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监测靶效应
血药浓度监测年度总结
血药浓度监测年度总结引言血药浓度监测作为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血药浓度监测在过去一年的应用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方法在过去一年中,我医院以临床药师为主体建立了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组,由临床药师、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医师共同组成。
工作组负责监测和解读患者的血药浓度,并给予医生药物调整建议。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集血样、药物浓度测定和数据分析。
结果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范围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多个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主要包括抗生素、心血管药物、肿瘤药物等。
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我们能够评估患者的药物浓度是否在治疗范围内,以及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效果通过对100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约70%的患者的药物浓度处于治疗范围内,而30%的患者的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
对于药物浓度过高的患者,我们及时提醒医生减少药物剂量或调整给药频次,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药物浓度过低的患者,我们建议医生增加药物剂量或调整给药方案,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治疗效果。
通过这样的监测和调整,我们成功地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发生率。
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和挑战血药浓度监测虽然可以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血药浓度监测需要对药物标准参考值进行了解,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解读。
这需要医生和药师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协作。
其次,有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较为复杂,如肿瘤药物,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此外,血药浓度监测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肝肾功能等。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加强跨职业合作,提高血药浓度监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在过去一年中在我医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发生率。
药代与血药浓度监测2
剂量=成人剂量/调整因数
τ` = τ ×调整因数 例:庆大霉素, F=0.9, 男性病人CLcr为 60ml/min, 若肾功正常者按8小时给80mg 的剂量计算,如何调整给药剂量?
2、已知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1)中(t1/2 6-8h)、慢(t1/2 8-12h)速消除类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C至最
小中毒C之间C范围。是统计学结论,即在临 床上许多观测数据基础上得到的,并能证明大 多数患者有效或能耐受的C范围,又称“治疗 窗”,也可称为群体C或群体目标C。
个体目标浓度或个体治疗浓度:
临床TDM药物C有效和C中毒浓度范围
C有效 范围 C中毒范围
地高辛
0.8-2.0ng/ml
第二章 临床药代动力 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
定义: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在PK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 通过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从 而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提高疗效, 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也为药物 中毒诊断以及病人是否遵医嘱提供重要依据。
②采血必需在达稳态后进行; ③通常采集谷浓度。
例: 某哮喘病人口服茶碱,每8小时1次, 每次100mg,两天后测得偏谷浓度为
4ug/ml, 试调试至合适剂量。 解:茶碱的T1/2为7.7小时,2天后达稳态。
茶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7ug/ml,因 此,设 C’=8ug/ml,D=100×3mg, C=4ug/ml,则 D’=100×3×8/4=600mg 简便易行,但对于长T1/2的药物耗时较长。
多剂量给药、 T1/2长时,测C谷。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第1章绪论治疗药物监测(TDM)【定义】是通过测定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动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个体最佳给药方案,以期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即是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治疗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往往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1给药剂量(重要因素)2个体差异3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4疾病状态5药物相互作用6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7 病人的依从性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相关性1血浆药物浓度:(1)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血液循环分布--相应效应靶器官(2)靶组织中--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治疗效应、毒性作用)(3)药物—肝代谢—肾排泄(4)体内消除临床实施TDM时,综合分析病人实际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所测定的血药浓度,最终拟定给药方案。
(实际工作中,测定的是血浆总药物浓度,而非游离的药物浓度。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效应。
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血浆不完全相同。
所以,一些药物的效应或毒性与血药浓度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2药物靶效应【定义】临床治疗目标或终点。
【举例】病情改善治愈、与临床疗效存在关联,能够定量或半定量的间接指标。
3靶浓度【定义】有时无其他合适靶效应,可考虑利用血浆中药物浓度作为治疗的终点。
4有效血药浓度与治疗窗【定义】最低有效浓度:能够产生临床治疗效果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小中毒浓度:能够引起中毒的最低血药浓度。
治疗窗: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间的范围。
【意义】临床上,将治疗窗定义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此作为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TDM的临床指征!!!!!!!!!!!!!!!!!1治疗窗窄的药物2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3难以获得稳定、可控的血药浓度的药物4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5长期用药后不明原因引起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6药物毒性症状与疾病症状不容易区分7药物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8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适合TDM的药物类型1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多卡因、荃尼丁2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3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4支气管扩张药:茶碱5免疫抑制药:环孢素6抗癌药物:甲氨蝶呤、环磷酰胺7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8蛋白酶抑制药:茚地那韦进行TDM的原则1病人是否使用了符合其适应证的最佳药物?2药物的临床疗效指标是否不容易判断?3血药浓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是否适合病情4药动学参数是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因素干扰5病程长短是否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6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信息什么情况下进行TDM?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2患者有肾、肝、心、胃肠道疾病时3一些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4合并用药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流程TDM请求—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药物相关参数、病人相关参数—决策—改变药物、剂量调整、继续治疗TDM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不明确2血药浓度与效应无实际关系3一些药物监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TDM应用受阻)4TDM的治疗窗只适合大多数人的参考值第2章治疗药物监测的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及应用样本选择1血液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取药时需在血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后才有意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一、药动学定义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一)治疗浓度范围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原因
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原因
《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原因》
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治疗现象,指的是在血液中药物浓度降低至一定程度后,药物的疗效仍然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现象在药物疗效评价以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导致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主要原因。
1. 药物代谢缓慢: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速度较慢,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下降缓慢。
代谢缓慢可能是由于药物的结构特点、代谢酶活性缺陷等因素所致。
这些药物的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下降,会导致较长的治疗持续时间。
2. 药物分布延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有时间延迟的,特别是药物需要透过细胞膜进入靶组织时。
这种延迟可能是由于药物分子在体内传递的速度较慢,或者是由于目标组织的结构特点导致药物难以进入。
因此,在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后,药物仍然可以发挥疗效。
3. 药物结合蛋白饱和:许多药物通过结合蛋白质使其在血液中进行运输。
当血药浓度较高时,药物结合蛋白可被充分利用,药物的疗效较高。
然而,当血药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后,药物与结合蛋白的结合可能减弱,导致药物疗效的延续。
4. 药物激活延迟:一些药物需要在体内转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疗效。
这种转化过程可能是一个较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活性药物的峰值浓度。
因此,即使血药浓度下降了,药物的疗效仍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总之,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代谢缓慢、药物分布延迟、药物结合蛋白饱和以及药物激活延迟等。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表现,进而指导合理的药物治疗。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学习要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3.非线性动力学4.给药方案设计5.个体化给药6.治疗药物监测7.新药药动学研究8.生物利用度9.生物等效性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描述需要搞懂药动学的三大人群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临床药师一、药动学基本概念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2.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3.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血液中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型与游离型,只有游离型药物能通过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
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4.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①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②零级速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酶饱和后转运③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浓度影响反应速度,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5.药动学常用参数药动学参数计算含义速率常数k(h-1、min-1)吸收:k a消除k=k b+k e+k bi+k lu…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生物半衰期(t1/2)t1/2 =0.693/k消除快慢——线性不因剂型、途径、剂量而改变,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表观分布容积(V)V=X0/C0表示分布特性——亲脂性药物,血液中浓度低,组织摄取多,分布广(地高辛vs利福平)清除率Cl=kV 消除快慢A:关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消除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快C.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同剂量下生物半衰期相同D.水溶性或者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因此血药浓度高,表观分布容积大E.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DA: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8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因可能是A.药物全部分布在血液B.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C.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结合少D.大部分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分布『正确答案』DA: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A.8.0hB.7.3hC.5.5hD.4.0hE.3.7h『正确答案』BA: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A.0.25LB.2.5LC.4LD.15LE.40L『正确答案』CA.0.2303B.0.3465C.2.0D.3.072E.8.42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为100.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
血药浓度监测实施方案
血药浓度监测实施方案血药浓度监测是临床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情况,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和调整剂量。
下面将介绍血药浓度监测的实施方案。
首先,确定监测的药物种类和监测的时间点。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监测指导,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使用药物的特点来确定监测的药物种类和监测的时间点。
一般来说,需要监测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抗生素、抗癌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监测的时间点可以是给药后的特定时间,也可以是在治疗过程中的特定时间点。
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免疫测定法等。
医生需要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着,确定监测的标本类型和采样时间。
血药浓度监测的标本类型一般为全血、血清或血浆,医生需要根据监测方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类型。
采样时间一般是在给药后的特定时间进行采样,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然后,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
在进行标本采集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和准确性。
采集后的标本需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标本的变化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最后,进行监测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指导。
监测结果需要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医生进行解读,根据监测结果指导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血药浓度监测是临床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需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指导药物的使用和调整剂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药理复习题及答案
临床药理第二部分名词解释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2.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指向受试者告知一项试验的各方面情况后,受试者自愿确认其同意参加该项临床试验的过程,须以签名和注明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
3. 监查员(Monitor):由申办者任命并对申办者负责的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其任务是监查和报告试验的进行情况和核实数据。
4.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指按试验方案所规定设计的一种文件,用以记录每一名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
5.多中心临床试验(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各中心同期开始与结束试验。
多中心试验由一位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并作为临床试验各中心间的协调研究者。
6.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有效地实施和完成某一临床试验中每项工作所拟定的标准和详细的书面规程。
第三部分简答题一、临床药理学的任务有哪些?临床药理学学科任务1.教学与培训 2.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3.市场药物的再评价4.药物不良反应监察5.临床药理服务 6.技术与咨询服务二、何谓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clinica1 pharmacology)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临床药理学既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
临床药理学涉及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是一门具有广泛学科交叉特点的桥梁学科。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其范围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
TCI的临床操作-医学资料
普通模式操作中
更改
总量
•箭头闪烁
•运行中更改数据,按CHANGE键进入,按
START键确认
使用TCI 模式
开机
– 按TCI 功能键
使用TCI 模式
显示(初始化中)
然后安装专用的注射器 (含药物和识别标志) 蓝色代表1%,红色代表2%
识别标志
显示
使用 TCI 模式
LOAD SYRINGE 装注射器
(EC05 – EC95)
(3.1 - 7.3) (2.86 - 4.80) (1.5 - 4.1) (1.29 - 3.18) (88.8 - 52.9)
(68.6 - 40.0)
泵的操作
开机
– 按下 ON 键 – 泵自检
显示
普通
普通模式
选择普通模式
– 按下功能键 NORMAL(普通)
Wakeling et al, Anesthesiology, 2019; 90: 92
靶控泵的操作方法
‘Diprifusor’TCI系统
‘Diprifusor’ TCI系统
麻醉医师选择并输 入靶血药浓度
病人
麻醉医师输入病人 数据(年龄、体重)
‘Diprifusor’ TCI 微处理器 和药代软件
TCI是一种静脉给药方法,并不是完全由微机控制 的麻醉,麻醉医师可以根据临床的各种需求来调节各 种药物靶位浓度,并维持麻醉一定深度和稳定。
依刺激强度和病人反应调节血药或效应室浓度 升高靶浓度时输注速度加快,降低时停止输注 达到靶浓度后再以适当输注速度维持靶浓度 维持稳定、符合需要的靶浓度 计算机输注程序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代学和群体对 药物的反应为基础而编制的
CHECK SYRINGE TAG PLACEMENT 检查注射器识别标志位置
血药浓度监测靶效应-2022年学习资料
二、靶浓度的测定-适用于下列情况:-·1.找不到一个靶效应作为治疗指标;-·2.个体之间药动学变异大,而个 内变异小;-·3.药物的治疗指数很小;-·4.新药的临床试验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1.-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性的原因:-●-1血药浓度监测的是原形物,未包括活性代谢产 -2血液中药物数量的变化,与受体一药物复合物的-数量变化及药物在受体附近和组织中浓度不一致-3所测血浆药物 总浓度,而发挥药效的是游离药-物;-4受体的密度,其周围的pH值及电解质浓度,可-明显影响药效;-5同一剂 服用后,药效却不同。
20-15-图2-6血药浓度与大发作的关系,-10-每一竖线为一次大发作-e-8-12-18-24-306-时间.月-40-202-共济关调-消除炮和-眼:酸-20--=--60-9-时间,4-6001g-14 21-500mg-时问,d-400mg-300mE-图2-8-M-很慢,慢及快速乙酰化者服等剂量苯妥-口服 妥英剂量-英后的血药浓度-图2-7苯妥英血药浓度与剂量,及中毒的关系-■:很慢:▲:慢;●:快速-,的套干 园
。2.-游离血药浓度的测定-测定血浆游离药物,可用下列方法:-平衡渗透法-超离心法-超滤法-●-凝胶滤过法
药物与蛋白结合取决于-1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2药物浓度-●-3蛋白质浓度-4结合部位上是否有其它物质存在
03.-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与血浆血药浓度监测相比,其特点:-1取样方便-2血浆药物浓度为总浓度,-而 液浓度为-●-游离药物浓度-3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唾液浓度较低。
4氯霉素-血药浓度与毒性-30-25-20-15-10-中毒病人-无中毒病人-图2-9氯霉素中毒与血清游离 霉素关系(横线表示均值)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无相关性-击中就发动药物-有些药物的药效一旦产生后,药效的持续与-受体周围的药物浓度无 。甚至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早已消除,而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利血平;-·抗肿瘤药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0
10
20
30
40
50
60
0
2
4
6
丙泊酚浓度
唤醒患者
时间(分钟)
(mcg/ml)
缝皮
稳态
调整剂量
切皮
等待
术前
诱导
TCI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TCI的应用可以为病人快速建立所需要的稳定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因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在临床麻醉中,TCI技术可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和麻醉维持。复合双泵给予异丙酚与短效镇痛药,可满意地进行全凭静脉麻醉。TCI迅速实现稳定血药浓度特点,将有利于进行药效学、药物互相作用的实验研究。
静脉麻醉仍需学习,普及,和研究
谢 谢 !
单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续静脉给药
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 )
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浓度的计算机给药静脉给药方法。
恒速输注丙泊酚
mg/kg/hr
mg/kg/hr
mg/kg/hr
随意调节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快速达到并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既往丙泊酚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药理学知识有限,许多国家不允许在这个年龄范围应用丙泊酚,欧洲于2002年6月18日增加了静安新适应证,可用于4周-3岁婴幼儿的全麻,新西兰的报告:甚至在早产儿中应用丙泊酚
小 结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静脉麻醉的时代
静脉麻醉可控性能与吸入麻醉媲美
TCI 便于调节麻醉深度、个体化、防止知晓和预测苏醒
TCI能自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靶浓度,但是临床麻醉深度及手术刺激的改变都需要不断调整所设定的浓度,目前的TCI系统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于药物浓度,目前的浓度监测还不能对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进行即刻测量。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整理课件
1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二)
抗真菌药的分类(二)
作用机理分类
代表性 类别
作用于细胞 膜
麦角固醇结合剂
多烯类
代表性品种
两性要素B
作用于细胞 壁
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棘白菌素 类
作用于细胞 膜
固醇14-α去甲基酶抑制剂
唑类
卡泊芬净 米卡芬净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30
氟康唑药动学(一)
由于氟康唑具有分子量小,2位具有羟 基及2、3位具有利于分配的双三唑基团 化学结构,所以在药动学具有非常多的优
势
整理课件
31
氟康唑药动学(二) 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1、吸收完全
在药动学上可增加其水溶性,改善口服时的生物利用度,空腹口 服时生物利用度可达到90%以上,并较少受食物影响。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作用于细胞 核
抑制RNA、DNA合成
整理课件
氟胞嘧啶 类5-氟胞嘧啶12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三)
抗真菌药的分类(三)
唑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抗深部真菌药由咪唑类发展到三唑类。 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吡咯类属于三 唑类。
整理课件
13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四)
抗真菌药的分类(四)
药代动力学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TCI的临床应用
什么是TCI
TCI (Target Control Infusion) 靶控静脉输注 TCI是指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
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 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TCI是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 的一种方法。
近脑功能区
重新置入喉罩恢复异丙酚TCI(靶浓度为3-5μg/ml)至手术结 束
根据需要可追加芬太尼1-2μg/kg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 应用
瑞芬太尼起效快,作用强,但不能单独诱导
神智消失的ED50为12μg·L-1 剂量高达20μg·L-1,也不能使所有病人神智
消失
大剂量使肌僵的发生率高。
靶控血浆(TCI Plasma)
血浆浓度迅速上升至 设定值
效应室浓度上升相对 缓慢
所需效应产生滞后 诱导和维持平稳 术后恢复好 适用于老年、体弱、
心功能较差的患者
靶控效应室(TCI Effect Site)
效应室浓度迅速达到 设定值
血浆浓度产生明显的 超射
迅速产生预期的中枢 效应
静脉给药方法的比较
缺点:不能维持麻醉药的有效浓度;重复给药血药浓 度波动大;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不能达到满意的平衡 状态。仅适用于短小手术的麻醉。
多次重复注射
治疗窗
持续输注
达稳态血浆浓度需4 ~ 5个半衰期,不能满足临床麻醉诱导和维持。随输注时间延长,清除速率减慢,血药浓度逐渐 升高产生蓄积作用,难以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刺激强度随时调节血药浓度
年龄>55岁
3.5 ug/ml
术中如合用其它麻醉药,靶浓度应降低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1
本节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2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 是近2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 领域内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 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 进的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 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得有关药动学 参数,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保证 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3
例如,环己巴比妥的S型对映体有药理活性, 但其清除率仅为非活性对映体(R型环己巴比 妥)的1/3。故S型环己巴比妥具有较高的血 药浓度且半衰期较长。在临床上当给予消旋 体R,S-环己巴比妥后,该消旋体的血药浓度 低于有活性的S型对映体,故测定消旋体的血 浆浓度不能反映活性部分的血药浓度与效应 之间的相关性。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三)采血的时间与方法
38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许多因素如活性代谢物、手性药物对映体、 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血药 浓度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有上述复 杂因素的存在,对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作 解释时必须慎重。
41
目前可监测活性代谢物的有:胺碘酮及 N-脱乙基胺碘酮、奎尼丁及3-羟基奎尼 丁、扑米酮及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及 NAPA,普萘洛尔及4-羟基普萘洛尔等。
42
2.手性药物对映体
同一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 活性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从立体化学角度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手性 药物消旋体实际上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左旋 体与右旋体各半的混合物,如果对各个对映 体不能分别加以监测,将对测定结果的分析 产生误差。
靶控输注TCI
含有Diprifusor的输注泵病人来自麻醉医师输入病人一般资料
TCI的意义
微处理器控制输注泵 改变了按mg/kg/h计算剂量的概念 麻醉医生仅需要输入 病人的体重 病人的年龄 所需的血药浓度( 靶浓度 g/ml )
‘Diprifusor’ TCI 软件 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V
1
中央室容积
228 ml kg
–1
从中央室的排泄速率常数
k
10
0.119 min
–1
–1
–1
–1
各 室 间 分 布 速 率 常 数
0.114 min
0.055 min
0.0419 min
k
12
k
21
k
13
k
31
0.0033 min
–1
–1
*© University of Glasgow
k
e0
0.26 min
靶的选择
药品 给药量 给药速度 血药浓度 作用部位浓度 效应
控制点
1. 药品 2. 给药量和用药途径 3. 给药速度: 药量/时间
高血压
0.3
0.3
0.4
1.1
1.3
1.9
5.2
Continued ...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2%
4%
6%
8%
10%
12%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皮疹
迷惑
咳嗽
嗜睡
恢复延迟
心动过速
patients (n =)
Manual control
of ‘
Diprivan’
patients (n =)
得普利麻靶控输注技术——Diprifusor(TCI)
得普利麻靶控输注技术-TCI的定义为什么使用TCI 基本出发点使静脉麻醉深浅标准使用方便••••麻醉的控制•••什么是“Diprifusor”TCI •Diprifusor/TCI都包括什么?••••••••••PFS的识别标记药物识别与安全使用•••‘Diprifusor’TCI 软件安装装载Diprifusor的输注泵商业•••信息键( 效应部位浓度、达到靶浓度的时间)微调微调输入得普利麻的总量TCI 模式提示TCI 模式提示靶血药浓度计算的血药浓度液晶显示Graseby 3500 的面板设置调节键计算浓度的趋势图效应部位浓度得普利麻输注量泵工作状态计算的血药浓度靶血药浓度预计的清醒时间ALARIS IVAC TIVA TCI 的面板显示输注速率(m l /h )计算的血药浓度(泵自动计算并显示〕靶血药浓度麻醉医生设置43215商业化的TCI泵的一般特征99999999TCI的意义•••靶浓度与诱导时间源于‘Diprifusor’TCI 的临床验证结果根据病人反应滴定而达到所需麻醉深度•••••诱导期的初始靶浓度40%75%90%3 µg/ml4 µg/ml5 µg/ml2040608055(SD 10.6)p < 0.0175(SD 18.8)The initial infusion rate was higher with `DiprifusorThe initial infusion rate was higher with `Diprifusor ´TCI (1,200 ml/h) than with manual control优良74.7%好22.8%优良72.5%好22.5%不良2.5%n = 79n = 80‘Diprifusor’TCI病人的百分比UK 的研究,ASA I or II病人类别平均维持麻醉的靶浓度健康成人(ASA I or II)心脏病人(ASA II, III or IV)>55 years 3.5 µg/ml2.8 to3.4 µg/ml3.5 to 5.3 µg/ml麻醉维持时的靶浓度‘Diprifusor’TCI 维持麻醉的质量The initial infusion rate was higher with `Diprifusor ´TCI (1,200 ml/h) than with manual control‘Diprifusor’TCI 病人百分比(主要通过观察来估计优良77.6%好22.4%优良68.7%好27.5%不良0%n = 76n = 80UK 的研究,ASA I or II手术切皮时病人体动10%20%30%28.8%19.7%NS p = 0.19对间断补充给药的需要10%3 –5 doses40%1–2 doses0%The mean overall infusion rate during maintenan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 = 0.001) in the健康成人>55岁心脏病人诱导期SBP(12-26%)DBP (16-28%)与手控组有可比性SBP与DBP和年青组无区别低血压合用阿片药物者更明显维持期通常变化不大在SBP的变化大于青年组通常变化不大‘Diprifusor’TCI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Overall results from clinical trial programme优点••‘Diprifusor’TCI 的恢复与••••‘Diprifusor’TCI 的耐受性•••••‘Diprifusor’TCI 带来的好处方便、可控•••••。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环戊缩酮)
20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一)
抗真菌药的分类(十一) 伊曲康唑类(苯乙基环氧戊环三唑类)
链三唑类(3位侧链,4-5个芳环) 长
21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二)
两类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不同, 决定了两类抗真菌药物不同的“命 运”!
22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三)
作用机理
1、三唑类抗真菌药分子中
抗真菌药物应用困难
多数抗真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力学关系尚不够明确与完整【1,2】 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复杂,其治疗效应尚与患者基础疾病
及自身免疫力有关
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
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
[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 [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
N R2
中心碳
(3位侧链)
A
N
N
CH2
C
R1 X
X
16
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七)
抗真菌药的分类(七)
目前临床应用或正在研究的三氮唑类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 两类 1、氟康唑类(芳基三氮唑丙醇衍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靶浓度的测定
• 适用于下列情况: • 1. 找不到一个靶效应作为治疗指标; • 2.个体之间药动学变异大,而个体内变异小; • 3. 药物的治疗指数很小; • 4. 新药的临床试验
三、血药浓度监测的局限性
• 1. 血药浓度监测局限性的原因: • ⑴ 血药浓度监测的是原形物,未包括活性代谢产物; ⑵ 血液中药物数量的变化,与受体-药物复合物的 • 数量变化及药物在受体附近和组织中浓度不一致; • ⑶ 所测血浆药物是总浓度,而发挥药效的是游离药 • 物; • ⑷ 受体的密度,其周围的 pH值及电解质浓度,可 • 明显影响药效; • ⑸ 同一剂量服用后,药效却不同。
血药浓度监测
一、靶效应、靶浓度
• 靶效应――临床药物治疗的终点
• 药物作用与靶器官后产生的效应。此效应可为
治疗的目的或终点,也可以是一个代用的或中
间的治疗指标。
• 靶浓度――药物治疗的中间性终点
• 靶浓度:与用药目的(治疗终点)有规律性及 半定量关系的血药浓度,在无合适治疗终点或 靶效应时可作为药效指标。
•
⑶ 血浆蛋白结合高的药物,唾液浓度较低。
四、血药浓度测定的适应范围
• 1. 为新药建立合理的治疗方案
• 2. 预防性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3.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 4. 治疗药物的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所引起 • 的症状极易混淆
• 5. 药物口服吸收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则 • 6. 疑有耐药性发生
• 6.
中毒症状与疾病本身症状不易区别的药物
• 三、TDM的方法 • HPLC • 荧光法 • 放射免疫法 • 荧光偏振免疫法
• 四、TDM的注意事项
• 1. 测试技术和方法必须具有高灵敏性 • 2. 血药浓度测定,必须正确认识其临床意义和价值 • 3. 必须掌握好采药时间 • 4. 目前测定的多是药物总浓度,测定游离药物浓度意 • 义更大
• 2. 游离血药浓度的测定
• 测定血浆游离药物,可用下列方法: • • • 平衡渗透法 超离心法 超滤法
•
凝胶滤过法
• 药物与蛋白结合取决于:
• • ⑴ 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 ⑵ 药物浓度
•
•
⑶ 蛋白质浓度
⑷ 结合部位上是否有其它物质存在。
• 3. 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与血浆血药浓度监测相比,其特点: • • • ⑴ 取样方便 ⑵ 血浆药物浓度为总浓度,而唾液浓度为 游离药物浓度
第2章 血浆药物浓度及监测的 临床意义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性
•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之间差别较大。 一些因素影响血药浓度和药效:
•
•
剂量----------血药浓度----------药效
个体差异 个体内差异
•
•
剂型及给药途径
疾病情况
疾病状况
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
1 地高辛 血药浓度与药效、中毒及心室率
• 地高辛地中毒和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
地高辛血药浓度与病人的心室率之间成明显地依从性
2 异烟肼 血药浓度与药效、外周神经病变
异烟肼治疗结核时,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成相 关性。 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不取决于剂量, 而依 赖于体内血药浓度的持续时间。 因此,慢乙酰化者发病率高。 异烟肼肝炎在快乙酰化者发病率较高。 乙酰化状态与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与肝毒 性有相关性。
治疗药物监测(TDM)
• 一、TDM的目的和意义
• 给药方案个体化
• 二、在什么情况下,那些药物需要TDM
• 1. • 2. • 3. 血药浓度与药效或毒性反应关系密切的药物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大,或程非线性清除的药物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
• 4.
• 5.
合并用药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 5.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活性 • 6. 药物的旋光性 • 7. 样本必须及时测定。
3 苯妥英 有效血浓度与癫痫发作
图2-6 血药浓度与大发作的关系, 每一竖线为一次大发作
4 氯霉素
血药浓度与毒性
图2-9 氯霉素中毒与血清游离氯霉素关系(横线表示均值)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无相关性
• 击中就发动药物 • 有些药物的药效一旦产生后,药效的持续与 受体周围的药物浓度无关。甚至血浆和组织中 药物早已消除,而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 •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利血平; • 抗肿瘤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