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壳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安全性都符合作为药物载体的标准,药物包封于壳聚糖后其释放主要决定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控制药物释药的浓度和时间,使药物的释放时间明显延长,对疾病治疗另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字:壳聚糖药物载体医学应用
前言
作为新型药物输送和控释载体,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特别是基于多糖的纳米微球和纳米微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超细粒径、合理的体内分布和高效的药物利用率,近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微粒不仅可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可有效地越过许多生物屏障和组织间隙到达病灶部位,从而更有效地对药物进行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是包埋多肽、蛋白质、核酸、疫苗一类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理想载体[1]。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对生物黏膜较强的黏附性、无毒性及组织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由壳聚糖制备的纳米微球可以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变给药途径、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特点;也可以缓释、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等。因此,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1壳聚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
随着对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不断揭示,壳聚糖基纳米微粒现已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药物控释载体,特别适用于具有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的包埋和释放。从技术角度来看,壳聚糖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的可溶性和带正电性,这些特点使其在液态介质中可与带负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甚至一些聚阴离子相互作用,由此发生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则可方便地用于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从生物药剂角度来看,壳聚糖纳米微粒具有附着在生物体粘膜表面的特性,这使得它尤其适用于粘膜药物的靶向输送。黄小龙等[2]通过实验证明了壳聚糖纳米粒子能打开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的节点,使大分子药物更易越过上皮组织、增加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Luessen等[3]用壳聚糖纳米微粒包埋多肽类药物-布舍若林,发现药物在小鼠体内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达5.1%,而未被包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仅为0.1%。
纯净壳聚糖为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片状固体。主要特性有:(1)不溶于水和碱性溶液,可溶于低浓度无机酸或某些有机酸溶液。在稀酸中壳聚糖的β-1,4糖苷键会慢慢水解,生成低分子壳聚糖,溶液呈黏稠状。(2)壳聚糖在溶液中是带正电荷多聚电解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3)壳聚糖的溶解性与脱乙酰度、分子量、黏度有关,脱乙酰度越高,相对分子
质量越小,越易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黏度越大。
壳聚糖是为N-乙酰-D-葡糖胺和D-糖胺的共聚物,由甲壳素碱化脱乙酰基所得,其结构类似于纤维素。壳聚糖含有游离氨基,呈弱碱性,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但溶于酸性溶液。KATO等[4]发现壳聚糖的氨基能与芳香醛或脂肪醛反应生成西佛碱。因此,可用具有双官能团的醛或酸酐与壳聚糖交联,交联产物不易溶解,溶胀也小,性质较稳定。壳聚糖除具有良好的生物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免疫刺激活性、抗肿瘤外,还具有抗酸、抗溃疡、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抗凝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作为一种阳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可以通过化学交联、静电吸附等作用方式把药物包裹起来,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半透膜,药物释放的时候要克服大分子骨架的阻碍,使药物释放时间显著延长,从而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吸收,且不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其降解产物为寡聚糖和单糖,终产物为CO:和H:O,安全无毒。除了具有良好的成膜、絮凝、黏膜吸附等特性外,壳聚糖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肿瘤、抗凝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5]。另外,壳聚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1.2 壳聚糖微球的缓释机制
壳聚糖微球中药物的释放一般认为有以下3种机制[6]:1、扩散:即位于壳聚糖微球表面或靠近微球表面的药物分子扩散到介质或组织中,形成药物的初次爆释,此过程基本上足物理过程,符合Higu-chi释药规律。2、壳聚糖的溶解:溶解速率取决于壳聚糖的性质、介质的组成、pH值、体积和温度等。3、壳聚糖的降解:被体内的溶菌酶、胃蛋白酶降解,成为体内的代谢产物,使药物释放出来,但仍需溶解及扩散才能进入体液。
1.3影响壳聚糖微球中药物缓释效果的因素[7-9]
1.3.1壳聚糖与药物的比值
药物的相对含量愈少,药物被包裹得愈紧密,药物的释放速率通常也就越慢;反之,则释药速度越快。因此,药物的释放速率叮借助壳聚糖的用量来调节。
1.3.2交联度
在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时,壳聚糖的交联度越大,即交联剂用量越多,交联时间越长,则粒子越紧密,药物释放速率越低。
1.3.3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
在交联度与脱乙酰度一定的情况下,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形成的网络越疏松。因此,缓释药物释放速率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加。
1.3.4壳聚糖脱乙酰度
极性分子药物与壳聚糖之间存在一定的结合力,脱乙酰度越大时,结合力越大,缓释效果越好。但是当脱乙酰度超过90%时,药物的释放性能变化不大。
1.3.5粒度药物与壳聚糖载体的比例
当两者材料比例恒定时,药物的颗粒愈小,表面积愈大,药物的释放速率就愈快。
1.3.6缓释介质
由于壳聚糖易溶于酸性溶液,所以介质的pH值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较大。释放介质的pH值愈小,药物的释放速率就愈大,即在高pH介质环境里缓释效果好。此外,释放介质的组成和离子强度等对药物的释放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药物的性质、药物释放速率测定方法等也影响壳聚糖微球中药物的缓释效果。2壳聚糖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
微球的制备方法足控制微球内药物释放的关键。目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研究方法主要有共价(乳化)交联法、离子诱导法、反相微乳法、沉淀/凝胶法、喷雾干燥法、大分子复合法、自组装法7种方法。
2.1共价(乳化)交联法
利用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或羟基与一些化学交联剂反应的特性,可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壳聚糖类药物纳米载体。Ohya1994年首次以戊二醛为交联剂,运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表面带有阴离子多糖NAPGA的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可被细胞表面特殊的受体识别,此种微球对肝癌细胞有特殊亲和力和抗癌作用。该法具体为: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作为水相;将加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剂作为油相;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形成W/O型乳剂,再加入不同剂量的戊二醛、甲醛等交联剂,形成的微球经过滤或离心,并用适宜的溶剂洗涤,干燥,即得壳聚糖微球。这些开创性工作显示了合成稳定性和重现性好、能包埋及释放药物的壳聚糖纳米载体材料的可行性。该法存在一些不足: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可与一些药物反应使被载药物失效,同时也会对细胞的存活率产生不利影响。使用新的化学交联剂如甘油醛等可有效解决此问题。
2.2离子交联法
离子交联法是目前壳聚糖纳米粒制备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壳聚糖溶于醋酸溶液中其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