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专题06 实验探究题
十年(2012-2021)高考物理真题汇编专题06 力学实验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动摩擦因数(解析)
专题06力学实验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动摩擦因数的求解(2012-2021)目录题型一、摩擦因数的求解 (1)题型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拓展类问题 (5)题型三、实验器材的读数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7)题型一、摩擦因数的求解1.(2021全国甲)为测量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一同学将贴有标尺的瓷砖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形成一倾角为α的斜面(已知sinα=0.34,cosα=0.94),小铜块可在斜面上加速下滑,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手机拍摄小铜块的下滑过程,然后解析视频记录的图像,获得5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T=0.20s)内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s i(i=1,2,3,4,5),如下表所示。
s1s2s3s4s55.87cm7.58cm9.31cm11.02cm12.74cm由表中数据可得,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2,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m/s2)【答案】(1).0.43(2).0.32【解析】(1)根据逐差法有()()()2254212222(12.7411.02)10(7.58 5.87)10m/s 0.43m/s 60.206s s s s a T --+-++⨯-+⨯==≈⨯∆(2)对小铜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sin cos mg mg maαμα-=代入数据解得0.32μ≈2.(2020年北京).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实验台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传感器用棉线拉住物块,物块放置在粗糙的长木板上。
水平向左拉木板,传感器记录的F t -图像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中必须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B.图乙中曲线就是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C.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D.只用图乙中数据可得出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C【解析】AB .为了能研究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物块一直要处于静止状态,则向左的摩擦力一直与向右轻绳的拉力平衡,图乙是向右轻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曲线,故图乙也可以反映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乙知向右轻绳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不变,故物块先受静摩擦力作用后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所以不需要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故AB 错误;C .由图可知,最大静摩擦力约为10N ,滑动摩擦力约为7N ,故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故C 正确;D .结合滑动摩擦力的公式:f N F F μ=,N F mg=可知,由于不知道物块的重力,故无法求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故D 错误。
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06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含解析)
专题06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高频考点解读】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试验:视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
【热点题型】题型一 渗透作用原理及相关试验例1、成熟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
某爱好小组为探讨渗透吸水做了一个试验,该试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处于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
请推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试验起先b 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 侧的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C .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 结构的是③④⑤D .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别答案D【提分秘籍】1.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及复原的拓展 (1)推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是活细胞待测成熟植物细胞+肯定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发生质壁分别→是活细胞不发生质壁分别→是死细胞(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待测成熟植物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别和刚发生质壁分别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成熟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发生质壁分别所需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反之细胞液浓度越大(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 3和蔗糖溶液)成熟植物细胞+不同种类溶液――→镜检⎩⎪⎨⎪⎧只发生质壁分别→蔗糖溶液质壁分别后自动复原→KNO 3溶液2.巧判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别与复原 (1)从细胞角度分析①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别及复原现象。
②具有中心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别及复原现象。
(2)从溶液角度分析①在肯定浓度(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只会发生质壁分别现象,不能自动复原(只有用清水或低渗溶液处理,方可复原)②在肯定浓度(溶质可透膜)的溶液(如KNO 3、甘油等)中可发生质壁分别后自动复原现象。
2021-中考物理(苏科版)实验(探究型)专题06-小孔成像探究(一)
专题06-小孔成像探究(一)1、(2020秋•崇川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
(3)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2、(2020秋•召陵区期中)小明用两个硬纸筒制成的实验装置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如图所示。
(1)小明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硬纸筒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原因最可能是;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C.小孔扎得太大D.小孔扎得太小(2)换硬纸筒重新正确制作并实验后,光屏上将呈现烛焰(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3)小孔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只将蜡烛向孔靠近,将观察到屏上烛焰的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晴天的正午时分,当走在茂盛的树荫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小明说这是太阳实像,原因是光的。
3、(2020秋•靖江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用易拉罐制成的简易针孔照相机:(1)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室外(选填“明亮”或“较暗”)的物体进行观察,更容易看到物体的像。
(2)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如图甲所示,将“F”字样光源、简易针孔照相机按图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填序号),这个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3)保持“F”字样光源的位置不变,将易拉罐靠近发光的“F”,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的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专题06两种电荷易错分析(原卷版+解析)
专题06 两种电荷易错分析(原卷版)考点直击易错知识点分析1、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规律:与带电体相互排斥的物体一定带电,与带电体相互吸引的物体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不要误认为被带电体吸引的物体一定带与原带电体不同的的电荷。
2、导体:(1)定议: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
3、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不要误认为绝缘体不能导电。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不要误认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典例分析+变式训练易错点1摩擦起电的原因【典例1-1】(2021•常州)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部分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B.部分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毛皮C.部分原子核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D.部分原子核从橡胶棒转移到毛皮【变式1-1】(2022•常州模拟)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A.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去了B.毛皮得到了质子C.橡胶棒丢失了质子D.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去了【变式1-2】(2021春•安康期中)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通过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易错点2物体带电情况【典例2-1】(2021•邵阳)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带电轻质小球,发现两者相互吸引,则小球()A.带负电B.带正电C.可能带正电,可能带负电D.无法判断【典例2-2】(2021•重庆模拟)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轻小的物体,它们见面时相互吸引。
由图中对话可以判断甲物体可能带负电或;验电器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的原理。
【变式2-1】(2021秋•昌吉市校级期末)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变式2-2】(2022•河南模拟)如图所示,小丽将一只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来回摩擦,松手后气球和头发由于带了种电荷而相互吸引;摩擦后的气球乳胶气味更浓,这是因为摩擦生热,分子运动更剧烈一些。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0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精讲+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实验06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精讲【设计与进行实验】1.2.主要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等;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3.实验装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让相同的蜡烛(未点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大小关系;4.5.生这个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各形成一个像,产生重影;6.实验中应选择茶色玻璃板.因为透明玻璃板透光性较强,反光性较弱,而这个实验对透光性有要求,对反光性也有要求,所以应选用透光性不如透明玻璃板而反光性强于透明玻璃板的茶色玻璃板.6.实验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通过肉眼看见“近大远小”,这与视角有关;7.实验中无论平面镜多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体等大的像(物体上反射的光线总有射向平面镜的);8.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9.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10.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同侧;用光屏代替未点燃的蜡烛,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蜡烛成的像;12.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蜡烛A的像是否与蜡烛A的大小相同,如果将蜡烛B也点燃,则蜡烛B也会产生一个像,会对实验产生干扰;并且如果玻璃板两侧蜡烛都点燃的话,就没有黑暗和明亮的对比,不利于观察蜡烛A的像的准确位置.13.实验中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2.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改变蜡烛和玻璃板之间的间距,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3.物体移动时,像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的判断;【交流与反思】14. ①蜡烛没有垂直放置;①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15.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反复使用;16.(1)将桌面上的白纸换成方格纸的好处是方便比较蜡烛A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观察像的时候,眼睛的位置应与蜡烛A同侧.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且只有当光进入人眼时,人眼才能看到像.(3)实验中,测得的蜡烛A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则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B与蜡烛A 所成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实验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06 实验专题(二) 催化剂的性质与探究
专题讲解 |单元自测|滚动学习 | 科学高效
实验专题(二) 催化剂的性质与探究
1.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小明同学布置任务:通过实验 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小明设计并完成下表所 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一
将氯酸钾加热至融化,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②Ⅱ中x的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c__(填编号)。 图1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双__氧__水__浓__度__越__大_______,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3)丙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相__同__时__间__内__电__子__天__平__读__数__差__值大小 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用天平称量0.2 g氧化铜,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 ,实验过程如下:
(1)步骤③现象是试管内有_大__量__气__泡___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 ⑥的结果是_氧__化__铜__的__质__量__仍__为__0_._2_g_____。 (2)步骤⑦的现象是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_带__火__星__的__木__条__复__燃___;由 此可得出结论:猜想Ⅲ成立。 (3)步骤①的目的是__与___步__骤__③__作__对__比__,__比__较__加__入__氧__化__铜__前__后__过__氧__化__氢_ _分_解__速__率__变__化__情__况___。 (4)过氧化氢能被氧化铜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过__氧__化__氢___氧_化_铜__水__+__氧__气______。
实验现象 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 气,但是___产__生__氧___气__ _的__速__率__慢___
专题06质量和密度(解析版)
④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3)小强测量一个木块(ρ木<ρ水)的密度,由于木块体积较大无法放入量筒,于是利用电子秤、一根细钢针、烧杯和水设计如下实验,测出了木块的密度;
①如图A所示向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电子秤的示数为m1;
F浮水=m排水g
8.(2022·恩施)为测量酸奶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调节天平时,将游码归零后,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可使横梁平衡;
(2)利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5g,向水平台上的量筒中倒入酸奶,示数如图乙所示,读出其体积;将量筒中的酸奶倒入空烧杯中,测得总质量为55.4g;则所测酸奶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答案】①. 8 ②.不是③.不变
【解析】
【详解】[1][2]纪念币 密度
由于纪念币的密度小于纯金的密度,则纪念币不是纯金制作的。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将纪念币带到太空,其质量不变。
5.(2022·枣庄)由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密度最大的是______(选填“a”、“b”或“c”)物体,它的密度是______ 。
【答案】①.54②.20③.2.7
【解析】
【详解】[1]砝码的质量为50g,游码对应的质量为4g,所以金属块的质量为
m=50g+4g=54g
[2]乙图中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为60mL,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V=60mL-40mL=20mL=20cm3
[3]金属块的密度为
2020年高考化学实验突破专题06 实验探究(解析版)
专题06 实验探究例1:(2019年全国Ⅱ卷10题)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答案】A【解析】酸性高锰酸钾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乙烯中含有不饱和碳碳双键,两者相遇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被还原成硫酸锰,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会出现分层现象,A项错误;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在CO2中继续燃烧,Mg夺取CO2中的O,生成黑色颗粒碳,产生浓烟发生,反应如下:CO2+2Mg2MgO+C,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反应如下:Na2S2O3+2HCl=2NaCl+S↓+SO2↑+H2O,生成SO2有刺激性气味,生成不溶性的S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震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溶液中无Fe3+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
例2:(2019年全国Ⅲ卷12题)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答案】A【解析】Cl 2+H 2O=HCl+HClO ,HClO 酸性弱于H 2CO 3强于HCO 3-,HClO+Na 2CO 3=NaClO+NaCl ,得到的是次氯酸钠,不是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 项符合题干要求;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能达到实验目的,B 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乙酸钠,乙酸乙酯不与碳酸钠反应,饱和碳酸钠可以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饱和碳酸钠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 项不符题干要求;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分解生成SO 2,该反应为:H 2SO 4+Na 2SO 3=Na 2SO 4+SO 2↑+H 2O 能达到实验目的,D 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专题06质量与密度(学生版)
知识点01: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 m 表示。
2.符号:m ;3.单位:千克(kg ); (1)基本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微克(μg )等;4.特点:质量是物体的 固有属性 ;(1)它不随物体的 位置 、 状态 、 温度 、 形状 而改变;(2)1kg 的冰融化成水后质量是1kg ;1kg 铁与1kg 棉花的质量一样多。
5.生活中常见的质量:(3)物理教材:200g ; (4)一头大象:6t ;知识点02:质量的测量:1.工具:托盘天平;其他测质量工具:杆秤、电子秤、弹簧测力计等;2.天平测质量步骤:①放—把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②拨—用 镊子 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④测—先估计物体的质量; 左物右码;把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依次在右盘中试加砝码,若最小的砝码也不能使衡量平衡,需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⑤读—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左端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m 物 = m 砝 + m 游;m 物 = m 砝 m 游 (物与砝码放反)⑥收—把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内,把游码拨回零刻度线处。
3.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即最大测量值; (2)游码不能用手去移动,必须用镊子移动; (3)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加减砝码;(4)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 (5)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4.弹簧测力计测质量:gF gG m ==(竖直悬空)知识点03:密度:1.定义:物质单位体积内含有的质量;(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符号:ρ; 3.公式:V m ρ=4.单位:(1)基本单位:kg/m 3;①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 3);②m :质量——千克(kg );③V :体积——立方米(m 3);(2)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1g/cm3=1.0×103kg/m3;5.物理意义:密度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中考物理必刷题)专题06 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解析版)
专题06 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核心考点讲解】一、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或者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到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归纳总结: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辨析(1)镜面反射:平行光入射到光滑反射面时,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到粗糙反射面时,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方向射出,在各个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人在镜面反射范围内,看到物体非常明亮,反之,非常昏暗,所以观察镜面反射有方向要求。
漫反射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没有方向要求。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3、球面镜(1)凸面镜和凹面镜都能成像。
(2)实际应用①凸面镜:车辆的后视镜、直角路口处的反光镜等;②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等。
【必刷题型精练】1.(2021•雅安模拟)图所示是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其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①湖面“月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符合题意;②水中的“断笔”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不合题意;③墙上“孔雀”实际上是手的影子,手影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不合题意;④镜中的“风景”,是凸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符合题意。
答案:D。
2.(2021•通辽模拟)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 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A点的乙同学(如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6:反射和折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6:反射和折射一、单选题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a为玻璃板,b和c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B. 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C. 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D. 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
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右壁平面镜第一次反射后,在粗糙左壁上会出现光点P。
保持S点发出光的角度不变,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光经右壁平面镜第一次反射后,同样在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四个光点P a、P b、P c、P d位置都在P点以下B. 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P a、P b、P c、P dC. 当水面高度超过P点时,左壁上光点位置才会高于P点D. S点发出的光线在液面a、b、c、d处发生折射时,折射角都相同且大于45°4.如图所示为“T”形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5.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位于“C位”的浙江园打造了新时代、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画卷展示了“美丽浙江”风采。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A. 金鱼看起来很“浅”B. 假山的倒影C. 阳光穿过树木D. 喷泉附近出现彩虹6.如图所示,将一支铅笔放入水中,看起来铅笔发生了弯折。
这是因为( )A. 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发生了镜面反射B. 光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发生了漫反射C.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变D. 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传播方向改变7.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 向左移动后静止B. 向右移动后静止C. 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D. 仍在原来位置8.面对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人们看到的池水深度和它的实际深度并不相同,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A. B.C. D.9.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
专题0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解析版)
专题06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目录一、热点题型归纳 (1)【题型一】结合不同分裂时期特点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 (1)【题型二】结合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变化模型判断细胞分裂方式 (6)【题型三】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同源染色体对数及直方图 (12)二、最新模考题组练【题型一】结合不同分裂时期特点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典例分析】如图是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3个细胞部分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示意图,乙细胞和丙细胞均来自甲细胞。
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丙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B.丙细胞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只有一种C.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都与体细胞中的相同D.若甲细胞产生了基因型为AaB的配子,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答案】A【分析】分析图形:图甲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该细胞属于减数分裂,因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乙含有同源染色体,正在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动物;丙图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解答】解:A、甲、乙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乙细胞和丙细胞均来自甲细胞,且含A和a姐妹染色体的那条染色体在此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A正确;B、据分析可知,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是雌性动物,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乙细胞和丙细胞均来自甲细胞,因此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B,也可能是aB,但只有1种,B错误;C、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但由于间期DNA复制,核DNA数目加倍,因此是体细胞的二倍,C错误;D、若甲细胞产生了基因型为AaB的配子,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导致的,D错误。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精解精练专题实验06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含解析
实验06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考点聚焦经典例题1.(2019•兰州)为了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对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
物质质量/g 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水60 20 45 6煤油60 20 70 6(1)实验中应保证水和煤油的初温与(选填“质量”或“体积”)都相同。
(2)实验中选用相同的电热器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后,可以观察到水升高的温度(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煤油升高的温度。
(4)实验表明,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
【答案】(1)质量;(2)等于;(3)低于;(4)水;比热容【解析】(1)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我们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升高的温度的不同;也可以让它们其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它们吸热本领的大小。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前提条件是: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2)用相同的电热器对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则物质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煤油升高的温度更高,水的温度更低;(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水升高的温度小于煤油升高的温度,因此水吸热的能力更强;物理学中就把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用比热容表示。
故答案为:。
【分析】(1)判断水与煤油的吸热本领的大小,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高温度的多少。
温度升高较多的,则比热较小;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控制所用的物质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所用仪器相同;(2)选取相同的加热的目的是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3)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由于煤油的吸热本领小,所以煤油升高的温度更高;(4)相同质量的水与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温度升高越快的液体吸热能力越弱,升温越慢的液体吸热本领越强,物理学中用比热容反映物质的吸热本领。
2021-中考物理(苏科版)实验(探究型)专题06-小孔成像探究(二)
专题06-小孔成像探究(二)1、(2020秋•鼓楼区期中)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眼睛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烛焰(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保持小孔不动,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4)阳光中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选填“实”或“虚”)像。
2、(2020秋•鼓楼区期中)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
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1)眼睛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是烛焰(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2)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保持小孔不动,将蜡烛靠近小孔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选填“改变”或“不变”);(4)阳光中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选填“实”或“虚”)像。
3、(2020秋•玄武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选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选填“实像”或“虚像”);若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塑料薄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若用一档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以上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山西省2020中考物理专题复习题型06课内实验探究专题
题型(六) 课内实验探究专题类型一光学实验1.[2018·晋中模拟]如图TX6-1甲所示,小伟同学利用玻璃板、两支同样的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图TX6-1(1)在水平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放一块玻璃板,调节玻璃板与桌面(选填“平行”或“垂直”)。
(2)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如果有 5 mm厚和 2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用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未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3)小伟想知道蜡烛A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下一步的操作是。
(4)如图乙所示,HUD是一款汽车上常配置的抬头显示器,它将水平显示器上重要的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投射在一片玻璃上,避免驾驶员因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
信息通过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度。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前,必须在光具座上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2)图TX6-2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
图TX6-2(3)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她看到的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4)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 LED 灯、光屏上贴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专题(六) 实验探究题|类型一光学实验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三个探究实验是光学的重点实验。
主要从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交流等方面进行考查。
1.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按图T6-1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线AO和其反射光线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保留的方法:;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线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照图乙所示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透明塑料硬板,观察塑料硬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这样设计是为了;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图T6-1(2)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收集数据如下表所示:(选填“能”或“不能”)就此得出普遍结论。
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需要多次改变。
入射角反射角40°40°A.平面镜位置B.入射光的方向C.纸板A的角度D.纸板B的角度(3)如图T6-2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
图T6-2(4)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选用的玻璃板(选填“太厚”或“太薄”)。
(5)如果把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蜡烛的像比用玻璃板看到的像亮,原因是。
2.[2019·淮外一模]如图T6-3所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到光具座上,点燃蜡烛。
图T6-3(1)调整烛焰和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的像,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是(填写序号)。
A.更换长焦距凸透镜B.增加烛焰的亮度C.将烛焰移近凸透镜D.转动凸透镜方位(2)把蜡烛由离凸透镜90 cm移动到120 cm时,发现像几乎都在离凸透镜5 cm的地方,由此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3)蜡烛移动到图中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烛焰的像,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要观察到烛焰较大的虚像,应将蜡烛移向B点(选填“左”或“右”)侧。
3.如图T6-4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图T6-4(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类型二热学实验题|热学实验主要围绕水沸腾时的特点,物质熔化、凝固时的特点,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等进行考查。
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实验注意事项、转换法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1.[2019·黄石]某同学做“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T6-5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T6-5(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温度计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为℃。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有关。
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支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
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
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
2.小华和小国两位同学利用图T6-6甲所示的装置对试管里的冰进行加热,并且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物质的状态。
图乙和图丙是他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
图T6-6(1)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由图乙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态。
(3)图乙中,物质在B点时具有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在C点时的内能。
(4)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绘制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图像,你认为图(选填“乙”或“丙”)的CD段的数据有问题,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5)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6)他们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碎冰就已开始熔化,小华认为这说明冰的熔化过程并不需要吸热,他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3.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某班同学分别从图T6-7所示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实验时的气压为标准大气压)图T6-7(1)需要安装的实验器材有:a.烧杯和水;b.酒精灯;c.纸板和温度计;d.铁圈和石棉网。
装置如图A所示,安装的顺序是(填写器材前的字母)。
(2)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略高于100 ℃,他们选择的是(选填“A”或“B”)套装置,由图C可知,水的沸点为℃,水在t1时具有的内能(选填“<”“>”或“=”)在t2时具有的内能,你判断的依据是。
(3)乙组同学观察到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如图(选填“D”或“E”)所示,在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___________(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水珠”)。
丙组同学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水的不同。
(4)在标准大气压下,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5)烧杯上加纸板的目的是。
(6)实验中,其他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8.2 ℃,98.9 ℃,98.5 ℃,98.6 ℃。
对于上述实验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个小组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98.9 ℃可以接受,因为最接近100 ℃C.只有98.2 ℃不可以接受,因为偏离100 ℃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准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4.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连接好如图T6-8所示的电路,A 瓶中装的是水,B瓶中装的是煤油,两瓶中用的均为电阻是5 Ω的电热丝。
图T6-8(1)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水和煤油的和初温必须相等。
闭合开关,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选填“A”或“B”)瓶中的温度计的示数升高得快,这是因为水的较大。
若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完全被水和煤油吸收,在这段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时,小明和小红发现电热丝热得很快,而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热。
小红猜想:发热不同是因为通过电热丝和导线的电流不同;小明猜想:发热不同是因为电热丝和导线的电阻不同。
其他同学立刻判断小红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是。
(3)接着,兴趣小组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和电阻的关系”,现有如下器材:足量的水和煤油、天平、10 Ω的电热丝两根、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停表等。
要完成实验,他们应该在原来的装置上调整的器材及要求为: ①; ②。
5.在“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T6-9甲、乙所示,你认为图中横杆、温度计、烧杯、铁圈、燃具等器件在铁架台上的安装顺序应是(选填“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
图T6-9(2)实验中除了酒精和碎纸片的质量应该相等之外还应保持相同。
(写出一条即可)(3)实验中通过比较来比较酒精和碎纸片燃烧放出的热量。
(4)根据下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酒精和碎纸片这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
燃料加热前的水温/℃燃料燃尽后的水温/℃酒精15 35碎纸片15 25|类型三力学实验题|密度的测量、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相关实验、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实验是力学的重点实验。
主要从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交流等方面进行考查,且近年来常出现课外实验探究题。
1.2017年5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成功首飞。
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在C919机体结构的用量达到了8.8%,为了测量该铝锂合金材料的密度,某中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用相同材料的铝锂合金材料样品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T6-10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图T6-10(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样品的质量,操作情景如图乙所示,错误之处是。
(3)改正错误后,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样品的质量为g。
(4)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样品放入量筒前后的情况如图丁所示,则样品的体积是cm3, 此样品的密度是kg/m3。
(5)该小组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测量该样品的密度,如图戊所示,他们做了如下的操作: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样品的重力为G;②将样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样品浸没在水中并保持静止(样品未接触到容器底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③样品的密度表达式为ρ样品=。
(用G、F、ρ水表示)2.[2018·南京鼓楼区模拟改编]小明设计的“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方案如图T6-11所示。
图T6-11(1)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原理是,因此小明要拉着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列现象中应用了从图甲、乙实验中所得的结论的是。
(选填字母)A.足球守门员带着防滑手套B.用力压住橡皮,擦去写错的字C.移动很重的石块时,在地上铺设滚木D.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能更好地将路压平(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如图丙所示,小明竖直向下切去一半木块,测得摩擦力大小是图甲中的一半,这样的实验方案没有控制相同,你的改进措施是。
(4)实验后小组交流讨论时发现:在实验中很难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小丽设计了如图T6-1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长木板(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T6-123.[2019·宜宾]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依次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三种情况下的运动如图T6-1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