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共52张PPT)

合集下载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答案:
种群
物种
丰富度 ②优势种 ③生长
思一思:群落的基本特征有:①物种的丰富度 型(即外貌:如乔木、灌木等) ④营养结构。
•看一看:种间斗争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答案: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竞争是 种间斗争的一种形式。
答案:
体表
镶嵌
答案: 另一个群落 繁殖体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
存在?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
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顶极群落(浙江科技版) •演 替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但演替也不是一 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 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 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 候,演替就不再进行 了。
捕 食
羊与草; 狼与兔; 青蛙与 昆虫
•特别提醒: ①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 关系。 •②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③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 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 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 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 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 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 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其关系可 表示为: •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 群落
2.个体、种群、物种、群落的比较
项目
个体




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
• 2.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 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 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届高三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课件

届高三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课件

P140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例2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内因
间接因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自然因素)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人为因素)
外因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
2、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
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 降,甚至灭亡
⒈ 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分
布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⒉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 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2007年高考广东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
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C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
?只 30只
第1次捕捉12只,标志
第2次捕捉10只, 有标志4只
放回原种群
计算方法:
假定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M个,标记, 第二次重捕数为n,有标记的为m,
即 N∶M=n∶m
N=M×n/m
P142种群密度取 样法归纳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 的比率。 ②意义:是决定种数群大小和 种群密度 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调查 10× 20 × 40 × 80 × 90 × 100 110 120 130 140 面积 10 20 40 80 90 × × × × ×
100 110 120 130 140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答案]AD
6.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面图示中 A、B、C 三种 类型,请据图 4-1-4 回答相关问题。
图 4-1-4 (1)下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甲、乙、丙分别对 应上图中的______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解析]计划生育政策通过直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从而降
低人口密度。
[答案]D
探究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体验过程】 1.实验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①___样__方____,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 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 密度估计值。 2.实验过程:(1)制订计划:确定调查②_地__点__和__范__围__→确 定调查时间→确定材料用具→确定分工。
②等距取样法: a.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 b.先将调查的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 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2)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 蚜虫、跳蝻等)。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 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有同样被捕获的机会。 ②调查期内该区域无较多个体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 ③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2)方法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 点,捕获部分个体并标记后,再放回原自然环境,并记录标记 数为 M。
③重捕后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自然环境中再次捕获部 分个体,并计数为 n,其中被标记的为 m,再放回原生存环境。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PPT优质课件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PPT优质课件

• 二、要点归纳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1)同一种群内部的影响(种群特征)
• (2)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个体交流(迁 入与迁出)
迁入
+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 迁出
• (3)无机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水分、温 度、食物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引起种群 数量变化。
•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等。
• 注意事项:
•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 会产生对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 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 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n

• “S”型曲线产生原因:受 环境条如件空间、食物、 敌害的制约;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
合 许的 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保持
作 在K值 左右;决定因素:出生率 和死亡率 、迁入
用 和迁出
•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 人为因素:受 人工控的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 动植物 种群数不量断减少;研究意义:合理利用、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防害治虫
,种群
密 幼稳度年定比个较体较少;,衰种退群减型密小:度老将年个体.较多,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性别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 变化内容:增长、 波、动 稳、定下降
• 两种增长曲线——
• “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气裕候 适宜、无敌害等;特点:种群数量 连续增.长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上课)PPT课件共76页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上课)PPT课件共76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上课)PPT课件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
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
和群落第3-4节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数
互 利 共 生
寄 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区 别
概 念 外 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范 围,个体之间既有 种内互助,也有种 内斗争,两者对立 统一,共同维持种 群的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 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 一定的生态位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 和群落第3-4节
数量坐标数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数量上呈现出“你死

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牛与羊;农
利 共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作物与杂草; 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 大草履虫与 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 双小核草履

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 虫
争越激烈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寄 生
为食,数量上呈现出 羊和草;狼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 与兔;青蛙 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 与昆虫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 和群落第3-4节
探究思考: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群落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群落必须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种群的 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种群 和群落第3-4节
归纳整合
一、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

生物高考选考一轮复习课件种群和群落

生物高考选考一轮复习课件种群和群落
演替的类型
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原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发生的演 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发生的演 替。
演替的阶段
包括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等三个阶段。在侵入定居阶段,一些先 锋物种侵入裸地并定居下来;在竞争平衡阶段,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在 相对稳定阶段,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生物高考选考一轮复 习课件种群和群落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引言 •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 • 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统计
目录
• 高考真题解析和备考建议
01
引言
复习目的和要求
01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 互关系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中没 有水平结构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 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模拟试题及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表层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增高。下列有关该过程 及现象中“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各种昆虫的出现率增加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增加有关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种群和群落造成威 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生态农业 等,有助于维护种群和群落的稳定性。
05
实验:种群密度的调查和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统计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掌握种群密度调查和群落中物种丰富 度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结构。
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03

种群与群落.ppt

种群与群落.ppt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出生率=新 原生 总个 个体 体数 数 ×1000‰
1983年,我国平均每千人生出18.62人,则出生率为1.862%。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 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死 原亡 总个 个体 体数 数 ×1000‰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从而 也影响了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 组成
迁入率和迁出率
预测变 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种群 影响数 性别 密度 量变动 比例
↑决定大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1、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2、年龄分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年龄结构类型:
(1)幼年多老年少: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2)幼年少老年多: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 (3)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会保持稳定。
4、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第二节 种群与群落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个体的
总和,它构成了一个繁殖的单位。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种群内的
个体数)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 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种群密度
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全省人口中,男性为2401.86万人,占51.35%;女性为2275.12万 人,占48.65%。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57。(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祖国大陆性别比:1953年为107.6, 1964年为105.5,1982年为106.3,1990年为106.6,2000年为106.7。)

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PPT课件

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PPT课件

群落
概 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区 别概
念 外 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 范围,个体之间 既有种内互助, 也有种内斗争, 两者对立统一, 共同维持种群的 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 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 一定的生态位
二、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 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称为丰富度。 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丰富 度增加,反之则减少;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 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 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 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 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下图所示)。
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 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浮 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 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 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 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 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 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 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 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2)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
(3)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①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 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
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 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 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 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
密度的变化。
6、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问题: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5.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在相当长的时 (2)出生率和死亡率
间内可以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及决迁 定入种率群和大迁小出和率种群是 呈周期性地波动,是通过种 密度的直接因素。
群的自我调节和种间关系的 (3)年龄组成和性别
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 密度,但能够预测和
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
气候、食物、天敌、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 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 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 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 的强烈干扰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 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 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图甲为方形 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 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衰退型:环境条件不利
出生率 > 死亡率
(1)模式图
注意: 无论何种图形,均
(2)统计图
应注意各年龄段个 体的比例。增长型 中的幼年个体多、 老年个体少,稳定
(3)曲线图
型中的各年龄段个 体比例适中,衰退 型中的幼年个体少、 老年个体多。
(4)柱形图
4、性别比例
注意
5、各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6.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 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
提示 10/1 000×100%=1%。
及时练习
1. 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
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D)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
公式和曲线图 5、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中各种生物钟群的集合 6、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群在空间上的不同配置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程 9、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保留,甚至
考纲: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特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数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量变化 种群增长的S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群落的 群落的物种组成

结构特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演 演替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 ,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 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 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固 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 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4)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群落水平 上研究问 题不做研 究
一、相关名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物种:能够自由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 5、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
1)、种群密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查方法
微生物 计数法(培养液中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计算方法—取样调查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平均值) 植物、土壤动物:样方法
(估计数)
(样方大小适宜)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注意: 估计数与实际数偏离
比较项目
样方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2、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或迁入或 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 出生率和死亡率。
(3)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年龄组成
增长型:环境条件对种群的增长有利出生率 > 死亡率
稳定型:环境与种群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