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简介

合集下载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郑板桥简介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

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

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

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字画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年间为秀才,雍正年间为举人,乾隆年间为进士。

郑板桥的字画非常出名,主要以兰、竹、石为主,所画之物寓意深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字画的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郑板桥的书法称为“六分半书”,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面旗帜,著名的书法作品有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名不见面,字子和,又字呆翁,号硅谷山民,浙江杭州人。

因其绘制的插花图以简练、娴熟著称,被称为“郑硅谷”或“板桥先生”。

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也是清代年活动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郑燮。

从小,郑板桥就对书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勤奋学习,深得家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十三岁时,随家人迁居鄞县,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郑板桥虽然生于文人世家,但为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不厌其烦地追求艺术的完美。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简练而又富有韵味,擅长各种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尤以插花图最为出色,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力求用最简洁的线条表现花鸟特征,注重形式比例和空间构图的协调,以及笔墨的搭配和运用。

他的画中所呈现的花鸟形象虽然简约,却不失真实感和生动性,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还精通山水、人物、古物等诸多绘画门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誉为继鲁迅之后的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郑板桥绘制的插花图更是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精湛的插花画技巧,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插花图不仅形态逼真,色彩艳丽,而且布局协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久远的审美感觉。

插花图多描绘茶花、梅花、玫瑰、牡丹等多种花卉,自由搭配,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郑板桥的插花图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蕴含着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他用笔挥毫,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融入画作之中,使得画作更加饱含人文情感。

郑板桥在书法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工整端庄,书法作品多具有自己的风韵。

从诗词书画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绘画造诣精湛,文学修养丰厚,可谓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化大家。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郑板桥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平凡的经历,他一生多次东渡日本,留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交流经历。

他在艺术上经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也将中国的艺术传统带到了东瀛。

他还曾多次担任官职,执掌祥麟阁画院,加深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和探索。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昂,号河阳,江苏高邮人,清代画家。

他是清代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尊称为“麻将堂一员”,是清代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对绘画艺术非常感兴趣。

他勤奋刻苦,自学成才,从江南画派大师钟鼎开始学习绘画技巧。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了解各种绘画技法和艺术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的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的画风深受宋代画家赵伯驹和文徵明的影响,他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山水景色和花鸟虫鱼。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富有生气,色彩艳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景观和物体。

郑板桥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婆罗门庙》、《山青水秀图》等。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画展和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除了绘画,郑板桥还注重传承绘画艺术和培养后人。

他曾担任过扬州画院的院长,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他对后辈画家的指导和帮助被广泛认可,并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一生坚持艺术的自由创作,他不愿受制于任何规矩和束缚,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个性特点,被认为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而且在后来的时代仍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他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江南画派的巅峰之作”,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板桥是清代画坛的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承接了之前画家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艺术传承了江南画派的传统,并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郑板桥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厚,号板桥,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书法家、诗人,号称“板桥兄弟”之一。

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其书法以行草为主,工于隶、楷、篆诸体,尤擅长行草。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板桥楷法”、“板桥行草”。

郑板桥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喜好书法和诗词。

他的书法造诣颇高,尤擅行草,笔势遒劲有力,气韵生动。

他的诗词也颇有成就,以豪放洒脱、清新隽秀见长,被誉为“板桥诗派”。

郑板桥一生好游山玩水,喜欢观察自然风景,吸取自然的灵感,这也成为他书
法和诗词创作的重要素材。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生活气息和浓厚的人文情怀。

除了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郑板桥还是一位杰出的官员。

他曾历任江苏省巡抚、山东巡抚等要职,以清廉勤政、爱民如子而著称。

他在任上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安定。

郑板桥一生秉持忠厚仁义的品德,深受人们敬重和爱戴。

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郑板桥的一生,是一部忠厚仁义、勤政爱民的人生典范。

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板桥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永远流传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示。

愿我们永远怀念这位忠厚仁义、才华横溢的文化大家,让他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字子行,号板桥,又号伯淳,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他是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官员,被誉为“江南画派”领袖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郑板桥的出生地是浙江绍兴,家庭背景良好,祖上是有名的画家,对他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小喜爱绘画,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十八岁时,他前往紫阳(今属江苏宜兴)拜董其昌门下学画,广泛涉猎唐、宋、元时期著名画家的作品,钻研画理并刻苦练习。

他的绘画功力逐渐显露,被誉为书画双绝,颇受当时文坛的推崇。

后来,郑板桥才华横溢,凭借他的才华和勤学苦练,成为了清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板桥的画风继承了董其昌“两浙秀丽”的传统,深受元代花鸟画家倪瓒和文征明的影响。

他擅长花鸟、山水、人物、题字,尤以丹青花卉为绝。

他的花鸟画,别具一格,技法纯熟,墨色墨香浓郁,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他喜欢在花鸟画中加入一些古诗或者简单的题字,以衬托作品的意境和气韵。

郑板桥的花鸟画重在形神兼备,不拘泥于物象的写实,注重真情流露,力图传达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

他以洗练的笔墨、明快的构图、深刻的意境闻名于世,成为清代画坛上的一匹独特的风景。

除了花鸟画之外,郑板桥的山水画也十分出色。

他的山水画擅于用淡淡的水墨勾勒出千变万化的山水形态,富有变化和灵动,展现了大自然的悠然清雅之美。

他的人物画则以传神、明快见长,笔墨典雅,形神兼备。

他的题字也别具一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邱少一先生称他“号称平公,推托梅鹤”,正是对郑板桥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极深,尤其是在诗文和书法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郑板桥的诗文创作虽然并不多,但每篇均写得情真意切,深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雄浑中见婉丽,流畅中见韵致。

他一生所作的书法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造诣,被誉为当代书法的翘楚。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字子和,号板桥,汉族,江苏常熟人。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板桥擅长绘画,尤以花鸟闻名,他的绘画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还擅长书法,尤以行草书著称,被誉为“板桥书法妙绝天下”。

郑板桥在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成就极高,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江南画坛巨擘”。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画,精通诗文、绘画、书法。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他的书画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家乡颇有声望,因其书法而备受称赞。

他的书法醇雅清秀,墨迹流畅自如,尤以行草书著称。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清新秀丽,超脱了传统花鸟画的刻板俗套,以韵味深长的意境和洗练的笔墨著称。

他喜欢以白描写意花鸟,将写意画法用于花鸟画,使得画面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他的画作构图简洁明快,色彩淡雅清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快意自在的意境,有着深厚的文学内涵。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一枝梅图》,这幅作品体现了他的画风和艺术特点。

他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枝婀娜多姿的梅花,梅花矫健地立在枝头之上,仿佛在清风中摇曳生姿。

梅花花瓣以淡墨写意勾勒,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整幅画作恬静淡雅、自得清高,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这幅作品极富诗意和意境,为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树立了典范。

除了花鸟画外,郑板桥的山水画也颇有造诣。

他的山水画以青翠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为特点,将山水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渔村图》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画面宁静温馨,人物风情自在,体现出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郑板桥一生笔墨纵横,他的书画艺术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他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开拓了画坛,使得传统花鸟画和山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的艺术成就极高,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郑板桥还注重传承和教育,他的门下弟子众多,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

他善于指导学生,传授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使得自己的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1697年—1765年),字太史,号清谷,别号半山,汉族,浙江绍兴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筝曲作家。

尤以画竹、书法著称于世。

郑板桥出身官宦家庭,父亲郑达贞是江苏南京府推官,祖父郑桓之曾任全国邑衙署丞。

但郑板桥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诗文、音乐和绘画,曾师从著名画家贾叔映学画。

后来又先
后拜师学习金石、篆刻、骨董,学习成绩斐然。

他的画风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曾有一
位画友评价他的画:不似周、米、郑(周昉、米芾、郑重),似板桥。

郑板桥崇尚宋代的学术思想,善于用笔墨表现山水和竹子,并将自己的精神追求融于
画中。

他在画竹方面更是有独特的见解和表现手法,使画中的竹子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他的竹画有“巴山夜雨图”、“松竹高洁图”、“远山茶园图”等,其中《千竿碧竹图》
更被誉为至高之作。

郑板桥的书法同样备受称赞。

他在书法上借鉴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的精髓,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著作《清谷钞》是他晚年所著的一部书法论著,对
后人的书法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郑板桥对音乐也情有独钟,他善于弹奏筝曲,创作了《贵妃醉酒》、《鹧鸪天》、《钓鱼台》等名曲,在民间广为传唱。

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人推崇和借鉴。

他对于中国绘画、书法、音乐的发展都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

潍坊名人郑板桥简介

潍坊名人郑板桥简介

潍坊名人郑板桥简介潍坊,古时称潍县,是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

这里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名人辈出。

其中,郑板桥是潍坊最为著名的历史名人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潍坊名人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

一、生平简介郑板桥,字子昂,号西楼,明朝末大儒、书法家、画家。

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康熙八年(1669年),享年58岁。

他出生在潍坊城南河巷,家中为书香门第,六岁时即喜爱书法,常常用稻穗、树皮、茅草等代替纸墨,练字于土墙上。

后来,学习古代典籍、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技能,成为全才,被誉为“北方颜真卿”。

郑板桥的家族曾经被党锢之祸牵连,郑板桥的父亲郑子紳、祖父郑豫章、太祖父郑履周、高祖父郑维垂等几代人都因此被捕入狱或被杀害,郑板桥于是流亡到南方。

南京失陷后,郑板桥在家乡潍城教书育人,他并且在历朝大儒的思想基础上,融会贯通,拥有过硬的思想才能。

二、文化成就1.书法郑板桥书法是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以“蒼劲刚劲、神韵独立、质若金石、气如长虹”著称于世。

他的书法兼具魏碑、颜楷、欧、经、篆五种字体,尤以“板草”、行书、楷书最为出色。

其中,“板草”字是郑板桥创制的,结合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形态特点,兼具两者的优点,醇雅中又不失豪放洒脱的气韵。

2.绘画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亦有卓著的成就,他笔下的山川、水滨、人物等等,皆充满自然气息,充满仁爱之意。

其泼墨山水,飞动万象,奇妙变幻,直接表现自然山水的神韵美,作品自然充满浓重中国画特色。

3.义举郑板桥以诗文、书画兼备,但其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其博爱之心和公益之举。

在其生活的潍城,他经常开设义学,担任教师,寓教于乐,使得下层民众也能够接受知识,读书识字,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和解决矛盾。

同时,他还常常将自己得到的文化财富以书画物品、钞票等形式,捐赠给有需要的民众,为家乡乃至全国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郑板桥的价值意义郑板桥一身的才华,无疑是岳飞、文天祥之类的历史名人之配得上来的。

古代诗人名人郑板桥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郑板桥人物介绍PPT

相关资料
好吃狗肉
郑板桥卖作品有三项原则:达官贵人不卖;生活够了不卖;老 子不喜欢不卖。当地巨贾为求得他一幅墨兰,不惜乔装贩夫牧 竖,以他生平喜食的狗肉以进,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 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 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 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
诗词特点
构图
郑板桥的绘画版式布局独特,无论绘画内容的多少,都能体现 “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的原则。其绘画整体效果耐看,表现 的主要事物和内容通过细节进行表述,全幅构图精巧和谐、浑 然一体。
诗词特点
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 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 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 直接以墨笔挥洒,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 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 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 法”。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这是一首咏物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 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
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经典作品
《题画兰》
诗人生平
画师经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郑板桥已到而立之年。父亲与老师陆震在这 一年相继去世,给郑板桥打击不小;面对悲苦的境遇,他作《七歌》来 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叹。父亲离世,债主上门催债,郑板桥不得不外出 谋生。雍正元年(1723年),凭借自幼打下的绘画基础及多年的练习, 郑板桥到扬州卖画为生。自此,郑板桥开始了“十载扬州做画师”的生 活。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结识了梅鉴和尚。

清-郑燮简介 郑板桥简介

清-郑燮简介 郑板桥简介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 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 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
《 人触目惊心。 悍吏》中写道:"豺狼到处无虚过, 不断人喉抉人目。"《私刑恶》写道:"一丝一粒 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其他如《扬州》、 绍 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 《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 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 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艺术特色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 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 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 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之管阮庄(今大垛镇,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 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 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 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 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 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
我闭上眼,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聚光灯马上就关了,帷幕也要落下来了
于本年夭折。39 岁 1731 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 氏卒。40 岁,1732 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 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 岁 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 一阙。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原名云叔,字柏间,号板桥,又号庐山居士,清代江西峡江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画家,被誉为“江南四才子”之一,其画作以唯美细腻闻名,深受后人喜爱。

郑板桥一生清贫,精通书法和绘画,其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喜好文学和绘画。

18岁时,郑板桥考取秀才,但却因不愿向上官跪拜而辞职,选择回家务农。

他的才华不容隐藏,很快就以其诗作和绘画技艺在当地崭露头角,得到了当时文学、艺术界的认可。

郑板桥一生热爱山水画,他擅长用笔法、构图和色彩表现大自然山水的秀美和壮丽,他的《庐山图题诗》是其山水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郑板桥的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他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诗意和个性。

郑板桥的花鸟画也是其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擅长用笔勾勒花叶鸟虫的形态,再用淡雅的色彩勾勒出花鸟画的意境,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郑板桥的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他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灵秀和生机,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除了绘画,郑板桥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

他的诗作清新俊逸,用字工整,行草皆能堪称佳作,其诗情画意被誉为“典雅风流”的典范。

他的诗和书法与其绘画一样,都有着浓厚的个性和文人风范,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长期以来,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一直备受后人的赞誉和推崇。

他的作品传世甚多,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绘画艺术入手,吸收了前人的长处,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展现出了浓厚的个性和诗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郑板桥一生清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文学和艺术梦想。

他在艰难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绘画作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安慰。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伯奇,别号七畴山人、白莲居士,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精于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流派深远,被誉为中国画坛“李、吴、郑、四大家”之一。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郑鎏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父亲的艺术天赋对郑板桥的绘画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板桥自幼聪明好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

他熟读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诗词,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厚的理解。

郑板桥的绘画才华早有显露,他七岁开始学画,老师是著名画家周静庵。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北宋著名画家李唐和南宋著名画家吴镇的影响,他的作品兼收并蓄,融合了北派的粗犷豪放和南派的婉约秀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以山水画见长,他善于把握山水的神韵和气势。

他笔下的山水常常表现出古朴典雅、雄奇险峻的气势,给人以一种宏大、壮丽的感觉。

他对山水的描绘非常细腻入微,每一条线条都显得精准有力,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

他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追求意境的完整和独特性。

郑板桥的花鸟画也非常出色,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态和气息,使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栩栩如生。

他的花鸟画美丽大方,以色彩鲜明、构图巧妙而著称。

郑板桥的花鸟画受到了宋代花鸟画的影响,传承了宋代花鸟画的传统,注重形神兼备,追求画面的自然和生动。

除了山水画和花鸟画,郑板桥还擅长人物画。

他的人物画写意潇洒,寓意深远。

他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情和气韵,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人物的形态和神态。

他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具有感染力。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于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艺术的深度和内涵。

他运用笔墨的技巧和色彩的变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展现出中国画家的创作魅力和独特个性。

清代郑板桥的个人简介

清代郑板桥的个人简介

清代郑板桥的个人简介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代郑板桥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生平读书教书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余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四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简介
Fra bibliotek晚年生活
●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 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 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
●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 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清-曹州府辖县)、潍县县 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 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 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 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 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 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两任知县
●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清-曹州府辖县) [26]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 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序扬,号丙辰,又号铁牛道人,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画家,堪称中国明末清初的绘画巨匠。

他模仿古人画法,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风格古拙典雅,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郑元度是同治年间的进士,父亲郑秉彝是考试学政,两人都对书法绘画情有独钟。

郑板桥从小在父辈的熏陶下,对绘画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绘画之路。

郑板桥的画艺独树一帜,他善于借鉴古人的技法,力求传承古代绘画之美。

他深入研究宋元名家的作品,特别是擅长山水画的画家,如李思训、贾朝阳、巨然等。

郑板桥将自己对古代绘画的研究成果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画风古拙,深受后人喜爱。

他特别擅长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以意境深远、构图严谨、笔墨流畅、色彩明快而著称。

他善于用线条勾勒山石、画树枝,笔触疏密有致,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他的山水画情调优雅,舒适恬静,给人以穆然的感受。

除了山水画,郑板桥还精于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

他的人物画以写意为主,强调通过笔触的韵味和形象的简洁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气质。

他的花鸟画则注重造型的准确和细腻,笔触细腻、匀净,营造出细腻的质感和丰富的层次感。

郑板桥的绘画成就卓著,他的画作遍及江浙一带,深受人们的赞誉和推崇。

他的作品没有雷厉风行的气势,而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宁静和深沉的氛围。

他的画作透露出一种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怀,体现了他对古代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吸收了古人的经验和技法,还注入了他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情感体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板桥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中国画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的绘画作品至今被广泛研究,对于后世的绘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也是一位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名人。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厚,号庭柱、画斋、野庐主人,清朝中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江南画派千古一人”。

郑板桥出生于苏州贫苦书香家庭,曾在家乡的民间学校读书。

后来,他前往南京、杭州等地寻找学问,并在那里结交了许多朋友。

在南京期间,他拜赵之谦为师,学习绘画和书法。

赵之谦是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风独具特色,颇受后人推崇。

郑板桥从赵之谦那里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也开始在画风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有“花鸟山水三绝”之称。

他的画作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山水画气势雄浑,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他的花鸟画则细腻精致,生动逼真。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擅长写意花鸟、古人像、竹石等,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郑板桥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包括他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他曾在苏州、扬州等地开设书画学堂,培养了许多学生。

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也深受后人推崇,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画史》等著作虽未能影响到后人,但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史的认识和总结,对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郑板桥一生孤僻寡言,不喜出外应酬。

他的晚年,移居苏州横塘。

横塘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小镇,周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提供了郑板桥绘画创作的理想环境。

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经典画作,成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辉煌。

总的来说,郑板桥是中国画史上的巨匠,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研究对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着创作和探索,表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厚,号板桥,又号东湖,福建省泉州府永春县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被誉为“南画四大家”之一,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著称于世,被后人称为“郑板桥山水画之神、花鸟画之圣”。

他的绘画艺术风韵独特,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一、郑板桥的生平郑板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裕,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受父亲的影响,酷爱绘画和书法,因而广泛涉猎古今书画,形成丰富的艺术品味。

后来,郑板桥考中举人,却因家族患病回家,未能行走江湖,遗憾终生。

郑板桥工诗词书画,博学多才,并且极其谦虚,待人谦和有礼。

他的学问渊博,不仅擅长书画,还精通诗文、古文字学、天文历法、音韵学和藏书。

在书法方面,他笔墨横放,气韵生动,隶、楷皆能工,号称“狂草神品”。

在绘画方面,他精通山水、花鸟两大门类,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墨彩淋漓尽致,自成一家。

郑板桥一生好游,他在江南一带的各处名胜游历,为其后的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游历过扬州、杭州、苏州、无锡、嘉兴、湖州以及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不拘一格地取材写生,从小山小水到大山大水,从紫竹黄菊到翠鸟赤鸠,都是他用笔纪录下来的对象。

郑板桥热爱自然风光,他常以自然景物为创作题材,以“山水如畅,生活如碧,喜搭的拟素性为写生主,放下押题创作”,力求自由、随性而不拘泥于模写。

在审美倾向上,郑板桥更加偏爱宋代画风,他所绘画作品,仅存近百件,题存绝阁室而几无真迹流传,然而其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郑板桥擅长山水、花鸟两大门类,其画风源于宋代文人画,以狂草自得、感而叠之、兼取别家之长而渐成闭藏独具风格。

他的山水画给人的感觉自然恬淡,如云雾飘渺、水墨悬浮,具有山水画的婉约、苍茫之气息。

他的花鸟画则显得灵动出尘,栩栩如生,十分传神,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

郑板桥的山水画表现力极强,他善于利用淡墨墨笔的冷暖变化,以及破墨的处理,使画面色调层次清晰,具有深远的立体感。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折叠吏治清明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

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

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

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

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

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

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

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

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简介
导读:【】
郑板桥(1693年――1765年),享年73岁。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生平:
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始识字,生母汪夫人去世。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

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

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1742年春天,郑板桥五十岁时,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1744年,饶氏生子。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

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

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

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
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

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

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

1750年撰板桥自序。

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

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

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