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

答案: 答案:c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我国 夏朝的建立,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 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 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度.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 战国以来, 战国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 发生巨变. 发生巨变. 请回答: 请回答: (1)从内容上看,夏商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从内容上看, 从内容上看 夏商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说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 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什么问题? 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问题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起了怎样的积极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 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 作用 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王位在一家一户中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位在一家一户中传承. 家天下"取代" 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2 行政管理制度:中央 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方 地方 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有相,卿士 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有相, 地方:封候, 地方:封候,伯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1 分封对象的多方面: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对象的多方面:王族,功臣, 2 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3 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曾起到巨大的作用, 西周的分封制曾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后来被破坏? 但是为什么后来被破坏? 1 本身的局限性: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对大的 本身的局限性: 独立性,诸侯掌握用人,行政,军事, 独立性,诸侯掌握用人,行政,军事,财政 大权, 大权,使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2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朝的建立,禹传位给儿子启,从此开启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商朝王位继承也采用世袭制,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到商朝晚期确定为传子制。

西周进一步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在此基础上,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有力工具,其中,王位世袭制是夏、商时期的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奴隶制国家也因此达到了强盛,中国奴隶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而又由于这一切都是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宗法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分封制的实行则以宗法制为主要依托。

分封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沿袭,西周大规模实行,其目的在于确保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

西周主要经历武王﹑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加上中后期不断的分封,先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

通过规定严格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经夏商两代发展,到西周时已相当完备。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长幼﹑严格区分大宗小宗,以此确立上下尊卑,确保周王室的绝对权威。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是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宗法制则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分封制的实行依托于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以宗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政治生活的纽带,政治结构呈现家国一体的特色。

第二,通过分封形成权力的分割;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三,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 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 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他山之石] 内、外服制度(选自岳麓版)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 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 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问题探究 2] 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 应该否定吗? 提示:从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 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 [牛刀小试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 参考:分封制是中国商代萌芽、西周盛行的,在周王室强大的 前提下,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 教/材/知/识/补/充 完善备考知识空缺,很有必要! 1.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不同 (1)商代天命观的核心是一个至上神——“帝”。同时,我们也 知道,商代并不只存在一个神,它还存在以列祖列宗、先妣先母为 主的祖先神和以社、河、岳为主的自然神。 (2)周朝的天命观中对于人的关注,使人们从殷商时期对天、对 帝的绝对崇拜中走了出来,开始逐渐思考人的作用。
2.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并出现争霸局面。 (2)表现:葵丘会盟、楚王问鼎等。
三 重/点/知/识/总/结 学会总结,善于概括,提升自己!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 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权利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周王权力和诸侯之间形成 了较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臣民
部落联盟 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传贤)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传子)
“家天下” “公天下”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 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观点:历史的进步。 原因: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概念辨析:“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 制也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是指 战国之后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1、“封建制度”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指“封” 土而“建”国。古文献中“封建”即分封制;现在通常说 的封建多半是贬义,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封建 社会”的概念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地 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此处“同姓”即与周王同姓的 亲族,“周”当时是王朝之称,并非“周姓亲族”为分封 主体,应理解为“姬姓亲族”为分封主体。 3、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 表现。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 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②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4、结果: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王权至高无上的 局面形成了。 (四)王权巩固:行政管理制度 1、时间:夏商时期(主要是商朝) 2、表现: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权力: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 领)——义务: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意义:夏商初步建立了从中央至地方的行政管 理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大 禹 治 水
伯 益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世袭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特点: • 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 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 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 局面从此确立。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 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 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 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
—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 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 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 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⑥破坏 • 井田制瓦解 • • 争霸战争的发展
周王室 衰微
(三)西周的宗法制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 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 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宗法制 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 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 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 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 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分封制
①定义: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 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 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四.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礼乐制度

八礼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
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 达到贵
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贱有序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⑷内容: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森严的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概念补充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概念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 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 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理解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宗,尊祖庙也。 ——《说文》
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 心,按血缘远近区别亲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疏的法则。
内容:
大宗-嫡长子,主要继承者 小宗-庶子 大小宗关系:相对的;既是家族等 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核心(分配方法):嫡长子继承制, 其余诸子分封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官僚政治
由皇帝授予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 主动性
权力机构 收入来源
比较简单 来源于其封地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
来源于俸禄
由获悉任免,通过察举制、科举制等方式产生
官吏选拔
2 1
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定和团结。 ②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③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 导思想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夏商周时期创立了三项政治制度: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破坏了禅让的惯例,用武力夺得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夏商的最高统治者都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商周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在公元前1046年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后裔,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受封诸侯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替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谨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分封士。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通过分封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是,由于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利,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等,独立性比较强,随着岁月的发展,他们的实力日益强大,尤其到了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周郑交质”和“射中王肩”的现象。

为了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分封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

宗法制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继承财产,是一种把族权和政权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也就是说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

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一起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夏、商、周。

夏代政治制度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它的统治者是启。

夏代的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它的政治权力属于天子,天子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夏代的治理机构相对比较简单,其治理机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拥有最高权力的权利,中央由天子统领。

地方的行政权由诸侯负责,诸侯分为大夫、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它们之间的权力上下关系和地位也不尽相同。

应该指出的是,夏代政治制度离不开奴隶和贵族的财富、土地以及人口。

为了维持天子的政治平衡,诸侯和奴隶为天子提供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夏代的经济基础是贵族经济,而朝廷依赖诸侯贡品和奴隶的贡献,以此来维持其统治。

商代政治制度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它的统治者是商汤,其奠定了许多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代的政治制度与夏代差异不大,但是,商朝加强了地方的统治,分封制也逐渐形成,诸侯广泛掌握了地方行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度的开端。

商朝采用分封制度,商王下封于諸侯,以维持统治稳定和供应物质资源。

但是,在商朝后期,由于分封权的过度扩张和失控,导致諸侯“凌逼王室”,这种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也成为商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代政治制度周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逐步向高级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标志。

周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有显著不同于商朝的一面。

周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建设相对夏、商更为完善,它按照封建制度的原则,分封采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间有严格的权力上下关系,各级官员之间互相依附,武器器械、疆土人口等都要交纳一定的贡品,以此来维护皇权和封建稳定。

总体来说,周代的政治制度是相对完整的封建政治体制,它主要体现在采用分封制度,五等爵位,家族掌权以及官僚制度等。

周代的政治制度是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代表,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统治(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2)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

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一、西周的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2.内容(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

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⑤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1.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个国家政权夏朝。

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西南部,沿黄河向东⾄今河南、河北、⼭东交界处。

2.政治特点:⼤量的⽂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

(⼆)商朝1.商朝的建⽴:⼤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领成汤灭夏,建⽴商王朝。

2.商朝的统治(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与各附属国形成了⽀配与被⽀配的关系。

(2)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的⾃主权。

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彩的王朝。

商王每⽇必定要占⼘,遇事也必定占⼘,并以⼈作为祭品,以敬酬⿁神。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

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举实⾏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西周的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建⼦国,⽤以巩固其统治的⼀种统治制度。

2.内容(1)周王是国家的最⾼统治者。

以都城为中⼼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姻亲、先代的贵族建⽴诸侯国,进⾏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地外,还得到⼤量的物资、武装和⼈⼝等。

②功⾂、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监督。

④也分封了⼀些殷商降族。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三代的先秦王朝,其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夏、商、周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千家万户的贵族家族组成的,以家族部落为单位组建政权。

夏王朝采用了世袭制,即国家的最高权力由君主的家族世袭而来。

夏王朝的社会地位是由家族血统决定的,拥有贵族血统的人可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位。

君主负责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而贵族则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工作。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封闭,权力较为集中,而且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君主以正统和仁义为依据进行统治。

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王朝。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君主和贵族组成的。

君主是商王朝最高的统治者,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君主的地位是世袭的,权力在君主之间世袭传承。

君主制定国家的法律制度,负责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而贵族则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资源,负责领地内的管理和生产。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开放,实行封建制度,贵族有很大的自主权,并且贵族间的权力可以通过政治联姻和贵族的内部纠纷进行调整。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王朝,它的政治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君主和贵族组成的。

君主是周王朝最高的统治者,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君主通过天命来继承王位,而且要依靠贵族的支持和协助来实行政治统治。

贵族是君主的左右手,他们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君主会根据贵族的功绩和贡献将国家分封给贵族,而贵族则负责管理自己的封地。

周王朝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由君主任免,负责政府的运作和管理。

周王朝还制定了礼制和法律制度,以规范和管理国家的社会生活。

总体来说,夏商周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君主和贵族为中心,实行世袭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从夏王朝的封闭和权力集中,到商王朝的相对开放和权力分散,再到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官员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它们在政治制度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制为核心。

夏朝的最高权力集中在一个国王手中,国王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领袖。

国王通过世袭的方式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实行世袭制度。

国王负责统一整个国家的政权,领导军队,同时也承担宗教仪式的主持。

夏朝的政治制度相对集中,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不设议会或制衡机构。

商朝的政治制度与夏朝相比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商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君主制为基础,但权力开始分散。

商朝把国家划分为九个地方,每个地方设立一个官员,这些官员辅助国王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员负责地方行政、司法和税收等事务,开始形成了一种相对分权的政治制度。

同样,商朝也是世袭制度,国王职位在亲王之间传递。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和健全的政治制度之一。

周朝实行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划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各个诸侯国归属朝廷领导,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周朝的政权建立在军权之上,各个封建诸侯平时享有自主权,但战时必须听命于周朝的君王。

周朝将国家权力在朝廷和封建诸侯之间相对平衡,形成了分封制度,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此外,周朝在赋税、军事、法律等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使国家模式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夏朝实行的是君主制,权力高度集中。

商朝在夏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权,实行了官僚制度。

而周朝则在商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行了封建制度,形成了相对平衡的政治体系。

这些政治制度的发展,对后来的封建制度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此文中,我们将讨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在夏朝时期,有几个重要的政治制度:1. 世袭制。

夏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世袭制,也就是说王位由父亲传给儿子。

但是,如果王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那么王位会被传给其他有资格的王子。

2. 分封制。

在夏朝时期,王将国土划分成若干个封国,每个封国都由一个封臣掌管。

这种制度对于夏朝的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非常重要。

3. 九族诛戮制度。

夏朝的九族诛戮制度,是对于反叛的重要打击武器,其威力不容小觑。

商朝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在商朝时期,有几个重要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

商朝时期使用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是封建制,商王将一些土地分封给其他贵族,这些贵族会承担相应的行政和军事责任,并向商王纳税。

2. 周期制。

商朝时期将时间分为了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都由一个大宗师统治。

这种制度和夏朝的世袭制不同,商朝的宗师是通过能力选拔出来的。

3. 祭祀制。

商朝的祭祀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宗教制度之一,商王和其他贵族会定期祭祀天神和祖先,企图维持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周朝政治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

在周朝时期,有几个重要的政治制度:1. 天子制。

周朝的天子制度是周朝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

周天子是神圣的统治者,拥有广泛的权力和特权。

他作为地位最高的君主,掌管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事务。

2. 诸侯制。

周朝的诸侯制度是在商朝的封建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周时期,诸侯掌管着封建的财产和财富,支持天子维护周朝的统一。

3. 宗法制。

周朝的宗法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宗法关系排列社会地位,并从上级掌握权力并对下级产生影响。

总结从上述简单叙述中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的不同,经历了多次变化和发展。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影响:(1)积极①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③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2)消极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②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6.发展演变:(1)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类别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族后裔 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 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政制
夏朝: 1、世袭制 2、公共权力
商朝: 1、内外服制度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夏商时期
•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 地方封侯、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 方国首领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周朝政制
分封制 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亲族、功臣、先王后代 特点:1、分封主体是亲族 2、臣属关系明确 3、等级森严 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初生活 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 期兴起。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 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 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 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 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 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伤)二叔之不 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从材料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 启是如何即天子之位的?说明了什么?
资料的上段说的是,禹先想传位给皋陶, 但皋陶未及继承禹便去世。后又准备传位 给伯益,但禹死后诸侯不朝益而朝启,于 是启便即天子之位。 从资料的下段看,启的即位遇到了强烈 的反抗,启是在用暴力镇压反抗后才就位 的。 启用暴力手段继承王位,说明禅让制为 世袭制所取代。

讲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何时瓦解? 是怎样瓦解的?
③诸侯必须服从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 ①以土地人口为纽带、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在其领地有相对独立性。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有浓厚宗法色彩。 影响 ①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疆域,使周朝成为延续百年的强国 ③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④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力 义务 特点 影响 瓦解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荀子》 记载: “(周 公)兼 制天下, 立71国, 姬姓独 居53 人。” “家天下” 的宗族 色彩
王族(姓姬)
功臣
先代贵族
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一般氏族成员
部落首领
禅让制
国王
国王
世袭制 “家天下”
“公天下”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产生, 阶级出现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做了如下的描述: 关于“五帝”(氏族公社)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 关于夏、商、西周时期:“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 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
晚清(1840-191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民国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8) (1912-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8-1949) 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文革动荡的十年(1966-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 ⑤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 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 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
A 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
“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度的内容:
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2、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 宗体系;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 是政治隶属关系。
“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 一定“小”吗?
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5、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和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此探讨宗法 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还是一种社会的 进步呢?为什么?
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 的产物。
2 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中央
地方 学思之窗:从课本中的资料看商朝的相权有多大?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 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 3、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 位的是:
▪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
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 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 A.1234 B.123 C.234 D.23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 王权 ③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 受特权的凭借。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P6 总结: 互为表里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② 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破坏: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 独立性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 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讨论:该由谁来继承王位?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 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习题
▪ 1、 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 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 六族”。“殷民”指: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 2、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 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 夏朝的建立(BC前2070年)
臣民
部落首领(禹)
国王(禹)
国王(启)
禅让制 建立国家政权
“选贤以能”
世袭制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血缘
公天下
家天下
BC
▪ 5.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 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 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 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 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 位的应该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B
6、(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西周实行的宗 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①目的: 巩固统治
②内容:
对象:
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 (齐)、先代贵族(宋、陈、楚)
义务:
权利:
③特点及实质: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实质: 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④ 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⑤破坏: 时间:
原因:
积极:扩大统治区域、众星捧月
局限性: 没 解决贵族之间 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 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 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 定会挑我的。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①含义: ②目的: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A.嫡长子继承制
▪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 D.传统的宗族观念
▪ [解析] 西周实行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皇位 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等,逐渐嬗变为封 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 要组成部分。
▪ [答案] A
7、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候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分封制,周王与诸候是君臣关系 B、根据宗法制,周王与诸候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C、周王与诸候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 D、周王对各诸候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8、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候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 A、楚王将成为众矢之的 B、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C、各诸候国非常尊重周天子D、“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9、“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
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 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
C 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
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 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0、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