护行业良好秩序,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机制砂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 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 f(混)=U f(机)*A(机)+U f(特)*A(特)式中: U 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 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 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 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 σ =1f nu -f1cu 2i cu,2-∑=n n i 式中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 cu--------------n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 ≥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 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 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C20C25~C40 C45~C60 σ 4.05.06.0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C =ceb a o cu,ce a f *a *a f f *a + 式中a a a b ----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 =Kc* f ce,0式中K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 ce 值也可根据3d 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 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6.0.4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 a 和a b 取用表细骨料品种 a a a b机制砂 0.50 0.22混合砂 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 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0)可按下式计算;C 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0+G 0+S 0+W 0=C pSp =%100000⨯+S G S C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 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R C 0+g R G 0+Rs S 0+wR W 0+0.01a=1 Sp =%100000⨯+S G S R c ------水泥密度(Kg/m 3),可取2900~3100 Kg/m 3R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 3)R 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Kg/m 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 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重庆市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机制砂,混合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重庆地区已全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项适用于重庆地域特色的专门技术,为了利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和交流,有必要制订比较完整的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通过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为使规范之间互相衔接,有必要处理好有关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规程与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关系.3 应用范围3.0.1 通过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近,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要求.3.0.2 C60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合砂混凝土现已广泛用于重庆的和各类建筑,市政大型工程,实践证明混合砂混凝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4 材料4.0.1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该标准中规定的含泥量测定方法有标准法(筛洗法)和虹吸管法两种,特细砂中小于0.08mm的颗粒与0.08mm以上颗粒的视密度基本相同,两种方法测得的含泥量相差很大,”标准法”偏高.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筛分得出混合砂细度模数,然后分别筛分机制砂与特细砂,得出机制砂,特细砂细度模数,按本条公式计算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细度模数值十分接近,当机制砂4.75mm筛累地筛余为0时,混合砂细度模数筛分试验值与本条计算公式理论值一致.为便于混合砂中机制砂,特细砂混合比例的确定,混合砂细度模数可按本条公式简易计算.5.0.2 本规程普通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经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证明基本上符合实际.5.0.4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选定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因外加剂的型号,品种甚多,性能各异,掺合料的品种逐渐增加,有的正在制定标准,无法在本规程中统一规定,本条文仅作原则规定,具体掺量按有关产品标准或专门的应用规程中的规定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0.1与6.0.3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一致.6.0.4 为与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水灰比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选用了重庆的8个品牌水泥进行了上百次水泥强度和几百组混凝土强度试验,对其28天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水泥新标准条件下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可供参考使用.。
机制砂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 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 f(混)=U f(机)*A(机)+U f(特)*A(特)式中: U 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 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 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 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 σ =1f nu -f1cu 2i cu,2-∑=n n i 式中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 cu--------------n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 ≥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 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 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C20C25~C40 C45~C60 σ 4.05.06.0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C =ceb a o cu,ce a f *a *a f f *a + 式中a a a b ----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 =Kc* f ce,0式中K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 ce 值也可根据3d 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 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6.0.4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 a 和a b 取用表细骨料品种 a a a b机制砂 0.50 0.22混合砂 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 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0)可按下式计算;C 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0+G 0+S 0+W 0=C pSp =%100000⨯+S G S C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 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R C 0+g R G 0+Rs S 0+wR W 0+0.01a=1 Sp =%100000⨯+S G S R c ------水泥密度(Kg/m 3),可取2900~3100 Kg/m 3R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 3)R 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Kg/m 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 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重庆市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机制砂,混合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重庆地区已全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项适用于重庆地域特色的专门技术,为了利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和交流,有必要制订比较完整的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通过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为使规范之间互相衔接,有必要处理好有关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规程与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关系.3 应用范围3.0.1 通过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近,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要求.3.0.2 C60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合砂混凝土现已广泛用于重庆的和各类建筑,市政大型工程,实践证明混合砂混凝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4 材料4.0.1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该标准中规定的含泥量测定方法有标准法(筛洗法)和虹吸管法两种,特细砂中小于0.08mm的颗粒与0.08mm以上颗粒的视密度基本相同,两种方法测得的含泥量相差很大,”标准法”偏高.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筛分得出混合砂细度模数,然后分别筛分机制砂与特细砂,得出机制砂,特细砂细度模数,按本条公式计算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细度模数值十分接近,当机制砂4.75mm筛累地筛余为0时,混合砂细度模数筛分试验值与本条计算公式理论值一致.为便于混合砂中机制砂,特细砂混合比例的确定,混合砂细度模数可按本条公式简易计算.5.0.2 本规程普通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经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证明基本上符合实际.5.0.4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选定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因外加剂的型号,品种甚多,性能各异,掺合料的品种逐渐增加,有的正在制定标准,无法在本规程中统一规定,本条文仅作原则规定,具体掺量按有关产品标准或专门的应用规程中的规定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0.1与6.0.3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一致.6.0.4 为与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水灰比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选用了重庆的8个品牌水泥进行了上百次水泥强度和几百组混凝土强度试验,对其28天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水泥新标准条件下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可供参考使用.。
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的质量控制标准
目前国内土建行业中普通水泥混凝土采用机制砂混凝土已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使用机制砂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天然砂资源不足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机制砂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掌握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技术,积累施工经验,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1分析机制砂特征第一个特征,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较高;第二,机制砂经过一定的破碎处理,颗粒呈现出不规则形态,且机制砂表面积比河砂大;第三,机制砂粘结性较好,而且石质坚硬;第四,化学成份和母材、碎石等一致,在混凝土中无负作用,同时也比较适合高强混凝土;第五,机制砂颗粒级配以及细度模数都可以调整,即人们根据具体的施工工程需要,而结合母材特征以及混凝土要求而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机制砂细度的模数以及颗粒级配达到最优。
对于河砂而言,它一般是天然形成的,因此,人工调整的级配比较困难;而机制砂的表观密度比河砂大,而且机制砂的颗粒较为尖锐,并且有较多的棱角,其表面也较为粗糙,从而导致混凝土的易性差,而且易引起混凝土外观的质量缺陷。
此时可以通过增加适量石粉而能够有效控制水泥、细砂之间的空隙,通过合理的控制机制砂的细度模数与级配要求,进而增强机制砂混凝土性能。
机制砂一般要求由硬度较好的石灰岩破碎而成,对于机制砂母材而言,不应有碱集料的反应活性,即不能低于80Mpa,因此,机制砂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指标并不低于天然砂混凝土的,甚至更高。
2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1)水泥应符合(GB13693)的规定;C30及以下混凝土宜选用32.5级水泥,C35~C45宜用不低于42.5级水泥;泵送混凝土所选取的水泥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应选用质量稳定、旋窑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富余系数宜大于1.15,水泥在初次凝固的时间不会早于45分钟,而最终凝固的时间也不会晚于10小时,注意水泥刚刚出场之时会有一定的热量,需要在仓库存放3到4天,才能够投入生产使用,避免水泥温度过高引起坍落度损失较快。
(2)粗集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母岩强度大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L5倍的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碳酸盐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用砂岩碎石,应符合JTGTF50-2011的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机制砂混凝土的粗集料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中11级和11级以上碎石的规定。
机制砂的特点及应用
随着天然砂资源的日益匮乏,加之近年来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已成为必然趋势。
《建筑用砂》(GB/T14684-2011)把由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和混合砂都称为人工砂,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其中,机制砂定义为“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混合砂定义为“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由机械破碎、筛分特点决定,机制砂的基本特性如下。
(1)生产特点机制砂是利用当地材料或生产粗骨料的剩余料,用制砂机生产制得,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制砂参数,人为地控制机制砂的质量,即机制砂的细度模数、粒形和级配都可以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一点是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本质区别。
同样,由于全国各地机制砂矿源不同、生产加工机制砂的设备和工艺不同,所生产机制砂粒形和级配会有很大区别。
(2)外观特征天然砂外观多呈黄色,含泥量高也不易看出,而机制砂多呈灰白色或黑色,颗粒尖锐,10%左右石粉含量干法生产的机制砂看上去就像完全是石粉一般,使人心生疑虑,不敢使用。
(3)石粉含量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石粉,这是正常的,也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石粉的具体定义是石料在经除土处理后,加工机制砂过程中形成的粒径<75μm的粉体物质,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完全相同。
虽同是粒径<75μm的颗粒,但石粉与天然砂中泥的成分完全不同。
天然砂中的泥对混凝土是有害的,必须严格控制其含量。
而机制砂中适量的石粉对混凝土是有益的,适量石粉的存在可弥补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和易性差的缺陷。
同时,石粉的引入对完善混凝土特细骨料的级配(在这一点上,天然砂由于其生成形式的限制,其特细级配部分是不完善的),提高混凝土密实性都有益处,进而起到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作用。
(4)粗细程度机制砂目前基本为中粗砂,细度模数一般在 3.0~3.7范围。
细度模数太大,则粗颗粒太多,<300μm颗粒太少,级配不合理,混凝土和易性变差。
机制砂 标准
机制砂标准
机制砂是指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
机制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
1、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
2、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mm—0.35mm。
3、细沙的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mm—0.25mm。
4、特细沙的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
机制砂的等级按其技能需求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
1、Ⅰ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2、Ⅱ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
3、Ⅲ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与构筑砂浆。
国家对砂石的坚固性、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氯离子等指标做了强制性规定,并且该标准还提出了机制砂的应用技术要求。
其中,机制砂的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10%;对于有抗渗、抗冻、抗腐蚀、耐磨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 3.0%和1.0%,坚固性指标不应大于8%;高强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分别不应大于2.0%和0.5%;机制砂应按石粉的亚甲蓝值指标和石粉的流动比指标控制石粉含量;混凝土结构用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钢筋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3%,预应力混凝土用
砂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1%。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规格和等级的机制砂。
机制砂分析与应用
机制砂分析与应用摘要:本文阐述了机制砂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现状、发展,通过分析,并结合其实际使用情况,预测了机制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制砂;混凝土;应用;发展砂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之一,属细集料,其粒径在4.75mm以下。
砂原为岩石在自然条件作用下所形成,故称天然砂。
天然砂有河砂、湖砂、山砂和海砂之分。
混凝土用的砂要求具备洁净、坚硬和恰当的颗粒级配的品质,而天然砂的这些品质往往受产地、季节和加工程序等因素影响而大幅波动。
当数个产砂基地同时向一个大型工程供砂时,砂的各项技术指标的偏差值很难控制在工程设计的范围之内,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有时因工程所在地远离产地,高额运费,增加了工程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使天然砂资源日趋枯竭;而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与日俱增,使机制砂应运而生。
对建筑砂的要求亦越来越高。
另外由于过量的开采天然砂源,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所以生产使用机制砂已成为一种趋势。
机制砂是根据国家标准,选定符合工程需要的岩石,通过现代生产工艺配置的破碎、制砂、筛分、吸尘、清洗等设备所生产出来的岩石颗粒。
其各项技术指标,不仅能稳定地达到事先设定的指标值,而且可因工程对砂的质量要求的变化,通过适当调整工艺来满足新的质量要求。
一、机制砂与天然砂相比有如下优点:1、机制砂能有效、稳定地按国家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来控制砂的颗粒级配等技术指标,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2、机制砂的颗粒都是具有棱角的立方体,而天然砂颗粒多数已趋磨圆,机制砂较天然砂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更高。
3、机制砂生产可以和碎石的生产工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从而大大降低机制砂的生产成本。
4、机制砂可以跟随大型工程就地取材、就地生产,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宜万铁路工程除桥梁高墩采用洞庭湖砂外,其余工程均采用机制砂。
二、机制砂技术要求①砂的定义按照《建筑用砂》(GB/T14684-2001),机制砂的定义为: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
机制砂标准检测标准
机制砂标准检测标准机制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筛分和清洗等工艺过程,得到的粒径小于4.75毫米的细骨料。
机制砂在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对机制砂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对机制砂标准检测标准的详细说明:一、机制砂的物理性质检测1.颗粒级配检测:通过筛分试验,检测机制砂的颗粒级配是否符合要求。
级配良好的机制砂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2.密度检测:通过比重试验,检测机制砂的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密度是反映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密度过小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密度过大则会造成材料浪费。
3.含水率检测:通过烘干试验,检测机制砂的含水率是否符合要求。
含水率过高的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变差,影响施工质量和混凝土强度。
4.吸水率检测:通过吸水率试验,检测机制砂的吸水率是否符合要求。
吸水率过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压碎值检测:通过压碎值试验,检测机制砂的压碎值是否符合要求。
压碎值反映了机制砂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压碎值过低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二、机制砂的化学性质检测1.硅酸盐含量检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机制砂中硅酸盐的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硅酸盐是混凝土中的重要成分,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
2.硫酸盐含量检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机制砂中硫酸盐的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硫酸盐含量过高会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3.有机物含量检测:通过灼烧试验,检测机制砂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有机物含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氯离子含量检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机制砂中氯离子的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氯离子含量过高会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5.碱活性检测:通过砂浆棒法等试验方法,检测机制砂是否存在潜在的碱活性。
碱活性过高的机制砂会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反应,产生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
沥青用机制砂标准
沥青用机制砂标准
1. 砂的粒径分布: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一般会规定其粒径分布范围,例如约定通过筛网尺寸的百分比。
2. 砂的粒形:沥青用机制砂应具有良好的砂粒形状,一般要求粒子为均匀圆形或多棱形。
3. 砂的容重: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中一般会规定其容重范围,即单位体积砂的质量。
4. 砂的含水率: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通常会规定其含水率要求,即砂中所含的水分含量。
5. 砂的化学成分: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可能会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要求,以确保其符合特定用途的要求。
6. 砂的砂浆性能: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可能会对其与沥青混合后的砂浆性能进行要求,如强度、粘结性等。
机制砂技术标准及应用规程
机制砂技术标准及应用规程
机制砂技术标准及应用规程
一、机制砂的定义和分类
1. 机制砂是指利用石料、沙子等原料经过磨制、筛分等工序而制成的
一种粒度合理,颗粒表面光滑、形状良好的人工砂。
2. 根据颗粒大小,机制砂可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
二、机制砂的标准化
1. 机制砂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其标准应包括颗粒大小
分布、含水量、质量等方面。
2. 对于机制砂生产企业,应该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从原材料选择、生
产工艺、产品检验等方面进行管理。
三、机制砂的应用规程
1. 机制砂适用于各种混凝土、水泥制品、道路、桥梁、航空场等工程。
2. 在使用机制砂时,应根据不同工程的需要选择不同等级的机制砂,
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3. 对于机制砂的运输和储存,应注意保持干燥和避免混杂异物,以免
影响机制砂的质量。
四、机制砂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机制砂将逐渐替代天然砂,成为主要的砂料来源,因此对于机制砂
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提高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现有的机制砂生产技术,应进一步创新,探索新型机制砂材料,发展高强度、高性能的机制砂,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 优化机制砂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推广机制砂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检验体系。
总之,机制砂是建筑和公路工程等领域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其质量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生产对于推进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机制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未来机制砂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机制砂质量验收标准
铸造明天 质量为本 江苏铸本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
机制砂质量、产量验收标准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的规定,机制砂的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指标:
1、颗粒级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2、细度模数为(粗砂:3.7~3.1; 中砂:3.0~2.3; 细砂:2.2~1.6);
3、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项 目
指 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1 亚甲蓝试验
MB 值<1.40 或合格 石粉含量% <3.0 <5.0 <7.0 2 泥块含量% 0 <1.0 <2.0 3 MB 值≥1.40 或不合格
石粉含量% <1.0 <3.0 <5.0 4
泥块含量%
<1.0
<2.0
4、单级最大压碎指标(Ⅰ类:<20%;Ⅱ类: <25%;Ⅲ类: <30%);
5、表观密度应大于2500kg/m 3;
6、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350kg/m 3;
7、空隙率应小于47%。
注:公司按Ⅱ类1区或2区中砂(细度模数2.8±0.2;石粉含量放宽到Ⅲ类,甚至于8±2%左右)的技术要求,产量不低于100t/h 对该机制砂生产线进行验收。
1 2 3
9.50mm 0 0 0 4.75mm 10~0 10~0 10~0 2.36mm 35~5 25~0 15~0 1.18mm 65~35 50~10 25~0 600μm 85~71 70~41 40~16 300μm 95~80 92~70 85~55 150μm
100~85
100~80
100~75
级
配
区
累
计
筛
余
%
方
孔
筛。
沥青用机制砂标准
沥青用机制砂标准
沥青用机制砂的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质量:机制砂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规定,不得含有黏土、草根、树枝等杂质,同时应具有良好级配。
2.颗粒级配: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级配曲线应为连续的、波动较小的曲线,且级配区中的各级集料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压碎值:机制砂的压碎值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其在沥青混凝土中的抗压性能。
4.坚固性:机制砂的坚固性是指其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变形的性能。
该指标主要考虑砂中矿粉的含量、砂的细度模数等因素。
5.碱集料反应:机制砂中若含有较高的碱性物质,可能会与沥青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质量。
因此,机制砂的碱集料反应应符合规范要求。
6.含泥量:机制砂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含泥量过高会影响沥青混凝土的粘结力和耐久性,因此应符合规范要求。
7.密度:机制砂的密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其在沥青混凝土中的体积稳定性。
8.吸水率:机制砂的吸水率是指其在规定条件下吸水量的百分比。
吸水率过高会影响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应符合规范要求。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工程对机制砂的要求也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选择机制砂时,建议进行试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机制砂质量控制
机制砂质量控制一、引言机制砂是一种常用的建造材料,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砌筑、路基等领域。
为了确保机制砂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制砂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二、机制砂质量控制标准格式1. 产品规格机制砂的产品规格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粒径分布、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
具体规格如下:- 粒径分布:根据不同用途,机制砂应满足相应的粒径要求,如细砂、中砂、粗砂等。
- 含泥量:机制砂的含泥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普通不得超过5%。
- 含水率:机制砂的含水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普通不得超过5%。
2. 原材料选择机制砂的原材料应选择优质的石英砂、石灰石等矿石。
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石英砂:应具备高硬度、坚固耐久的特点,不得含有有机物、泥土等杂质。
- 石灰石:应具备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不得含有大量的粉尘和杂质。
3. 生产工艺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 破碎工艺:采用先进的破碎设备进行破碎,确保破碎后的颗粒大小均匀。
- 筛分工艺:采用合适的筛分设备进行筛分,确保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符合规定要求。
- 洗涤工艺:采用洗砂机进行洗涤,去除砂中的泥土和杂质,确保机制砂的含泥量符合规定要求。
- 干燥工艺:采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确保机制砂的含水率符合规定要求。
4. 质量检测机制砂的质量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粒径分布检测:采用筛分方法进行粒径分布检测,确保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符合规定要求。
- 含泥量检测:采用洗涤法进行含泥量检测,确保机制砂的含泥量符合规定要求。
- 含水率检测:采用干燥法进行含水率检测,确保机制砂的含水率符合规定要求。
5. 质量记录机制砂的生产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质量记录,包括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工艺参数记录、质量检测记录等。
质量记录应保存至少3年,并定期进行复查。
三、结论机制砂质量控制是确保机制砂质量稳定的关键环节。
通过严格按照产品规格、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检测和质量记录等要求进行操作,可以有效控制机制砂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机制砂标准
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 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 f(混)=U f(机)*A(机)+U f(特)*A(特)式中: U 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 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 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 σ =1f nu -f1cu 2i cu,2-∑=n n i 式中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 cu--------------n 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 ≥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 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 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 C10~C20 C25~C40C45~C60 σ 4.05.06.0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C =ceb a o cu,ce a f *a *a f f *a + 式中a a a b ----回归系数f ce--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 =Kc* f ce,0式中K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 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 ce 值也可根据3d 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 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6.0.4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 a 和a b 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 a 和a b 取用表细骨料品种 a a a b机制砂 0.50 0.22混合砂 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 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 0)可按下式计算;C 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0+G 0+S 0+W 0=C pSp =%100000⨯+S G S C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 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 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 R C 0+g R G 0+Rs S 0+wR W 0+0.01a=1 Sp =%100000⨯+S G S R c ------水泥密度(Kg/m 3),可取2900~3100 Kg/m 3R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 3)R w ------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Kg/m 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 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重庆市地方标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机制砂,混合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在重庆地区已全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项适用于重庆地域特色的专门技术,为了利于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和交流,有必要制订比较完整的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通过大量研究及工程实践证明,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为使规范之间互相衔接,有必要处理好有关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规程与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关系.3 应用范围3.0.1 通过系统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机制砂,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天然中砂混凝土相近,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要求.3.0.2 C60及以下强度等级混合砂混凝土现已广泛用于重庆的和各类建筑,市政大型工程,实践证明混合砂混凝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4 材料4.0.1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该标准中规定的含泥量测定方法有标准法(筛洗法)和虹吸管法两种,特细砂中小于0.08mm的颗粒与0.08mm以上颗粒的视密度基本相同,两种方法测得的含泥量相差很大,”标准法”偏高.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将机制砂与特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筛分得出混合砂细度模数,然后分别筛分机制砂与特细砂,得出机制砂,特细砂细度模数,按本条公式计算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细度模数值十分接近,当机制砂4.75mm筛累地筛余为0时,混合砂细度模数筛分试验值与本条计算公式理论值一致.为便于混合砂中机制砂,特细砂混合比例的确定,混合砂细度模数可按本条公式简易计算.5.0.2 本规程普通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经大量试验及工程应用,证明基本上符合实际.5.0.4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要选定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因外加剂的型号,品种甚多,性能各异,掺合料的品种逐渐增加,有的正在制定标准,无法在本规程中统一规定,本条文仅作原则规定,具体掺量按有关产品标准或专门的应用规程中的规定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6.0.1与6.0.3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一致.6.0.4 为与水泥新标准相适应,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水灰比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大学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选用了重庆的8个品牌水泥进行了上百次水泥强度和几百组混凝土强度试验,对其28天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使用水泥新标准条件下的鲍罗米公式中的回归系数,可供参考使用.。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
混凝土机制砂应用技术标准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机制砂的术语和定义、原材料质量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配合比设计原则、施工与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公路、桥梁等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机制砂的生产、施工和验收。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三、术语和定义1.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砂粒,粒径范围为0.075mm~4.75mm。
2. 混凝土机制砂:以机制砂为主要细骨料,与水泥、砂等原材料混合制成的混凝土。
四、原材料质量要求1. 机制砂:应符合GB 175中关于细骨料的要求,并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坚硬的机制砂。
2. 水泥:应符合GB 175中关于通用硅酸盐水泥的要求,并应选用质量稳定的水泥品牌。
水泥强度等级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确定。
3. 砂:应选用质量稳定、级配良好的天然砂或混合砂。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75mm,含泥量不应大于3%,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
4. 外加剂:应符合GB 8076的要求,并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
五、生产工艺及设备1. 生产工艺流程:机制砂原材→破碎→筛分→级配调整→搅拌→检验→储存→运输。
2. 设备要求:生产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环保和节能要求,并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六、配合比设计原则1. 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性能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水泥用量、砂率和水灰比等关键参数。
2. 配合比设计应经过试配和优化,确保混凝土机制砂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满足要求。
3. 配合比设计应考虑原材料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七、施工与验收1. 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机制砂进行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设计符合要求。
机制砂质量控制
机制砂质量控制一、引言机制砂是一种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重要材料,其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建筑和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制砂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机制砂质量控制标准格式文本1. 机制砂的定义和分类机制砂是一种由天然矿石经过破碎、筛分、洗涤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人工砂石。
根据粒径的不同,机制砂可分为细砂、中砂和粗砂三个等级。
2. 机制砂的物理性能要求(1)粒径分布:机制砂的粒径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细砂的粒径应在0.075mm-2.36mm之间,中砂的粒径应在2.36mm-4.75mm之间,粗砂的粒径应在4.75mm-9.5mm之间。
(2)含水率:机制砂的含水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5%。
(3)坚固度:机制砂的坚固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细砂的坚固度应在2.5-4.0之间,中砂的坚固度应在4.0-6.0之间,粗砂的坚固度应在6.0-8.0之间。
3. 机制砂的化学性能要求(1)粉尘含量:机制砂的粉尘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一般不超过3%。
(2)酸碱度:机制砂的酸碱度应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控制在pH值为6-8之间。
(3)有机物含量:机制砂的有机物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一般不超过0.5%。
4. 机制砂的力学性能要求(1)抗压强度:机制砂的抗压强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细砂的抗压强度应在10MPa-20MPa之间,中砂的抗压强度应在20MPa-30MPa之间,粗砂的抗压强度应在30MPa-40MPa之间。
(2)抗折强度:机制砂的抗折强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细砂的抗折强度应在5MPa-10MPa之间,中砂的抗折强度应在10MPa-15MPa之间,粗砂的抗折强度应在15MPa-20MPa之间。
5. 机制砂的质量检测方法(1)粒径分布的检测:采用筛分法或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径分布的检测。
(2)含水率的检测:采用烘干法或电子天平法进行含水率的检测。
(3)坚固度的检测:采用坚固度试验机进行坚固度的检测。
机制砂的国家应用标准
机制砂的国家应用标准制砂机机制砂应用标准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f(混)=Uf(机)*A(机)+Uf(特)*A(特)式中: U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 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σ =式中cu,i-------- 第i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cu--------------n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20 C25~C40 C45~C60σ 4.0 5.0 6.0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W/C =式中aa ab ----回归系数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ce=Kc* fce,0式中K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f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ce值也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6.0.4 回归系数aa 和a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a 和ab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a 和ab取用表细骨料品种aa ab机制砂0.50 0.22混合砂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0)可按下式计算;C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0+G0+S0+W0=CpSp=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0.01a=1Sp=Rc------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 Kg/m3R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3)R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河卵石制砂机河卵石用途河卵石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别墅、庭院建筑、公路铁路建设、公园假山、盆景填充材料、园林艺术和其它高级上层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砂的国家应用标准制砂机机制砂应用标准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特细砂资源,使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与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配套,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重庆地区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其他地区用机制砂,混合砂配制混凝土,可通过试验,参照本规程执行.1.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除应遵守规程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规定.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术语,符号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 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混合砂:由机制砂与特细砂混合而成的砂.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混合砂混凝土:用混合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塑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10-9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3 应用范围3.0.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与中砂配制的混凝土相近,其力学性能指标可按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值.3.0.2 机制砂,混合砂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交通,等建设工程中的C60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时,亦可用于港口和水利等混凝土工程.3.0.3,机制砂宜配制塑性混凝土混合砂宜配制塑性,大流动性及泵送施工混凝土.3.0.4 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2.3,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1:强度等级C45-C55混凝土,混合砂细度模数不低于1.8,其中特细砂细度模数不低于0.9.3.0.5 用混合砂配制C60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应通过试验,取得可靠数据,经论证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4 材料4.0.1 机制砂,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的规定.注:混合砂中特细砂的含泥量测定应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中的”虹吸管法”特细砂的含泥量按标准的规定,并不得含有泥块.4.0.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的规定,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复查检验,并按其检验结果使用.4.0.3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中粗骨料质量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4.0.4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可拌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使用地表水,地下水及经处理或处置后的工业废水,必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技术规定.4.0.5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宜掺用混凝土外加剂,其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0.6 混凝土用粉煤灰或其它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5.0.1 混合砂的细度模数可按以式简易计算:Uf(混)=Uf(机)*A(机)+Uf(特)*A(特)式中: Uf(混)—混合砂细度模数Uf(机)—机制砂细度模数Uf(特)—特细砂细度模数A(机)—混合砂中机制砂的百分比(%)A(特)—混合砂中特细砂的百分比(%)5.0.2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参考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可在下表基础上,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表5.0.2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碎石最大粒径(mm)拌合特坍落度(mm) 16 20 31.5 4010-30 195 185 175 16535-50 205 195 185 17555-70 215 205 195 18575-90 225 215 205 195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细度模数为1.8-2.1的混合砂时的平均值.细度模数小于1.8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0-5公斤:细度模数大于2.1时,则可减少0-5公斤.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相应调整.3水灰比小于0.35的混合砂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合砂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0.3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1 混合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按下表选用,机制砂塑性混凝土砂率可在下表基础上增加3-5%混合砂混凝土砂率(%)表5.0.3 混合砂混凝土砂率(%)碎石最大粒径(mm)水灰比(W/C) 16 20 400.35 26-31 25-30 23-280.45 29-34 28-33 26-310.55 32-37 31-36 29-340.65 34-39 33-38 31-37注:1,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2,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2 混合砂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砂率,可取上表的上限,经试验,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按每增加20mm,砂率增加1%予以调整. 5.0.4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标准的规定.5.0.5 采用卵石作粗骨料时,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用水量及砂率应根据试验确定.6 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6.0.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放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6.0.2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配制强度fcu,0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fcu,0≥fcu,k+1.645σ式中: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fcu,k—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值(MPA)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1施工单位如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式求得:σ =式中cu,i-------- 第i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Mpa)ufcu--------------n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Mpa)n-------------统计周期内相同混凝土等级的试件组数,n≥2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小于2.5Mpa时,取σ为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时,如计算行到的σ小于3.0Mpa时,取σ为3.0Mpa.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现场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2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 σ可按下表取值.表中σ值反映了我国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平均水平,采用时要根据本单位情况作适当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20 C25~C40 C45~C60σ 4.0 5.0 6.0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 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6.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W/C =式中aa ab ----回归系数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1 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fce=Kc* fce,0式中K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fce,0—水泥强度等级值(MPa)○2 fce值也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6.0.4 回归系数aa 和a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 回归系数aa 和ab应根据工程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2 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下表取用.回归系数aa 和ab取用表细骨料品种aa ab机制砂0.50 0.22混合砂0.45 0.12注:上表中的回归系数适用于粗骨料为碎石的混凝土.6.0.5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W0)可按5.0.2的规定确定.6.0.6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0)可按下式计算;C0=6.0.7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C0+G0+S0+W0=CpSp=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Sp------砂率(%)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2 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0.01a=1Sp=Rc------水泥密度(Kg/m3),可取2900~3100 Kg/m3R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Rs------细骨料的表面密度(Kg/m3)R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a--------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型外加剂时, a可取为1.计算配合比经试配试验,调整等步骤后确定施工配合比.试配和调整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的方法进行.6.0.8 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规定.其中,高强混凝土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以及活性较高的矿物掺合料,配合比需经试配确定;混合砂作细骨料配制抗渗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宜控制在30~38%之间,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掺合料和外加剂;配制预拌混凝土时,除遵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遵守<<重庆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规程>>(DB50/T5002)的有关规定.7 施工及验收7.1 施工7.1.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7.1.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应遵守<<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7.2 验收7.2.1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验收,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的规定.7.2.2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河卵石制砂机河卵石用途河卵石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别墅、庭院建筑、公路铁路建设、公园假山、盆景填充材料、园林艺术和其它高级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